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郯城說」可信度較高

2021-02-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馬陵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是戰國時期魏國由盛轉衰、齊國進入強盛的重要標誌。但一直以來,關於馬陵之戰的地點存在諸多爭議,聚訟紛紜。影響較大的有元城說(今河北大名)、鄄城說(今山東鄄城、河南範縣、山東莘縣一帶)、郯城說(今山東郯城)。

元城說。最早為馬陵之戰的「馬陵」作注釋的是東漢學者高誘,他為《戰國策·齊策一》「齊因起兵擊魏,大破之馬陵,魏破,韓弱」作注云:「馬陵,齊邑也。齊殺魏將龐涓,虜魏太子申,故曰『魏破,韓弱』。」高誘的注釋僅交代了馬陵屬於「齊邑」。

持馬陵「元城說」的學者是西晉杜預。《左傳·成公七年》:「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八月戊辰,同盟於馬陵。」杜預註:「馬陵,衛地。陽平元城縣東南有地名馬陵。」繼杜預之後,東晉學者徐廣也認為馬陵「在元城」。《史記·魏世家》:「太子果與齊人戰,敗於馬陵。齊虜魏太子申,殺將軍涓,軍遂大破。」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均注釋「馬陵」為:「徐廣曰:『在元城。』」

杜預對「馬陵」的位置給予較為詳細的記錄,但他是為馬陵會盟的馬陵作注。後來徐廣認為馬陵之戰的馬陵即馬陵會盟的馬陵,裴駰、司馬貞為《史記》馬陵之戰作注時採納了徐廣的觀點。

鄄城說。持馬陵「鄄城說」的是東晉學者虞喜。前引《史記·魏世家》關於馬陵之戰,張守節《正義》引虞喜《志林》云:「馬陵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六十裡,有陵,澗谷深峻,可以置伏。」張守節配有按語:「龐涓敗即此也。徐說馬陵在魏州元城縣東南一裡,龐涓敗非此地也。」張守節認為馬陵之戰在鄄城,否定了徐廣「元城說」。從今天的地理位置看,河北大名、山東莘縣、河南範縣、山東鄄城依次毗鄰。而且在歷史上,這四個縣之間行政區域有過多次的整合。

郯城說。黃寶先《馬陵戰址莘縣說與郯城說之比較》(《歷史教學》1993年第5期)一文指出,「郯城說,最早見於史書的是明萬曆十六年刻本《沂州志》,其《山水志》載:『馬陵山在州東九十裡,與郯城接,狀如奔馬,直抵宿遷……齊伐魏,孫臏勝龐涓於此。』」「郯城說」出現較晚,但有五個有利條件。

第一,據《左傳》關於會盟的記載可知,春秋時期,兩國或多國會盟的重要原因之一,常常是某一國家或少數國家順服於主盟國。在這種情況下,會盟地點都在順服國的國內或順服國附近。「莒服故也」是馬陵會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馬陵可能距莒地不遠,有利於「郯城說」。

例如,《春秋·成公五年》:「十有二月己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子、杞伯同盟於蟲牢。」杜預註:「蟲牢,鄭地。」《左傳·成公五年》:「冬,同盟於蟲牢,鄭服也。」鄭國順服於他國,會盟地點選擇在鄭地。再如,《春秋·宣公十一年》:「夏,楚子、陳侯、鄭伯盟於辰陵。」杜預註:「辰陵,鄭地。」《左傳·宣公十一年》:「夏,楚盟於辰陵,陳、鄭服也。」陳國、鄭國順服於他國,會盟地點選擇在鄭地。《左傳》中關於此類會盟的記載還有幾例,會盟地點都在順服國的國內或順服國附近。

由《左傳·成公七年》「八月,同盟於馬陵,尋蟲牢之盟,且莒服故也」可知,馬陵會盟的原因是「尋蟲牢之盟」,也是因為「莒服」的緣故,所以會盟地點「馬陵」可能在莒地附近。再聯繫郯城距莒地較近這一事實,以及前述徐廣等人認為馬陵之戰的馬陵即馬陵會盟的馬陵等觀點,可推測馬陵之戰的馬陵有可能在莒地附近的郯城。

第二,郯城出土的大量兵器可能是鞌之戰郤克軍隊遺留,《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郤克曾率晉軍「追齊至馬陵」,這有利於「郯城說」。

