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之戰:白起的封神之戰,秦國為何能做到以少勝多?

2020-12-17 騰訊網

伊闕之戰使「殺神」白起一戰成名,這場戰爭在歷史上擁有著重要的地位,伊闕之戰中白起帶領十萬秦軍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打通了秦國的疆域向東擴展的必經之路,壓制住了六國的反撲。白起之所以能夠大敗數倍韓魏聯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個方面。

從內部原因上來說:首先,白起是一個領導能力極高的將領,其次,當時秦國軍隊相比於其他國家軍隊來說在作戰能力極強。

從外部原因上來說:伊闕之地地理形勢特殊,秦軍佔據了地理優勢,另外當時的聯軍只有韓趙兩國,其他國家也並未參與這場戰爭。

一、伊闕之戰的過程

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和韓襄王先後離世,自此兩國陷入了局勢動蕩時期,兩年後秦昭王派兵攻打韓國,奪取了韓國的兩個城鎮。韓國聯合魏國對秦國進行反攻,與此同時東周也加入了韓魏聯軍。

公元前293年,白起被任命為主將帶領10萬秦軍士兵與24萬聯軍抗衡。伊闕地勢險要,位於洛陽南,是秦國想要向東進軍的必經之路。

韓魏聯軍中,韓國的軍隊戰鬥力較低,所以韓國主將暴鳶希望魏國盟軍可以先打前鋒,當時的魏軍主將是公孫喜,他希望韓國可以當前鋒,打頭陣。於是兩軍之間產生了間隙。

白起趁此讓小部分士兵先同韓軍作戰,讓韓軍以為秦軍主力正在攻打。之後,將自己的精銳主力繞到聯軍後方,稱魏軍不注意發起攻擊。漸漸的韓國軍隊得知這一消息之後,軍心大亂,秦軍乘勝追擊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佔領了伊闕及附近的五座城池。

二、伊闕之戰秦軍勝利的原因

(一)內部原因

(1) 地理環境優勢

伊闕一帶,兩山對立,中間伊水橫流,位於洛陽城的南側,靠近魏國和韓國的首都大梁和新政。秦武王四年,攻下了宜陽,宜陽過去是韓國的土地,地處崤函道,這個地方軍事價值極大,進可攻退可守。宜陽距離伊闕也很近,當時秦軍佔據了這一地理優勢後,如虎添翼。

(2)秦國國力強盛

戰國初期,魏國通過變法成為了當時的七國之首,「魏武卒」更是戰鬥力極強,在戰國初期魏國佔領了秦國的河西之地,但是秦國對此無能為力。

商鞅變法時期,秦國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桑,使秦國迅速強大了起來,收回了河西之地,在奪回巴蜀之後,秦國的家底更為豐厚,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已經成為了當時的一等強國。

(3)秦軍戰鬥力極強

秦國位於西部地區,常年要與侵擾邊境的少數民族作戰,因此秦軍形成了強勁的作戰風格。

商鞅變法時期,所實施的賞罰分明和「軍功爵制度」更是加強了秦軍作戰的積極性,當時的《秦律》規定「能得甲首一者,當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在這種法制度的支持下,秦國軍隊兇猛無比,令「關東六國」聞風喪膽。

(4)秦國的外交政策

當時秦國的力量雖然已經壯大,但是還沒有碾壓六國的能力,秦昭襄王時期,秦國不斷向東擴張,趙國、魏國、韓國都受到了秦國的壓制,各國對秦國的壯大都產生了恐慌,於是形成了「合縱」,在齊、韓、魏、趙、宋五國盟軍的經過三年苦戰,終於擊敗秦軍,秦國被迫歸還韓、魏封地。

但是秦國並沒有就此覆滅,而是忍辱負重展開了一系列有效的外交活動,瓦解了反秦聯盟。

(5)白起個人能力強

白起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是「兵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生平指揮了70多場戰役,從沒有失敗過。據梁啓超考證,戰國期間共死傷戰士200萬人,而其中有一半都因白起而死。

白起極其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策略。他在作戰前往往會進行精確的謀劃,無論是雙方的軍事、政治、還是第三方國家有可能採用的手段都在他的謀劃中,無一不中,這讓他能夠在戰前「即可知勝敗」。

