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維·溫斯坦:2017 年的性侵犯事件 | 事實女權主義者

2021-02-19 PragerU字幕組

鑑於對有權勢的男性如哈維·溫斯坦和馬特·勞厄爾的指控,企業和社會應該如何回應?來自美國企業公共政策 (AEI) 的克裡斯蒂娜·霍夫·索默斯提出了她的看法。

中英對照文本

翻譯:Kurt | 校對:Pei mangosteen

The fall of Harvey Weinstein and other celebrity sex monsters feels like a cultural turning point. There is a new resolve to make the workplace a more respectful and equitable place for women—for everyone. But there is also a bit of panic in the air, which could ruin the moment. That’s coming up next on the Factual Feminist.

哈維·溫斯坦和其他色狼名人的隕落像是一個文化轉折點。我們有新的決心去讓職場變成一個對女性——也是對所有人更尊重也更平等的地方。但空氣中還有一絲恐慌,可能會毀掉這個時機。以下是《事實女權主義者》。

In light of the recent scandals, companies everywhere are updating their harassment policies to bring them in line with 21st Century standards of dignity and respect. This is a welcome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a few worrisome signs.

鑑於最近的醜聞,各地的公司都在更新它們關於性騷擾的政策,使得它們符合 21 世紀對尊嚴和尊重定義的標準。這是個可喜的進步。但也有些令人擔憂的跡象。

Remember Vice President Pence’s rule about never eating alone with a woman? That was mocked as prissy just a few months ago. But now,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scandals, many think this rule—which was intended to protect women from men, and men from false accusations—they think this rule has been vindicated.

還記得彭斯副總統永不單獨和女性吃飯的準則嗎?幾個月前,這還被人嘲笑為神經質。但現在,在醜聞發生後,許多人認為這條旨在保護女性免受男性傷害,和保護男性免受誣告的規則被證明是正確的。

But whatever the intention—these rules take us backwards. And everyone loses—especially women. Young women need the support and mentorship of male supervisors, and in many industries this means the kind of after-hour collaboration that have always been there for young men.

但無論其意圖如何——這些規則使我們倒退。所有人都失利了——尤其是女性。年輕女性需要男性上司的支持和指導,在許多行業中,這指的是規定工作時間之外的一直只屬於年輕男性的加班協作。

But calls for instituting the Pence rules aren’t the only manifestation of a new puritanism. Christmas parties and happy hours are under a cloud. According to the New York Times, in some workplaces 「open bars are being replaced with game zones.」 Politico labor policy editor Timothy Noah suggests we could limit sexual harassment by making meetings with anyone behind closed doors a fire-able offense. Such suggestions are silly and infantilizing. We need rules to rid us of creeps—we don’t need a sex panic.

但制定「彭斯規則」的呼聲並不是新清教主義的唯一表現形式。聖誕派對和歡樂時光也遭到了質疑。據《紐約時報》,在一些工作場所中「開放的酒吧正被遊戲區所取代」。「政客新聞網」的勞工政策編輯蒂莫西·諾阿認為我們可以把和任何人召開閉門會議當作可解僱的冒犯來限制性騷擾。這些建議是愚蠢且幼稚的。我們需要規則讓我們擺脫恐慌——我們不需要性別恐慌。

A quick reality check is in order: There are about 151 million men and women in the US workforce. And, despite recent scandals, most of them appear to be working together in relative harmony. They manage to hold meetings, plan product launches, attend conferences, travel, and even attend parties where libations are served, without incident. Occasionally they do fall in love.

一個快速的事實檢查如下:美國的勞動力中包括 1.51 億的男性和女性。並且,儘管最近發生了些醜聞,他們中的大多數的人還是在相對和諧地共事。他們一起開會、計劃產品發布會、出席會議、旅行,甚至還參加酒會,都相安無事。偶爾他們還會墜入愛河。

According to a Stanford sociologist, between 16 and 19 percent of married people met their spouse at work. Most of the sensational cases in the media involved high profile men working in unusual environments-- with little or no accountability. Companies with strong leaders who encourage civility and respect are far less likely to have a problem. They do need to have a clear policy against harassment, and a system for reporting bad behavior.

