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沙之戰:楚國開始走下坡路

2020-12-18 慕已成雙

戰國中期,齊、秦兩強東西對峙,韓、魏兩國因連年遭受秦軍入侵,便倒向齊國,欲借強齊之力以抗秦;齊國與楚國籤訂盟約,聯合齊楚韓魏四國合縱伐秦。為了破壞四國合縱,在公元前305年,秦國與楚國聯姻;次年,又割讓上庸之地與楚國結盟。

公元前303年,齊國以楚國背叛盟約,不守信義為由,聯合韓、魏伐楚。楚國向秦國求援,並送太子橫入秦為質,秦國出兵救楚,三國聯軍聽聞秦國出兵,便下令撤軍。

公元前302年,入秦為質的太子橫和一秦國大夫起了衝突,失手將人打死,然後逃回了楚國,殺死官員已是大罪,不辭而別又失了禮節,秦國對此很氣惱,秦、楚關係決裂。

公元前301年,楚國沒有秦國做靠山,齊宣王任命匡章為將,再次率領韓、魏、齊三國聯軍攻打楚國,楚懷王派唐昧率軍迎戰,雙方在垂沙隔水列陣,對峙長達六個月。齊宣王見戰事毫無進展,空耗國力,便派使者到前線,催促匡章儘快渡河開戰。匡章對使者說道:「目前戰機尚未成熟,貿然開戰就是讓萬千弟兄們去送死,請恕我不能從命。」

匡章派人加快速度偵察到可以渡河的地方,由於河邊對岸有楚軍把守,開展偵查工作十分困難。這時有一個漁夫看到他們在找可以渡河的地方,就對他們說:「其實楚軍已經告訴你們答案了,凡是防守兵力少的肯定是水深的地方,重兵把守的地方就是你們要找的淺水之地。」

匡章知道後喜出望外,立即下令整理軍隊,挑選精兵趁黑夜渡河,向楚軍發動突然襲擊。楚軍這邊因為聯軍長時間無法渡河,已經放鬆警惕,遭到襲擊後倉促迎戰,最終楚軍大敗,楚將唐昧戰死。聯軍乘勝追擊,又迅速攻佔數城,楚國被迫向齊求和,派太子橫入齊為質。

垂沙之戰後,唐昧的部將莊蹻(讀敲)帶領部眾發動叛亂,攻破楚國都城郢都,戰敗加內亂,加重了楚國在這場戰役中的損傷。垂沙之戰,即是齊國對楚國的報復,也是秦、楚關係破裂的直接後果,楚懷王在外交上左右搖擺,反覆橫跳,最終釀成了孤立無援、只能挨打的局面。經過此次戰役,楚國國力削弱,再也無力與秦、齊爭霸。

