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明:垂沙之戰,齊國韓國魏國的匡章、公孫喜、暴鳶擊敗楚唐眛

2020-12-22 朱坤明

打仗靠的是有勇有謀,講究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將軍韓信、衛青、霍去病、王翦智勇雙全,皇帝不幹涉將軍們的對外打法,他們靈活應對,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就可以出奇制勝。垂沙之戰的齊國大將匡章,就是這樣的一位統兵大將,利用地形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聯軍順利取勝。

齊國大將匡章本來和楚軍的大將唐眛一直處於相持階段,誰也沒有辦法消滅對方,但是齊國、魏國、韓國人多勢眾,所以處於進攻的有利地位。楚軍的大將唐眛也是員猛將,知道利用地勢地利,在水淺的地方重兵防守,水深的地方,敵人步兵進攻不力,所以派遣少量的伏兵,用弓箭射擊就可以阻擋敵人的進攻。事實證明,他的做法是正確的,齊國、魏國、韓國兵強馬壯卻進攻受挫。

齊宣王等著急了,前線的士兵每天的糧草消耗巨大,百姓負擔不起,君王也只能吃糠咽菜了,於是不得不派周最催促大將匡章進攻再進攻。

大將匡章覺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面積極地尋找戰機,功夫不負苦心人,他發現了敵軍守衛上的漏洞,楚軍以為重兵防守就可以高枕無憂。

大將匡章命令士兵們吃好穿好,準備戰鬥,大家磨刀霍霍,在楚軍鬆懈大意的時候,正面出擊,一舉擊敗敵人,大獲全勝,大家都一鼓作氣衝鋒陷陣,把楚軍打得抱頭鼠竄、聞風喪膽、鬼哭狼嚎。

這場戰役,我們一再強調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做有愛心負責任的電影劇本作家,朱坤明

