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齊國操盤瓦解魏國的中央霸業

2021-02-11 冷炮歷史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魏國霸業的徹底衰落?


三晉之間的風雲變化往往會牽動整個諸夏世界的神經。桂陵之戰的結局,不過是三晉內部矛盾與外部幹涉勢力間的一次結合。類似的事情也不可能僅僅發生一次。更有決定意義的馬陵之戰,便很快在魏國和韓國之間展開。

魏國稱王

魏候的稱王 打破了西周以來的政治格局


桂陵之戰失敗後,魏嬰的一番多邊操作基本落空。魏國不僅和趙國關係破裂,還為自己的北線豎立了一個長期的對手。而在消滅了龐涓的部隊後,齊宋衛三國聯軍也順勢前進,又擊敗了匆匆趕來的鑽荼部魏軍。至於西線戰場,秦國的衛鞅在公元前352年掛帥攻陷了魏國的故都安邑,並包圍了重鎮固陽。

眼看戰局越來越複雜,魏國馬上與損失慘重的趙國言和。緊接著又從東線戰場上抽身,調動盟友韓國的軍隊從襄陵展開攻勢。利用平原戰場的優勢,一舉擊敗了齊宋衛聯軍。最後迫使齊國委託第三方的楚國將軍景舍來求和。這樣,魏國人就基本上扳平了桂陵之戰後的不利局面。最後,魏軍才將邯鄲退換給了趙國。

在正面交戰中 魏軍依然對齊軍保持優勢


在以勝利之資與齊趙談和後,魏國著手反擊在河西咄咄逼人的秦人。魏侯魏嬰集結軍隊將之擊退,並順利收復了舊都安邑。秦孝公被嚇得夜不能寐、食不甘味,整日擔心魏國馬上就要報復性入侵。這也說明在當時,魏國的實力依舊比較可觀。兩國就在前350年會盟修好,緩和了緊張的關係。

稍微清醒過來的魏侯逐步意識到,自己的國際形象不佳,在各大國中受到孤立和敵視的待遇。於是想到了效仿春秋時的霸主作風,團結小國對抗其他強權。但以外人的眼光來看,已經建立初級軍國體制的魏國,居然要通過春秋霸主路線來做戰略破局,還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

魏國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處境非常不妙


公元前344年,魏嬰以朝見周天子為名,召集12個小諸侯國舉行會盟,圖謀向西大舉討伐秦國。面對來勢洶洶的魏軍,秦孝公一面下令加強防守,一面採用衛鞅的「尊魏為王」的策略來改變魏國進攻秦國的意圖。衛鞅被派去遊說魏侯,勸說其在號令12個小國外,還要向北聯合燕國、向東攻打齊國,迫使趙國屈服。然後可以向西聯合秦國,向南攻打楚國,迫使韓國屈服。這樣的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是為了打擊齊楚,並將魏國的禍水東引。因為魏國曾經希望用換地的方式包圍周王室,所以衛鞅看出了魏侯取代周室的野心。因此建議魏侯順從天下之志,先行稱王-再圖霸業。

稱王在當時是非常巨大的政治避諱。楚王在春秋時代的稱王活動,讓楚國長期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之邦,並遭到打著尊王攘夷的中原強權討伐。但此時的周王國已經分裂成了東周和西周兩部分,自身的神聖性已經打了折扣。所以諸侯國對周王室的尊重性已經越來越低,只是需要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韙,來打破這個規矩。

秦國的外交策略 讓魏王做了冤大頭


魏嬰依舊十分膨脹,便聽從衛鞅的遊說,成為了歷史上的魏惠王。因為國都在大梁,所以在《孟子》中被又稱為梁惠王。他按照天子的規格大建宮室,製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並召集各小國參加逢澤會盟,建立起以魏國為中心的新秩序。但依舊模作樣地走春秋霸主的路線,帶著弱國去朝拜周天子。

