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折射出了三晉聯盟的成與敗對魏國霸業產生的深遠影響

2020-12-14 今古言堂

前言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王正式任命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室最後一塊土地,晉國正式滅亡,這便是「三家分晉」的故事,也是戰國時代的開端。

三家分晉後,魏文侯魏斯任用賢能,魏國在他的治理下很快躍居而上,成為當世強國。然而魏國的命運走向在魏文侯死後不久便開始脫離正軌,魏國接連交惡趙韓兩國,及至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打韓國,韓國不敵向齊國求援,齊國出兵救援最終引發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魏國大敗,此戰過後,魏國已然淪為二流國家,自此再也無法崛起於中原與秦齊楚等傳統大國爭奪天下,而馬陵之戰距離魏文侯去世不過五十餘年。

縱觀從魏文侯時期到馬陵之戰的五十多年,魏國經歷了崛起,巔峰到衰敗的完美「蛻變」,而若從魏文侯時期魏國的對外戰略思想出發再結合魏文侯之後魏武侯,魏惠王對這一思想的轉變不難發現,馬陵之戰的發生實為魏國外交戰略上的一大敗筆,此戰所折射出來的是韓趙魏三家分晉後三國關係極度惡化的現實,而這也是魏國霸業衰落的根本原因,下面就此問題分而述之。

一、魏文侯時期魏文侯對韓趙魏三國關係的布局及三晉聯盟的形成

春秋時期自晉文公開始,晉國一直都是以中原霸主的身份,領導中原眾諸侯抵禦北狄與荊楚的入侵,也正因為晉國的存在與壓制,地處西陲的秦國才一直無法東出,而地處長江流域的楚國也遲遲無法侵吞中原,縱有秦穆公,楚莊王等雄主在世亦無可為,這足可見當時晉國的強大以及晉國的存在對於中原地區的意義。

然而到「三家分晉」時,中原形勢突然逆轉,此時齊國正陷于田氏代齊的內亂之中而自顧不暇,至於韓趙魏任何一國也都無法抵擋秦楚來襲,所以若此時秦國與楚國伺機東出北上,中原將無一國可以阻擋。

在這萬般危機之下,魏文侯以其強大之魄力和長遠的戰略眼光,提出了韓趙魏三國聯盟已固三晉的戰略決策,這一決策從形式上延續了晉國的霸業,雖然晉國已不復存在,但魏文侯此舉也極大的彌補了三國分晉的罪責。

但事實上,魏文侯建立三晉聯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究其原因就在於韓,趙兩家私心過重,而這也是歷史積留問題。

自晉文公創立「六卿制度」以來,晉國內政逐漸落入六卿之手,及至三家分晉前夕,晉國內政已經被範氏、韓氏、魏氏六家所掌控,而這六氏也各自為政,互相攻伐,先有範氏、中行氏戰敗,四家瓜分範氏、中行氏土地,後有智氏戰敗,三家瓜分智氏土地。也正因為有了這四十多年的內亂才造成了六卿之間的互相不信任,此不信任表現在兩點:

1, 當年智氏率領韓氏,魏氏攻打趙氏企圖瓜分趙氏土地,但就在獲勝之時,韓氏,魏氏突然倒戈,智氏因此而亡,韓趙魏趁機瓜分智氏土地。

2,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之初,趙韓兩國曾先後尋求與魏國結盟,而後聯合攻伐對方,此舉實為晉國六卿互相攻伐以及韓趙魏瓜分智氏土地的翻版。

通過以上兩點就不難看出,三家分晉後,韓趙兩國完全延續了原晉國六卿之亂與瓜分其地的傳統思想與行事作風,而對於分晉後的中原形勢則無半分思考與憂慮。所以三家分晉後,三晉之事乃至中原的未來走向就完全取決於魏國的選擇了,那麼面對趙、韓先後拋來的橄欖枝,魏文侯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首先,對於三家分晉後三國的國力,魏文侯有一個非常充分的認識,當時趙國最強,魏國次之,韓國最弱。所以基於此,當趙國謀求與魏國結盟企圖瓜分韓國時,魏文侯予以堅決拒絕,聯合最強而攻打最弱,這無異於自取滅亡,這個道理魏文侯不是不懂。