20世紀50年代以來,郯城馬陵山附近出土了大量兵器,有銅箭鏃、銅劍、銅戈等。李學勤在《孫臏兵法暨馬陵之戰研究》(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中撰有《郤氏左戈小考》一文,他指出:「郯城馬陵山一帶出土文物,引起我很大興趣,特別是其中一件郤氏左戈,相當重要。……戈上的『郤氏』,依照這類銘文的體例,乃是地名……由上所論,郯城大尚莊這件戈應該是魏軍的兵器,年代也能與馬陵之戰相合,這是有利於馬陵郯城說的。」文中認為戈上的「郤氏」是地名,「這件戈應該是魏軍的兵器」,似可商榷。該文還有「由此推想,郯城大尚莊的『郤氏左戈』也不會早於戰國中期」之語,李學勤在《珍秦齋藏金·秦銅器篇》「前言」第14頁還有「銘文人名不應有氏」之語,這也值得商榷。《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鞌之戰晉軍(主將郤克)追齊軍至馬陵,無論兩軍在馬陵開戰與否,都可能在那裡遺留兵器,而「郤氏左戈」有可能是郤克的兵器。吳良寶《十四年上郡守匽氏戈考》(《華夏文化論壇》2012年第1期)一文認為:「近見一件私家收藏的有銘戰國秦戈……內部正面刻有2行11字:『十四年上郡守匽氏造,工鬹』……從形制與銘文來看,戈的鑄造年代比較早,應是秦惠文王時的兵器。戈銘中的『匽氏』,可與上引青川木牘、珍秦齋藏兵器的銘文相對照,視為同一人應無問題。」吳鎮烽《新見十四年上郡守匽氏戈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年第2輯)一文指出:「匽氏,上郡郡守,此戈的監造者。」這兩篇文章可否定「銘文人名不應有氏」的觀點,也可旁證「郤氏左戈」中的「郤氏」可能是人物而非地名,且吳良寶認為「上郡守匽氏戈」年代為「秦惠文王時的兵器」,也與郤氏左戈(可能為郤克兵器)的時期相當。

前述徐廣等人認為馬陵之戰的馬陵即馬陵會盟的馬陵,而馬陵會盟與鞌之戰又都發生在春秋時期,故馬陵之戰的「馬陵」有可能是與鞌之戰相關的「馬陵」。這樣,郯城出土的大量兵器尤其是「郤氏左戈」有利於「郯城說」。

第三,《漢書·五行志》記載,鞌之戰晉軍「追亡逐北,東臨海水」,顏師古注曰:「謂逐之三周華不注,又縱之,入自丘輿,擊馬陘,東至海濱也。」郯城距離海濱較近,亦有利於「郯城說」。

《漢書·五行志》記載:「晉外滅二國,內敗王師,又連三國之兵大敗齊師於鞌(師古曰:謂成二年晉郤克……及齊侯戰於鞌,齊師敗績,鞌,齊地),追亡逐北,東臨海水(師古曰:謂逐之三周華不注,又縱之,入自丘輿,擊馬陘,東至海濱也)。」「馬陘」即「馬陵」,如《左傳》對鞌之戰記載為「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史記》對此記載為「於是晉軍追齊至馬陵」(裴駰《集解》引徐廣的觀點對「馬陵」的「陵」注釋為「一作『陘』」)。結合顏師古注釋及前文,郯城馬陵更符合晉軍追齊「東臨海水」「東至海濱」的說法。

第四,《史記·魏世家》記載,龐涓和魏太子申追擊孫臏的途中經過外黃(今河南民權),外黃與郯城之間的距離有利於「郯城說」。

《史記·魏世家》外黃徐子對太子申說:「太子自將攻齊,大勝並莒,則富不過有魏,貴不益為王。若戰不勝齊,則萬世無魏矣。」太子申聽後想撤軍,但被其御勸阻,於是繼續追齊軍。太子申與徐子對話,當在龐涓、太子申「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之前。因為按常理說,他們「棄其步軍」,縱輕騎「倍日並行」(晝夜兼程)的過程中,不太可能中途會客。因此,魏軍晝夜兼程追趕齊軍可能是過了外黃以後的事。通常情況下,騎兵一晝夜行七百裡是沒問題的。《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就有「去長安七百裡,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之語,而外黃到鄄城、範縣只有三百裡左右,到莘縣、大名也只有四五百裡,其距離應不足以龐涓、太子申率輕銳「倍日並行」。況且龐涓、太子申晝夜兼程可能不止一日一夜。

