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齊世家(7):齊國兩敗魏國

2021-02-13 歷史大人物

齊威王二年(前355年),齊王與魏惠王在郊外會同打獵。

閒暇之時,魏惠王問道:「齊國有什麼特別的珍寶嗎?」威王搖搖頭。魏惠王有些得意的說:「我的國家雖然比較小,但還是有十顆直徑一寸的夜明珠,它們在夜間發出的光可以照亮十二輛兵車。我國尚且如此,像齊國這樣的大國,難道會沒有國寶嗎?」

齊威王搖搖頭,回答道:「我所認為的國寶和你說的有所不同。我有個臣子叫檀子,我派他鎮守南城,楚國不敢進犯,泗水流域的十二個諸侯也都來進行朝拜。我還有個臣子叫盼子,讓他駐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在邊地興兵鬧事。我還有一個官吏叫黔夫,讓他鎮守徐州,附近燕國、趙國的百姓都慕名而來,遷往徐州的有七千多戶人家。還有一個臣子叫種首,我派他防禦盜賊,齊國在他的治理下路不拾遺。這四位臣子足以照耀千裡,豈是發出的光可以照亮十二輛車的夜明珠能相比的嗎?」

魏惠王聽罷,假意整理衣袖,臉上露出慚愧的神情。

齊威王六年(前351年),魏惠王包圍邯鄲,趙國不敵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商議說:「救趙和不救趙,哪個更好呢?」鄒忌率先發言:「救趙對我無實利,不如不救。」段幹朋立馬表示反對:「不救就是不道義,況且救趙這件事對我們是有利的。」

齊威王有些疑惑:「為什麼呢?」段幹朋繼續說:「魏國吞併了邯鄲,這對齊國又有什麼好處呢?如若咱們救援趙國並在其要害地帶屯兵,就可以趁機攻打魏國,使其受損。」

齊威王沒有立刻做出決定,他命令大臣散去,而後親自去拜見孫臏,向這位兵法大師尋求用兵的建議。

當初,孫臏和龐涓一起跟隨鬼谷子學習兵法,龐涓先出山,在魏國當上了將軍,他覺得自己的才華比不上孫臏,就將孫臏也請到魏國。等孫臏來到魏國後,龐涓先是設計加罪於他,剔掉他的膝蓋骨,而後又在他的臉上刺字,想以此來侮辱孫臏,使他一時遭到嫌棄而不受重用。

龐涓此舉是想廢了孫臏,使其一生都與奴隸為伍,再無掌兵掌權可能。

後來,齊國的使者來到魏國,孫臏私下與齊國使者約見,說服了齊國使者,讓使者將他偷偷帶回齊國。孫臏來到齊國後,田忌待孫臏以貴賓之禮,並把他引薦給了齊威王。齊威王只與孫臏進行過幾次會談,就發現他是一個軍事天才。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所以齊威王在猶豫該不該救趙時,來到孫臏家中,向他詢問對策。

孫臏的回答十分乾脆:「救趙弱魏,齊國大利。」

當下,齊威王便決定發兵救趙,威王本來想讓孫臏擔任主將,但孫臏以自己是殘疾之人而推辭,於是齊威王便改任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起兵救趙。

起兵之後,田忌準備率兵直攻趙國,以解邯鄲之圍。孫臏勸道:「現在魏、趙兩國互相攻伐,魏國精銳部隊必定全部出戰,國內留守士兵必然都是老弱病殘。您不如派兵突襲魏國國都,攻擊魏國後方,如此,魏國必定會放棄攻打趙國而回兵救援。這樣既解除了趙國的危困之局,又打擊了魏國,可謂是一舉兩得。」

田忌依計而行,直奔魏國都城大梁,魏軍急忙從趙國撤軍,回師救援,就在魏國回師途中,齊軍在桂陵設下埋伏,將魏軍打的大敗。

十年後,也就是齊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魏國再次起兵,攻打韓國。韓國不敵,向齊國求援。齊威王召集大臣商議說:「是早點去救還是晚點去救呢?」鄒忌回答說:「倒不如不救。」田忌則立馬表示反對:「如果不救,韓國肯定會被魏國吞併,還是早點去救比較好。」

齊威王看向孫臏,孫臏心領神會,對著齊王回答道:「現在韓、魏兩國還沒到精疲力竭的時候,這時候去救韓國,實際上是我們代替韓國與魏軍作戰,這樣對我們損傷較大。況且魏國有吞併韓國的野心,等到韓國快要滅亡時,他們肯定會向我們求助。這樣我們可以進一步加強與韓國之間的邦交,還可以攻打疲憊不堪的魏國軍隊,不僅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還可以贏得更大的聲譽。」

