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是古代人類有意識地對巖石進行有意義的刻畫,古代紙還沒有發明之前,人們嘗試用很多東西作為文字的載體,比如石頭、鐵器、布、竹簡燈。但是鐵器、布太過昂貴,竹子又容易被蟲蛀,所以石頭便成了人們置於室外的文字載體。古代的石刻十分珍貴,有種類繁多、製作精美的漢代畫像石、碑刻、石雕等形式,源遠流長,所以石刻文化即使到了現在都很容易能夠見到。
石刻具有容易保存的特性,在自然環境中即使經歷數千年風雨也很難被磨滅,所以,古人在石頭上刻下文字,既是為了記載,也是為了紀念。而在30年前,外國斷崖上出現了中國古漢字,經考古專家翻譯過來後,無數人為之振奮。
原來,在1990年的某一天,外蒙古的兩位牧民像往常一樣在草原上放牧,草原的天氣總是複雜多變的,本來好好的大晴天竟然瞬間烏雲密布,下起了大雨。兩位牧民為了避雨,只好把羊群趕到了一座山的山腳下。
兩位牧民抬頭看天氣之時,不經意間,居然發現頭頂上方的斷崖壁上似乎刻著什麼東西。他們仔細辨認之下,發現這是一些文字,對於這些文字,牧民自然是不認識,於是便把這個發現上報給了當地的研究所。
蒙古專家趕到後,對斷崖上的文字進行了取樣研究,然而,蒙古專家研究了好些年也沒研究出什麼所以然來,只知道這可能是中國的古漢字。到了2014年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蒙古將這個發現告訴了我國內蒙古學者齊木德道爾吉,並邀請他前往實地考察。
經過兩國數年的商談之後,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和內蒙古大學聯合組成專家組,來到了發現石刻的山腳下,對斷崖石刻進行了實地考察。經過這次考察,兩國的專家終於解開了神秘文字之謎。原來,這些文字都是中國古漢字。正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中國專家成功地將260餘古文字解讀出220餘個,了解了其大體意思。原來,斷崖上的刻字正是東漢時期班固所寫的《封燕然山銘》,而這座山,便是古代的燕然山。
《封燕然山銘》石刻寬1.3米,高0.94米,全文二百六十餘字,記載了東漢時期,車騎將軍竇憲北徵擊潰北匈奴冒頓的部落大勝而歸的事情。文中絲毫不吝筆墨地宣揚東漢的戰績和漢朝的德威,讓人心潮澎湃。由此,還誕生了一個成語「燕然勒功」,後世用它來形容作為建立或成就功勳的典故。
通過這一石刻,我國考古學者仿佛看到了當時參加這場戰役的勇士將領的英姿,看到了當年漢軍車騎將軍竇憲,將屢犯邊境的匈奴擊潰,使其向倉皇遠遁的神勇。一時間,不少專家閱讀完石刻內容後,激動的控制不住情緒,當場淚崩。此戰之後,北匈奴遠離漠北,往西而去,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封燕然山銘》石刻千百年來一直未被找到,但其文字被記載在了《後漢書》中。
總的來說,《封燕然山銘》石刻的發現,證明了在東漢時期的蒙古已經有了漢人的足跡,並且已經徵服了那裡。但可惜的是,由於滿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導致我國國力急速衰退,最終原本應該與我們不可分割的蒙古,在清朝滅亡後分裂為兩部分。但無論怎樣,本著睦鄰友好的原則,外蒙古始終是我們的朋友。
小星世界觀,話古今,了人物,學精髓,曉世事,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