與前述鄄城等地相比,郯城距外黃較遠,兩地之間的路程更適合魏軍輕銳「倍日並行」,且據文獻可知,大梁到郯城之間(外黃在兩地之間)的交通較為便利,《史記·楚世家》有「膺擊郯國,大梁可得而有也」之語。交通便利,也是魏軍長驅直入齊地的重要原因。而此前龐涓在桂陵(從外黃看,桂陵與鄄城、大名方向大致相當,它們距離不遠)受過伏擊,若再往曾遭受伏擊的方向追擊,應有所顧忌。因此,外黃與郯城之間的距離有利於 「郯城說」。

第五,齊軍誘敵路線「大梁西—大梁—外黃」有利於「郯城說」。

當代很多馬陵之戰的研究者認為馬陵之戰時魏國國都在大梁,但魏都那時還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如《史記·魏世家》記載:「齊虜魏太子申,殺將軍涓,軍遂大破……安邑近秦,於是徙都大梁。」《史記·商君列傳》記載:「齊敗魏兵於馬陵,虜其太子申,殺將軍龐涓。其明年……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了解當時魏都在安邑,對研究齊魏雙方的行軍路線有價值。若《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所載「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和龐涓所言齊軍「入吾地三日」屬實,則可知當時齊軍已深入魏國腹地,而「過而西矣」很可能是指齊軍已經過大梁,向西(魏都安邑方向)進軍,「直走魏都」(《資治通鑑》周紀二)。

馬陵之戰沒有爭議的是,魏軍的行軍路線肯定是尾隨齊軍。既然齊軍已經過大梁西進,前述魏軍在追擊齊軍的過程中又經過外黃,那齊軍誘敵的路線肯定有一段是「大梁西—大梁—外黃」,這一路線大致是由西向東走向,而鄄城、範縣、莘縣、大名幾乎在外黃正北方。如果孫臏在龐涓的「追擊」下,選擇在鄄城等地設伏,齊軍就要在外黃附近拐彎,拐近乎直角的彎,才能到達鄄城等地,這有悖行軍常理。