司馬遷曾稱讚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在伊闕之戰中,他迷惑了聯軍,進而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在長平之戰中,他佯裝失敗誘惑敵人,而後採取了包圍戰術,全殲敵軍。

(二)外部原因

在秦國與還未聯軍作戰的同時,其他國家並沒有趁機參與戰爭。這也是秦軍能夠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知道雖然當時的秦國勢力極為強大,但也不足以一舉殲滅其他六國。由此可見當時的外部原因極其重要。

(1)楚國自顧不暇

楚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一流大國」,在秦國對「關東六國」產生威脅時,楚懷王曾擔任過聯合伐秦的「合縱長」。但是當時的楚國和秦國之間是有聯姻的,楚懷王對秦國的態度也並不明確,面對這種局勢,秦國開始對楚國實行恩威並重的策略。

楚國和秦國是東西的兩個大國,中間夾著齊、魏兩國,秦國在向東擴張時就必須要對齊、魏發動進攻,這兩個小國為求自保,依附於楚國。在齊國拉攏楚國時,秦國的掌權者宣太后「厚賂於楚」還建立了兩場政治聯姻,秦楚兩國的關係走向了友好新局面。

公元前303年,秦國發兵攻打韓、魏,兩國對於楚國的背叛十分痛恨,於是便聯合齊國一起去討伐楚國,楚國請求秦國支援,秦軍出徵後,其他三國立刻退兵而回。

公元前302年,韓魏兩國和秦國進行了「臨晉會晤」。而此時在秦國當人質的楚國太子,因矛盾殺了秦國的一個士大夫,自此秦楚兩國關係破裂。

次年,秦國派兵攻打楚國,齊、韓、魏也在此時對楚國發動攻擊。楚國大敗,國內一片動亂,在這種情況下楚國自顧不暇,更不要說參與伊闕之戰了。

(2)齊國被秦國拉攏

齊國實力也甚為強勁,公元前298年的「五國伐秦」就是由齊國帶頭的,在齊國名將匡章的帶領下,聯軍打破了函谷關。秦國深知如果不改善與齊國的關係,那麼之後的軍事活動都難以成功。

在「五國伐秦」以後,秦國十分隱忍,頻頻對齊國示好。還將涇陽君送往齊國做人質。當時齊魏交好,齊愍王被貴族田甲所劫持,事敗之後,齊愍王懷疑是孟長君所指使的,於是他便下令捉拿孟嘗君,孟嘗君逃到了魏國,還擔任了宰相,這件事使齊魏聯盟開始破裂,秦國及時抓住了這個機會,與齊國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3) 秦國與趙國建立聯盟

「胡服騎射」以後,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但是,與趙國接壤的中山國,大大影響了趙國的發展,於是趙武靈王在改革完成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吞併中山國。為此避免秦國趁機擾亂,趙國與秦國建立了聯盟。

總之,在這種情況下,並沒有哪個國家去幫助韓魏聯軍,各國都在忙於自己的事情,秦軍藉助這個短暫的「空閒期」,一舉殲滅了韓魏聯軍。

總結:

白起之所以能夠擊敗數倍的韓魏聯軍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內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從這場戰爭中可以看到白起作戰能力之高,他在作戰的時候,並不局限於雙方軍事力量。這也告訴我們,軍事戰爭是一件複雜的事情,涉及到經濟、外交等多種領域。

