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威王二年(前355年),齊王與魏惠王在郊外會同打獵。
閒暇之時,魏惠王問道:「齊國有什麼特別的珍寶嗎?」威王搖搖頭。魏惠王有些得意的說:「我的國家雖然比較小,但還是有十顆直徑一寸的夜明珠,它們在夜間發出的光可以照亮十二輛兵車。我國尚且如此,像齊國這樣的大國,難道會沒有國寶嗎?」
齊威王搖搖頭,回答道:「我所認為的國寶和你說的有所不同。我有個臣子叫檀子,我派他鎮守南城,楚國不敢進犯,泗水流域的十二個諸侯也都來進行朝拜。我還有個臣子叫盼子,讓他駐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在邊地興兵鬧事。我還有一個官吏叫黔夫,讓他鎮守徐州,附近燕國、趙國的百姓都慕名而來,遷往徐州的有七千多戶人家。還有一個臣子叫種首,我派他防禦盜賊,齊國在他的治理下路不拾遺。這四位臣子足以照耀千裡,豈是發出的光可以照亮十二輛車的夜明珠能相比的嗎?」
魏惠王聽罷,假意整理衣袖,臉上露出慚愧的神情。
齊威王六年(前351年),魏惠王包圍邯鄲,趙國不敵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商議說:「救趙和不救趙,哪個更好呢?」鄒忌率先發言:「救趙對我無實利,不如不救。」段幹朋立馬表示反對:「不救就是不道義,況且救趙這件事對我們是有利的。」
齊威王有些疑惑:「為什麼呢?」段幹朋繼續說:「魏國吞併了邯鄲,這對齊國又有什麼好處呢?如若咱們救援趙國並在其要害地帶屯兵,就可以趁機攻打魏國,使其受損。」
齊威王沒有立刻做出決定,他命令大臣散去,而後親自去拜見孫臏,向這位兵法大師尋求用兵的建議。
當初,孫臏和龐涓一起跟隨鬼谷子學習兵法,龐涓先出山,在魏國當上了將軍,他覺得自己的才華比不上孫臏,就將孫臏也請到魏國。等孫臏來到魏國後,龐涓先是設計加罪於他,剔掉他的膝蓋骨,而後又在他的臉上刺字,想以此來侮辱孫臏,使他一時遭到嫌棄而不受重用。
龐涓此舉是想廢了孫臏,使其一生都與奴隸為伍,再無掌兵掌權可能。
後來,齊國的使者來到魏國,孫臏私下與齊國使者約見,說服了齊國使者,讓使者將他偷偷帶回齊國。孫臏來到齊國後,田忌待孫臏以貴賓之禮,並把他引薦給了齊威王。齊威王只與孫臏進行過幾次會談,就發現他是一個軍事天才。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所以齊威王在猶豫該不該救趙時,來到孫臏家中,向他詢問對策。
孫臏的回答十分乾脆:「救趙弱魏,齊國大利。」
當下,齊威王便決定發兵救趙,威王本來想讓孫臏擔任主將,但孫臏以自己是殘疾之人而推辭,於是齊威王便改任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起兵救趙。
起兵之後,田忌準備率兵直攻趙國,以解邯鄲之圍。孫臏勸道:「現在魏、趙兩國互相攻伐,魏國精銳部隊必定全部出戰,國內留守士兵必然都是老弱病殘。您不如派兵突襲魏國國都,攻擊魏國後方,如此,魏國必定會放棄攻打趙國而回兵救援。這樣既解除了趙國的危困之局,又打擊了魏國,可謂是一舉兩得。」
田忌依計而行,直奔魏國都城大梁,魏軍急忙從趙國撤軍,回師救援,就在魏國回師途中,齊軍在桂陵設下埋伏,將魏軍打的大敗。
十年後,也就是齊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魏國再次起兵,攻打韓國。韓國不敵,向齊國求援。齊威王召集大臣商議說:「是早點去救還是晚點去救呢?」鄒忌回答說:「倒不如不救。」田忌則立馬表示反對:「如果不救,韓國肯定會被魏國吞併,還是早點去救比較好。」
