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96年,秦昭襄王十一年,韓襄王十六年,魏襄王二十三年,齊閔王五年,趙惠文王三年。
秦國與齊魏韓三國聯軍在函谷關下僵持了三年之久,戰況從秦軍最初的作戰失利聯軍的獲勝,漸漸轉入戰略相持階段,雙方誰也無法取得更進一步的戰果。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一年遠在邯鄲的趙武靈王(此時已讓位趙惠文王,自稱主父——筆者注)趁四國深陷戰爭泥沼無暇他顧之機,整肅兵馬,悍然發動了第三次中山戰役,徹底吞併了中山國。志得意滿的趙武靈王行賞大赦,命令所有趙人置酒酺五日,舉國歡慶。
關東形勢出現如此重大變故,秦昭襄王如夢初醒,看著朝堂之上正襟危坐的大秦相邦——趙人樓緩,忽然意識到問題所在。
顯然,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趙國成了此次四國戰爭的最大受益者,而誤導秦國的正是樓緩!
於是乎秦昭襄王痛定思痛,改變策略,與齊魏韓籤訂城下之盟,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錯誤戰爭,代價自然也是沉重的——將歷年侵佔的原本屬於韓魏的河外之地歸還兩國,包括戰略要地——韓國的武遂和魏國的封陵。
是的,你沒看錯,與一般印象中秦國橫掃六國截然不同,這次割地求和的一方反而是秦國。
收復故土的韓襄王韓倉、魏襄王魏嗣在入祭宗廟、告以成功之後,於這一年相繼去世,死後不約而同地諡曰「襄」。
按照諡法,「襄」的含義是闢地有德,甲冑有勞,可以說是對這兩位君王最大的褒揚與肯定。
要知道在這兩位君王的執政前期,可謂乏善可陳,魏襄王被亞聖孟子譏諷為「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遠看不像個國君的樣子,就近接觸也看不出什麼威嚴——筆者注)」,韓襄王則是連年敗於秦軍,三川重鎮宜陽、河外重鎮武遂就是在他手裡相繼丟失的。
但是我們千萬不要低估一顆王者的心,面對強大的對手,面對不斷的失敗,他們沒有被擊倒,反而忍辱負重,拼盡全力打出最後的致命一擊。
不過有一點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秦國雖然歸還了河外之地和重鎮武遂給韓國,卻沒有歸還對韓國而言戰略意義更為重大的宜陽。
顯然,秦國方面不願看到也不允許韓國重新建立起完整的三川防線(新城-宜陽-武始)。
到了第二年公元前295年,秦國高層權力重組,罷免趙人樓緩,由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接替相邦一職。魏冉上位做了兩件大事:
1、對外修復因楚懷王入秦被扣事件而降入冰點的秦楚關係,「予楚粟五萬石」,表達了秦國的歉意;
2、對內調整了一批高級將領,秦武王時期便身居高位的力士任鄙被貶為漢中守,任用和提拔親信將領向壽、白起;
同年,齊國發生了轟動一時的田甲劫持齊閔王事件,事後齊閔王懷疑背後是孟嘗君主使,孟嘗君無奈出逃。(《史記-孟嘗君列傳》:田甲劫湣王,湣王意疑孟嘗君,孟嘗君乃奔。)
至此隨著韓襄王、魏襄王的去世,孟嘗君的去位,昔日風光無限的齊魏韓三國聯盟失去了穩固的政治基礎。
看準時機的魏冉於公元前294年毅然出兵攻韓,兵分兩路,一路由向壽領兵攻打韓國武始,一路由白起領兵攻打韓國新城,一場旨在徹底摧毀韓國三川防線的戰役就此拉開序幕。
(《史記-秦本紀》:十三年,向壽伐韓,取武始。白起攻新城。)
秦國上一次攻打新城已是七年之前,那時候新城曾短暫屬於楚國,由於擴充了城防工事,秦楚新城之戰前後跨度兩年,打得相當艱難。這次輪到白起以左庶長的身份統兵攻打新城,難度同樣可想而知。
秦昭王
公元前
戰役
主將
戰果
六年
301年
伐楚新城
庶長奐
勝負未分
七年
300年
伐楚新城
庶長奐
秦勝楚敗
十三
年
294年
伐韓武始
伐韓新城
向壽
白起
秦勝韓敗
對於白起的這次新城攻堅戰,《史記-白起列傳》這樣寫道:「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
新城之戰戰果如何?沒說。
新城之戰傷亡幾何?沒說。
新城之戰歷時多久?沒說。
太史公寫《史記》,真的是惜字如金,而且很「傲慢」,他的「傲慢」體現在沒有細節,無視讀者。
你可以說讀了《史記》,是的,把文字讀了一遍,但是如果你問自己,讀了之後對新城之戰了解多少?你會發現《史記》好像什麼都沒說啊,太不負責任了!
其實,讀《史記》的樂趣就在於此,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讀懂讀透《史記》的不二法門,也就是說你得藉助其他史料來琢磨來研究《史記》,再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來挖掘隱藏在字裡行間的微言大義。
首先,我們來回答新城之戰的戰果如何?
這裡有兩個信息,白起攻打新城時他的軍功爵是左庶長,新城之戰後的第二年他的軍功爵是左更。
根據下表可以看到,白起的軍功爵在新城之戰前後躍遷了三級,按照商鞅的規定,只有軍功,才可以授爵,顯然這一仗白起是打贏了。
等級
軍功爵位
社會階層
18
列侯
諸侯
17
大良造
卿
16
少上造
15
右更
14
中更
13
左更
12
大庶長
11
右庶長(正卿)
10
左庶長(客卿)
9
五大夫
大夫
8
公乘
7
公大夫
6
官大夫
5
大夫
4
不更
士
3
簪褭
2
上造
1
公士
其次,我們來回答新城之戰傷亡幾何?
