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公國之齊王闢彊:垂沙之戰前後的齊楚紛爭

2020-12-18 海叔說春秋

戰國中晚期,周王室一分為二,變成了兩個公國,東周公國和西周公國。在上一系列中,我們重點講了東周公國的故事,而從今天開始,我將結合《史記》與《戰國策》的內容為大家講述西周公國在戰國中晚期的無奈與掙扎。

提到超長待機王,我們總能想到秦昭襄王,然而,事實上,戰國歷史上,還有一位大王比他更能待機,他就是齊宣王田闢疆。齊宣王從壯年繼位到撒手人寰,見證了秦國從秦孝公到秦昭襄王手上的不斷地發展,經歷了許多次改變各國命運的轉折之戰。有人說,他是好色的君主,有事鍾無鹽,無事夏迎春。

有人說,他是英明的君主,使得齊國一次次獲得戰爭的勝利。那麼,真實歷史上的齊宣王究竟是什麼樣子呢?他和西周公國之間又有著怎樣的瓜葛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齊宣王背後的秘密。

公元前350年,齊威王的太子降世,因為正趕上齊國修築長城,於是,壯懷激烈的齊威王就為太子取名為田闢疆。30年後,齊威王去世,太子闢彊繼位為王,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齊宣王。齊宣王在位初期,將一度專權的田嬰罷免。田嬰擔心自己會被新君殺死,於是請求好友齊貌辨前去遊說。

宣王認為田嬰與齊貌辨關係一向非同一般,於是不肯接受齊貌辨的遊說。誰知道齊貌辨卻說,「大王,田嬰雖然和我關係不錯,可是並不是全都聽我的。當年,您做太子的時候,我認為您面相不仁會對田嬰不利,於是建議田嬰廢掉您。可是,田嬰卻哭著拒絕了。後來,楚國的昭陽要用土地換薛邑,我勸田嬰同意,可是田嬰又拒絕了,他說薛邑供奉著歷代先王的宗廟,不可以出賣給他人。」齊宣王聽到後,十分感動,想召回田嬰繼續做相,然而為了明哲保身,田嬰還是拒絕了。齊宣王只好改立儲子做齊國的相邦。同年,齊宣王迎娶秦國女子為王后。

公元前319年,楚懷王崛起,其實力逐漸超過齊宣王。魏國和韓國看到楚國崛起,於是改弦更張,和楚國結盟了。不久,公孫衍代替張儀做了魏相,開始聯合齊國等國家合縱攻秦。然而,由於,秦惠文王七年時,楚國改變了進攻方向,兵圍雍氏,秦國派遣庶長贏疾幫助韓國向東抵禦齊國。齊宣王與楚懷王的第一次合縱就這樣失敗了。

由於這次合縱,魏國接受了秦國的幫助,於是齊宣王將怒火發到了魏國的身上,於公元前317年,聯合宋國進攻魏國,大敗魏國軍隊於觀澤。擊敗魏國之後,齊宣王繼續積極進取,對內在開設稷下學宮,招攬人才。對外,則積極插手西周公室的內政。

當時,西周君諸子中,公子最口才出眾,思維靈活,是最被齊宣王欣賞的。為了扶植公子最做太子,齊宣王打算派司馬悍到西周資助周最,並送給周最一點土地做賄賂。就在這時,大臣左尚卻建議道,「西周君如果不聽我們的意見,那齊國和西周的外交關係就危險了。我們與其賄賂周最,還不如直接把地轉交給西周君,讓西周君轉交給未來的太子,這樣更為穩妥。」

不過,雖然西周君同意立周最作太子了,可是周最自己卻不想做太子,西周君就把這件事轉告給了齊宣王。司寇布聽說這件事之後,就跟西周君建議道,「主君把這件事告訴齊王,這樣太不明智了。您的所有兒子之中,公子最奉養您是最真誠孝順的了,臣認為沒有一個公子比公子最更適合做太子。他不想做太子,這是真的。可是,您把這件事告訴天下,天下人反而覺得您在弄虛作假,公子最在玩弄權術。這個道理就和當年齊太公讓函冶氏為齊太公買一把寶劍,可是買到之後,齊太公卻讓人退掉寶劍要回錢財。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原因,函冶氏在臨死之前就解釋清楚了,那就是任何重要的東西,都只能自己知道。如果您自己和齊王說公子最不想做太子,齊王不但不會相信世上還有這樣不喜歡權力的人,反而會覺得您在欺瞞他。」

