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之戰使「殺神」白起一戰成名,這場戰爭在歷史上擁有著重要的地位,伊闕之戰中白起帶領十萬秦軍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打通了秦國的疆域向東擴展的必經之路,壓制住了六國的反撲。白起之所以能夠大敗數倍韓魏聯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個方面。
從內部原因上來說:首先,白起是一個領導能力極高的將領,其次,當時秦國軍隊相比於其他國家軍隊來說在作戰能力極強。
從外部原因上來說:伊闕之地地理形勢特殊,秦軍佔據了地理優勢,另外當時的聯軍只有韓趙兩國,其他國家也並未參與這場戰爭。
一、伊闕之戰的過程
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和韓襄王先後離世,自此兩國陷入了局勢動蕩時期,兩年後秦昭王派兵攻打韓國,奪取了韓國的兩個城鎮。韓國聯合魏國對秦國進行反攻,與此同時東周也加入了韓魏聯軍。
公元前293年,白起被任命為主將帶領10萬秦軍士兵與24萬聯軍抗衡。伊闕地勢險要,位於洛陽南,是秦國想要向東進軍的必經之路。
韓魏聯軍中,韓國的軍隊戰鬥力較低,所以韓國主將暴鳶希望魏國盟軍可以先打前鋒,當時的魏軍主將是公孫喜,他希望韓國可以當前鋒,打頭陣。於是兩軍之間產生了間隙。
白起趁此讓小部分士兵先同韓軍作戰,讓韓軍以為秦軍主力正在攻打。之後,將自己的精銳主力繞到聯軍後方,稱魏軍不注意發起攻擊。漸漸的韓國軍隊得知這一消息之後,軍心大亂,秦軍乘勝追擊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佔領了伊闕及附近的五座城池。
二、伊闕之戰秦軍勝利的原因
(一)內部原因
(1) 地理環境優勢
伊闕一帶,兩山對立,中間伊水橫流,位於洛陽城的南側,靠近魏國和韓國的首都大梁和新政。秦武王四年,攻下了宜陽,宜陽過去是韓國的土地,地處崤函道,這個地方軍事價值極大,進可攻退可守。宜陽距離伊闕也很近,當時秦軍佔據了這一地理優勢後,如虎添翼。
(2)秦國國力強盛
戰國初期,魏國通過變法成為了當時的七國之首,「魏武卒」更是戰鬥力極強,在戰國初期魏國佔領了秦國的河西之地,但是秦國對此無能為力。
商鞅變法時期,秦國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桑,使秦國迅速強大了起來,收回了河西之地,在奪回巴蜀之後,秦國的家底更為豐厚,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已經成為了當時的一等強國。
(3)秦軍戰鬥力極強
秦國位於西部地區,常年要與侵擾邊境的少數民族作戰,因此秦軍形成了強勁的作戰風格。
商鞅變法時期,所實施的賞罰分明和「軍功爵制度」更是加強了秦軍作戰的積極性,當時的《秦律》規定「能得甲首一者,當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在這種法制度的支持下,秦國軍隊兇猛無比,令「關東六國」聞風喪膽。
(4)秦國的外交政策
當時秦國的力量雖然已經壯大,但是還沒有碾壓六國的能力,秦昭襄王時期,秦國不斷向東擴張,趙國、魏國、韓國都受到了秦國的壓制,各國對秦國的壯大都產生了恐慌,於是形成了「合縱」,在齊、韓、魏、趙、宋五國盟軍的經過三年苦戰,終於擊敗秦軍,秦國被迫歸還韓、魏封地。
但是秦國並沒有就此覆滅,而是忍辱負重展開了一系列有效的外交活動,瓦解了反秦聯盟。
(5)白起個人能力強
白起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是「兵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生平指揮了70多場戰役,從沒有失敗過。據梁啓超考證,戰國期間共死傷戰士200萬人,而其中有一半都因白起而死。
白起極其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策略。他在作戰前往往會進行精確的謀劃,無論是雙方的軍事、政治、還是第三方國家有可能採用的手段都在他的謀劃中,無一不中,這讓他能夠在戰前「即可知勝敗」。
司馬遷曾稱讚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在伊闕之戰中,他迷惑了聯軍,進而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在長平之戰中,他佯裝失敗誘惑敵人,而後採取了包圍戰術,全殲敵軍。
(二)外部原因
在秦國與還未聯軍作戰的同時,其他國家並沒有趁機參與戰爭。這也是秦軍能夠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知道雖然當時的秦國勢力極為強大,但也不足以一舉殲滅其他六國。由此可見當時的外部原因極其重要。
(1)楚國自顧不暇
楚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一流大國」,在秦國對「關東六國」產生威脅時,楚懷王曾擔任過聯合伐秦的「合縱長」。但是當時的楚國和秦國之間是有聯姻的,楚懷王對秦國的態度也並不明確,面對這種局勢,秦國開始對楚國實行恩威並重的策略。
楚國和秦國是東西的兩個大國,中間夾著齊、魏兩國,秦國在向東擴張時就必須要對齊、魏發動進攻,這兩個小國為求自保,依附於楚國。在齊國拉攏楚國時,秦國的掌權者宣太后「厚賂於楚」還建立了兩場政治聯姻,秦楚兩國的關係走向了友好新局面。
公元前303年,秦國發兵攻打韓、魏,兩國對於楚國的背叛十分痛恨,於是便聯合齊國一起去討伐楚國,楚國請求秦國支援,秦軍出徵後,其他三國立刻退兵而回。
公元前302年,韓魏兩國和秦國進行了「臨晉會晤」。而此時在秦國當人質的楚國太子,因矛盾殺了秦國的一個士大夫,自此秦楚兩國關係破裂。
次年,秦國派兵攻打楚國,齊、韓、魏也在此時對楚國發動攻擊。楚國大敗,國內一片動亂,在這種情況下楚國自顧不暇,更不要說參與伊闕之戰了。
(2)齊國被秦國拉攏
齊國實力也甚為強勁,公元前298年的「五國伐秦」就是由齊國帶頭的,在齊國名將匡章的帶領下,聯軍打破了函谷關。秦國深知如果不改善與齊國的關係,那麼之後的軍事活動都難以成功。
在「五國伐秦」以後,秦國十分隱忍,頻頻對齊國示好。還將涇陽君送往齊國做人質。當時齊魏交好,齊愍王被貴族田甲所劫持,事敗之後,齊愍王懷疑是孟長君所指使的,於是他便下令捉拿孟嘗君,孟嘗君逃到了魏國,還擔任了宰相,這件事使齊魏聯盟開始破裂,秦國及時抓住了這個機會,與齊國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3) 秦國與趙國建立聯盟
「胡服騎射」以後,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但是,與趙國接壤的中山國,大大影響了趙國的發展,於是趙武靈王在改革完成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吞併中山國。為此避免秦國趁機擾亂,趙國與秦國建立了聯盟。
總之,在這種情況下,並沒有哪個國家去幫助韓魏聯軍,各國都在忙於自己的事情,秦軍藉助這個短暫的「空閒期」,一舉殲滅了韓魏聯軍。
總結:
白起之所以能夠擊敗數倍的韓魏聯軍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內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從這場戰爭中可以看到白起作戰能力之高,他在作戰的時候,並不局限於雙方軍事力量。這也告訴我們,軍事戰爭是一件複雜的事情,涉及到經濟、外交等多種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