根據朱紹侯先生對秦國軍功爵制的研究,《商君書-境內篇》對秦的」計首授爵「有很詳細的敘述,具體到統兵將領:
攻城圍邑「斬首八千以上」,以「盈論(績效打A——筆者注)」,大將、御、參等高級指揮將領皆「賜爵三級」。
(這裡斬首數量的考核需要減去自身傷亡數量——筆者注)。
白起新城之戰所獲軍功正好是「賜爵三級」,說明這場攻城戰斬首韓軍淨值在八千以上。
那麼秦軍自身傷亡多少呢?
參考此前秦昭王七年秦楚新城之戰的作戰記錄,
秦昭王七年,新城拔,斬首三萬
楚懷王二十九年,秦復攻楚,殺楚軍二萬
我們會發現秦國和楚國方面的記錄存在出入,秦國官方統計的斬首數比楚國官方統計的軍人死亡人數多了整整一萬。
這個作何解釋呢?
結合軍功爵制,我們不妨大膽推測,新城楚軍總計二萬,秦軍攻城傷亡也在二萬左右,秦軍破城之後多殺了一萬新城的老百姓,上報戰果為斬首三萬,目的就是抵消自身的傷亡人數,以滿足攻城斬首八千以上賜爵三級的軍功標準!
如果這個推測成立,那麼秦軍第一次新城之戰的秦楚傷亡比例是2:2。
考慮到韓國新城是在楚國新城的基礎上經過15天緊急修補城防工事而來,且韓國的整體軍事力量小於楚國,因此新城韓軍的上限是二萬,下限則在八千以上。
(《史記-蘇秦列傳》:韓國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楚國地方五千餘裡,帶甲百萬。)
如果白起指揮的這次新城之戰沒有屠殺平民以冒功領賞的話,那麼秦軍傷亡最高在一萬二以內,具體視韓軍新城守軍人數而定。
考慮到此次戰役發動之前,向壽和白起是分兵攻韓,戰役結束之後,白起成為主將領導了戰役規模更為宏大的伊闕之戰(斬首二十四萬),顯然白起在新城之戰的表現遠遠超過正常發揮的水平,因此得到秦昭襄王和相邦魏冉的青睞有加。
有理由相信,第二次新城之戰的秦韓傷亡比例應該是小於1.2:2的。
最後,我們來回答新城之戰歷時多久?
受限於當時的糧食生產和補給水平,在秦惠文王、秦武王時期,戰國各諸侯國作戰計劃通常以三個月為限。如果三個月沒有明顯的進展,特別是頓兵堅城之下的話,基本就要考慮退兵。
極限情況下會延長到五個月,絕不超過六個月,因為到第六個月諸侯的救援就到了,進攻方將面臨師老兵疲、以一敵多的不利局面。
下面我們把相關史料匯總起來,大家一看便知:
1、秦惠文王時期,張儀遊說楚王:「秦西有巴蜀,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餘裡。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此其勢不相及也。」
顯然「一舫載三月之食」,明確了秦軍的糧食補給夠作戰三月之用;
「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說明秦軍計劃在三個月內結束戰爭,而諸侯援兵到達通常以六個月為期。
2、公元前308年,秦武王三年秋,使丞相甘茂將兵伐韓宜陽。
考慮到宜陽作為韓國的軍事重鎮有著特殊的戰略意義,且宜陽城內甲兵十萬,粟支數年,相當強悍,秦軍戰前也做了充分了困難估計。
甘茂就提前向秦武王說明:「宜陽,大縣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名曰縣,其實郡也。今王倍數險,行千裡攻之,難。」
希望秦武王給予自己充分的信任,秦武王也是說到做到,給了甘茂整整五個月的耐心,然而當宜陽打到第五個月仍然攻不下來時,秦武王動搖了,「五月而不拔,召甘茂,欲罷兵」。
3、公元前307年,楚國趁韓國宜陽大敗之機,攻打韓國的軍事重鎮雍氏。
同樣作戰計劃是三個月,打了五個月沒打下來,已是強弩之末。第六個月韓國搬來秦國的救兵,楚軍只得知難而退。
(《史記-周本紀》:「楚圍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
(《戰國策-韓策二》:「楚圍雍氏五月。韓令使者求救於秦,冠蓋相望也,秦師不下殽。甘茂入言秦王曰:『今雍氏圍,而秦師不下殽,是無韓也。』秦王果下師於殽以救韓。」)
通過上述史料可以明確,戰國時代對於超過三個月的戰事,代表了交戰雙方在戰略利益上的深度博弈,必然會引起列國的高度關注從而在歷史上留下較為明確的記載。
反過來看白起指揮的新城之戰,雖然《史記》沒說打了多久,但這裡沒說恰恰等於說明戰鬥在三個月內就結束了,此中的邏輯是顯而易見的。
同理,我們再回過頭來對比秦楚第一次新城之戰,秦昭王六年庶長奐伐楚新城,勝負未分,說明這場戰事打了三個月秦軍沒打下來,只得主動撤退了,直到第二年再次發起戰鬥方才拿下。
通過上述條分縷析,我們對於白起指揮的新城之戰有了大致的了解,此戰歷時三個月不到,斬首韓軍淨值八千以上,秦軍損失與韓軍死亡比例遠在1.2:2以內,白起因功賜爵三級。
相比於庶長奐於秦昭王六年、七年主導的秦楚第一次新城之戰,在作戰效率、人員傷亡方面顯然優秀得多。
第一次獨立統兵作戰就鋒芒畢露的白起,無疑迎來了一個良好的開局,然而更為艱巨的考驗也在前方等待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