總之,在以上諸說中,馬陵之戰「郯城說」論述充分、合理,筆者贊同此說。

(作者單位:綏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3月12日總第1884期 作者:王佳偉 陳兵枝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戰國新論︱太史公犯錯:龐涓並非死於馬陵之戰
    談到馬陵之戰,很容易聯想到孫臏和龐涓,還有《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那經典的一幕。不過,現存史料中,只有《史記》認為龐涓參與了馬陵之戰,其他記載則並不支持《史記》的觀點。魏軍主帥是太子申戰國的史料中有一點共識,那就是馬陵之戰魏軍的主帥是太子申。
  • 發生在大名境內的馬陵之戰
    在大名縣城東南約四十華裡的西付集鄉和埝頭鄉分布著多個馬陵村,這就是戰國時期著名戰役「馬陵之戰」發生地。
  • 圖解馬陵之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就此失去霸主地位
    馬陵之戰是魏武卒乃至整個魏國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是孫臏和龐涓的生死較量,對歷史走向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我們不得不去探究一下馬陵之戰,看看魏國是如何一步步失去霸主地位的。馬陵之戰前國際形勢劇烈變化馬陵之戰前齊國在桂陵地區伏擊了龐涓,粉碎了魏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但是魏國主力部隊並沒有遭到重大損失,魏國依舊不失霸主的地位。
  • 郯城1840年以來大事記 (一)
    1859年(清鹹豐九年) 5月19日,捻軍由蘭陵、橫山進入馬頭,意圖襲城,知縣胡鳴泰率勇300名,調民團500名,扼至大圩溝,於捻軍戰於白馬橋(今安子橋北1公裡處)。 浙江海寧縣人沈沆任郯城知縣。 是年大旱。 1860年(清鹹豐十年) 4月2日,沭陽幅軍孔兆鳳與翟三禿子、於洛、邱春合兵一處進入郯城壯口一帶,蘭、郯、滕、費一帶義軍峰起。
  •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孫臏兩次力克龐涓 活用兵法圍魏救趙、韓
    今天講講戰國時期齊、魏兩次對戰,兩戰兩勝,使得齊國威望大大提高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次戰爭不僅僅是齊、魏之間的對決,更是兩國將領孫臏和龐涓之間的對戰,雙方兵法對決,同樣讓孫臏的成為了名滿千古的兵法家。
  •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發生的地緣背景
    之所以要這樣說,當然不是簡單的把戰國的總時間除以三,然後平均分配。斷代的標準是要有影響地緣格局的重大的歷史事件發生,或者說這一時期的地緣特點發生了重大變化。而公元前356年,第四代田氏之齊的君主繼位了。而在這位齊國之君繼位之後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改變了戰國的地緣政治格局,也使得戰國時代進入了第二階段。
  • 桂陵之戰孫臏已經活捉龐涓,為啥在十年後的馬陵之戰才殺他?
    去救趙國的這一路人馬就是田忌那一批,田忌的想法是直接與魏國主力進行決戰,遭到孫臏的阻止,孫臏認為應該採取「圍魏救趙」的策略,直奔向魏國首都大梁,迫使魏國主力回援,然後他們在回援的路上,對龐涓部進行埋伏,此為桂陵之戰。
  •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圍魏救趙,馬陵之戰,竟讓魏國一蹶不起?
    龐涓死於亂箭之中公元前354年,趙國攻打魏國的保護國衛國,魏國自然不能袖手旁觀,便連合宋,對趙國形成包圍之勢,趙國無奈,只得求救於齊、楚,孫臏,齊國想要坐山觀虎鬥,等到兩敗俱傷時,孫臏用「減灶」之策誘敵深入,每退一段路,便製造減少用灶的假象,又讓將士假裝露出散亂逃跑的跡象,迷惑魏軍,誘導龐涓逐步深入,並在魏軍必經之路,進行埋伏,殺龐涓於亂箭之中,滅魏軍數十多萬大軍;又再用「圍魏救趙」之法,襲擊魏國大梁,使魏國元氣大傷,實力大大銳減,失去霸主之位。
  • 馬陵之戰:齊國操盤瓦解魏國的中央霸業
    桂陵之戰的結局,不過是三晉內部矛盾與外部幹涉勢力間的一次結合。類似的事情也不可能僅僅發生一次。更有決定意義的馬陵之戰,便很快在魏國和韓國之間展開。魏國稱王韓國兼併了鄭國後對魏國也不再順從馬陵之戰馬陵之戰就是桂陵之戰的另一種翻版公元前344年,魏國拉著三心二意的趙國準備對齊國復仇。
  • 馬陵之戰,折射出了三晉聯盟的成與敗對魏國霸業產生的深遠影響