相關焦點

  • 暴鳶:戰國時期韓國唯一拿得出手的名將,一生六次大戰三勝三負
    戰國七雄,各國都有名震一方的名將,秦、趙兩個軍事強國就不必說了,戰國四大名將秦國有白起和王翦,趙國有廉頗和李牧;齊國有孫臏、田忌、匡章和田單等名將;魏國有吳起、樂羊、龐涓、信陵君;楚國有項燕和昭陽,就連燕國也有樂毅和秦開兩大名將,唯獨韓國雖有勁韓之稱,但實力最為弱小,整個戰國時期似乎沒有能震懾一方的名將,真正有點名氣和拿得出手的名將也就暴鳶一人
  • 戰國名將錄——齊國名將匡章
    匡章和很多名人一樣,匡章最早也在「戰國人才孵化基地」魏國學習,後來師從儒家亞聖孟子,學得一身文武才能。齊威王晚年,匡章來到齊國發展。匡章一生有四大戰役讓其名垂青史。第一:桑丘之戰(前323年)這時候秦國剛剛完成了「商鞅變法」實力大增,而齊國也在名相鄒忌的帶領下實現了富國強兵。這段時間最難受的國家要數魏國了,在西邊魏國被秦國胖揍,在東邊魏國被齊國胖揍。
  • 垂沙之戰引發的「雪崩」,超級大國楚國的衰落之源
    當時齊國最為強大,這一決定大概率是由齊國主導做出,韓魏沒有辦法,只有服從。首次伐楚就這麼虎頭蛇尾地結束了。前302年,要麼是對齊國失去信心,要是就是懾於秦國的軍事壓力,這一年,魏國、韓國同秦國在臨晉進行了結盟,相當於也背叛了齊國。
  • 垂沙之戰,楚國遭到重創,三國聯軍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
    垂沙之戰發生於公元前301年,齊國、韓國、魏國聯軍攻打楚國的一場戰爭。公元前301年,齊國、魏國、韓國三國的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雙方夾泚水(在今河南西南唐河境,下遊至襄樊入漢水)列陣,相持長達六個月。彼時,齊宣王不願意僵持下去,催促齊軍主帥匡章早日決戰。
  • 戰國亂世之梟雄:齊國名將匡章,一個漸被遺忘的曠世奇才!
    匡章(生卒年不詳),齊國著名將領,史稱「匡子」或「章子」。匡章或許不如白起、李牧、廉頗、王翦出名,但是在戰績上一點也不遜色。和很多名人一樣,匡章最早也在「戰國人才孵化基地」魏國學習,後來師從儒家亞聖孟子,學得一身文武才能。齊威王晚年,匡章來到齊國發展。匡章一生有四大戰役讓其名垂青史。
  • 齊國名將匡章四戰四勝,改變戰國格局,為何名聲不及戰國四大名將?
    但戰國初期的名將未必比他們差,齊國名將匡章更是四戰四勝,且每戰都改變了戰國格局,未能在史書上獲得濃墨重筆實在可惜。 四戰四勝,改變戰國格局 要想找尋原因,我們先看看他參與指揮的四場經典戰役。 1.桑丘之戰 此役是秦國商鞅變法以來首次與齊國正面交鋒。 公元前323年,秦國挾勝魏國之餘威,假道韓、魏進犯齊國。
  • 齊國名人——齊宣王
    子之獨斷專行,執政三年,燕國大亂。公元前314年,燕太子平在齊宣王的暗中支持下,與將軍市被攻打子之,結果失敗,市被戰死。在燕國大亂之時,秦國正聯合魏國進攻韓國,趙、楚兩國也捲入其中。齊宣王趁機命令匡章率領五都之兵,並依靠齊國北部的兵民大舉討伐燕國。燕兵不做抵抗,齊軍長驅直入,僅僅用了50天就佔領了燕國。攻入燕都後,齊軍殺死了子之和燕王噲,平定了燕國內亂。
  • 垂沙之戰:楚國開始走下坡路
    戰國中期,齊、秦兩強東西對峙,韓、魏兩國因連年遭受秦軍入侵,便倒向齊國,欲借強齊之力以抗秦;齊國與楚國籤訂盟約,聯合齊楚韓魏四國合縱伐秦。為了破壞四國合縱,在公元前305年,秦國與楚國聯姻;次年,又割讓上庸之地與楚國結盟。
  •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
    伊闕之戰伊闕之戰是白起的成名之戰。此戰中他帶領秦軍突襲強行,連拔五城,斬首韓魏兩軍24萬,俘虜魏國大將公孫喜。韓國的材士步兵與魏國僅剩的一部分武卒也在此戰中被一掃而空。當年年底,穰侯魏冉推舉了此時尚名不見經傳的左更白起替代向壽為將繼續攻韓之役,並在次年年初攻克了韓國的新城。周赧王二十二年(秦昭襄王十四年,韓釐王三年,魏昭王三年,公元前293年),秦國為了報復韓魏兩國參與合縱軍而發動的攻韓之役已經打到了第二年。魏國派兵支援韓國與秦交戰,著名的伊闕之戰就此打響。
  • 伊闕之戰: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精銳部隊,秦國開始東出擴張
