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之戰(三):秦國掐斷天下之脊,從此徹底掌握了戰略主動,亦北亦南

2021-02-12 八角樓閣

伊闕之戰是韓魏兩國自與秦國交戰以來遭受的最慘重的損失,兩國精銳損失殆盡,已喪失自衛能力,戰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從周赧王二十四年至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91年-前289年),秦國先後進攻並佔領了韓國的宛(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葉(今河南省葉縣南)、鄧(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奪取了魏國的軹(今河南省濟源縣東南)、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河內郡大小城池61座。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秦昭王15年,白起領兵攻魏取垣,兩年後魏國又被迫割讓河東四百裡地給秦國,面對秦國的屢次強取豪奪,在這樣下去,估計要滅國了,魏國只能藉助強國來支撐了,眼下各諸侯國,也只有齊和趙能與之抗衡,於是便暗中結交趙國。秦昭王19年,魏昭王入見趙惠文王,並獻葛孽、陽城兩地為趙王,魏趙兩國又再一次走在了一起。

魏趙聯盟,對於魏國來說,是大大的有利,但這使得趙國失去了抗秦的主動權,為什麼這麼說呢?早在趙武靈王時期,趙國滅中山、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修建趙長城,並制定了大迂迴的滅秦策略,《史記·趙世家》記載:「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

簡單來說就是在趙國完成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的前提下,採取迂迴戰略,以趙國的雲中、九原為基地,趙國騎兵向南奔襲,直取秦國都城鹹陽,此時秦軍主要防禦力量都集中在函谷關一帶,無法兩頭兼顧,最終腹背夾擊,滅掉秦國,很多史學家對此戰略給予了高度評價,

如果不是沙丘之亂過早的終結了趙武靈王的生命,那麼秦趙對決,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這麼好的戰略丟棄而不用,只能說明趙惠文王缺乏戰略眼光,僅兩座城池就被收買了,這裡面還有趙相李兌的作用,要知道當時秦國的實力可單挑任何一個諸侯國家,趙惠文王這樣做等於是惹火燒身,

1、魏趙聯盟,勢單力薄,魏國已不堪一擊,剩下趙國絕對勝算不大,

2、唇亡齒寒,趙國需要幫助魏國,但不能意氣用事,歷史上,也只有幾國的合縱聯軍才敢於秦叫板,趙國缺乏對時局的清醒認識,

3、即便抗秦,也要拉攏齊國,若齊國不肯,對其示好,拆解秦齊聯盟,但趙國並沒有採取針對措施,

一場危機也就悄然而至了,

魏趙聯盟的消息被魏冉得知以後,極為震怒,準備策劃與齊國聯合攻伐趙國。於是,魏冉建議秦王拉攏齊國,相約稱帝,共同伐趙,此意正中昭王下懷,在伊闕之戰的時候,白起橫掃三國聯軍,並馬不停蹄吞併三國大片土地,使得韓、魏、東周三國國君親自到魏國朝覲。志得意滿的秦昭王便萌生了稱帝的念頭,稱帝就意味著位列各諸侯國之上,各諸侯國認不認同是要考慮的,尤其是齊、趙兩個大國,

現在趙國已公開抗秦,那就聯齊攻趙,趙國必然無招架之力,

秦派呂禮等一批策士遊說齊湣王。面對帝號,齊湣王雖然也心動不已,但還頗為慎重,他擔心引起各國不滿,提出「先事而後名」(《戰國縱橫家書》第十三章)的策略,就是秦、齊兩國先對其他諸國佔據絕對優勢,而後再稱帝不遲。

秦國的說客們則極力誇讚齊國的強大和齊王的聖明,並提出由秦、齊兩大國牽頭,聯合魏、韓、燕共同攻滅趙國,到時看列國誰還敢對秦、齊稱帝有異議。最終,策士們成功說服齊湣王接受帝號,並與秦結成聯盟。為了彰顯結盟的誠意,齊湣王還任命呂禮擔任齊國宰相。

秦齊聯盟,實際也是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應用,兩大強國強強聯手滅趙稱帝,自然下面小國不敢有非議,但這個時候出現了個情況,

