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國外媒體報導了一條有趣的新聞:
德國法官判定,Techno是音樂。發軔於1980年代中期的Techno(科技舞曲),如今是最受歡迎的電音曲風之一,在全球音樂場景中廣泛存在,對於中國聽眾來說,也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黎明就靠Techno成為華語樂壇的「電音天王」。怎麼這麼多年過去了,Techno怎麼還需要被法官承認是音樂呢?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事情發生在「電音文化搖籃」德國。10月29日,德國聯邦財政法院(BFH)發布了一條判決,判決很長,簡而言之就一個重點:
Techno或House音樂現場符合減稅的條件。(如下圖)
「
DJ不只是簡單的聲音播放者(作品由他人創作),從廣義上說,他們也是在使用樂器表演他們自己的音樂作品,用他們獨特的個性來創造聲音序列。」判決還稱該減稅的出發點不是音樂人或歌手,而是基於觀眾意願——儘管酒水收入高於演出門票收入,但法官認為:這個判決為什麼會如此重要,以至於海外各大媒體會紛紛奔走相告?這件事跟德國稅法有關係,也跟疫情背景下的德國夜店市場危機有關。
按照德國稅法,在一個表演場景中,
如果一個表演被認為是「音樂」,可以享受7%的平均稅率,反之,則要交19%的稅。過去,由於DJ表演不被認為是「音樂」,所以德國的夜店不得不承受高額稅率。有識之士一直在呼籲改法,但一直不了了之。直到疫情發生,損失慘重的夜店已經承擔不起高稅賦了,要求減稅。過去六個月來,德國夜店出現關店潮。據德國《明鏡》周刊的報導,在2020年3月之前,僅柏林就有超過140家夜店在營業,如今這些夜店中只有1/5還在營業。
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聯邦財政法院不得不出手,先幫夜店們把該減的稅減下來,給大家創造能活下去的條件。
話說回來,作為一種相對較新的音樂文化,電子音樂在發展過程中,也免不了會出現一些「爭議」,DJ到底算不算音樂人,就是其中之一。聯邦法院判定「Techno是音樂,DJ是音樂人」,對於德國電音文化來說,等於是獲得了官方的蓋戳,從此以後,德國DJ可以理直氣壯說自己是音樂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