齊威王高興的說:「真是妙計啊!」於是按照孫臏的計策,私下承諾韓國使者出兵相救,讓韓國使者將齊國即將救援的消息帶回韓國,然後按兵不動。韓國得到齊國救援的消息後,士氣得到鼓舞,拼死與魏國血戰。

但韓軍戰力始終不如魏國,與魏國五次交鋒,五次皆敗,韓國沒有辦法,只得再派使者前往齊國,請求救援。齊威王見時機已到,便派田忌、田嬰、田盼統帥軍隊,孫臏為軍師,率軍營救韓國。

與上次齊軍救趙一樣,這一次,孫臏還是讓齊軍長驅直入,直奔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之後,急忙從韓國撤軍。魏惠王待攻韓的軍隊撤回後,又集合全國軍力,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帶了十萬大軍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要與齊軍決一死戰。

這十萬人的主力便是讓天下為之膽寒的魏武卒,他們是魏國的精銳,更是魏國稱霸天下的軍事保證。

魏惠王的意圖很明顯,他要好好教訓一下齊國,上次攻趙,就是齊國從中作梗,使得魏國在對趙作戰中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戰果,此次攻韓,眼看就要攻破韓國,齊軍又來搗亂。魏惠王有些生氣,他勢必要好好教訓齊國,省的齊國一直插手魏國戰事。

魏國軍隊集結之後,孫臏對田忌說:「魏國軍隊一向以曉勇彪悍著稱,他們常常輕視齊國軍隊。咱們可以利用這個情勢來誘導魏軍。」於是,孫臏下令:齊國軍隊剛剛進入魏國邊界時,修建十萬座爐灶,第二天減為五萬座,第三天減為兩萬座。

龐涓帶領軍隊追擊齊軍三天,看到這種情況,十分高興的說:「我早就知道齊軍膽小,才進入魏國三天,就已經有一半以上的士兵逃跑了。」

靠著這個判斷,龐涓捨棄步兵,親自率領魏國輕銳部隊,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估算龐涓行程,當天晚上應該可以到達馬陵。馬陵道路狹窄,兩旁都是懸崖,適合設兵埋伏,於是派人削去一棵大樹的樹皮,在樹幹上寫到:「龐涓死於此樹下!」

又挑選射箭精良的士兵一萬多人,埋伏在馬陵山路兩側,約定當天晚上看見有火光就萬箭齊發。夜裡,龐涓果然來到削去表皮的樹下,看見樹上隱約有字,就點起火把來看。還沒有讀完上面的字,兩邊就箭如雨下,魏軍瞬間亂作一團,死傷無數。

