別讓「海知了」消失!專家:再挖真就危險了!

2021-03-01 青島電視臺今日

前兩天,《今日》連續報導了一些市民到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挖掘「海知了」的新聞。之前的畫面裡,可以看到有的市民一次挖了六、七十隻,甚至用桶來裝走。不少,網友給我們留言說,這種行為很可能會破壞海灘環境,希望趕海的市民能手下留情。

新聞回放連結:

對不起,放過「海知了」吧!

(此前報導動圖)

(此前報導動圖)

網友的留言▽

「海知了」學名解放眉足蟹,又叫海蟬蟹、海節令,是出現在黃海中北部的物種,喜好偏冷水,主要生於海灘和沙丘。在山東半島,最早發現於煙臺,後來在日照、青島也曾出現。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董棟介紹,解放眉足蟹不如其他潮間帶的蟹類出現的多,在他印象中,出現最多的是在日照,平時在青島的潮間帶見的比較少。之前,有人把解放眉足蟹誤認為蟬蝦,那麼它與蟬蝦的區別是什麼呢?

「蟬蝦的腹部比較發達,整個身體呈蝦的形狀,解放眉足蟹呈蟹的形狀,它的腹部退化的比較厲害。」董棟說。

「海知了」數量有所增長,一方面證明青島沿海環境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食物比較充足,天敵數量減少。

不過,數量再奪也經不住「地毯式」的挖掘。記者了解到,解放眉足蟹與普通的對蝦、梭子蟹不同,成熟期至少要兩年,資源一旦被破壞,很難修復。

專家介紹,像「海知了」「海蜂子」,包括市民熟悉的蛤蜊、沙蟹等生物,都曾因為過度挖掘導致物種減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

「近幾年像海星,這些潮間帶生物,因為觀賞價值比較高,市民採捕比較多,現在種群退化也比較大。」董棟說。

由於出現海知了的海域超出石老人海水浴場的管理範圍,所以,浴場工作人員也沒辦法,對這種過度挖掘的行為進行制止。

趕海是份樂趣

但什麼事情都要適度

涸澤而漁不如細水長流

不要讓「海知了」就此消失在島城的沙灘上!!!

