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逢一石碑,亭亭傲風雨。停驂彷佛看,雲是無主墓。」——文天祥《葬無主墓碑》
大家都知道,考古學是研究歷史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學問,通過專家的考古活動,或許會發現諸多歷史留下來的珍貴文物,通過對這些文物的仔細鑑別,能更真實地還原當時的歷史面貌,填補歷史的空白。因此,那些出土的文物對於我們走進歷史,了解歷史來說有著極具深刻的意義。
通過對古代戰爭歷史的學習就會發現,古代軍人在打了勝仗之後就會以一些方式為這場勝仗作紀念,其中,在戰勝地刻下一些描寫抗戰功績就是一種常見的紀念方式。後人通過這些石刻,也能對這段戰爭歷史有更真實和清楚的了解。
曾經,人們竟然在蒙古國發現了一個寫著中國漢字的石刻,為什麼中國的漢字石刻會出現在外國呢?這個石刻到底有什麼來頭?直到有關專家對其鑑別之後,才解開了這塊石刻的身份。專家們激動不已,因為他們已經尋找這塊石刻很久了,這次終於找到了它。
這塊石刻上刻寫的銘文是《封燕然山銘》,記錄的是是東漢時期,竇憲率領的漢軍與匈奴最後一場大戰的場景,這塊石刻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反映了當時漢朝統治的盛況,軍隊的強盛。
其實歷史上關於《封燕然山銘》的史書記載有很多,但是我國的歷史專家一直都沒有找到它到底在哪裡,本以為這會成為歷史研究上的一大缺憾,但是1990年兩位蒙古牧民的意外發現才讓這些歷史學家的希望沒有落空。當時中國的專家和蒙古的專家聯合組成考察隊,最終才得以確定這塊石刻正是東漢的班固所作的《封燕然山銘》。
石刻中提到的漢軍首領竇憲,正是竇太后的親弟弟,當時執政的皇帝是年僅十歲的漢和帝,因為這位小皇帝實在太過稚嫩,很多朝政大事都是竇太后和這位國舅在處理。而竇憲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莽莽撞撞地犯了些錯事,因而也招致了一些禍事,被關押在宮中等候發落。
後來匈奴來犯,朝中沒有合適的大臣出面迎戰,這時候竇憲就勇敢站出來,希望自己能夠率軍北徵匈奴,將功補過,竇憲也不負眾望,在燕然山大敗匈奴,這個功績也讓竇憲的命運出現了好的轉機。
後來隨行出戰的班固為了銘記漢軍出塞三百裡的壯舉,在燕然山刻下了《封燕然山銘》這篇摩崖石刻,以此紀念漢軍的英勇和功績。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尋歷史真相、呱呱史實、詩拾史事
索尼不想得罪鰲拜,孝莊問:你孫女幾歲?索尼:臣與鰲拜勢不兩立
37年前,17歲少年用「穿牆術」盜10億文物?行動前在停屍房練膽
曾國藩被稱為「完人」,國外一份報紙,揭露了他殘忍的另一面
日本人戰場上為何卸子彈拼刺刀?不是武士道精神,也不是害怕誤傷
初到上海李鴻章如何壓過地頭蛇?曾國藩教高招,李鴻章手段更厲害
《葬無主墓碑》、《後漢書》、百科資料等
題/國外斷崖發現中國漢字,內容被翻譯後,專家激動道:總算找到了文/尋歷史真相-鯨魚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