龐涓自知才智已盡,兵敗之勢無法改變,於是自刎而死,死前嘆息說到:「就用我的性命來成全孫臏你小子的名聲吧!」

齊國乘勝追擊,大敗魏軍,俘虜了太子申,太子申不堪受辱,死於亂軍陣中。

憑藉著桂陵,馬陵兩次戰役,齊國打敗了當時的霸主國魏國,使魏國的軍事實力損失殆盡,使得齊國一躍成為了可以蔑視天下諸侯的強國。

原創不易,求轉發,求點「在看」,覺得好請關注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齊國是如何取代魏國、成為東方最強國家的?
    早在田齊桓公時期,齊國就曾與魏國有衝突;而同為三晉的趙、韓,也因為魏國單方面過於強大而與其產生矛盾。在這樣背景下,三晉間的合作關係必然會出現裂縫,此時,齊國的機會到來了。 桂陵之戰——齊國雖取勝,卻沒有傷到魏國之根本 齊威王元年,齊與趙、宋會於平陸,表明此時齊國與趙國開始有了合作。
  • 馬陵之戰:齊國操盤瓦解魏國的中央霸業
    齊國就建立了著名的稷下學宮,專門養育這些不務實的諸子百家的學術人士,幫其進行輿論戰。在這些人的論述中,魏國成為了恃強凌弱,失道寡助的典型代表。所以當時魏國的風評還是沒有好轉。很多野生的墨家和儒家人士,還會主動反對魏國,為齊國發聲。甚至向齊國宮廷通報種種關於魏國的動向。最終是讓諸侯們紛紛背離魏國。
  • 徐州相王:魏國和齊國互相稱王,楚國為什麼很生氣呢?
    不過,楚國的優越感,在徐州相王后被打破了,因為魏國的魏惠王和齊國的齊威王,互相承認了對方的王爵。在戰國七雄中,現在楚國不再是唯一稱王的諸侯國了,伴隨著齊國和魏國的相繼加入,自然會有更多的諸侯國效仿。於是,槍打出頭鳥,憤怒的楚國選擇發兵攻打齊國,想要讓齊威王取消自己的王爵。當然,因為楚國大軍先取得勝利,又被齊國將領田盼擊敗,所以齊威王自然不會取消自己的王爵。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那麼,問題來了,齊國吞併宋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也即同樣消滅一個大國,為何魏國沒有被戰國七雄聯手討伐呢?一首先,同樣是消滅一個大國,魏國之所以沒事,而齊國卻遭到五國伐齊,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魏國消滅中山國發生在戰國初期,而齊國消滅宋國則發生在戰國中期。
  • 朱坤明:垂沙之戰,齊國韓國魏國的匡章、公孫喜、暴鳶擊敗楚唐眛
    垂沙之戰的齊國大將匡章,就是這樣的一位統兵大將,利用地形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聯軍順利取勝。齊國大將匡章本來和楚軍的大將唐眛一直處於相持階段,誰也沒有辦法消滅對方,但是齊國、魏國、韓國人多勢眾,所以處於進攻的有利地位。
  • 田齊世家(4):田氏代齊
    此時田氏已經通過幾代人的攻心計策,獲得了齊國百姓的民心;同時,田氏已經將整個齊國的封土納入了自己的版圖之下。田和見取代齊國時機已到,就以「荒淫無度」為理由,將齊康公趕出國都,將他遷到海上的一個小島之中。齊康公十九年(前386年),田和與魏文侯在濁澤會面,請求魏文侯出面,向周天子請求冊封自己為諸侯。
  • 田齊世家(6):齊威王后是齊宣王
    自此,田齊君主從侯變成了王,齊威王也成為了齊國的第一個王。然而也就是因為這兩場戰役,使得鄒忌開始嫉妒田忌,害怕田忌因為建立了功勳,從而奪取他的相國位置。田忌畫像公孫閱覺察到了鄒忌的嫉妒之心,為了討好鄒忌,他給鄒忌出了一個壞主意:讓一個人拿著黃金去齊國都市熱鬧地方佔卜,並讓這個佔卜的人對算命先生說:「我是田忌的手下,我們將軍打敗了魏國,威震天下。現在打算成就大事,是有利還是不利呢?」
  • 戰國名將錄——齊國名將匡章
    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戰爭頻繁,因此誕生了很多不世出的名將,本期為您介紹的是齊國名將匡章。匡章(生卒年不詳),齊國著名將領,史稱「匡子」或「章子」。匡章或許不如白起、李牧、廉頗、王翦出名,但是在戰績上一點也不遜色。
  • 魏國全盛時期的地盤,到底有多大?
    在此基礎上,魏國得以獲得了今河南省一帶的大部分疆域。除了對楚國用兵,魏國還攻佔了原本屬於齊國、趙國的疆域。三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國在西邊重創秦國之後,調集大軍消滅了中山國。中山國位於今河北省一帶,處在齊國、燕國、趙國等諸侯國的包圍之下。魏國在消滅中山國的時候,還順勢奪取了趙國的部分疆域,也即魏國的地盤,成功擴張到今河北省一帶。
  • 戰國時期被魏國遺棄的人才,隨便拿出一個,都對魏國造成了重創
    ,然而在魏惠王上位以後,魏國的發展總體開始走了下坡路,當這些優秀的人看到當時的魏國這種情形以後,都能由此看出魏國的結,就喪失了輔佐他的心思,許多人才都因此流失,另擇明主,而許多在歷史長河中都十分有名的人,都在其中,而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這些被魏國所遺失的人才。
  • 齊國的兩位「齊太公」:各自建立一個齊國,名氣卻是天差地別!