但就在魏國洋洋得意之時,大規模輿論戰也在諸夏世界打響。當時的兩大顯學分別是儒家和墨家。前者主張仁義治國、善待百姓,後者反對大國的侵略戰爭。齊國就建立了著名的稷下學宮,專門養育這些不務實的諸子百家的學術人士,幫其進行輿論戰。在這些人的論述中,魏國成為了恃強凌弱,失道寡助的典型代表。所以當時魏國的風評還是沒有好轉。很多野生的墨家和儒家人士,還會主動反對魏國,為齊國發聲。甚至向齊國宮廷通報種種關於魏國的動向。最終是讓諸侯們紛紛背離魏國。

齊國圈養的大批文人 用嘴炮製造了反魏國輿論


韓魏矛盾

魏國還假惺惺的帶著諸侯們朝拜周天子


稱王后的魏國,像春秋時代的晉國那樣統領了一些小諸侯,當了諸侯盟主。還讓完成復國的中山國國君來魏國當相國,讓其舉國臣服。但是時代已經變了,其他六大諸侯國都對此並不買帳。韓國還公開宣稱:只有小國才朝拜周天子,大國根本就不會朝拜天子,完全是公開給大哥拆臺。

這一幕無疑點破了魏國借朝拜天子之名為自己牟利的本質。魏惠王雖然憤怒,但是為了避免前後矛盾,於是繼續用春秋霸主的邏輯對付韓國。由於韓國滅亡了鄭國,所以韓國要效仿春秋時代的霸主興滅繼絶,給鄭國公室的後人劃一塊土地,這樣才符合春秋時代的滅國原則。如果韓國能這樣做,實在是功德無量。實際目的還是想將韓國一分為二,便於自己控制。

幫助韓國搞變法的申不害


但韓國對此絕不退讓。一個叫姬食我的韓國公子出使魏國,尖銳地反駁魏惠王。他大罵魏國每次都帶頭遷移晉國公室後裔,瓜分公室土地。所以魏國用自己都辦不到的標準去要求韓國,實在是難以服人。這就在韓魏兩國之間結下了梁子。

另一方面,韓國也正在進行的變法圖強,刺激了魏惠王的神經。韓昭侯已經開始任用申不害,幫助自己整頓吏治。建立對臣子的監察和監督體系,防止官員的貪贓枉法和越權行事,明確各個官員的職能範圍。接著,進一步推廣郡縣制,訓練軍隊,讓諸侯不敢隨意進犯韓國。

在外交上,由於鄭國已被吞併,臨近的領土除不能過分侵略的周王室外,就只剩下宋國。但是宋國也被魏國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與魏國矛盾不可避免。於是,申不害在外交上主張多邊外交,不再一定為魏國馬首是瞻。努力在各方勢力中間周旋,左右逢源。為此,韓昭侯甚至親自出馬去拜見過秦孝公。

韓國兼併了鄭國後對魏國也不再順從


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就是桂陵之戰的另一種翻版


公元前344年,魏國拉著三心二意的趙國準備對齊國復仇。在魏人的指揮下,趙國先聯合魏國對齊國進攻,奪去了齊國五都之一的高唐。但是齊國深知韓國和魏國的矛盾,以及之前韓昭侯和秦孝公會盟的消息。所以鼓勵趙國加入自己這一方。並聯合韓國,從北面和西面包抄魏國。加上西邊的秦國也是虎視眈眈,又讓魏國再次陷入了多線作戰的局面。

趙國伐齊不久便被成功策反,在公元前343年突襲了魏國境內的首垣。韓趙聯軍還一起行動,前進到了魏國的南梁。西邊的秦國看到了機會,再次讓衛鞅帶軍進攻魏國的河西。

秦國也抓住機會 再次進犯河西


公元前342年,面對多方圍攻,魏惠王憑藉著不錯的國力積累做出了三方部署。公子卬帶兵前往河西防禦秦軍。太子申帶領主力進攻齊國,為他積累經驗和功績。鄴城令穰資負責對付韓國軍隊。最弱的趙軍首先被擊退,接著是穰資在南梁擊敗了韓國軍隊。這支魏軍順勢包圍了韓國都城新鄭,想要迫使韓國屈服。韓國抵擋不住,便向齊國求援。