那麼,在拒絕了趙國結盟的請求之後,面對韓國結盟的要求,魏文侯是否接受了呢?答案也是拒絕的,理由也很簡單,趙國太強大,縱以當時魏韓兩國國力對抗趙國,失敗的風險依舊非常大,而即便取勝,那也會是慘勝,到那時兩國國力衰微亦會淪為他國魚肉。

所以,不管與趙國結盟還是與韓國結盟,對於魏國都是百害而無一利,對此魏文侯深以為然。而在接連拒絕趙,韓請求之後,魏文侯也開始擔心趙韓結盟以窺魏國,事實上趙韓兩國也確實對魏國的拒絕多有怨憤。所以此時魏文侯的當務之急,便是尋找一個萬全之策來打消兩國對魏國的怨憤,防止兩國結盟,而這個萬全之策便是建立三晉聯盟。事實上,魏文侯提出的這個策略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1, 韓趙魏三國本同出晉國,實乃兄弟之國,三國之祖曾相互協助為晉國霸業做出過巨大貢獻,而晉國本就處於四戰之地,若三家不能結成同盟而繼續內鬥,勢必會引來他國的攻擊,這樣一來對於彼此都非常不利。所以,魏國此時派出使臣出使趙、韓,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即便不能建立三晉聯盟,也完全可以延緩趙、韓兩國的結盟。

2, 早在三家正式成為諸侯之前,魏文侯便已經陸續重用李悝,吳起等人進行變法改革,當時晉國公室猶在,趙、韓兩國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如何瓜分晉國公室剩餘的土地,和逼迫周王封其為諸侯這兩件事上,雖然兩國對於魏國的拒絕頗有微詞,但不至於立即採取行動,而派出使臣遊說趙、韓以進一步延緩兩國結盟,也能為自己變法圖強贏得充分時間。

基於以上兩點因素,魏國極力促使三晉聯盟,而趙韓兩國亦接受了魏文侯的建議,三晉聯盟的戰略構思初具成效。然而,對於聯盟建立後三國該如何發展以及如何分利等現實情況,三國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三晉聯盟只是一個花架子,稍微有一個外力便會瞬間坍塌,但就在此時,楚國給了三晉聯盟進一步加強穩固的機會。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面對三晉聯盟的建立,楚悼王認為坐等三晉的強大與聯盟的日漸穩固只會讓楚國北出中原的希望越來越小,於是第二年楚國便伺機北上,而魏文侯也趁此機會率領三國聯軍多次南下抵禦楚國,公元前400年,韓趙魏三國聯軍擊敗楚軍於桑丘,公元前391年,三國聯軍再次擊敗楚軍於榆關。

在與楚國的作戰中,三國協同作戰,三晉聯盟得到實質性的加強,而與此同時魏國經過李悝,吳起等人的變法國力亦已得到極大提升,魏文侯聲望空前高漲,趙、韓兩國均感於魏國之親而朝於魏文侯,魏國霸業已現。

所以我們綜合來看,魏文侯之所以能成功建立三晉聯盟,除了他個人的魅力感召之外,魏國實力大漲以及楚國的來犯才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兩大因素。而我們更應該明白,三晉聯盟的成功構建並不是基於三國同宗同源,而是魏國的日益強大以及他們有共同的利害關係,從這一點我們亦可以看出當時楚國對三晉沒有做一個非常深入的了解。

假如當時楚悼王以重利誘惑拉攏趙、韓兩國中的一國,那麼三晉聯盟彈指間便可破裂,可惜,對於三晉聯盟的建立,楚國的第一反應是用武力解決,這是一種基於楚國長期遭受晉國打壓而產生的習慣性條件反射。

魏國通過建立三晉聯盟來成就自身的霸業固然老謀深算,而楚國戰略眼光的短淺亦讓人感到可惜。不過魏國的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因為前面說過,當三國的利益不再統一的時候,三晉聯盟便會徹底破裂,而三晉聯盟破裂的這一天在魏文侯去世後不久便到來了。

