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漁業大省,隨著全國多個沿海省份陸續發布「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漁業轉型升級成為關鍵詞。近日,一則央視新聞讓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中農批西海岸市場出了圈。
與傳統批發市場提供場地收取交易佣金不同,作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首批項目,由青島市供銷社聯合中國供銷農產品批發市場控股有限公司、西海岸新區供銷集團共同投資建設的中農批西海岸市場,通過供應鏈再造升級,讓碼頭與市場實現「無縫對接」,輻射整個膠東半島,帶動當地漁民致富的同時,更讓市場商戶實現了銷量倍增。至今投入運營不到一年,水產業態日均交易額已達1500萬元,躍升為青島西海岸新區水產行業龍頭市場。
中農批西海岸市場得以迅速起勢的背後,是傳統漁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澎湃動力,《山東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探索開展水產品期貨交易,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水產品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作為漁業從生產到消費的關鍵載體,水產批發市場正在發生哪些顛覆傳統的新變化,區域一體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海洋漁業規模全國領先的山東如何打好水產消費牌?
城市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人流的中心,流通越發達,城市就越繁榮,就越具有競爭力、生命力和輻射力。而檢驗一座城市現代流通業發達與否,批發市場無疑是絕佳場景。
在中農批西海岸市場,凌晨一點半,水產批發商王燕和市場同行們的攤位前便已經擠滿了來自各地的客商,魚蝦蟹貝等各類水產品交易在凌晨三點半達到高峰,破曉前的短短幾個小時即銷售一空,日日如此。「現在不僅賣的多,而且賣得快。」作為批發市場的第一批入駐商戶,有20年水產品批發從業經驗的王燕介紹,從年底搬入市場至今,日均銷售量在一兩萬斤,是以前的兩到三倍,大大超出了她的預期。
而在濰坊採購商鄔軍看來,如今的批發市場正在大變樣。以前,為了縮減中間環節,他常年奔波往返於日照、青島等膠東地區的海鮮碼頭,而如今,這些都可以通過批發市場「一站搞定」,他也從不定點到處跑,變成了定點採購,「因為這邊貨品是碼頭直供,對於我們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省去了很多環節,減少了採購成本。」
商販眼中的大變樣背後,是城市海洋漁業經濟發展思路的大轉變。以水產流通為例,傳統產業鏈冗長,導致產品性價比和供應鏈效率降低,一直是行業痛點。根據鏈路屬性不同,批發環節加價在5%~10%之間,零售渠道加價10%~20%,傳統產業鏈中批發商涉及到一批、二批,甚至三批。而在中農批西海岸市場,通過引入投資方央企中國供銷農產品批發市場控股有限公司,藉助其批發市場建設和經營、農產品生產加工、進出口貿易、電子商務、投融資等業務優勢,從而實現供應鏈的效率提升。
「項目定位是建設中國北方最大的水產品交易平臺,這其中,除了本地和國內的水產品,我們會重點聚焦引進國外優質水產品,同時開展相關進口業務,力爭打造成為北方最有影響力的進口水產品集散地。」中農批西海岸市場黨支部書記張魯晉說,水產品不同於其他農產品,其貨值、物流成本相對較高,因而輻射半徑具有一定製約性,目前就全國來看,在進口水產品貿易領域,規模化的集散地大都位於南方城市,北方相對較少,也因此具備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青島是中農批布局國內批發業態的節點城市,水產進口貿易將是發展重點,可以說填補了膠東地區市場空白,並且有望帶動形成北方區域進口水產品輻射集聚效應。」
線下交易火爆的背後,少不了「數字大腦」的支撐。據了解,通過大數據共享中心,中農批西海岸市場實現了與全國多家農批市場的即時數據互聯互通,可以隨時查看中國農批在全國建設的近40家農產品市場的交易、價格、物流、倉儲、檢測等信息,從而幫助商戶及時應對價格異常波動。另一方面,市場管理智能化升級對於市場成交的幫助也日益顯現。
「我們是中國農批第一家推廣電子結算的試點市場,利用技術將進出場系統、地磅、攝像頭、掃碼槍等硬體相結合,實現交易價格,以及貨品名稱、產地、合格證等預登記信息數據集中上傳。」張魯晉表示,通過智能化、數位化管理,商戶通過APP進行貨品信息預登記,入場時市場工作人員通過掃描車牌號就可以調取預登記信息,讀磅保存後快速放行,從而大大提高了進場效率,「今年中秋交易尖峰時段,單日接近1500輛採購車輛,市場內螃蟹商販一個月的單月最高銷量就超過了50萬斤。」
與此同時,對於採購商而言,數位化交易場景也提高了產品品質和交易質量。「以電子秤交易場景為例,使用電子秤的列印交易小票,上半部分跟普通小票無異,但下面會有一個二維碼,掃描後會有本次交易的詳細信息以及購買商品追溯信息,包括進貨渠道、時間、檢驗檢疫合格證等等,實現了交易全程可追溯。」
據了解,以水產品批發交易為切入點,通過模式創新,對標以魚市批發和海鮮旅遊餐飲體驗聞名全球的日本築地市場,未來的中農批西海岸市場將打造水產品體驗式消費等多種「玩法」。「將來隨著大宗水產品進入市場,還會引進國外水產協會、大型經銷商入住交易,從而形成既有陳列,又有實體倉儲,又有加工體驗式餐飲的全新水產流通模式。」張魯晉介紹,目前項目三期大型商貿綜合體已經規劃完成,爭取在「十四五」期間投入運營。