在接到韓國發出求救信息後,齊國還是準備用三晉的內部矛盾去充分消耗魏國和韓國的實力。所以在戰役初期,齊國僅僅予以口頭許諾。結果韓國主動出擊,與魏國次主動開戰但五次失敗。一直到等到申不害變法的實力被充分地消耗掉後,齊軍才投入戰爭。這樣一來,齊國會得到一個分裂而實力打折的三晉,而不是讓魏惠王成為三晉霸主。以田盼和孫臏為將領和軍師的齊軍,再次準備向著魏國都城大梁進發。

無險可守的大梁 很容易遭到敵人的進攻


大梁就位於黃河平原之上,幾乎沒有任何天險可供防禦。當發現齊軍再次來到大梁城下挑釁,魏惠王命令太子申帶領10萬人出兵抵抗。齊軍經過一系列詐敗和誘敵性的潰退之後,再次營造出了害怕晉人的假象。由於在襄陵之戰中再次領教了魏軍的正面作戰實力,所以孫臏的用兵原則依舊是誘敵深入,使魏軍暴露弱點再造成致命性打擊。

在魏太子申統帥10萬魏軍東進的過程中,一個名叫徐子的謀士點出了魏太子的微妙處境。如果打贏了戰鬥,太子也不過是成為萬乘之尊的魏王。但要塞打敗了,就意味著地位被廢,或被齊國俘虜後斬殺。所以他建議太子退軍回師,是最好的萬全之策。但是隨行的魏國將領提醒太子申,按照魏國軍法,作戰無功而返與戰敗同罪。在這樣的威脅下,太子申只有硬著頭皮繼續徵途。

   魏國軍隊的精華部分 魏武卒


不過在看到齊軍貌似不堪一擊表現後,魏太子魏申鬆了一口氣。魏人決定順勢殺出國境,和齊軍來一次最終對決,不讓齊人再次幹擾魏國的稱霸之路。

在本次作戰中,魏國計劃學習齊國搞個長驅直入。全軍從宋國的外黃出發,攻克齊國的重鎮莒邑。這一招是為了威脅臨淄,進而逼迫齊軍主力回國決戰,與齊軍包圍大梁的思路類似。但是魏太子申依舊迷信正面作戰,而沒有考慮過伏擊對手。而且在戰敗會危機地位的情況下,太子非常渴望勝利。只是自己缺乏戰鬥經驗,所以容易輕敵冒進,最後釀成悲劇。

齊國軍隊的夜間營地


在發現了魏軍的意圖後,孫臏決定將計就計。齊軍沿著丹水一線向著齊國南境撤退,在魏軍前往莒的道路上設置伏擊。齊軍一路上讓持長兵器的軍兵在前,持短兵器的戰士殿後,並配備弓弩應急。全軍隨時與魏軍保持一定的距離。

為了早日追上潰退的齊軍,魏軍派出了最精銳的騎兵去追殺對手。結果造成了魏軍的步騎脫節,為齊軍創造了將魏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齊國軍隊的車兵與騎兵 非常適合包圍對手


最後在黃昏的馬陵道上(山東莘縣),魏國的精銳騎兵被孫臏安置的蒺藜絆住。齊軍弓弩手展開了對魏國騎兵的密集攢射。魏軍試圖衝擊高坡上的齊軍營地,但卻被連城車營的齊軍戰車擋住。在給對手造成了足夠的混亂之後,手持長矛的齊軍紛紛衝出戰車營壘,攻擊在狹窄地形中無法策馬衝擊的魏軍騎兵。最後才讓手持短兵的技擊之士紛紛上前,殲滅了整支魏軍騎兵部隊。