二、三晉聯盟的破裂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趙國佔據了原晉國北部的大片土地,成為三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然而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趙國空有一身蠻力卻無處可使,等到趙烈侯在位期間,趙國國力進一步提升,趙國南下中原爭霸的野心更加明顯。但此時三國在魏文侯的領導下聯盟已成,且魏國實力已經超過趙國,有強魏橫亙趙國以南,趙國南下變得更加困難,趙國已經成為秦國的翻版,甚至地位比秦國還要尷尬,因為作為三晉聯盟的一員,趙國在必要時必須盡到出兵的義務。可是趙國被魏國隔絕於中原之外,雖盡了義務卻獲利甚少,魏文侯當年更是有意打壓趙國,畢竟趙國勢大,是魏國的一大威脅,魏文侯建立三晉聯盟,其中一個潛在的目的便是壓制趙國。

然而當趙國意識到魏國的別有用心後,便著手準備反抗,但反抗的同時又不能破壞三晉聯盟,畢竟從戰略形勢上來說,聯盟的存在於趙國也有很大利處,因此打破魏國的疆域封鎖,不能硬來,只能尋求他法,而這個辦法趙國很快就想到了,它便是遷都。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決定將國都從晉陽(今山西太原)遷到邯鄲(今河北邯鄲)。

趙國都城南遷意味著趙國決心參與中原之事,亦有與魏國分庭抗禮之意,這是魏國最不想見到的情況。然而趙國都城南遷是趙國內部事務,魏國作為三晉聯盟之首無法直接插手阻止此事的發生,但任其如此發展,魏國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這是魏國所不想見到的,就在魏國苦思應對之策之時,趙國內部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給了魏國一個化被動為主動的時機,這件事便是趙國公子朝之亂。

就在趙敬侯遷都的同年,公子朝起兵與趙敬侯爭奪君位,得知趙國內亂,魏武侯立即派兵入趙協助公子朝,並趁機率兵直接攻打邯鄲,此舉引發趙敬侯的不滿,三晉聯盟開始破裂。

趙敬侯平定公子朝之亂後,新國都邯鄲的地位也穩定下來,於是趙國便轉而攻衛,開啟對外擴張的戰事,而趙國攻衛亦引發魏國不滿,因為魏國也對衛地垂涎三尺,於是雙方正式決裂並引發了自三晉聯盟建立以來的第一場交戰。

趙伐衛,取都鄙七十三。魏敗趙師於北藺。

然而令魏國沒有想到的是,趙國與魏國的決裂也讓韓國蠢蠢欲動起來,韓國雖然國力不如魏、趙,但也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東面是實力更加弱小的鄭國,當趙、魏兩國開始內鬥的時候,韓國便趁機攻佔了鄭國,還將都城遷到了新鄭。此舉也引發了魏國的不滿,因為魏國也想將鄭地據為己有,卻不曾想韓國先行下手,於是便引發了魏、韓矛盾。

韓滅鄭,因徒都之。

魏武侯接連構怨於趙、韓,最終導致三晉聯盟的正式破裂,然而憑藉魏國積蓄多年的實力,魏國尚能夠保持霸業之大局,但到了魏惠王時期,三晉聯盟破裂所帶來的惡果最終得到顯現。

三、三晉聯盟破裂後的魏國

三晉聯盟破裂後,魏國勢孤,只能依靠其前期積攢下來的強大軍力維護其霸主的尊嚴,然而構怨趙、韓也將魏國置於四戰之地的處境,縱使魏文侯在世,面對如此危局亦感壓力倍增,更何況此時主政魏國的是志大才疏的魏惠王。

魏惠王即位之初,國內便引發了公中緩(《竹書紀年》作公子緩)之亂,而趙、韓更是趁機攻入魏地,兵圍魏國國都安邑,當時的魏國形勢萬分危急,然而此時趙、韓兩國卻在如何處置魏國上面發生了分歧。

趙國想要殺掉魏惠王,立公中緩,然後讓魏國割地,而韓國不想殺掉魏惠王,只想再立公中緩,將魏國一分為二,以此削弱魏國。

於是趙、韓兩國因為意見不合而各自罷兵,魏國得以倖存,而僥倖不死的魏惠王於次年發動對趙、韓之戰,以直報怨,魏國先後擊敗趙、韓,也算是為自己挽回了顏面。但如此一來,魏國與趙、韓兩國的矛盾愈發尖銳,此後雙方互相攻伐,以致於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再無聯盟的可能,此後便接連發生了魏攻趙之桂陵之戰,魏攻韓之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魏國大敗於齊國,魏國引以為傲的魏武卒損失殆盡,沒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依託,魏國霸業宣告終結。

