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運動,是挫折教育的最好形式

2021-02-28 張健家庭教育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一份大規模研究結果,專家們對168個國家的近200萬人的身體活躍度進行了研究。

(活躍的人是指每周至少有75分鐘密集的體育鍛鍊或每周150分鐘適度的體育活動的人)

其中,最活躍、最經常鍛鍊的國家是烏幹達,中國也在活躍國家的名單裡。研究結果顯示,有14.1%的中國人不鍛鍊,而許多疾病的產生恰恰與人的不鍛鍊有間接甚至直接的關係。

之前,清華大學就有規定,從2017年本科新生開始,遊泳將與畢業綁定。也就是說,如果到畢業,學生還學不會遊泳,學校將不給他畢業證!而早在2008年,清華也曾規定長跑為學生必修課程,達不到要求,一樣不準畢業。

一時輿論譁然,有點讚的,畢竟遊泳是必要的求生手段,也是極好的鍛鍊身體的運動,但也有不少人表示「不可理喻」,有人嘲諷「高校把學問教好就行」,有人哀嚎「何必讓旱鴨子們去吃這個苦」……

無論是哪種聲音,都有一句潛臺詞——「運動可沒有其他事情重要啊。」

網絡段子曾說,「要讓中國足球在十年內趕上世界一流?高考加一門足球。」由此也能看出,家長更願意孩子把時間花在能帶來「具體好處」的事情上,至於身體嘛,以後「成功」了,再慢慢鍛鍊吧。

但養成運動的習慣,從來都不只為給孩子一個健康的體魄,更為培養孩子完整的人格——這種培養,越早越好。

01

運動這份苦,他們爭著讓孩子吃

有人整理稱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的成長差異,話糙理不糙:

1-4歲:基本相同。

5-8歲:中國孩子開始上培訓班;美國孩子跟老爸去打棒球。

9-12歲:中國孩子繼續上培訓班;美國孩子放學就打球、跑步甚至健身。

13-18歲:中國孩子還在上培訓班;美國孩子的肌肉開始成型。

19-23歲:中國孩子擺脫長年的考試壓力,宅在宿舍裡;美國孩子有更多的空餘時間健身鍛鍊。

在美國,運動已經成了青少年之間的一種社交文化。在美國任何一所學校,每學期都有各種體育球類的營,平常每周訓練一次,周末還要出去打校際比賽。你以為有這麼多專業教練嗎?

沒有。在小學階段,這些孩子的教練就是由家長志願者來做的。家長會輪流值日,給所有孩子準備零食和飲料。結業那天,還會為孩子們準備好定製的獎盃,上面刻有每個孩子的名字。

很多學校還會把體育課和其他學科的學習融合到一起。比如,讓學生在擲球時檢驗牛頓運動定律,把山脈的名字寫在攀巖牆上,進行與骨骼結構或食品種類有關的小測驗,在學習肌肉和呼吸系統時,知道如何使用計步器以及如何計算最佳心率……

其他不少國家,也把運動作為孩子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比如英國。來自英國校長協會的一則數據表明,目前,英國私立學校學生每周平均運動時間長達5-6小時,是公立學校的一倍以上,而運動項目多達40種。

還有各種各樣的課前、課後體育俱樂部,周末的比賽,不說住校的私立學生早上6點起去跑馬拉松、打橄欖球,許多走讀學生也得在早上7點半到校參加足球、英式籃球的訓練,課後也許還有到5點半的曲棍球、板球、網球俱樂部。

每個周末,許多私立學校操場上從8點起就聚焦著或比賽或訓練的孩子們,家長則大衣圍巾,抱著熱咖啡在旁邊觀戰。如果趕上小雨或者微雪的天氣,孩子們到回家時基本與在草地裡滾完了的五花小狗無異,恨不能直接扔到花園裡拿水管從頭至腳衝個痛快。

再比如日本。在日本小學裡,體育課的被重視程度也超乎人們現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冬季耐寒訓練」。

日本孩子大都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參加「冬季持久走大會」。每年年底進入冬季開始,日本小學的全體孩子,都要利用課餘時間,去操場上跑步訓練耐力。跑步時,孩子們必須換上白短袖和藏藍短褲的「體操服」,穿得就像過夏天一樣,有些不喜歡穿襪子的孩子,甚至還赤著腳。200米一圈的操場,1-2年級的孩子得繞著跑10圈,5-6年級的孩子得努力達到20圈。

02

運動塑造孩子完整人格

為什麼這麼多國家的老師、家長都堅持讓孩子吃這份苦頭呢?

因為這種經歷能給孩子光靠學習,或發展很多才藝都得不到的完整人格。

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堅持用「野獸計劃」訓練學生,數據表明,成功通過「野獸計劃」的學生,後來大部分都有極為成功的事業、美滿的家庭。

是哪些特質在發揮作用呢?賓夕法尼亞大學知名心理學教授安吉拉·達科沃斯做了深入的調查後,總結為這三大方面:

能夠忍受時間和欲望的煎熬,善於控制情緒。

不抱怨現狀,不畏懼失敗,竭盡所能,直到成功。

目標清晰,專注力強,責任心重。

而運動,也是從這三個維度,不斷錘鍊孩子的內心:

一、運動,給孩子處理挫折的機會

現在的孩子,幾乎就是在蜜罐子裡生活著。衣食無憂、玩具成堆、隨心所欲,還能到處旅遊。一間大房子,一塊綠草地,屋裡電燈電話電視,室外綠樹鮮花,在家中這個小環境中,哪有什麼苦能讓孩子吃?在這種環境中,要想培養出能吃苦、有毅力的孩子,光靠父母的說教,還遠遠不夠。