在損失了與步兵脫節的騎兵部隊後,10萬魏軍不至於在一次夜襲之後全部被消磨。剩下的軍隊在太子申的指揮下紮營列陣,開始與齊軍對峙。由於是在本土作戰,齊軍充分發揮車騎兵和補給線短的有利態勢,切斷了魏軍的後勤補給線,讓數目龐大的魏軍陷入缺糧的危機。與此同時,齊軍反複製造恐怖氣氛,宣傳對魏軍的不利消息。因為斷糧和不斷的夜間襲擊,魏軍在士氣和人數不斷下降。在數次車輪戰般的衝擊之後,最後齊軍在來年春天發起總攻,一舉擊垮了魏國軍隊,擒獲並處死了太子申。

魏國在馬陵之戰的損失 遠大於桂陵之戰


天下易主

魏國的戰敗也意味著三晉聯合體的徹底破裂


公元前340年,齊軍聯合宋國一起包圍了魏國東邊的平陽,趙國也加入了對魏國的發難。看到魏國的敗績,秦軍更是開始了新的攻勢。衛鞅擺下鴻門宴,邀請魏將公子卬前來赴宴。然後趁機拿下公子卬,並襲擊失去了主將的魏軍,魏軍就此慘敗。

到了公元前330年,秦軍在公孫衍的指揮下在雕陰之戰中大破龍賈統帥的魏軍,魏國徹底喪失了從魏文侯和吳起時代就開始經營的河西之地。後來,秦惠文王又出兵幫助魏國攻擊楚國的脛山,結果取得慘勝的魏國再次遭到秦國訛詐。秦國揚言要聯合楚國伐魏,魏惠王被迫將上郡的15個縣割讓給秦國。

秦國趁機完成了河西的吞併


在東線,在魏國大敗於齊國後,魏惠王被迫親自前往齊國謝罪。至此,魏國不僅淪為了二流國家,而且三晉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和各自發展的道路,魏國整合三晉的理想就此告終。而且魏國和韓國將在很多時候,成為破解六國合縱的開啟點,長期被秦國掠奪土地。

在稱王的問題上,魏惠王通過與齊侯「徐州相王」的形式,挑起了早已稱王的楚國和齊國的矛盾,通過楚國之手打擊新稱王的齊國。這樣一來,王冠在戰國時代更加普遍,周王的存在感可謂微乎其微了。

趙國人也有時機來成為一個軍事強國


趙國也開始憑藉著邊緣國家的優勢,成為了後發的軍事強國。但由於位於季風區邊界線上,所以領土多山、地狹人稠。楚國人則驚喜得發現,三晉已不是那個強大的真晉國了。這樣,秦楚齊三國就成為了天下的一流大國,開始了新一輪爭霸戰爭。