結語

縱觀三家分晉後五十餘年魏國的內政外交不難發現,人才的流失固然是魏國霸業唱衰的一個必然因素,但卻不是主要因素,因為在戰國最初的幾十年,各國均處於一個改革發展的嘗試階段,而魏國卻先於各國完成變法之完美蛻變,在國力發展的道路上一騎絕塵,各國均難以望其項背。

魏國在魏文侯重用吳起,李悝,西門豹,翟璜等人後已經擁有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一支非常強大的軍隊,所以即便魏文侯之後的魏武侯、魏惠王沒有魏文侯那樣的魄力與能力,但他們若能按照魏文侯生前制定的戰略思想繼續前行的話,就算魏國人才接連出走,魏國依舊可以憑藉之前所取得的成就傲然於天下,而不至於不過五十餘年便淪陷於各國的圍攻與蠶食之中。

魏文侯深知三晉一體才能自保於亂世,魏國橫亙趙、韓之間,若魏國和睦於其餘兩國,則趙、韓自不會互相攻伐,所以三晉聯盟的核心在於魏國。然而事與願違,魏國自支持趙國公子朝之亂後便已經脫離了這一正常軌道,而魏惠王則在這條岔路上愈走愈遠,對比之下,相較於魏文侯的高瞻遠矚,魏武侯與魏惠王在三晉關係的處理上的表現實在愚昧無識,如此看來,魏國霸業的衰落實為必然之事。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史記》《中國歷代戰爭史》《國史大綱》《竹書紀年》。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桂陵之戰不是魏國霸業的終結點,而馬陵之戰才是呢?
    第一個登上神壇的便就是魏國……公元前445年,魏斯從祖父魏桓子手中接過了魏氏的重擔,當時趙魏韓三家經歷了晉陽之戰,瓜分晉國已成事實,相比於北邊的趙氏和南邊的韓氏,魏氏地塊分散,並不能形成有效地集權統治,而且軍事實力也要比趙氏弱,當時韓趙兩家還時常產生摩擦,大戰小戰接連不斷,魏斯深感魏國強國的必要,遂開始禮賢下士,廣納賢才。
  • 馬陵之戰:齊國操盤瓦解魏國的中央霸業
    桂陵之戰的結局,不過是三晉內部矛盾與外部幹涉勢力間的一次結合。類似的事情也不可能僅僅發生一次。更有決定意義的馬陵之戰,便很快在魏國和韓國之間展開。魏國稱王因此建議魏侯順從天下之志,先行稱王-再圖霸業。稱王在當時是非常巨大的政治避諱。楚王在春秋時代的稱王活動,讓楚國長期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之邦,並遭到打著尊王攘夷的中原強權討伐。但此時的周王國已經分裂成了東周和西周兩部分,自身的神聖性已經打了折扣。所以諸侯國對周王室的尊重性已經越來越低,只是需要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韙,來打破這個規矩。
  • 魏國霸業衰退史:從見誰滅誰到一蹶不振,魏惠王到底幹了些啥?
    魏惠王繼位之初雖然遭遇濁澤之戰的大敗被韓趙兩國圍攻差點滅國,但是穩定下來的魏國在魏惠王手上重新稱霸列國,應該說魏惠王前期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可是其後魏惠王昏招百出,連續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兩次敗於齊國之手,加上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也強勢崛起,遭遇連番打擊的魏國終於扛不住衰敗了下去,史稱:「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裡,南辱於楚」,那麼從見誰滅誰到一蹶不振的魏國霸業衰退史中
  • 為什麼魏國經歷了桂陵之戰的慘敗,卻依舊能夠維持霸業十餘年呢?
    我們今天的每日一問就是關於魏國霸業凋零的問題——在桂陵之戰後,戰國又發生了些什麼事情,為何魏國沒有就此跌落神壇,霸業凋零呢?換個問法:為什麼魏國經歷了桂陵之戰的慘敗,卻依舊能夠維持霸業十餘年呢?在說這個答案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
  • 圖解馬陵之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就此失去霸主地位
