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之戰是韓魏兩國自與秦國交戰以來遭受的最慘重的損失,兩國精銳損失殆盡,已喪失自衛能力,戰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從周赧王二十四年至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91年-前289年),秦國先後進攻並佔領了韓國的宛(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葉(今河南省葉縣南)、鄧(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奪取了魏國的軹(今河南省濟源縣東南)、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河內郡大小城池61座。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秦昭王15年,白起領兵攻魏取垣,兩年後魏國又被迫割讓河東四百裡地給秦國,面對秦國的屢次強取豪奪,在這樣下去,估計要滅國了,魏國只能藉助強國來支撐了,眼下各諸侯國,也只有齊和趙能與之抗衡,於是便暗中結交趙國。秦昭王19年,魏昭王入見趙惠文王,並獻葛孽、陽城兩地為趙王,魏趙兩國又再一次走在了一起。
魏趙聯盟,對於魏國來說,是大大的有利,但這使得趙國失去了抗秦的主動權,為什麼這麼說呢?早在趙武靈王時期,趙國滅中山、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修建趙長城,並制定了大迂迴的滅秦策略,《史記·趙世家》記載:「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
簡單來說就是在趙國完成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的前提下,採取迂迴戰略,以趙國的雲中、九原為基地,趙國騎兵向南奔襲,直取秦國都城鹹陽,此時秦軍主要防禦力量都集中在函谷關一帶,無法兩頭兼顧,最終腹背夾擊,滅掉秦國,很多史學家對此戰略給予了高度評價,
如果不是沙丘之亂過早的終結了趙武靈王的生命,那麼秦趙對決,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這麼好的戰略丟棄而不用,只能說明趙惠文王缺乏戰略眼光,僅兩座城池就被收買了,這裡面還有趙相李兌的作用,要知道當時秦國的實力可單挑任何一個諸侯國家,趙惠文王這樣做等於是惹火燒身,
1、魏趙聯盟,勢單力薄,魏國已不堪一擊,剩下趙國絕對勝算不大,
2、唇亡齒寒,趙國需要幫助魏國,但不能意氣用事,歷史上,也只有幾國的合縱聯軍才敢於秦叫板,趙國缺乏對時局的清醒認識,
3、即便抗秦,也要拉攏齊國,若齊國不肯,對其示好,拆解秦齊聯盟,但趙國並沒有採取針對措施,
一場危機也就悄然而至了,
魏趙聯盟的消息被魏冉得知以後,極為震怒,準備策劃與齊國聯合攻伐趙國。於是,魏冉建議秦王拉攏齊國,相約稱帝,共同伐趙,此意正中昭王下懷,在伊闕之戰的時候,白起橫掃三國聯軍,並馬不停蹄吞併三國大片土地,使得韓、魏、東周三國國君親自到魏國朝覲。志得意滿的秦昭王便萌生了稱帝的念頭,稱帝就意味著位列各諸侯國之上,各諸侯國認不認同是要考慮的,尤其是齊、趙兩個大國,
現在趙國已公開抗秦,那就聯齊攻趙,趙國必然無招架之力,
秦派呂禮等一批策士遊說齊湣王。面對帝號,齊湣王雖然也心動不已,但還頗為慎重,他擔心引起各國不滿,提出「先事而後名」(《戰國縱橫家書》第十三章)的策略,就是秦、齊兩國先對其他諸國佔據絕對優勢,而後再稱帝不遲。
秦國的說客們則極力誇讚齊國的強大和齊王的聖明,並提出由秦、齊兩大國牽頭,聯合魏、韓、燕共同攻滅趙國,到時看列國誰還敢對秦、齊稱帝有異議。最終,策士們成功說服齊湣王接受帝號,並與秦結成聯盟。為了彰顯結盟的誠意,齊湣王還任命呂禮擔任齊國宰相。
秦齊聯盟,實際也是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應用,兩大強國強強聯手滅趙稱帝,自然下面小國不敢有非議,但這個時候出現了個情況,
齊國的稱帝是被迫的,是被動的,齊湣王當時不想得罪秦國,同時又怕招來諸侯國的不滿,對於稱帝內心忐忑不安,
冷靜下來的齊湣王開始覺得此事不妥。
這個時候蘇秦上場了,蘇秦是燕國派去齊國的間諜,燕國與齊國有不共戴天的滅國之仇,當年燕國子之之亂,齊國趁虛而入差點吞併燕國,所以蘇秦間齊的目的很明確,挑撥齊國與各國的矛盾,削弱齊國,
蘇秦遊說齊王放棄帝號,讓「天下愛齊而憎秦」,然後趁機伐宋擴大地盤。
1、秦強齊弱,滅趙之後,沒有了趙國這個屏障,齊國就唇亡齒寒了,
2、去掉帝號,將代周自立的罪名加在「西帝」秦昭王的身上,把各國的矛頭引向秦國,然後由齊國牽頭再組織一次山東諸侯的合縱伐秦,自己再坐收漁利,
3、此舉不但削弱了秦國這個強大的對手,而且把聯軍的目光聚集在西邊,齊國趁機吞併宋國,壯大自己,秦強齊弱的態勢便可迅速扭轉,
齊湣王其實就是看中了宋國及鄰國的土地,日後的戰爭走向就能看出,齊國滅了宋國,而且還乘勝佔領了楚國和三晉的一些領土,齊國一時之間顯示了爭霸天下的氣勢。要說野心,齊湣王比秦昭王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他不懂得控制自己,太過招搖,以致後來四面樹敵,為齊國埋下了禍根,
齊王接受了蘇秦的建議,取消了東帝的稱號,秦國一下子就成為了眾矢之的,秦昭王迫於形勢也不得不取消西帝的稱號,伐趙之事也被擱置下來,趙國由此躲過一劫,
經此一役,秦昭王感覺被齊湣王涮了一把,於是在齊國吞併宋國引發諸侯不滿的時候,會楚王於宛,會趙王於中陽,會魏王於宜陽,會韓王於新城,約定了伐齊的行動。
接下來便是樂毅伐齊,連下齊國七十二城,齊國由此衰敗下來,
此次伐齊之戰的最大受益國莫過於秦國,秦國不僅因為這次出擊消滅了齊國這個強大的對手,而且還得到了原齊國攻佔宋國的陶邑。第二年,秦國又趁著各國仍在攻佔齊國的時候,出兵魏國,想一舉滅掉魏國使秦國本土和陶邑相連接起來,但後來因為燕國和趙國出兵相救方才退兵。
為了報復燕國和趙國的救魏之舉,秦國將目標轉在了趙國身上,先後打下了趙國的藺、祁、石城以及光狼城等地方。隨後又加強了對楚國的進攻。
可以說伊闕之戰深深的影響了戰國的格局:對韓魏呈包夾之勢,對楚也可雙面夾擊,對趙國作戰的意義也很大,長平之時「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前期拿下的河內郡發揮了轉運中樞作用,如果沒有這個就近的橋頭堡急調了十五歲以上的壯年去當人肉長城,很難說能防得住趙國兇猛的突圍攻勢。
用兵貴用勢,伊闕之戰掃空了韓魏的主力,造成數郡的真空,秦國掐斷天下之脊,從此徹底掌握了戰略主動,亦北亦南
----END-
免責聲明:文章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