根據一位斯坦福社會學家的研究,有 16%-19% 的已婚人士是在工作中與他們的伴侶相識的。媒體報導的大多數聳人聽聞的例子都涉及到在不尋常環境中工作的名人——只有很低甚至沒有可信度。擁有鼓勵禮貌和尊重的強勢領袖的公司更少有這種與性騷擾有關的問題。他們確實需要一個明確的反對騷擾的政策,和一個報告不當行為的系統。

Federal laws against sexual harassment were enacted to protect workers from pervasive, severe bullying, coercion, or extortion. They weren’t meant as a social purity codes. Our current great awakening on harassment could devolve into the Great Sex Panic of 2017.

一系列聯邦反性騷擾法的頒布,保護了工人們免受普遍的,嚴重的欺凌、 脅迫或勒索。這不意味著它們是一組淨化社會的準則。我們當前對性騷擾的大覺醒可能會演變為 2017 年巨大的性恐慌。

Speaking of panic—I’m also worried about male bashing and witch hunts. Soon after the Weinstein scandal broke, an anonymously sourced 「Shitty Media Men」 list began circulating on social media.

說到恐慌——我也擔心對男性的攻擊和獵巫。(譯者註:獵巫是原指搜捕女巫與巫師或施行巫術的證據將被指控的人帶上宗教審判法庭。今日此類事件被視為一種道德恐慌及政治危害。)溫斯坦醜聞曝光後不久,一份來源匿名的「垃圾男性媒體從業者」名單開始在社交媒體上流傳。

The blacklist accuses more than 70 male journalists of sexual harassment. But the charges range from 「weird lunches」 to rape. The informants collapse important distinctions between criminal predation and unwelcome flirtation. The men couldn’t defend themselves- and anyone who tries to defend them could be accused of not believing victims—even anonymous ones. The blacklist received criticism—especially from leftists who pointed out the dangers. Such lists can destroy innocent lives. 

這份黑名單指控超過 70 名男性新聞記者性騷擾。但指控範圍從「奇怪的午餐」到強姦。舉報人無視了犯罪掠奪和不受歡迎的調情之間的重要區別。這些人不能為自己辯護——任何試圖為他們辯護的人都有可能被指控為不相信受害者——即使是匿名的受害者。這個黑名單收到了批評——尤其來自那些指出危險的左派。這些名單會毀掉無辜者的生活。

But some prominent feminists dismissed criticism as 「backlash.」 Writer Roxane Gay disparaged what she called 「hand-wringing about …the ethics of anonymous disclosure.」  Then she suggested all men confess to 「how they have hurt women in ways great and small.」

但有些著名的女權主義者把批評駁斥為「反撲」。作家羅克珊·蓋伊貶低了她所謂的「對匿名洩密的倫理感到絕望」。然後她建議所有的男人都應該坦白「他們是怎麼以各種顯而易見到細微的方式傷害女性的」。

Now this male-adverse feminism is not mainstream, but its influence is growing. Not only is it wrong to tar half of humanity, but condemnation of all men hurt a necessary and worthy cause.

如今這種仇男女權主義並非主流,但它們的影響力正在增加。這不僅污衊了另外「半邊天」,而且對所有男性的譴責傷害了一個必要且有價值的事業。

A recent NBC/WSJ poll found that a majority of men say they are now likely to speak out if they see sexist mistreatment in the workplace. Let’s not squander this moment, which is a profound opportunity for women and men of good will to speak honestly and work together to begin to write the next chapter in the quest for equality and dignity.

最近由 NBC 和 WSJ 所做的民調顯示,多數男性表示當他們在職場中目睹性別歧視時會立即指出。讓我們別浪費掉這個時機。對那些懷著善意的男女來說,這是個很好的機會,來坦誠交談、共同努力,為追求平等和尊嚴寫下新的一章。

I welcome your comments. If you appreciate this video please subscribe to the series, follow me on Twitter andFacebook, and thank you for watching the Factual Feminist.