    馬陵之戰是魏武卒乃至整個魏國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是孫臏和龐涓的生死較量,對歷史走向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我們不得不去探究一下馬陵之戰,看看魏國是如何一步步失去霸主地位的。馬陵之戰前國際形勢劇烈變化馬陵之戰前齊國在桂陵地區伏擊了龐涓,粉碎了魏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但是魏國主力部隊並沒有遭到重大損失,魏國依舊不失霸主的地位。
  • 濁澤之戰:韓國、趙國包圍魏國,差點將魏國一分為二!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濁澤之戰,無疑是三晉聯盟走向瓦解的重要一戰。在這場戰役之後,魏國先後對趙國、韓國用兵,促使三晉聯盟徹底破裂。一首先,濁澤之戰是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在魏與韓趙之戰中,韓、趙聯軍在濁澤(今山西運城境)進攻魏軍的作戰。
  • 戰國新論︱太史公犯錯:龐涓並非死於馬陵之戰
    若戰不勝齊,則萬世無魏矣。此臣之百戰百勝之術也。」太子曰:「諾,請必從公之言而還矣。」客曰:「太子雖欲還,不得矣。彼勸太子戰攻,欲啜汁者眾。太子雖欲還,恐不得矣。」太子因欲還,其御曰:「將出而還,與北同。」太子果與齊人戰,敗於馬陵。齊虜魏太子申,殺將軍涓,軍遂大破。
  •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圍魏救趙,馬陵之戰,竟讓魏國一蹶不起?
    龐涓死於亂箭之中公元前354年,趙國攻打魏國的保護國衛國,魏國自然不能袖手旁觀,便連合宋,對趙國形成包圍之勢,趙國無奈,只得求救於齊、楚,孫臏,齊國想要坐山觀虎鬥,等到兩敗俱傷時,,讓魏軍措手不及,大梁被攻,龐涓必定被調回國,而大量的兵力還是在邯鄲,且魏軍與趙軍一戰,早已疲憊,齊軍、魏軍相逢,齊軍大勝,不僅解除趙國危機,還使魏國兵力大損,豈不美哉!
  • 齊魏兩國為爭奪霸主之位鬥得你死我活,最後卻為秦國徒做嫁衣
    此時的戰國格局,呈現出兩大聯盟:一個就是以老牌諸侯國為主的秦、楚聯盟,另一個就是以新興卿大夫諸侯國為主的三晉聯盟。而初出茅廬的齊國田氏,其實也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加入三晉聯盟,並且依託魏國強大的國力,迫使周天子承認自己的地位。
  • 第五次河西之戰:秦國擊敗魏國,終於奪回了河西之地
    不過,到了第五次河西之戰,一方面是秦國整體實力繼續增長,另一方面則是魏國因為敗給了齊國等諸侯國,無力掌控河西之地。於是,秦國發動了第五次河西之地,從而奪回了夢寐以求的河西之地,這也為秦國東出中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首先,在第五次河西之戰前,魏國雖然在桂陵之戰中敗給了齊國。不過,當時的魏國大軍還是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迫使趙國接受了城下之盟。
  • 發生在大名境內的馬陵之戰
    在大名縣城東南約四十華裡的西付集鄉和埝頭鄉分布著多個馬陵村,這就是戰國時期著名戰役「馬陵之戰」發生地。
  • 既然分開,就請放手,三晉濁澤之戰,徹底決裂
    公元前383年,魏國和趙國之間更大規模的戰爭爆發了,趙國決心向中原擴張,找了半天把進攻對象鎖定到了魏國的附庸衛國身上,衛國無法抵抗趙軍,於是向魏國求援,於是魏武侯派兵救援衛國,在兔臺打敗趙軍,趙魏關係徹底破裂,三晉聯盟瓦解。
  • 馬陵之戰「郯城說」可信度較高
    馬陵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是戰國時期魏國由盛轉衰、齊國進入強盛的重要標誌。但一直以來,關於馬陵之戰的地點存在諸多爭議,聚訟紛紜。影響較大的有元城說(今河北大名)、鄄城說(今山東鄄城、河南範縣、山東莘縣一帶)、郯城說(今山東郯城)。元城說。