桂陵之戰:齊魏爭霸與三晉衰落的起點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魏國經歷了桂陵之戰的慘敗,卻依舊能夠維持霸業十餘年呢?
    我們都知道,在戰國七雄形成之後,魏國因為在魏文侯與一群如李悝、吳起、翟璜等當世人傑的治理之下,迅速走向了強大。我們今天的每日一問就是關於魏國霸業凋零的問題——在桂陵之戰後,戰國又發生了些什麼事情,為何魏國沒有就此跌落神壇,霸業凋零呢?
  • 為什麼桂陵之戰不是魏國霸業的終結點,而馬陵之戰才是呢?
    我們都知道,象徵著魏國霸業終結的標誌便就是發生在公元前343年的那場馬陵之戰,可是,為什麼馬陵之戰才是魏國衰敗,而桂陵之戰卻沒有成為魏國跌落天下霸主的神壇的標誌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桂陵之戰的歷史。公元前354年,因趙國此前與齊、宋等國展開會盟,而後又大舉進攻魏國的保護國衛國,挑戰魏國霸業,魏惠王一怒之下調集魏軍主力,命上將軍龐涓掛帥直撲趙國國都邯鄲城。趙成侯趙語見大事不妙,遂遣使向齊國求援。
  • 馬陵之戰,折射出了三晉聯盟的成與敗對魏國霸業產生的深遠影響
    三家分晉後,魏文侯魏斯任用賢能,魏國在他的治理下很快躍居而上,成為當世強國。然而魏國的命運走向在魏文侯死後不久便開始脫離正軌,魏國接連交惡趙韓兩國,及至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打韓國,韓國不敵向齊國求援,齊國出兵救援最終引發馬陵之戰。
  • 魏國霸業衰退史:從見誰滅誰到一蹶不振,魏惠王到底幹了些啥?
    強大起來的魏國連續對外用兵,先從秦國手中奪得河西之地並設立西河郡,又攻滅中山國,並和韓趙聯手連續擊敗齊國和楚國奪得大片土地,魏國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魏惠王繼位之初雖然遭遇濁澤之戰的大敗被韓趙兩國圍攻差點滅國,但是穩定下來的魏國在魏惠王手上重新稱霸列國,應該說魏惠王前期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可是其後魏惠王昏招百出,連續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兩次敗於齊國之手,加上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也強勢崛起,遭遇連番打擊的魏國終於扛不住衰敗了下去,史稱:「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裡,南辱於楚」,那麼從見誰滅誰到一蹶不振的魏國霸業衰退史中
  • 圖解馬陵之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就此失去霸主地位
    馬陵之戰是魏武卒乃至整個魏國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是孫臏和龐涓的生死較量,對歷史走向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我們不得不去探究一下馬陵之戰,看看魏國是如何一步步失去霸主地位的。馬陵之戰前國際形勢劇烈變化馬陵之戰前齊國在桂陵地區伏擊了龐涓,粉碎了魏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但是魏國主力部隊並沒有遭到重大損失,魏國依舊不失霸主的地位。
  • 戰國新論︱太史公犯錯:龐涓並非死於馬陵之戰
    太史公在此混淆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其次,《史記》中戰國時期齊國世系、年代多有錯誤,齊國當時的君主是齊威王(前355年-前320年在位);再次,龐涓應該是死於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戰。《呂氏春秋》載:「鑽荼、龐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
  •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圍魏救趙,馬陵之戰,竟讓魏國一蹶不起?
    孫臏曾和龐涓同為為國效力,但是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便多次加害於孫臏,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挖去膝蓋的肉,並在臉上刺青,想讓孫臏從此沒落,沒人能再用孫臏,但孫臏忍辱負重,通過齊國使者,偷偷潛入齊國,並在齊國實現自己的才能,逃到齊國的孫臏,十分憎恨龐涓,也憎惡魏國。
  • 第五次河西之戰:秦國擊敗魏國,終於奪回了河西之地