    在三家分晉後,又出現了田氏代齊,也即田氏齊國取代了姜氏齊國。對於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顯然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一統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對於齊國來說,因為田氏代齊,實際上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也即春秋時期,是姜氏齊國。而到了戰國時期,則是田氏齊國和秦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楚國這六國相抗衡。
  • 齊國的陰謀:「圍魏救趙」不是「攻其必救」而是「誘敵輕進」
    公元前三五四年,秦國和齊國的變法都已經開始幾年,國力逐漸增強,因此兩國也日益不滿魏國的地位,但是兩國又不願直接去和魏國對抗。 因為這是一個典型的「集體行動」的困境:如果齊國首先和魏國直接對抗,那麼秦國就可以趁齊魏兩敗俱傷的時候坐收漁翁之利;同樣的如果秦國先和魏國對抗,齊國也會佔便宜。
  • 從田單復國到齊國滅亡有58年,為何齊國在戰國晚期毫無存在感
    即使到了戰國時期,田齊取代了姜齊,齊國仍然是戰國七雄中強盛的國家,論國力,齊國可以在戰國七雄中排名前三,戰國第一個強大的國家是魏國,魏國就是被齊國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打敗,從此國力衰弱走向沒落的。齊國齊國的命運轉折點就在於齊湣王,齊湣王期間,齊國四處出擊,非常活躍,不僅聯合秦國、韓國、魏國在垂沙之戰中擊敗了楚國,而且還聯合魏國、韓國一起攻破了被秦國視為天險的函谷關,這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
  • 趙韓聯軍打敗魏國,為什麼沒有把魏國一分為二?
    趙韓聯軍打敗魏國,為什麼沒有把魏國一分為二? 這是因為趙、韓兩國統治者的短視,沒有趁機削弱魏國。反而是趙、韓兩國互相鬥氣的行為,使得魏國避免了傾覆的命運。不得不說,魏國這次真是走了天大的運氣。
  • 圖解馬陵之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就此失去霸主地位
    因此魏惠王經過慎重的考慮,最終決定兵伐汝州,試圖從南部地區打通魏國兩地的聯繫。但是這引起了齊國的注意,齊國不會目睹魏國的崛起,在魏國崛起的路上齊國一定會扮演一個攔路人的角色。這是有歷史淵源的,當初晉國沒有分家之前把中原這一圈的國家都欺負慘了,齊國作為東方大國長期淪為晉國的小弟。三家分晉之後齊國就開始盡力維持「中原均勢」,絕對不允許中原再出現一個巨無霸,對齊國來說分裂的晉國更符合齊國的利益。魏國攻打趙國,齊國出兵;魏國攻打韓國,齊國出兵,兩次出兵就是要遏制魏國崛起。
  • 與戰國時的魏國有關
    楚國的西線只需在武關防禦秦國,在北線防禦魏國。楚國的北線還有韓國、宋國,但都是小國,同樣不足為患。齊國佔據山東省大部,北與燕國接壤,西與趙國接壤,西南與魏國接壤,南與楚國接壤,看似壓力很大,但燕國實力一般,燕將樂毅滅齊(齊後復國)的輝煌,也被歷史證明只是「一個意外」。
  • 戰國時期,魏國陷害了兩位人才,最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而在三家分晉之後,田氏篡奪了齊國大權,這就是田氏代齊。在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後,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雄就是齊國、魏國、韓國、趙國、秦國、楚國、燕國。其中,就魏國來說,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崛起的諸侯國。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後世史家著書無不稱讚魏文侯之賢。
  • 田氏代齊後,這位君主一鳴驚人,奠定齊國霸業!
    當然,因為齊國的底子更厚,所以齊國變法的效果,自然也要比韓國更加明顯。在戰國時期,韓國通過申不害變法,得以立足於戰國七雄之中。而就齊國來說,則因為鄒忌變法帶來的變化,得以在戰國中期稱霸中原。 三 在齊國推行變法之初,魏國還是戰國七雄中的霸主。不過,魏國的四處作戰,也給了其他諸侯國奪取其霸主地位的機會。
  •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圍魏救趙,馬陵之戰,竟讓魏國一蹶不起?
    孫臏曾和龐涓同為為國效力,但是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便多次加害於孫臏,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挖去膝蓋的肉,並在臉上刺青,想讓孫臏從此沒落,沒人能再用孫臏,但孫臏忍辱負重,通過齊國使者,偷偷潛入齊國,並在齊國實現自己的才能,逃到齊國的孫臏,十分憎恨龐涓,也憎惡魏國。
  • 戰國時期著名的桂陵之戰,齊國以弱勝強,是何種原因使然?
    在戰國初期,魏文侯廣招賢士,勵精圖治,在各國中首先看到了局勢的變化,實行了變法,魏國逐漸變得強大起來。魏惠王繼位後,為了實現對外擴張,不斷東徵西討,成為一代霸主,因而成功引起了其他諸侯國家的戒備。但是這麼多年的對外戰爭也使得魏國軍隊疲憊不已,此時,齊國也實行了改革,迅速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