齊國的稱帝是被迫的,是被動的,齊湣王當時不想得罪秦國,同時又怕招來諸侯國的不滿,對於稱帝內心忐忑不安,

冷靜下來的齊湣王開始覺得此事不妥。

這個時候蘇秦上場了,蘇秦是燕國派去齊國的間諜,燕國與齊國有不共戴天的滅國之仇,當年燕國子之之亂,齊國趁虛而入差點吞併燕國,所以蘇秦間齊的目的很明確,挑撥齊國與各國的矛盾,削弱齊國,

蘇秦遊說齊王放棄帝號,讓「天下愛齊而憎秦」,然後趁機伐宋擴大地盤。

1、秦強齊弱,滅趙之後,沒有了趙國這個屏障,齊國就唇亡齒寒了,

2、去掉帝號,將代周自立的罪名加在「西帝」秦昭王的身上,把各國的矛頭引向秦國,然後由齊國牽頭再組織一次山東諸侯的合縱伐秦,自己再坐收漁利,

3、此舉不但削弱了秦國這個強大的對手,而且把聯軍的目光聚集在西邊,齊國趁機吞併宋國,壯大自己,秦強齊弱的態勢便可迅速扭轉,

齊湣王其實就是看中了宋國及鄰國的土地,日後的戰爭走向就能看出,齊國滅了宋國,而且還乘勝佔領了楚國和三晉的一些領土,齊國一時之間顯示了爭霸天下的氣勢。要說野心,齊湣王比秦昭王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他不懂得控制自己,太過招搖,以致後來四面樹敵,為齊國埋下了禍根,

齊王接受了蘇秦的建議,取消了東帝的稱號,秦國一下子就成為了眾矢之的,秦昭王迫於形勢也不得不取消西帝的稱號,伐趙之事也被擱置下來,趙國由此躲過一劫,

經此一役,秦昭王感覺被齊湣王涮了一把,於是在齊國吞併宋國引發諸侯不滿的時候,會楚王於宛,會趙王於中陽,會魏王於宜陽,會韓王於新城,約定了伐齊的行動。

接下來便是樂毅伐齊,連下齊國七十二城,齊國由此衰敗下來,

此次伐齊之戰的最大受益國莫過於秦國,秦國不僅因為這次出擊消滅了齊國這個強大的對手,而且還得到了原齊國攻佔宋國的陶邑。第二年,秦國又趁著各國仍在攻佔齊國的時候,出兵魏國,想一舉滅掉魏國使秦國本土和陶邑相連接起來,但後來因為燕國和趙國出兵相救方才退兵。

為了報復燕國和趙國的救魏之舉,秦國將目標轉在了趙國身上,先後打下了趙國的藺、祁、石城以及光狼城等地方。隨後又加強了對楚國的進攻。

可以說伊闕之戰深深的影響了戰國的格局:對韓魏呈包夾之勢,對楚也可雙面夾擊,對趙國作戰的意義也很大,長平之時「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前期拿下的河內郡發揮了轉運中樞作用,如果沒有這個就近的橋頭堡急調了十五歲以上的壯年去當人肉長城,很難說能防得住趙國兇猛的突圍攻勢。