歡迎你的評論。如果你喜歡這個視頻請訂閱本系列,關注我的推特或臉書,感謝你收看事實女權主義者。

相關焦點

  • 性醜聞事件後首次露面,羅絲·麥高恩婦女大會痛罵溫斯坦
    每日郵報報導,周五上午,此前指控溫斯坦性侵事件的女演員羅絲·麥高恩在底特律出席了婦女大會(The Women's Convention
  • 女權主義者「攻佔」新浪軍事微博!發生什麼了?
    酷兒君認為,「詆毀貶損衛國戍邊英雄」是該名男子的個人言行,一切後果由其個人承擔,與整體女權主義者無關,且該名男子也並非女權主義者;其次,女權運動是反對歧視女性,使女性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和權利,實現性別權利完全平等的一項社會目標或社會運動
  • TED英語演講:一位女權主義者的懺悔(視頻+MP3+中英文對照)
    我非常支持性別平等,但是我會擔心,如果我坦然接受「女權主義者」這個稱號,對那些優秀的女權主義者不公平。 I'm a feminist, but I'm a rather bad one. Oh, so I call myself a Bad Feminist.
  • 《韋氏詞典》2017年度詞彙:Feminism/女權主義
    另一家美國著名的詞典機構,《韋氏詞典》則在12月12日宣布,將「女權主義」(feminism)評為2017年度詞彙。韋氏特約編輯皮特·索科洛夫斯基當天在一份聲明中稱,沒有任何一個詞彙能夠囊括2017一整年的新聞、事件和故事。不過,綜合分析搜索頻率顯著高於去年的詞彙以及全年搜索量激增的情況,「女權主義」一詞脫穎而出。
  • 主播在遊戲裡虐待女權主義者獲支持,現在他瞄準了我們
    在這款遊戲中,有一些女權運動主義者,而有這麼一位播主製作了一系列視頻,內容是關於對其進行毆打、虐待和殺害的畫面。這位播主在YouTube上的ID名為Shirrako,在他上傳的一系列視頻中,他用各種方法在遊戲中凌虐一位女權主義者,其中包括把她餵豬和投餵給短吻鱷這樣的操作。YouTube將這些視頻全數下架,作者重新上傳之後又一次被平臺移除。
  • 別以為自己代表全世界妹子,知名成人漫畫家水龍敬"舌戰"女權主義者
    而水龍敬 17 號公開的一張帶有濃鬱痴女風的插畫,也招來了一群女權主義者的批判,結果水龍敬公開怒懟女權主義者,別認為自己的觀點代表所有女性。而就是這張圖讓水龍敬被女權主義者盯上了,有人在 twitter 上質問水龍敬以東急線的海報做梗畫的這張圖也許會讓男性愉悅,但是對於海報中的當事女性來說就像是二次強姦一樣,這幅插圖讓女性只能湧現怒意,創作者應該有責任承擔自己創作的作品招致的所有反響。
  • 「隨父姓」、「田原女權」用英文怎麼說?
    1.女權主義;女權運動feminismFeminism is the belief and aim that women should have the same rights, power, and2.女權主義者feminist例句:Judy is a typical feminist.Judy是一個典型的女權主義者。
  • 女·性 女權主義ABC:9個關於女權主義的基本問題
    從小到大,社會一直在教導我們要做正常的「女性」或「男性」,並且在我們沒有恰當地表現出「女性」的溫柔順從或「男性」的勇敢陽剛的時候貶低和責罰我們,這就是「社會構建」的一種方式。社會性別制度讓我們僅僅依據某些生理差異而相互區隔甚至相互壓迫。指認這一系列問題的社會性別視角是當代女權主義核心的批判性分析範疇。
  • 1976年專訪波伏娃:女權運動不是為了壓制男性,而是為了平等
    20世紀40-50年代,這本出版的時候,一些活躍的女權行動派還太年輕以至於不能很好理解書的要義,但我很慶幸,她們之後仔細研讀了這本書。值得肯定的是,一些有經驗的女權主義者如《女性的奧秘》的作者貝蒂.弗裡丹(Betty Friedan),就讀過我的這本書,書中的思想在某種程度可能影響了她。但是對於其他人,這本書影響甚微。