齊宣王果然不信西周君的話,親自探視了周最,發現周最果然對太子之位不感興趣,這才作罷。後來,周最雖然沒有當成太子,卻依靠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遊走在列國之間,成為了戰國策上的一代名臣。不做太子反而做策士,周最不愧是一代奇人。

後來,在積蓄了人才之後,齊宣王的軍事實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公元前314年,趁著燕國向齊國求援平亂的機會,齊宣王第二次出動自己的軍隊,進攻燕國,一時之間,燕國都城之內生靈塗炭,掀起了一場血雨腥風。

在依靠欺凌燕國擴充了實力之後,齊宣王一時之間得意無比,卻並不知道自己已經為後人留下了仇恨的種子。在這場動亂之後,燕國的公子職先後逃往趙國,韓國和秦國。齊宣王為了永絕後患,要求趙武靈王和韓王殺掉公子職,但是趙武靈王等人認為如果公子職做了燕王,燕國就會牢牢在自己手中,不但拒絕了,而且還縱容公子職去秦國搬救兵。

第二年,齊宣王再次和楚懷王合作,攻取了秦國的曲沃,秦惠文王東出的計劃遭受到了破壞。就這樣,戰國的局勢有了進一步的變化。魏國與秦國重新結盟,打算一起徵討齊國和燕國。齊宣王認為此時不能坐以待斃,他也開始尋找著合適的盟友。

在一番激烈的權衡下,齊宣王將合作的對象又放在了楚國身上。然而,吃過一次齊楚聯合的大虧的秦惠文王也不是吃素的,在與張儀一番交談之後,秦惠文王將下一個目標定為以橫破縱。公元前312年,在張儀的欺騙之下,楚懷王與齊宣王斷絕了外交關係,並且派人痛罵了齊宣王一頓。楚懷王受騙之後深感惱怒,於是決定派屈匃等人進攻丹陽和藍田,卻接連遭受慘敗。

同年,在秦惠文王的幫助和燕國百姓對齊軍的深惡痛絕之下,燕昭王重返燕國,成為了新的燕王。與此同時,齊宣王的軍隊遭受到了強烈的抵抗,不得不撤軍。回到齊國之後,齊宣王毅然殺掉了從秦國來的王后,改立更有遠見的醜女鍾離春為後,繼續積攢實力。

公元前306年,越國想和楚國一起進攻齊國,楚王的消極應戰激怒了越國,越國便打算和齊國一起擊敗楚國。誰知道,齊國也臨陣倒戈,和楚國勾結在一起,滅掉了越國。就這樣秦、楚、齊等國家都陷入了一場混戰之中。趙國則趁此機會,韜光養晦,和宋國結盟,偷偷牽制住了齊國,實力有了進一步地提升。