事實上,中農批西海岸市場正是眼下青島發揮在山東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中龍頭引領作用的一個典型縮影。為尋求現代海洋漁業等傳統產業突破發展,《規劃》明確,做大做強水產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業。發展連鎖經營、直銷配送、網際網路營銷、第三方電子交易平臺等新型流通業態,構建穩定高效的水產品流通體系。探索開展水產品期貨交易,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水產品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
另據了解,除中農批西海岸市場項目外,按照建設「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要求,青島西海岸新區規劃到2025年,將基本建成現代漁港經濟區。同時,計劃投資56.59億元,對19個漁港項目升級改造。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2009年到2019年,水產品類成交額從2744億元上升到 6660.69億元,中國居民對於水產品的認知度越來越高。另據海關總署統計,2015年至2019年,我國水產品進口量逐年上升。體現在進口金額方面,2015年為89.82億美元,到2019年上升至187.01億美元,五年間上升幅度為108.2%。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水產品進口方面,由於2021年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實施,長江野生江鮮禁售禁食是大趨勢,捕撈水產品在未來較長時期內將沒有增量空間,水產品的供給將進一步依賴水產養殖業和進口的發展。隨著疫情好轉的整體預期,未來一段時期,中國水產品進口市場空間仍較大,或許將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變量」。
那麼,山東準備好了嗎?事實上,放眼全國十一個沿海省市,雖然山東目前海洋生產總值落後於廣東省,位居全國第二。但具體到海洋漁業這一海洋經濟傳統細分賽道,山東可以說是當仁不讓。以水產品貿易為例,2019年,山東水產品進出口總額85.43億美元、數量246.12萬噸,位列全國第一,位列第二的廣東分別為66.13億美元、169.57萬噸。
不過,山東的水產貿易後勁不足的「疲態」也正在顯露。對比2015年數據可以發現,五年間山東水產品進出口總額、總量增幅分別為90.27%、128.46%。而同期廣東這兩項水產品進出口數據增幅分別為113.39%、229.90%。
另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是,隨著沿海各地陸續發布「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依據各自資源稟賦進行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的「窗口期」也已經開啟。
福建提出,到2023年,海洋經濟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海洋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高質量發展優勢,打造海洋漁業、綠色石化、臨海冶金、海洋信息、航運物流、濱海旅遊等6個千億產業。
《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未來五年,將高質量建設「粵海糧倉」,布局珠三角沿海和粵東粵西兩翼深水網箱產業集聚區、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加快形成產值超千億元的海洋漁業產業集群。其中,被賦予省域副中心建設任務的湛江提出將打造全球水產產業高地,並發布《湛江市水產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建設項目表》,其中就包括建設一個年交易額在1000億元的國際水產交易平臺,配套建造30萬噸以上大型中心冷庫,打造成具有保稅功能的國際水產品交易「前置倉」。
與此同時,已經感受到「壓力」的山東,也已經在水產貿易方面做了重點布局。根據《規劃》,在煙臺、威海、青島、日照、濰坊等市建設一批水產品精深加工基地,打造海帶、海參、金槍魚、魷魚、三文魚、牡蠣等海洋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建設全國重要的水產品加工基地。發展海上超低溫冷藏運輸加工業務,打造海陸聯動的高效冷鏈物流體系。
此前,山東省商務廳副廳長王洪平也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山東將聚焦首年關稅為零和5年內關稅降幅較大的商品,擴大水產品等日用消費品和精細化工等高新技術產品進口;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建設中日韓水產品等特色商品集散地。
可以預見,「十四五」開局之年,水產品消費與供給相互策動帶來的產業升級好戲正在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