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華世紀壇序》:「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
在這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智慧的中國人創造出了多少讓世人驚嘆的文化,其中,中國漢字就是中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漢字,是獨一無二的方塊字,其表達含義之廣泛,舉世無雙。而中國古人有時會在一些物品或者自然景觀上雕刻中國漢字,來記述一些事件,或者表達對此地此物的讚頌。外國斷崖發現中國文字,翻譯過後,專家熱淚盈眶:終於找到了。
正文
我國在漢朝時期有著名的皇帝漢武帝,漢武帝派出自己的名將霍去病攻打匈奴,將匈奴打回了自己的老家,並且在狼居胥山上舉行了祭天。從此之後,所有武將都嚮往著能夠在狼居胥山上進行祭祀活動,從而表達自己對於霍去病的敬畏。而在我國的山——燕然山,也是一座在武將們心中形同狼居胥山一樣的存在。
據史料顯示,東漢的班固曾經作過一首《封燕然山銘》,還將這首詩銘刻在了燕然山的山崖之上以此留作紀念,並且震懾敵人。我國曾經稱為燕然山的這座山脈,如今就是蒙古國的杭愛山。
在1990年的時候,兩個蒙古牧民在杭愛山避雨,他們在避雨時突然發現一座斷崖上居然刻著一段漢字。這些牧民並不了解這漢字記載的是什麼,便聯繫了相關的工作人員,但是當地的工作人員也並不了解這個漢字意味著什麼。所以蒙古方面,便將在杭愛山發現漢字石刻的消息告訴了我國,蒙古還盛情邀請蒙古學家齊木德道爾吉,去蒙古境內進行關於此物的調查。
在2017年,中國專家帶領考察隊來到蒙古的杭愛山,這些專家們便展開了對石刻的調查。考古專家們驚奇的發現,這杭愛山上的石刻,就是中國考古學家們苦苦找尋的《封燕然山銘》。外國斷崖發現中國文字,翻譯過後,專家熱淚盈眶:終於找到了。這個石刻上共有二百六十多個漢字,我國考古學家經過仔細研究,已經解讀出了220多個漢字。
中國的考察隊在發現杭愛山上的石刻便是《封燕然山銘》的時候,非常的激動,因為這個石刻發現使中國的科普研究,又向前走了一大步。專家們在仔細翻譯後發現,文章記載的是一次大獲全勝的戰役。發現這個石刻對於我國的文物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我國關於北匈奴的向西的遷移之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從而這也讓我國了解了一種古人的新型技工形式,那麼就是在邊塞進行石刻,從而製作記功碑。
結語
我國考古專家關於這個發現是非常欣喜的,其他中國考古人苦苦追尋,終究有了結果。如果我們在今後的生活中,也可以做到像這些牧民一樣細心觀察,說不定也可以發現一些中國考古界專家們苦苦追尋的歷史遺蹟。我們在發現這些遺蹟的情況下,一定要第一時間上報給文物有關部門,這樣才是對這些遺蹟最有效的保護,而非私自破壞又或者將這些物品或者遺蹟告知不相干的他人。我們作為一個中國公民,有保護國家文物的義務,也有為國家考古發展做出貢獻的責任。
參考資料:《中華世紀壇序》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