  • 綠巨人 馬克·魯法洛 的五個女權主義瞬間
    對此我們並不陌生,這個47歲的演員常常公開他在重要議題上的想法,例如環保議題、LGBT議題,以及我們的私人偏好——女權議題。從下面5個故事可以看出來,馬克·魯法洛是一個熱誠的男性女權主義者盟友:1.他分享了她媽媽墮胎的故事,來支持女性自己的選擇權。
  • 回顧歷史上三次女權主義浪潮
    2017年,女演員艾莉莎·米蘭諾再次提出該短語,鼓勵女性分享自己的經歷,以抵制性騷擾等行為。自此之後,人們在各種不同的社交媒體上帶著#我也是(#MeToo)的標籤分享自身經歷,為這場運動帶來了異乎尋常的影響。
  • 真正的女權主義者,BBC紀錄片《聖女貞德:上帝武士 Joan of Arc: God's Warrior》為你呈上聖女貞德的故事
    自從她死後,貞德幾乎成為所有人的偶像——左派和右派,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傳統主義者和女權主義者。但這一切中真正的貞德在哪裡——一個十幾歲的農村女孩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的經歷?通過一份驚人的手稿,我們可以聽到貞德在受審時所說的話,當海倫揭開貞德的故事,把她放回她所居住的世界時,真正的真實的貞德出現了。
  • 繼女權主義宣言+狂懟網友之後,劉亞仁&韓瑞希舌戰持續發酵
    近日演員劉亞仁因為關於「女性人權」問題的發言被惡評者稱為「厭女者」,也被自稱「女權主義者」的歌手志願生韓瑞希懟為「女權主義cosplay」,事件回顧請看:震驚!發布女權主義宣言+狂懟網友!糕飯,明天也給您『刪除』,您就盡情燃燒那憤怒吧,再次給您傳達一份禮物,藥丸」以及「Smile Again」等文字回擊了韓瑞希,疑似指向韓瑞希吸食大麻的事件。
  • 女權運動的目的,不過是讓女性能過上更理想的生活
    現在的人們,享受著社會進步和現代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似乎生活本來如此,一直如此,幾乎忘記了,僅僅幾十年前,生活還是另一番面貌。特別是女性的生活,曾經是如此難捱。女權思想進入大眾視野大概可以從19世紀算起,但我並不想從大名鼎鼎的夏洛蒂·勃朗特和南丁格爾說起。作為《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婚後發現,她所有小說的版權和全部收入,全都歸丈夫所有。
  • Redvelvet Joy穿「女性主義者」標語衣服!遭韓男怒罵
    她穿著深灰色西裝套裝裡面搭配了一件T-shirt,衣服印著「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的標語。卻遭到反女權主義的男網友們批判:「Joy的衣服是不是太自私了」、「明知道會引發爭議,但是卻不為其他成員著想,為什么女權只考慮到自己,真的不懂」、「大部分還覺得自己是什麼知識分子才這樣做呢」、「對她來說女權是當然的事情,反對的人就是無知
  • 女權的第七類接觸|第三屆中國國際女性影展即將開幕
    九月,中國民間女性影展即將迎來她的第三個年頭,並正式更名為中國國際女性影展。
  • Red velvet Joy遭韓男怒罵:「為什么女權只考慮到自己,太自私」
    遭韓男怒罵:「為什么女權只考慮到自己,太自私」20日,Red velvet成員Joy在IG上傳文字和照片。她穿著深灰色西裝套裝裡面搭配了一件T-shirt,衣服印著「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的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