用兵貴用勢,伊闕之戰掃空了韓魏的主力,造成數郡的真空,秦國掐斷天下之脊,從此徹底掌握了戰略主動,亦北亦南

----END-

免責聲明:文章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
    伊闕之戰伊闕之戰是白起的成名之戰。此戰中他帶領秦軍突襲強行,連拔五城,斬首韓魏兩軍24萬,俘虜魏國大將公孫喜。韓國的材士步兵與魏國僅剩的一部分武卒也在此戰中被一掃而空。周赧王二十二年(秦昭襄王十四年,韓釐王三年,魏昭王三年,公元前293年),秦國為了報復韓魏兩國參與合縱軍而發動的攻韓之役已經打到了第二年。魏國派兵支援韓國與秦交戰,著名的伊闕之戰就此打響。史書中對伊闕之戰的記載十分簡略,僅以短短二十來字將一場斬首24萬、拔城5座的大戰一筆帶過。
  • 伊闕之戰:白起的封神之戰,秦國為何能做到以少勝多?
    伊闕之戰使「殺神」白起一戰成名,這場戰爭在歷史上擁有著重要的地位,伊闕之戰中白起帶領十萬秦軍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打通了秦國的疆域向東擴展的必經之路,壓制住了六國的反撲。白起之所以能夠大敗數倍韓魏聯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個方面。
  • 伊闕之戰: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精銳部隊,秦國開始東出擴張
    伊闕之戰是秦國與韓魏聯軍在伊闕地區展開的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秦國擊敗了韓魏聯軍,魏國僅存的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國內精銳部隊,秦國發掘了一把鋒利的戰刀,從此用這把刀把六國砍得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這把戰刀就是白起,而伊闕之戰就是白起的成名戰。
  • 「人屠」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斬首24萬、拔城5座
    周赧王二十二年(秦昭襄王十四年,韓釐王三年,魏昭王三年,公元前293年),秦國為了報復韓魏兩國參與合縱軍而發動的攻韓之役已經打到了第二年。魏國派兵支援韓國與秦交戰,著名的伊闕之戰就此打響。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魏將公孫喜率領魏軍百裡馳援,韓將暴鳶則率領韓國最精銳的材士據守洛陽之南的龍門伊闕,感到自己切身利益受到秦國威脅的東周君也決定出人出力支持韓魏兩軍抵擋秦軍。三方共同推舉魏將公孫喜為主將,韓魏聯軍利用伊闕的地形駐防,堵住了秦軍北上洛陽盆地的主要通道,進據伊闕迎擊秦軍。聯軍據險扼守,和秦軍呈對峙態勢。
  • 第七戰:伊闕之戰(全)殺神登場
    鼎在大禹之後,便象徵著天下,舉鼎之人也需扛天下的德行,但真命天子常常識大體,知進退,誰敢舉鼎? 這也就是聖君與紂王們的區別了。 秦武王的死,為秦國拆除了這顆定時炸彈。 時勢造英雄,軍事天才白起生在了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此時的秦國,已經徹底消化了巴蜀之地,再次將苗頭對準了東方,而秦國想要東進中原必須通過崤函伊洛地區以出滎陽。(著名景點有虎牢關,東進中原的最後一道雄關,李世民巔峰戰場)。 此時,魏國佔據著風陵渡口(當時最大的黃河渡口)和安邑,韓國佔據著伊水以東的新城(被白起剛剛打下來的新城)。
  • 第五次河西之戰:秦國擊敗魏國,終於奪回了河西之地
    不過,在商鞅變法之前,魏國則牢牢佔據了秦國的河西之地,並給秦國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圍繞著河西之地,秦國和魏國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戰役。其中,就前四次河西之戰來說,秦國和魏國之間可謂互有勝負。尤其是對秦國來說,儘管獲得了商鞅變法的加持,卻還是沒能徹底奪回河西之地。
  • 長平之戰時秦國的戰略形勢是怎麼樣的?
    以前看過一點《大秦帝國》《地緣看世界》《布局天下》,所以這裡簡單的說一點個人見解首先,你得先了解當時的基本情況以下正文長平之戰時,雖然還有東方六國,但各國國情不同,暫時做一個小結:1.燕齊仇怨2.前279年,秦楚的鄢郢之戰3.前273年,秦與趙魏的華陽之戰4.前264年,秦韓的陘城之戰5.
  • 伊闕之戰(二):「殺神」白起的成名作,10萬全殲24萬,打的還是殲滅戰
    伊闕地勢險要,位於洛陽南,是秦國東進中原的必經之路。魏將公孫喜率領魏軍百裡馳援,韓將暴鳶則率領韓國最精銳的將士據守洛陽之南的龍門伊闕,感到自己切身利益受到秦國威脅的東周君也決定出人出力支持韓魏兩軍抵擋秦軍。三方共同推舉魏將公孫喜為主將,韓魏聯軍利用伊闕的地形駐防,堵住了秦軍北上洛陽盆地的主要通道,進據伊闕迎擊秦軍。聯軍據險扼守,和秦軍呈對峙態勢。
  • 宜陽之戰,秦國三百年東進夢想的關門之戰暨一統六合的開門之戰
    當初和司馬錯辯論「南並巴蜀」戰略的時候,張儀就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王之罪,……據九鼎,案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雖然張儀提到的據九鼎、挾天子以令天下肯定是昏招,但他所說的「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陽」的確是秦國接下來的必由之路。
  • 伊闕之戰,白起只有12萬大軍,為何能擊敗24萬韓魏聯軍?