    不過,到了第五次河西之戰,一方面是秦國整體實力繼續增長,另一方面則是魏國因為敗給了齊國等諸侯國,無力掌控河西之地。於是,秦國發動了第五次河西之地,從而奪回了夢寐以求的河西之地,這也為秦國東出中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首先,在第五次河西之戰前,魏國雖然在桂陵之戰中敗給了齊國。不過,當時的魏國大軍還是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迫使趙國接受了城下之盟。
  • 濁澤之戰:韓國、趙國包圍魏國,差點將魏國一分為二!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濁澤之戰,無疑是三晉聯盟走向瓦解的重要一戰。在這場戰役之後,魏國先後對趙國、韓國用兵,促使三晉聯盟徹底破裂。一首先,濁澤之戰是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在魏與韓趙之戰中,韓、趙聯軍在濁澤(今山西運城境)進攻魏軍的作戰。
  • 田氏代齊後,這位君主一鳴驚人,奠定齊國霸業!
    到了春秋末期,先是吳國崛起後不斷給齊國施加壓力,乃至於在艾陵之戰中重創齊國,讓齊國損失了10萬大軍,然後是三家分晉的過程中,魏趙韓三國一度率軍攻入到齊國境內。凡此種種,都意味著齊國不是當時的強國。當然,這一情況在齊威王即位後得到改變。
  •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發生的地緣背景
    戰國前期或說第一階段的特點,就是魏國東徵西討,獨領風騷。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發生,一是因為魏國繼承了晉國的核心遺產;二是因為分裂後的三晉雖然之間也是摩擦不斷,但尚處在分家後的蜜月期,原則上還是能夠達成戰略同盟。不過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後,中央之國的地緣形勢形勢發生變化了。
  • 戰國時期,齊國是如何取代魏國、成為東方最強國家的?
    然而,此舉自然會形成與魏國為敵的局面。因此,自平陸相會後,齊國雖然與趙國有了合作的共識,但是也不敢貿然得罪魏國。 齊威王曾派兵攻打燕國,不過溝水交戰並沒有得到勝利,只好撤退;之後,齊國與魏國爆發了著名的「桂陵之戰」,此戰成為齊魏爭霸的起點。
  • 桂陵之戰孫臏已經活捉龐涓,為啥在十年後的馬陵之戰才殺他?
    去救趙國的這一路人馬就是田忌那一批,田忌的想法是直接與魏國主力進行決戰,遭到孫臏的阻止,孫臏認為應該採取「圍魏救趙」的策略,直奔向魏國首都大梁,迫使魏國主力回援,然後他們在回援的路上,對龐涓部進行埋伏,此為桂陵之戰。
  •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孫臏兩次力克龐涓 活用兵法圍魏救趙、韓
    今天講講戰國時期齊、魏兩次對戰,兩戰兩勝,使得齊國威望大大提高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次戰爭不僅僅是齊、魏之間的對決,更是兩國將領孫臏和龐涓之間的對戰,雙方兵法對決,同樣讓孫臏的成為了名滿千古的兵法家。
  • 發生在大名境內的馬陵之戰
    在大名縣城東南約四十華裡的西付集鄉和埝頭鄉分布著多個馬陵村,這就是戰國時期著名戰役「馬陵之戰」發生地。
  • 田齊世家(7):齊國兩敗魏國
    等孫臏來到魏國後,龐涓先是設計加罪於他,剔掉他的膝蓋骨,而後又在他的臉上刺字,想以此來侮辱孫臏,使他一時遭到嫌棄而不受重用。龐涓此舉是想廢了孫臏,使其一生都與奴隸為伍,再無掌兵掌權可能。後來,齊國的使者來到魏國,孫臏私下與齊國使者約見,說服了齊國使者,讓使者將他偷偷帶回齊國。孫臏來到齊國後,田忌待孫臏以貴賓之禮,並把他引薦給了齊威王。
  • 戰國七雄中最先崛起的魏國,為什麼沒能笑到最後?有五大原因
    當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廣開求閒之路,開始變法圖強之時,魏國早已稱雄於諸侯之間。戰國前期,魏國國力強盛,多次擊敗齊秦楚等大國,開疆拓土,威震海內,諸侯莫不賓服。但是好景不長,從前341年馬陵之戰開始,魏國在對外戰爭中頻頻失利,國勢一蹶不振,從巔峰逐漸跌落至谷底。先前取得的霸業宛如朝露,轉瞬即逝。原因何在?值得推敲。
  • 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不要受到小說劇《大秦帝國》的蠱惑,魏惠王當權的52年裡,一直都是中原數一數二的強國,而魏國的霸業之所以衰落,是因為其它強國普遍崛起,魏國難以維持忠於自己的朝貢體系,也就是所謂的霸權解體,此時畢竟已經是戰國了,魏國還坐著春秋時代的功業美夢,當然是不可能長久的。當然了,魏惠王也算不上雄才大略,他的政策失誤也是魏國衰落的原因。
  • 戰國時期,魏國陷害了兩位人才,最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當然,天無絕人之路,孫臏後來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在桂陵之戰中,齊威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