    伊闕之戰是秦國與韓魏聯軍在伊闕地區展開的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秦國擊敗了韓魏聯軍,魏國僅存的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國內精銳部隊,秦國發掘了一把鋒利的戰刀,從此用這把刀把六國砍得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這把戰刀就是白起,而伊闕之戰就是白起的成名戰。
  • 「人屠」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斬首24萬、拔城5座
    伊闕之戰是白起的成名之戰。此戰中他帶領秦軍突襲強行,連拔五城,斬首韓魏兩軍24萬,俘虜魏國大將公孫喜。韓國的材士步兵與魏國僅剩的一部分武卒也在此戰中被一掃而空。當年年底,穰侯魏冉推舉了此時尚名不見經傳的左更白起替代向壽為將繼續攻韓之役,並在次年年初攻克了韓國的新城。 周赧王二十二年(秦昭襄王十四年,韓釐王三年,魏昭王三年,公元前293年),秦國為了報復韓魏兩國參與合縱軍而發動的攻韓之役已經打到了第二年。魏國派兵支援韓國與秦交戰,著名的伊闕之戰就此打響。
  • 伊闕之戰:白起的封神之戰,秦國為何能做到以少勝多?
    韓國聯合魏國對秦國進行反攻,與此同時東周也加入了韓魏聯軍。 公元前293年,白起被任命為主將帶領10萬秦軍士兵與24萬聯軍抗衡。伊闕地勢險要,位於洛陽南,是秦國想要向東進軍的必經之路。 韓魏聯軍中,韓國的軍隊戰鬥力較低,所以韓國主將暴鳶希望魏國盟軍可以先打前鋒,當時的魏軍主將是公孫喜,他希望韓國可以當前鋒,打頭陣。
  • 戰國唐河史:勿將瀙水作沘水——「夾沘而軍」和「垂沙之戰」
    前387年,在魏國為將的吳起因與魏武侯不合而奔楚,楚悼王以他為令尹,他把魏國的一套政策運用於楚,練兵增產,並大事削弱貴族的權利。其後貴族暴動,攻殺吳起,而貴族也因之被誅滅殆盡。從此楚國的政治走上軍國主義的新階段,它的版圖也日益擴展。到前334年滅越以後,楚的領土,北到河南省中南部和山東省南部,東到江浙沿海,西到陝西省南部、四川省東部西南到貴州省東北部,南至五嶺一帶。
  • 桑丘之戰,秦國與齊國的首次正面交鋒,誰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呢?
    公元前341年,壓在各國頭上的大山,魏國與齊國的馬陵之戰中,損失慘重,精銳魏武卒損失殆盡,魏國由此開始衰落,齊國一躍而起,與楚國並稱東方強國。公元前325年,秦惠王稱王后,在各國的聯合絞殺下,魏國已經徹底衰落。天下強國剩下了秦國、齊國、楚國三國,三國在中原各自糾結一票兄弟,打成了一鍋粥。
  • 馬陵之戰:齊國操盤瓦解魏國的中央霸業
    桂陵之戰的結局,不過是三晉內部矛盾與外部幹涉勢力間的一次結合。類似的事情也不可能僅僅發生一次。更有決定意義的馬陵之戰,便很快在魏國和韓國之間展開。魏國稱王利用平原戰場的優勢,一舉擊敗了齊宋衛聯軍。最後迫使齊國委託第三方的楚國將軍景舍來求和。這樣,魏國人就基本上扳平了桂陵之戰後的不利局面。最後,魏軍才將邯鄲退換給了趙國。
  • 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匡章攻破函谷關,為何不見白起力挽狂瀾?
    秦國原本地處西陲,歷史進入戰國後魏國第一個崛起,秦國在魏文侯和吳起的連番打擊下退守至洛水以西,連河西之地都被魏國奪了去;秦獻公時期秦國雖然實力有所恢復
  • 齊國全盛時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又是哪位君王在位時期做到的呢?
    從疆域上來看,齊國疆域最遼闊是有兩個時期的,第一個就是齊宣王幹涉燕國內亂,佔領燕國全境之時,第二個則就是齊閔王滅亡宋國,佔據富庶的淮泗之地的時候。接下來,我們分別來看看這齊國為什麼在這兩個時期疆域會如此廣闊的。
  • 徐州相王:魏國和齊國互相稱王,楚國為什麼很生氣呢?
    不過,楚國的優越感,在徐州相王后被打破了,因為魏國的魏惠王和齊國的齊威王,互相承認了對方的王爵。在戰國七雄中,現在楚國不再是唯一稱王的諸侯國了,伴隨著齊國和魏國的相繼加入,自然會有更多的諸侯國效仿。於是,槍打出頭鳥,憤怒的楚國選擇發兵攻打齊國,想要讓齊威王取消自己的王爵。當然,因為楚國大軍先取得勝利,又被齊國將領田盼擊敗,所以齊威王自然不會取消自己的王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