    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龍門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可謂白起的成名之戰。在伊闕之戰中,秦國的兵力在12萬人左右,也即大約是魏國、韓國聯軍的一半左右。因此,從兵力上來看,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役。當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也不是非常罕見的。比如在漢末三國時期,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大家比較熟悉的戰役,往往都是以少勝多。
  • 伊闕之戰(全)殺神登場
    伊闕之戰,以秦國軍隊大勝而結束。 同年,白起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魏國舊都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白起之名,開始成為了世界各國的夢魘。 伊闕之戰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
  • 伊闕之戰:人屠出場,白起的成名之戰
    同年,楚懷王在秦國被囚禁致死,秦國為表歉意,主動援助五萬石糧食給楚國,和楚國修好。而齊國在函谷關退兵後,一直圖謀宋國,擔心秦國從中阻撓,齊閔王便罷黜了敵對秦國的孟嘗君,改任秦國五大夫呂禮為相,與秦交好。與齊國、楚國關係穩定後,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發兵討伐韓國,向壽奪取武始,左庶長白起攻佔新城。
  • 戰國時期,韓國本有一戰之力,卻在這四場戰役後徹底衰落!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秦朝建立之戰,指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中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秦國進行消滅其它六個諸侯國、一統天下的戰爭。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掌握了秦國大軍。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 戰神白起畢生六大戰役,無一不是經典之戰!
    點評:此戰,白起乘楚王城池不修,邊備廢弛之機,採取掏心戰術,連續進攻深入楚境,攻拔楚都郢。從此,楚國更加衰弱。白起因戰功卓著被秦昭王封為武安君。二、黔中之戰秦昭襄王自白起領軍作戰,嚴重削弱韓、魏軍事力量後,開始謀取向西南方向進攻。決定由西向東經巴、蜀對楚實行戰略迂迴,直搗楚國腹地黔中。
  • 大秦帝國·人物誌·戰國四大名將之白起
    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名列武廟十哲。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平生指揮大小70餘戰,無敗績。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長平之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
  • 《大秦賦》中的「伊闕」,戰略地位有多高?西周君如鯁在喉
    《大秦賦》中的「伊闕」,戰略地位有多高?西周君如鯁在喉 《大秦賦》原名《大秦帝國之天下》,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在《大秦賦》開篇中,頻繁提到了兩個古地名:伊闕、洛邑,好多人不大明白怎麼一回事,更不明白伊闕的戰略位置有多麼的重要。
  • 具有三大特色的遠交近攻軍事戰略,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決定性戰略
    他在位期間,憑藉著秦國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先後擊滅了戰國末期的其它六國,結束了從西周到戰國800多年諸侯割據的局面,把幅員遼闊的中國統一起來,建立了規模宏大、亙古未有的統一帝國,嬴政本人則成為千古一帝。而遠交近攻的軍事戰略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決定性戰略。秦國遠交近攻軍事戰略的形成與實施,是有它的歷史淵源的。
  • 長平之戰前的天下大勢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的裡程碑戰役,從此之後,秦國大一統進入倒計時,再沒有真正稱得上阻礙的存在。那麼,在那場終極之戰開啟前,公元前3世紀的上半葉,是什麼樣的演變最終導致了秦與趙之間的大決戰呢?今天,我們講幾件大事。
  • 太行八陘之南三陘
    其中南三陘位於河南境內。       (1)軹關陘:軹,是戰國時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濟源市東的軹城鎮。軹關陘在濟源市西十一華裡處,關當孔道,因曰軹關。形勢險峻,自古為用兵出入之地,太行八陘,以此陘為第一陘。軹者,車軸之端也。軹關者,通道僅當一軹(車)之險關也。縱橫家蘇秦論天下形勢時,曾有「秦下軹道則南陽動」的說法,語中的軹道就是軹關陘。        軹關陘所穿越的是太行山脈最南端的「尾稍」。
  • 大秦最強悍的對手,四戰擊殺秦國銳士九十餘萬,論胡服騎射之威
    秦國統一天下之戰,前後歷時一百餘年,五百餘萬七國將士命隕沙場,秦國亦戰死兩百餘萬,其中有五成是趙國造成的。 此戰,橫行天下的秦軍全軍覆沒,上至將軍,下至士卒,無一生還,秦趙兩軍十餘萬條人命,割草般地就沒有了。閼與之戰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狹路相逢勇者勝" 的名言亦從此戰中出。 公元前260年,秦國跟趙國爆發了長平之戰,此戰是秦趙兩國的國運之戰,誰打勝了,誰就可以統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