相關焦點

  • 垂沙之戰,楚國遭到重創,三國聯軍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
    按照這一理論,匡章得以找到楚軍防禦的薄弱之處,並迅速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破楚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垂沙之戰中,楚國最終吃到了敗仗。那麼,問題來了,垂沙之戰,齊魏韓三國重創楚國後,為何不乘勝滅亡楚國?
  • 垂沙之戰引發的「雪崩」,超級大國楚國的衰落之源
    其中秦軍應該是從武關、丹水方向進攻楚國西側,而齊魏韓三國聯軍則進攻楚國東側方城一線(即楚長城)。從後來的進展看,西側戰場因為楚國的增兵以及秦國的「別有用心」、等著看戲,這一側沒有發生大戰。真正的戰爭發生在東側,這就是著名的垂沙之戰。
  • 戰國唐河史:勿將瀙水作沘水——「夾沘而軍」和「垂沙之戰」
    秦軍在「丹淅之戰」和「藍田之戰」中重創了楚軍主力,乘勢「攻楚漢中,取地六百裡,置漢中郡」(《史記·秦本紀第五》)。秦國拓展了疆土,國力得以增強,反觀楚國,這兩場大戰則是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在以後的勢力角逐中,楚國只能是窮於應付,喪失了主動進攻的能力。聯軍偷渡與略地重丘
  • 西周公國之齊王闢彊:垂沙之戰前後的齊楚紛爭
    齊宣王從壯年繼位到撒手人寰,見證了秦國從秦孝公到秦昭襄王手上的不斷地發展,經歷了許多次改變各國命運的轉折之戰。有人說,他是好色的君主,有事鍾無鹽,無事夏迎春。有人說,他是英明的君主,使得齊國一次次獲得戰爭的勝利。那麼,真實歷史上的齊宣王究竟是什麼樣子呢?他和西周公國之間又有著怎樣的瓜葛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齊宣王背後的秘密。
  • 伊闕之戰: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精銳部隊,秦國開始東出擴張
    伊闕之戰是秦國與韓魏聯軍在伊闕地區展開的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秦國擊敗了韓魏聯軍,魏國僅存的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國內精銳部隊,秦國發掘了一把鋒利的戰刀,從此用這把刀把六國砍得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這把戰刀就是白起,而伊闕之戰就是白起的成名戰。
  • 韓劇開始走下坡路了?
    韓劇貌似在走下坡路了。要知道以往每個季度都有爆款高口碑的韓劇出現,但今年,卻找不到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整個影視圈黯淡無光。12020年,討論量最大的韓劇是哪部?根據統計,是5年前熱播的《請回答1988》。
  • 朱坤明:垂沙之戰,齊國韓國魏國的匡章、公孫喜、暴鳶擊敗楚唐眛
    垂沙之戰的齊國大將匡章,就是這樣的一位統兵大將,利用地形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聯軍順利取勝。齊國大將匡章本來和楚軍的大將唐眛一直處於相持階段,誰也沒有辦法消滅對方,但是齊國、魏國、韓國人多勢眾,所以處於進攻的有利地位。
  • 六國衰亡之楚國篇:走向衰微的南方強國,哪任君王該為其負責?
    此後的楚國,走上了「離經叛道」的道路,到了楚莊王時期,楚莊王甚至一度率軍包圍周王畿,詢問周王室供奉的九鼎之輕重,而後被王孫滿以「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之言打發了。到了春秋晚期,楚國已然呈現出了一種頹敗之勢,封君勢力坐大,楚王君權受到極大的挑戰。
  • 職場開始走下坡路的先兆有哪些?
    無論發生什麼是都是有原因的,就像一個企業或單位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很多領導者都不清楚是為什麼,其實開始走下坡路的很大原因是以下幾點。小劉最開始非常鄙視這些人,覺得他們這麼做很不地道,拿人工資,給人幹活,天經地義,而這些人就知道偷懶,但是慢慢的,小劉發現偷懶真的比幹活舒服,於是也想他之前鄙視的人一樣偷奸耍滑。2、我不聽有一句話說的很好,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 國產劇雄起,韓劇開始走下坡路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其實現在很多的韓劇都開始翻拍國產劇了,《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狼殿下》、《陳情令》等等,都走上韓國螢屏,從前是國產劇翻拍韓劇,現在是韓劇翻拍國產劇。不過其實這幾年來,其實國產劇還是有很多的不錯的作品的,電視劇產業和綜藝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開始逐漸的趕超韓國了,雖然國產劇的大肆發展,映襯著韓劇好像開始逐漸的走下坡路了。
  • 徐州相王:魏國和齊國互相稱王,楚國為什麼很生氣呢?
    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之後,卻被齊將田盼打敗。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對於徐州相王,楚威王不僅非常憤怒,甚至還派兵攻打了齊國,雖然最終沒有改變徐州相王的結果,但是,這無疑表達了楚國的態度。對此,在筆者看來,面對徐州相王這一行為,楚國之所以非常生氣,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兩點。
  • 易經:「是惡當驚」,人生開始要走下坡路的四大徵兆,是很有道理的
    當一個人的人生開始出現這四個徵兆的時候就要注意了,說明要走下坡路了,這時候不要驚慌,要找到好的方法,順利地度過這個危機。易經:"是惡當驚",人生開始要走下坡路的四大徵兆,是很有道理的1、 經常抱怨有人說,那些經常抱怨的人往往是最無能的人。
  • 楚滅魯之戰:楚國消滅魯國,從而繼續和秦國相抗衡!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楚國來說,楚國在春秋時楚成王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不斷兼併周邊各小諸侯國,周天子賜胙,命楚國鎮守中南。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 易經說:「是惡當驚」,人生開始走下坡路的四大徵兆,是有道理的
    易經說:「是惡當驚」,人生開始走下坡路的四大徵兆,是有道理的聽聞世間流傳: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這句話說得一點不為過。何況《易經》在中國,本就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因此就有人說,讀懂了《易經》,便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
  • 「是惡當驚」:人生開始走下坡路的四大徵兆,有一個,就要驚慌了
    而一個人的人生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往往會有這四個徵兆,發現一個,我們就要驚慌了,然後,去找出最佳的辦法,順利地度過這個危機才好。這樣的人,很不聰明,要知道,大家都要生活,都想擁有更多快樂的東西,而一個經常抱怨的人,只能給人帶來困擾和厭煩,長此以往,經常抱怨的人,大家就會避之唯恐不及了。所以,一個經常抱怨的人,自己做事不利,而且難以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認同,人生走下坡路,是顯而易見的。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就要驚慌了,一定要想辦法改掉自己愛抱怨的毛病,才能避免自己越陷越深啊。
  • 春秋重要戰役「雞父之戰」,吳國擊敗七國聯軍,對楚國取得上風
    當然闔閭和夫差也不是一蹴而就能達到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需要吳國歷代國君長期的經營,以及對楚國的曠日持久的戰爭。 吳王僚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君主,他在位時期對楚國取得"雞父之戰"的大勝,陸續攻取州來、鍾離、居巢等地,與楚國爭奪淮南地區取得絕對上風,為吳王闔閭攻進楚國都城郢都打下基礎。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雞父之戰",吳國利用三千罪犯擊潰以楚國為首的七國聯軍。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如此壯烈,卻為何敗於秦國而無緣天下?
    由於粗放的地方管理模式,到了春秋末年,楚國與晉齊等中原諸侯一樣,陷入了卿大夫專權的困境,春秋爭霸陷入萎靡。吳王闔閭和孫武、伍子胥率領吳軍五戰入郢便發生在這之後。事實上,對於楚國來說,吳攻楚之戰雖有不幸,卻也包含著萬幸。因為吳攻楚之戰間接地消滅了楚國國內專權的卿大夫勢力,使得楚昭王復國之後王權復振。
  • 齊國名將匡章四戰四勝,改變戰國格局,為何名聲不及戰國四大名將?
    四戰四勝,改變戰國格局 要想找尋原因,我們先看看他參與指揮的四場經典戰役。 1.桑丘之戰 此役是秦國商鞅變法以來首次與齊國正面交鋒。 公元前323年,秦國挾勝魏國之餘威,假道韓、魏進犯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