    然而魏國的命運走向在魏文侯死後不久便開始脫離正軌,魏國接連交惡趙韓兩國,及至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打韓國,韓國不敵向齊國求援,齊國出兵救援最終引發馬陵之戰。馬陵之戰,魏國大敗,此戰過後,魏國已然淪為二流國家,自此再也無法崛起於中原與秦齊楚等傳統大國爭奪天下,而馬陵之戰距離魏文侯去世不過五十餘年。
  • 為什麼桂陵之戰不是魏國霸業的終結點,而馬陵之戰才是呢?
    我們都知道,象徵著魏國霸業終結的標誌便就是發生在公元前343年的那場馬陵之戰,可是,為什麼馬陵之戰才是魏國衰敗,而桂陵之戰卻沒有成為魏國跌落天下霸主的神壇的標誌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桂陵之戰的歷史。在桂陵之戰後,因魏軍主力仍舊滯留衛國境內,隨時都能突入齊國境內,切斷田忌所部大軍的退路,齊威王不敢冒險,遂命田忌率軍轉攻魏國重鎮襄陵,迫使魏軍主力回師。隨著齊軍主力的到達,襄陵魏軍的防守壓力劇增,魏惠王連忙命魏軍主力南下,馳援重鎮襄陵,於是乎,那場在戰國歷史上極為重要,但是卻鮮為人知的「襄陵之戰」拉開了序幕。
  • 魯共公擇言,有一於此,足以亡國《戰國策》,魏惠王稱夏王,逢澤之會,馬陵之戰
    易牙就煎熬燒烤,做出美味可口的菜餚,齊桓公吃著好吃的東西,不知不覺就到了天明,他慨嘆說:『後世必有因美味亡國的。』晉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三天沒有上朝理政,後來他把南之威拋到一邊,說:『後世必有因色而亡國的。』
  • 江蘇一市,是馬陵之戰發生地,窯灣古鎮存1300年,有美食叫卷朝牌
    文/史間一壺酒歷史上有一次著名的戰爭叫「馬陵之戰」,說的是公元前341年,魏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重施「圍魏救趙」的戰法,直驅魏都大梁。龐涓聞訊回兵追趕,孫臏採用「退兵減灶」之計,將魏軍誘入馬陵古道設伏,在樹幹上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最終大敗魏軍主力,龐涓憤愧自殺。這次齊魏的「馬陵之戰」發生地就在馬陵山的群山峻岭之中。同樣在這裡,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也曾轉戰馬陵山。馬陵山古稱司吾山、司鎮山、吾山。
  • 郯城:「多元文化」搞活「鄉村大舞臺」
    在文化傳播過程中,郯城縣更是將鄉村舞臺與網絡平臺對接到一起,僅今年,就利用微信平臺推出「戰疫情?郯城縣文藝工作者作品」展示、「眾志成城戰疫必勝」山東郯城書協書法作品微展等50餘期,通過場內和場外互動,在家和外出連線,有效地增強了鄉村舞臺的影響力。
  • 馬陵山上的蒺藜子和山螃蟹是怎麼來的?
    孫龐鬥智馬陵道  馬陵山獨龍澗生長著兩種奇特的東西,一種是蒺藜子,
  • 馬陵之戰一雪前恥,田忌被鄒忌幹掉後,孫臏下落成謎
    這兩個人同時拜於鬼谷子門下,同窗學藝之情,讓兩人情同手足。龐涓學成之後立刻下山,投靠了實力非常強大的魏國。當時的秦國雖然經過幾代國君的努力,國力日漸強盛,秦國鐵騎在這個時候已經展現出了超強的戰力。不過相對來說魏國的魏武卒,比秦國鐵騎要更加兇悍,因此當時的魏國作為六國最後一道屏障,整體國力非常強大。
  • 老家的這些特產,郯城人你知道幾個?
    於是乾隆和侍衛便向茅舍奔去,等叩開籬笆門,一位白髮蒼蒼的清秀老人走出來,乾隆說自己是過路商人,想討碗水喝,老人十分盛情地招待了乾隆。茶罷,老人說:「天已不早,二位爺想必一定餓了,吃碗米飯再走吧」。此時主僕二人已飢腸轆轆,因此並未推辭。一來二人本是走得又累又餓,二來姜湖之米清香怡人,因此乾隆吃得香甜,邊吃邊讚不絕口。吃罷命侍衛拿出一錠銀子付給老人,老人堅辭不受,最後不得已而收下。
  • 馬陵之戰後,孫臏為啥在戰國銷聲匿跡?極有可能被「兔死狗烹」了
    對於吳起的結局,各類史書中交待得明明白白:他在楚國推行的變法,一度讓「諸侯皆患楚之強」;但由於對既得利益者帶來了巨大損害,讓他最終死於貴族們的刀箭之下。而孫臏的結局則相當蹊蹺:馬陵之戰後,齊國強盛一時,而孫臏本人則「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但在其後,他就徹底從各類戰國史料中消失了,如同人間蒸發了一樣。
  • 六戰六勝!郯城一中女子足球隊第8次勇奪全省冠軍!
    據了解,在該項比賽的最近10年(2011-2020)的賽程中,郯城一中女足共獲得8次冠軍,只有2012年和2016年獲得亞軍。綠茵點亮夢想,激情揮灑青春。共有來自濟寧、日照、威海、泰安、淄博等十一支代表隊進行參賽,郯城一中女子足球隊經過激烈角逐,最終以六場全勝不敗戰績,再次捧得冠軍獎盃。冠軍的取得來源於郯城一中足球教練組老師和女足隊員們付出的辛勤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