齊威王看向孫臏,孫臏心領神會,對著齊王回答道:「現在韓、魏兩國還沒到精疲力竭的時候,這時候去救韓國,實際上是我們代替韓國與魏軍作戰,這樣對我們損傷較大。況且魏國有吞併韓國的野心,等到韓國快要滅亡時,他們肯定會向我們求助。這樣我們可以進一步加強與韓國之間的邦交,還可以攻打疲憊不堪的魏國軍隊,不僅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還可以贏得更大的聲譽。」
齊威王高興的說:「真是妙計啊!」於是按照孫臏的計策,私下承諾韓國使者出兵相救,讓韓國使者將齊國即將救援的消息帶回韓國,然後按兵不動。韓國得到齊國救援的消息後,士氣得到鼓舞,拼死與魏國血戰。
但韓軍戰力始終不如魏國,與魏國五次交鋒,五次皆敗,韓國沒有辦法,只得再派使者前往齊國,請求救援。齊威王見時機已到,便派田忌、田嬰、田盼統帥軍隊,孫臏為軍師,率軍營救韓國。
與上次齊軍救趙一樣,這一次,孫臏還是讓齊軍長驅直入,直奔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之後,急忙從韓國撤軍。魏惠王待攻韓的軍隊撤回後,又集合全國軍力,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帶了十萬大軍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要與齊軍決一死戰。
這十萬人的主力便是讓天下為之膽寒的魏武卒,他們是魏國的精銳,更是魏國稱霸天下的軍事保證。
魏惠王的意圖很明顯,他要好好教訓一下齊國,上次攻趙,就是齊國從中作梗,使得魏國在對趙作戰中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戰果,此次攻韓,眼看就要攻破韓國,齊軍又來搗亂。魏惠王有些生氣,他勢必要好好教訓齊國,省的齊國一直插手魏國戰事。
魏國軍隊集結之後,孫臏對田忌說:「魏國軍隊一向以曉勇彪悍著稱,他們常常輕視齊國軍隊。咱們可以利用這個情勢來誘導魏軍。」於是,孫臏下令:齊國軍隊剛剛進入魏國邊界時,修建十萬座爐灶,第二天減為五萬座,第三天減為兩萬座。
龐涓帶領軍隊追擊齊軍三天,看到這種情況,十分高興的說:「我早就知道齊軍膽小,才進入魏國三天,就已經有一半以上的士兵逃跑了。」
靠著這個判斷,龐涓捨棄步兵,親自率領魏國輕銳部隊,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估算龐涓行程,當天晚上應該可以到達馬陵。馬陵道路狹窄,兩旁都是懸崖,適合設兵埋伏,於是派人削去一棵大樹的樹皮,在樹幹上寫到:「龐涓死於此樹下!」
又挑選射箭精良的士兵一萬多人,埋伏在馬陵山路兩側,約定當天晚上看見有火光就萬箭齊發。夜裡,龐涓果然來到削去表皮的樹下,看見樹上隱約有字,就點起火把來看。還沒有讀完上面的字,兩邊就箭如雨下,魏軍瞬間亂作一團,死傷無數。
龐涓自知才智已盡,兵敗之勢無法改變,於是自刎而死,死前嘆息說到:「就用我的性命來成全孫臏你小子的名聲吧!」
齊國乘勝追擊,大敗魏軍,俘虜了太子申,太子申不堪受辱,死於亂軍陣中。
憑藉著桂陵,馬陵兩次戰役,齊國打敗了當時的霸主國魏國,使魏國的軍事實力損失殆盡,使得齊國一躍成為了可以蔑視天下諸侯的強國。
原創不易,求轉發,求點「在看」,覺得好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