爆料電話:85701777114轉《今日》
新浪微博@青島電視臺今日
微信公眾號「青島電視臺今日

相關焦點

  • 對不起,放過「海知了」吧!
    在昨天節目中,我們採訪的水產工程師介紹,這種「海知了」市民可以放心吃。可是節目播出後,不少觀眾提出了疑問:雖然說可以吃,但這樣任由市民去挖去吃,真的合適嗎?如此「挖掘」是否會破壞海灘的風貌?又會不會讓「海知了」越來越少,甚至破壞生態環境?
  • 青島新網紅"海知了"出鏡接受專訪!吐了一肚子苦水,都別挖了!
    清晨婷婷海邊去採訪,沙灘上遇到——咦,這不是新晉網紅"海知了"嘛!
  • 青島市民組團挖「海知了」:一種介於蝦和蟹之間的海洋生物
    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有市民組團挖「海知了」。對此,記者採訪了水產工程師,其表示這種「海知了」市民可以放心吃。
  • 本周網紅:「海知了」
    ▽沒錯,我就是最近在石老人附近出現的「海知了」啦!聽說我在青島成了網紅?有、有點害羞呢…如果你們實在是喜歡我們海知了不如等我們再長大一點、再長多一些!因為我們和對蝦、梭子蟹不太一樣我們要長大「成人」至少要兩三年……現在,我們還是小寶寶呢
  • 青島市民迷上了這種新食物組團狂挖 專家:再吃就滅絕了
    據報導,這種「海知了」是可以吃的,但是,市民組團在海邊挖「海知了」的行為,專家認為不可取:「海知了」是一種珍貴的海洋生物,對生態環境有修復作用,再吃下去,它們就滅絕了…… 本文圖片均來自微信公眾號「青島電視臺今日」 青島電視臺《今日》4日報導稱,青島石老人海水浴場附近,市民組團挖「海知了」,水產工程師介紹,這種「海知了」市民可以放心吃。
  • 「知了猴」「螞蚱」還能吃嗎?明確了!但是.....
    禁食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如下   夏日炎炎,每到夜晚,無論是公園還是小區綠化帶內,都能看到手電筒燈光閃爍不斷,到處頻現抓知了猴「大軍」。很多市民在捉知了猴時,在園區綠地內或路邊的綠化帶中挖掘刨坑,踩踏花草,綠地被挖得一片狼藉,對綠化植物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損毀了園林養護工人的綠化成果。有些心急的「捉猴客」不是憑眼睛去「捉猴」,而是靠力氣去「挖猴」。園林養護工作人員在夜晚巡查時,常看到一些人除了拿著手電之外,還帶著小鐵鍬,將綠地大面積破壞,有時整個樹冠範圍內的土地都被翻個遍。
  • 知了猴到底能不能吃?山東明確了!但是.....
    自2月2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出臺後,網上就對「野生動物」出現了各種解讀,不少人懷疑,是不是連「知了猴」都不能吃了
  • 「知了猴」還能吃嗎?明確了!但是.....
    自2月2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出臺後,網上就對「野生動物」出現了各種解讀,不少人懷疑,是不是連「知了猴」都不能吃了?
  • 「知了猴」還能吃嗎?明確了!
    自2月2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出臺後,網上就對「野生動物」出現了各種解讀,不少人懷疑,是不是連「知了猴」都不能吃了?
  • 在東營「知了猴」還能吃嗎?明確了!但是.....
    自2月2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出臺後,網上就對「野生動物」出現了各種解讀,不少人懷疑,是不是連「知了猴」都不能吃了?
  • 社會 日本海女:即將消失的職業
    並且海女在進行水下活動時,體溫會隨著運動量的增加逐漸變低,好在女性的皮下脂肪要比男性厚,再加上女性的忍耐力比男性強,而男性的好勝心更強。男性的好勝心,想要撈取更多的鮑魚,珍珠等,這往往會讓他們在水下工作時因供養不足失去生命。而女性則會嚴格的控制自己在水下的時間,即使在水下沒有找到獵物,也會在規定的時間內回到水面上。所以,它慢慢的就發展成了女性專屬的職業。
  • 熱天熱事:捉知了--社會新聞-東方網
    8月末,楊女士和向先生夫婦就會在傍晚時分,迎著夏日溫熱的晚風,去捉知了。&nbsp&nbsp&nbsp&nbsp在襄陽的桃花島,夏天裡,像他們這樣傍晚出來抓知了的人還不少。&nbsp&nbsp&nbsp&nbsp「知了平時待在土裡,等太陽下山了,它們就爬出來,上樹,準備蛻皮。」49歲的楊女士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這時候,一捉一個準。
  • 野外老樁可別亂挖,小心挖進牢裡
    所以很多盆景愛好者就喜歡去山上挖老樁,有些農人也發現了商機,沒事便去村裡的山上挖樁倒賣。殊不知這挖樁有時也能把自己挖進牢裡。偶然無聊上網,多翻翻就可以看到很多挖樁翻車的事件。這年頭《森林法》的頒布讓自家林場砍伐都需要砍伐許可證,卻有些挖老樁愛好者滿山遍野挖樹樁,看到好的就挖,也不管什麼品種,多大年頭,違不違法。有時眼饞,偷偷去山上挖還不行,還跑去別人村子裡挖百年大樹。
  • 實測武漢知了的叫聲!85分貝噪音像一群女人在吵架…
    就連樹上的知了也叫熱這一陣子,洪山區文治街北港小區一帶曾經吵得讓人難以入睡的蟬鳴聲,卻已經大幅降低,是立秋後知了少了?還是有什麼別的原因呢?日前,家住洪山區的田先生稱,其住宅外的幾棵大樹上的知了這段時間不分晝夜地不停叫,吵得他和年近七旬的父母晚上沒法睡覺。往年,他們全家都是戴著隔音耳塞睡覺,還能睡得著,為此,家裡已經積攢了十幾副耳塞。可近段時間,樹上的知了叫聲明顯變大,而且不分晝夜地叫,現在一家人戴著耳塞也不管用了。「以前叫個幾分鐘會停一下,現在一叫至少是半個小時,我和家裡人說話都得扯著嗓子說。」
  • 大連民間美食:「油炸知了猴」好吃到流淚
    小編告訴你吧,他們在找知了的幼蟲——蟬猴,大連人叫它「知了猴」。小時候聽老人說「這東西蛋白質很高,對人體很有營養,用鹽水洗一遍,再用清水洗一遍,之後用油炸,黃稜稜脆生生香噴噴,味道沒治了。在坊間,有蟬猴勝似「唐僧肉」的說法。大連民間美食DIY油炸知了猴做法:先用鹽水洗一遍,再用清水洗一遍
  • 挖掘機挖到蛇算什麼!你挖到過這些驚悚的東西嗎?
    用一個字總結一下前半生那就是「挖」!別的不敢說,開著挖掘機一路西天取經的路上,啥妖魔鬼怪沒見過,挖到過的東西絕對個個驚悚,讓你意想不到!第2名:挖到普通蛇一般挖到蛇,會有2種表現,一種是「哇,天上龍肉,地上蛇肉,又有美味了!」另一種是「罪過!蛇有靈氣,挖到它可能預示有難,要避一避了」。
  • 「知了猴」究竟能不能吃?明確了!
    有意者電話聯繫15318930030知了猴(金蟬)算不算野生動物?「知了猴」不在其中自2月2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出臺後,網上就對「野生動物」出現了各種解讀,不少人懷疑,是不是連「知了猴」都不能吃了?
  • 蛤蜊竟是這樣挖來的,老青島都不知道!
    蛤蜊哪裡去挖?青島去挖。一挖一麻袋?一挖一麻袋!以前,青報君以為蛤蜊就是這樣一鏟子一鏟子挖出來,再到市場上賣的…▲漁民們將經過淘洗的蛤蜊裝入網袋。▲不知不覺地,已到了九點多,今天的收成不錯,漁民們已經挖了5000餘斤蛤蜊。圖為漁民將死蛤蜊和蛤蜊皮倒回海中。
  • 收穫季,小記者走進農場挖地瓜
    9月6日上午,位於丹陽路福州路路口的農場裡迎來了一群別樣的「勞動者」——來自菏澤報業小記者團的小記者們,小記者們拿起工具,快樂地挖地瓜
  • 知了美味但要小心過敏
    知了美味但要小心過敏 浙江新聞客戶端 實習生 單心怡 記者 鄭欣慰麗水府前農貿市場裡知了熱銷      夏天的麗水太熱?那就來一盤知了壓壓驚!      夏天,在麗水,無論是農貿市場,大小型餐館,還是自家廚房,總有知了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