五年之後,齊宣王為了打破趙國和宋國的牽制,決心和秦國合作,共同進攻楚國。齊,韓,魏,秦四國聯軍分頭行動,共同在垂沙擊敗了楚軍。楚國在這場戰爭之後,進一步走向衰落,而沒有參與這次行動的趙武靈王則依靠滅掉中山國,一舉將趙國替補進了強國之列。同年,齊宣王去世,其子齊湣王繼位,齊國也即將迎來一場事關國運的戰爭。本文由海叔說春秋圈子作者Jennifer編寫,喜歡的朋友多多分享哦,關心春秋戰國八卦事,請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垂沙之戰:楚國開始走下坡路
    戰國中期,齊、秦兩強東西對峙,韓、魏兩國因連年遭受秦軍入侵,便倒向齊國,欲借強齊之力以抗秦;齊國與楚國籤訂盟約,聯合齊楚韓魏四國合縱伐秦。為了破壞四國合縱,在公元前305年,秦國與楚國聯姻;次年,又割讓上庸之地與楚國結盟。
  • 垂沙之戰引發的「雪崩」,超級大國楚國的衰落之源
    丹陽藍田之戰中我們就已經說過,當時兩國結成「齊楚聯盟」,對抗秦國主導的「五國聯盟」。這個事情已經過去七八年了,據《資治通鑑》記載,前306年「楚王與齊、韓合從」,即舊盟之上更有新約,既然如此,楚國和秦國的結盟,無疑是對齊國等國的背叛,也是當時國際格局的一個重大改變。
  • 垂沙之戰,楚國遭到重創,三國聯軍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
    垂沙之戰發生於公元前301年,齊國、韓國、魏國聯軍攻打楚國的一場戰爭。公元前301年,齊國、魏國、韓國三國的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雙方夾泚水(在今河南西南唐河境,下遊至襄樊入漢水)列陣,相持長達六個月。彼時,齊宣王不願意僵持下去,催促齊軍主帥匡章早日決戰。
  • 西周秘史之笑裡藏刀:西周君與三晉國王之間的互相出賣與暗害
    戰國時期,西周公國與三晉之間的關係正可以用笑裡藏刀這個成語來形容。起初,西周君對韓魏還是十分依賴的,然而,深諳小人之道的昌他卻對西周君的天真進行了規勸。「主君,當年宛國依賴秦國輕視晉國,秦國遇到饑荒,宛國因此被晉國滅亡。鄭國依賴魏國輕視韓國,結果魏國進攻蔡國的時候,韓國趁機吞了鄭國。
  • 戰國唐河史:勿將瀙水作沘水——「夾沘而軍」和「垂沙之戰」
    《史記楚世家第十》載:「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丐、裨將軍逢候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復襲秦。戰於藍田(今陝西藍田縣),大敗楚軍。」韓、魏見狀,則趁火打劫,「乃南襲楚,至於鄧。」
  • 《大秦賦》:分不清周天子東周西周君遭鄙視,原來戰國末年有兩周
    當筆者得知,《大秦賦》初播之時,便激動了一把:《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後一部《大秦帝國之天下》觀感很贊,演員基本上都是演技滿滿的老演員,比如段奕宏、辛柏青、鄔君梅、李乃文、張魯一等。畢竟不用看小鮮肉小花旦的拙劣表演,心情自然會舒服很多,再加上這部劇,製作精良,令人忍不住感嘆,2020年快結束了,終於有一部良心劇可以入眼了。
  • 《大秦賦》:分不清周天子東周君西周君遭鄙視,原來戰國末年有兩周
    當得知《大秦賦》初播之時,便激動了一把: 《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後一部《大秦帝國之天下》觀感很贊,演員基本上都是演技滿滿的老演員,比如段奕宏、辛柏青、鄔君梅、李乃文、張魯一等。畢竟不用看小鮮肉小花旦的拙劣表演,心情自然會舒服很多,再加上這部劇,製作精良,令人忍不住感嘆,2020年快結束了,終於有一部良心劇可以入眼了。
  • 朱坤明:垂沙之戰,齊國韓國魏國的匡章、公孫喜、暴鳶擊敗楚唐眛
    垂沙之戰的齊國大將匡章,就是這樣的一位統兵大將,利用地形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聯軍順利取勝。齊國大將匡章本來和楚軍的大將唐眛一直處於相持階段,誰也沒有辦法消滅對方,但是齊國、魏國、韓國人多勢眾,所以處於進攻的有利地位。
  • 《大秦賦》中的西周、東周是怎麼回事?看了這篇就全明白了
    周王室一年中有兩王被弒殺,老三周考王做賊心虛,生怕自己最小的弟弟揭也有樣學樣,就把河南之地(包括周王城在內的東周王畿西部地區)分封給揭,建立一個新的畿內小諸侯國——西周國,並讓揭接替原來周公旦家族的職務,世代為王朝卿士。因為爵位為公,歷史上稱這個諸侯國為西周公國,戰國中後期人們嘴裡的「西周」,就是這個西周公國而已!