  •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孫臏兩次力克龐涓 活用兵法圍魏救趙、韓
    今天講講戰國時期齊、魏兩次對戰,兩戰兩勝,使得齊國威望大大提高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次戰爭不僅僅是齊、魏之間的對決,更是兩國將領孫臏和龐涓之間的對戰,雙方兵法對決,同樣讓孫臏的成為了名滿千古的兵法家。
  • 戰國七雄中最先崛起的魏國,為什麼沒能笑到最後?有五大原因
    當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廣開求閒之路,開始變法圖強之時,魏國早已稱雄於諸侯之間。戰國前期,魏國國力強盛,多次擊敗齊秦楚等大國,開疆拓土,威震海內,諸侯莫不賓服。但是好景不長,從前341年馬陵之戰開始,魏國在對外戰爭中頻頻失利,國勢一蹶不振,從巔峰逐漸跌落至谷底。先前取得的霸業宛如朝露,轉瞬即逝。原因何在?值得推敲。
  •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發生的地緣背景
    斷代的標準是要有影響地緣格局的重大的歷史事件發生,或者說這一時期的地緣特點發生了重大變化。而公元前356年,第四代田氏之齊的君主繼位了。而在這位齊國之君繼位之後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改變了戰國的地緣政治格局,也使得戰國時代進入了第二階段。這一系列的事件中,最具有標誌性的事件是「徐州相王」(前334年)。
  • 魏國稱霸戰國,百餘年未逢對手,為何卻衰落到水淹大梁,國破家亡
    三、霸業初成君主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未來方向,魏國之所以強大主要是因為魏國遇到上一個雄主——魏文侯。關於他的賢明《史記•魏世家》中有記載,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秦國似乎看到了希望,齊國也看到了希望,因為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晉國被瓜分為三個國家,可秦、齊兩國看到的,魏文侯也看到了,於是韓趙魏三家組成了鬆散的「三晉聯盟」,從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376年三聯軍多次打敗齊、楚等大國。以上這五項舉措一出魏國大治,也就從根本上使得魏文侯有了大出天下的底氣和勇氣。
  • 桂陵之戰孫臏已經活捉龐涓,為啥在十年後的馬陵之戰才殺他?
    當時,齊國通過改革逐漸強大起來,也一直試圖挑戰魏國的權威,齊威王決定分兵兩路,一路圍攻魏國襄陵,一路去營救趙國。去救趙國的這一路人馬就是田忌那一批,田忌的想法是直接與魏國主力進行決戰,遭到孫臏的阻止,孫臏認為應該採取「圍魏救趙」的策略,直奔向魏國首都大梁,迫使魏國主力回援,然後他們在回援的路上,對龐涓部進行埋伏,此為桂陵之戰。
  • 馬陵之戰一雪前恥,田忌被鄒忌幹掉後,孫臏下落成謎
    齊國與魏國之間的爭鬥,在很多人看來,其實就是這對師兄弟之間手段的較量。這兩個人同時拜於鬼谷子門下,同窗學藝之情,讓兩人情同手足。龐涓學成之後立刻下山,投靠了實力非常強大的魏國。當時的秦國雖然經過幾代國君的努力,國力日漸強盛,秦國鐵騎在這個時候已經展現出了超強的戰力。不過相對來說魏國的魏武卒,比秦國鐵騎要更加兇悍,因此當時的魏國作為六國最後一道屏障,整體國力非常強大。
  • 戰國初期魏國稱霸一個世紀,為什麼後來混成了破落戶?沒人了
    李悝還大力推行耕戰之策,獎勵耕作勤勞和作戰勇敢的人。在經濟領域,文侯命令西門豹在鄴城[看地圖]治理漳水,為魏國開闢萬畝良田。與此同時,吳起在魏國進行軍事改革,建立起武卒制,訓練出一支特種兵。報名武卒者需自備鎧甲,要求能拉動十二石的弩機(相當於4.8公斤),同時要求能背戈、劍、50支箭以及三日的乾糧等數十斤的東西日行百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