相關焦點

  • 伊闕之戰,白起只有12萬大軍,為何能擊敗24萬韓魏聯軍?
    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龍門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可謂白起的成名之戰。在伊闕之戰中,秦國的兵力在12萬人左右,也即大約是魏國、韓國聯軍的一半左右。因此,從兵力上來看,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役。當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也不是非常罕見的。比如在漢末三國時期,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大家比較熟悉的戰役,往往都是以少勝多。
  •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
    伊闕之戰伊闕之戰是白起的成名之戰。此戰中他帶領秦軍突襲強行,連拔五城,斬首韓魏兩軍24萬,俘虜魏國大將公孫喜。韓國的材士步兵與魏國僅剩的一部分武卒也在此戰中被一掃而空。周赧王二十二年(秦昭襄王十四年,韓釐王三年,魏昭王三年,公元前293年),秦國為了報復韓魏兩國參與合縱軍而發動的攻韓之役已經打到了第二年。魏國派兵支援韓國與秦交戰,著名的伊闕之戰就此打響。史書中對伊闕之戰的記載十分簡略,僅以短短二十來字將一場斬首24萬、拔城5座的大戰一筆帶過。
  • 伊闕之戰:人屠出場,白起的成名之戰
    同年,楚懷王在秦國被囚禁致死,秦國為表歉意,主動援助五萬石糧食給楚國,和楚國修好。而齊國在函谷關退兵後,一直圖謀宋國,擔心秦國從中阻撓,齊閔王便罷黜了敵對秦國的孟嘗君,改任秦國五大夫呂禮為相,與秦交好。與齊國、楚國關係穩定後,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發兵討伐韓國,向壽奪取武始,左庶長白起攻佔新城。
  • 伊闕之戰: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精銳部隊,秦國開始東出擴張
    伊闕之戰是秦國與韓魏聯軍在伊闕地區展開的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秦國擊敗了韓魏聯軍,魏國僅存的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國內精銳部隊,秦國發掘了一把鋒利的戰刀,從此用這把刀把六國砍得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這把戰刀就是白起,而伊闕之戰就是白起的成名戰。
  • 「人屠」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斬首24萬、拔城5座
    伊闕之戰是白起的成名之戰。此戰中他帶領秦軍突襲強行,連拔五城,斬首韓魏兩軍24萬,俘虜魏國大將公孫喜。韓國的材士步兵與魏國僅剩的一部分武卒也在此戰中被一掃而空。 周赧王二十二年(秦昭襄王十四年,韓釐王三年,魏昭王三年,公元前293年),秦國為了報復韓魏兩國參與合縱軍而發動的攻韓之役已經打到了第二年。魏國派兵支援韓國與秦交戰,著名的伊闕之戰就此打響。
  • 伊闕之戰(二):「殺神」白起的成名作,10萬全殲24萬,打的還是殲滅戰
    《史記》中各處文字(《秦本紀》《韓世家》《魏世家》《楚世家》等篇)均只有對戰役結果的簡單記錄:「秦左更白起率軍與韓魏兩軍在伊闕大戰,斬首24 萬,俘虜魏將公孫喜,並攻下5 座城池」。具體到雙方參戰兵力、戰前兩軍布局情況、戰役經過卻均無具體的記錄。《戰國策·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中記錄了白起與秦王稷的一段對話,才讓我們對伊闕之戰的具體經過有所了解。
  • 第七戰:伊闕之戰(全)殺神登場
    突然,秦武王指「雍字鼎」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我得帶走! 守鼎的官吏說:「當年周武王定鼎於此,從未曾移動,每鼎有千鈞之重,無人能舉。」 這位守鼎官員可能不知道秦武王是職業選手,就愛挑戰高難度。 秦武王先是回頭問任鄙、孟賁兩位高級會員:「你們二位,誰能來來?」
  • 戰神白起畢生六大戰役,無一不是經典之戰!
    白起善於用兵,與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時徵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 秦國名將,長平之戰,自戕而亡
    春秋戰國時代,群雄並起,紛紛逐鹿爭霸,原本弱小的秦國經商鞅變法後,國力得到顯著提升,成為齊、楚、趙、韓、魏、燕的「大哥」。這一時期,秦國統治者是昭王,名將為白起,其人智勇過人,所徵之地兵不血刃,戰果纍纍,功勳卓著,就是這樣一位大將,為何會自戕而亡?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聊聊此話題。
  • 長平之戰中,秦國為何一開始讓王齕指揮,而不是白起呢?