  • 六國衰亡之楚國篇:走向衰微的南方強國,哪任君王該為其負責?
    楚國,這是一個歷史比周王朝還要悠久的國家,楚國的先祖曾擔任過周文王的老師,在周成王時期,楚國接受了西周的冊封,繼而成為了西周的諸侯國。經過了幾代人的發展,楚國漸漸成為了南方強國,被周王室授予了鎮守中南的重任。
  • 《大秦賦》一對活寶:西周君與東周君,為何周朝同時有兩個君?
    最著名的內訌是公元前441年,周貞王去世之後,四個兒子中的前三個輪番爭搶天子之位,最後三兒子姬嵬勝出,是為周考王。周考王雖得周天子之位,心有餘悸,他看了看四弟姬揭,害怕姬揭重複昨日的故事,於是在洛陽之西找了塊地,建了個西周公國,讓姬揭去做國主。這相當於在周王室這個總公司之西,設了個分公司。
  •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周赧王自然是拒絕了,於是樗裡疾大怒,將周赧王趕出了王宮,強行將其從東周公國遷徙到了西周公國。這也就是為什麼《大秦賦》中西周公和周赧王是在一起的原因。後來的事情就很清楚了,周赧王授意西周公領諸國聯軍合縱攻秦,在依闕會盟。
  • 《大秦賦》中的戰國末年,為何同時存在東、西周?是劇本不嚴謹嗎
    相信有不少人看過最近熱播的《大秦賦》, 劇中先是有秦昭襄王攻滅西周國,之後又有呂不韋攻滅東周國。可是這部劇的背景是在戰國末年,時間上隸屬於東周,那麼秦國所滅的東、西周是什麼情況呢?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概念,周國與周朝是兩種概念。
  • 秦國7年內連續滅掉了西周和東周,東西周同時存在?會不會搞錯了
    特別是在秦昭襄王嬴稷生命的最後10年間,在取得長平之戰後,他持續「東出」,六國無力招架 ,周王室也忌憚不已,周朝最後一代君王周郝王姬延不惜聯絡諸侯再次「合縱」對抗秦國。然而,很不幸,秦昭襄王竟然直接攻打王畿,滅掉了西周國;七年後,秦莊襄王再一次攻打東周,東周滅亡。
  • 歷史上窩囊的周天子,作為天子無寸土之地客居他地,被人逼著還債
    一、自己沒有寸土之地周赧王是東周王朝的最後一任天子,自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從鎬京(今西安)將都城東遷到洛邑(今洛陽)時,東周王朝就開始了衰弱,作為天下的宗主國,東周無力約束諸侯國,開始是春秋五霸代行天子權力,後來就是戰國時代各諸侯國進行你死我活的滅國之戰。
  • 西周15 西周之衰(下)曇花一現的「宣王中興」
    公元前841年(周厲王37年),周國京畿的諸侯和百姓對厲王的改革、「專利」和「禁言」之舉不滿(首推改革、首倡「專利」的改革家周厲王何以落得暴君之名(中)),一起襲擊了周厲王,周厲王出逃到彘地。在軍事上繼承厲王傳下來的軍隊並繼續修整,陸續討伐獫狁、西戎、淮夷、徐國和楚國,收復國土,使西周的聲威得到短暫恢復。政治上任用仲山甫、尹吉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韓侯、顯父、仍叔、張仲等賢臣輔佐朝政,又賞賜功臣安撫其心,分封諸侯守衛邊疆。
  • 戰雙紛爭戰區分數怎麼算 紛爭戰區玩法解析
    戰雙帕彌什紛爭戰區分數怎麼算?
  • 《大秦賦》:由一對活寶東周君和西周君,看最長壽王朝的最後瘋狂
    只是東周的天子可就不像西周天子對諸侯有那麼大的威懾力了,隨著諸侯國實力的膨脹和周天子實力的衰微,天子和諸侯是朝著兩個方向發展的,幾個大的諸侯國在改革求發展,不斷大魚吃小魚擴大地盤,蒸蒸日上。而周天子控制的地盤不斷縮小,因循守舊吃老本不說,內部還不斷窩裡鬥。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戰國中後期出現的「三周並立」局面。三周分別是周王室(東周)、西周公國、東周公國。
  • 熊廷弼,兩敗努爾哈赤,為何卻註定做不了薩爾滸之戰的明軍統帥
    萬曆四十七年三月,薩爾滸之戰落下帷幕,遼東經略楊鎬統帥的四路明軍三路全軍覆沒,整個遼東一片風聲鶴唳。李成梁二度出任遼東總兵時,受制於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位於建州女真腹地的寬甸六堡已成「地孤懸難守」之勢,一旦寬甸六堡被建州女真奪去,李成梁勢必會成為東林黨打擊齊楚浙三黨的最佳由頭。所以,李成梁放棄寬甸六堡的私心就是避免自己被齊楚浙三黨與東林黨之爭殃及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