    而這,可以說是長平之戰的正式爆發。由此,在長平之戰,秦軍一開始的主將,不是白起,而是王齕。也即等到長平之戰的後期,秦國才派遣白起來指揮秦軍。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中,秦國為何一開始讓王齕指揮,而不是白起呢?一首先,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韓國的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
  • 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匡章攻破函谷關,為何不見白起力挽狂瀾?
    秦國崛起的過程其實也是其軍事上取得一連串勝利的過程:前341年商鞅趁魏國馬陵之戰慘敗之際拉開了第五次河西之戰的序幕,並誘俘了魏將公子卬;前339年岸門之戰秦軍再次大敗魏軍並俘虜主將魏錯;前332年開始的雕陰之戰秦軍又一次大敗魏軍並俘虜了主將龍賈,幾次大戰魏國均大敗於秦國之手,魏惠王割地求和,把河西之地全部歸還給了秦國。
  • 白起真的懼怕廉頗?為何等到趙括換下了廉頗,白起才參加長平之戰
    白起就是秦昭襄王的核武器,長平之戰是一場持久戰,如果秦昭襄王一出場就動用核武器,那他將會成為六國公敵。當時楚國、魏國、韓國都被白起給打怕了,遠一點的燕國、齊國也已經耳聞了白起的厲害之處。所以秦國一旦動用白起,那就是要滅趙了,這是其他六國所不願看見的事情。
  • 伊闕之戰(三):秦國掐斷天下之脊,從此徹底掌握了戰略主動,亦北亦南
    伊闕之戰是韓魏兩國自與秦國交戰以來遭受的最慘重的損失,兩國精銳損失殆盡,已喪失自衛能力,戰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從周赧王二十四年至周赧王二十六年
  • 伊闕之戰(全)殺神登場
    伊闕之戰,以秦國軍隊大勝而結束。 同年,白起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魏國舊都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白起之名,開始成為了世界各國的夢魘。 伊闕之戰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的巔峰對決,為什麼白起能戰勝趙括?
    戰國時期最有名的戰役當屬長平之戰,白起一戰殲滅趙軍四十萬人,至今仍舊威名赫赫。為什麼趙國和秦國會在長平展開巔峰對決?戰爭的起因是上黨之爭,為什麼兩國要爭上黨?為什麼秦國能戰勝趙國?今天我們詳細看一下長平之戰。 上黨的重要性
  • 長平之戰,秦國同樣傷亡慘重,為何非要打,不能妥協退讓嗎?
    秦國暗中任命名將白起為統帥,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最終消滅了45萬左右的趙國士卒,也即趙軍在這場戰役中可謂全軍覆沒。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對於秦軍來說,也付出了25萬左右的傷亡代價。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秦國同樣傷亡慘重,為何非要打,不能妥協退讓嗎?
  • 史記精讀-白起列傳-新城之戰(下)
    )秦國上一次攻打新城已是七年之前,那時候新城曾短暫屬於楚國,由於擴充了城防工事,秦楚新城之戰前後跨度兩年,打得相當艱難。這次輪到白起以左庶長的身份統兵攻打新城,難度同樣可想而知。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新城之戰戰果如何?沒說。新城之戰傷亡幾何?沒說。新城之戰歷時多久?沒說。太史公寫《史記》,真的是惜字如金,而且很「傲慢」,他的「傲慢」體現在沒有細節,無視讀者。你可以說讀了《史記》,是的,把文字讀了一遍,但是如果你問自己,讀了之後對新城之戰了解多少?
  • 論白起的戰績,其實長平之戰只能排第二,有一戰曾差點滅了楚國
    在戰國時期,要說誰是第一名將,那當時非白起莫屬了,在白起三十餘年的戰爭生涯中,共計攻城七十餘座,極大的削弱了趙國、魏國、韓國、楚國的實力,使得秦國周邊幾乎沒有能威脅秦國的勢力了。但說到白起的具體戰績,很多人能想到的卻只有「長平之戰」,一舉屠趙四十五萬士卒,當真無愧「人屠」之名。
  • 揭秘秦國名將白起:是「殺神」還是「戰神」?
    白起善於用兵,史書記載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他一生徵戰37年,未嘗一敗,打得六國無人敢掛帥迎敵,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不世之功;但卻因長平之戰中坑殺趙國40萬降卒,而被正統史家永遠打入「冷宮」,不得立於名將之列。  是百戰百勝的「戰神」,還是殺戮無度的「殺神」?人物的解讀有不同角度,而史實卻是唯一的。
  • 白起一生屠敵超百萬,為何最出名的卻是趙括?看看白起怎麼說的
    在戰國時期,為了爭霸天下,各國之間戰火連綿,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誕生了一大批名將;但這些所謂的名將在「殺神」白起面前,都要略遜一籌,為何?因為這白起在世之時,正值秦國崛起之際,雖然秦國經過了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勵精圖治,但國力終究還是不如之後那般能以一敵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