運動是最好的途徑之一。除了讓孩子身體上吃苦,運動最考驗人的一點,還是「重複」——比如體操,為了掌握一個高難度的體操動作,孩子們得一遍遍地重複枯燥的動作。能扛得住這種枯燥的孩子,將來進入職場,也比別人更淡定踏實。

二、運動,告訴孩子真實的「生存法則」

運動場,其實就是微觀的人生。不是努力就能獲得好成績的。更不是每一場比賽,都有絕對的「公平」,比如打分,裁判具有第一權力,我們或抱怨、或忍耐,也絕不能在教練做出指示和安排前,有任何表示不滿的過激行為,因為我們得為接下來的比賽著想……這種「不公平」,布滿在孩子將來的路上,運動的經歷,給孩子講清這些大道理。

運動有教會孩子們與人相處之道。比如柔道,教會孩子用積極的方式,避免讓自己的身心受挫,也教孩子學會自我約束,幫助自己和他人。

三、運動,給孩子前進的自信

誠如我國著名體操運動員李寧在接受楊瀾的訪談時,曾經說過的這樣一段話:「有意無意當中,體操對我的一些素質給了很多培訓,包括怎麼面對困難、怎麼樣能去找到戰勝困難的方法、怎麼樣去樹立一個目標、怎麼樣堅定自己的意志去實現這個目標。」

而即使是從功利的角度考慮,也要注重培養孩子運動的習慣。

體育特長在國際教育升學背景下,是一個重大加分項。在美國任何一所學校,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無論是貴族學校還是平民階層,籃球明星永遠都比學術全優生、奧數牛娃更受人歡迎。

常春藤學校挑學生的胃口越來越刁鑽,卻唯獨對「通過體育特長進入藤校改換階層」這條路大開方便之門,如果你是一個棒球隊長,或者籃球俱樂部的leader,冰球明星防守,大學對你簡直是囊中之物。

03

培養孩子運動習慣的誤區與建議

今天,隨著家長眼界越來越開闊,越來越多孩子從小發展自己的運動項目,但也容易走一些誤區,下面給大家一些建議:

一、孩子感興趣,而不是家長感興趣

我的一個朋友,送女兒去學擊劍,報班前,俱樂部的教練和管理者反覆問了她女兒兩次:「你是不是真的有興趣?而不是你媽媽感興趣。」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確實,如果孩子只是為了滿足爸媽對某些體育項目的「嚮往」而接受訓練,訓練的質量不會高到哪裡去。對於青少年業餘運動愛好者而言,自己感興趣才是保證「堅持」的主要因素。畢竟,在進入青少年時期,體育運動開始有了「殘酷性」,不是玩玩就可以持續下來的。

但孩子的「三分鐘熱度」還是需要呵護的。關於訓練的強度,教練有自己的看法:為了讓孩子們維持住興趣,訓練的量和頻率都要科學安排,不要每天都訓練,更不要每周都抽出一大段時間集中訓練,如果訓練太多,會使得小運動員到20歲左右就停止發展,等於是提前發掘了潛力,導致未來的枯竭。

她女兒在過去兩年參加了許多擊劍比賽,期間既拿過全英青少年銀牌,也在小組裡就以1:5被淘汰,有過自己背包隨隊去歐洲參加比賽的無助,也面臨過比賽中傷到對手的內疚,就這樣堅持下來了。

二、拋棄儀式感

不少父母是「設備控」——孩子一旦表示對某項運動的興趣,二話不說,趕緊買最好的設備,找最好的老師,結果因為花了錢,對孩子的要求也高了,腦子裡有了一種「你不學出點成績來,我這錢不是白花了嗎」的想法,反而被綁架了。其實,運動這種小習慣,從家裡開始培養,就是極好的。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是個資深足球迷,有了孩子之後,把家裡一間10平方米的房間騰了出來,劃出一個小小的球門區間,他跪坐在地上充當守門員,教孩子射點球。

等到孩子大了一點,他就帶孩子到院子裡去踢球,設備還是很湊合——用一條長椅的椅腿,就當球門,這時的訓練是傳接球……這樣的遊戲充滿樂趣,父子倆也創造了很多回憶。

現在,他的兒子和他一樣,是個超級大球迷。父子倆周末有空就結伴去踢球。

三、儘可能到戶外去

室內運動誠然好,但戶外運動往往更能給孩子陌生環境的挑戰。英國民間機構「國民信託」2012年曾整理1700多名12歲左右孩子的「最喜歡的戶外活動」,跑步、長途騎行、登山、山洞探險、野外夜行、在大海裡遊泳、攀巖、騎馬等運動,都在清單上。

這份清單給我們的提醒是,運動給孩子健康體魄,塑造孩子完整人格,但最根源的,是加深孩子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

所以,萬不可讓「比賽成績」成為運動的第一目的,不然,運動就不再是運動,而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考試,培養出的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考試機器。


相關焦點

  • 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如何教孩子面對挫折?睿智燈塔教育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學生因為不能承受學習成績下降、失戀等帶來的身心壓力,往往就會表現得很焦慮、失眠、抑鬱、恐懼;個別學生還會精神崩潰、跳樓自殺…等等悲劇的發生,其實這些都是因為孩子缺乏直面挫折的勇氣和責任。那麼,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 《弟子規》裡體現出的挫折教育
    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他們都是在蜜罐中長大,由於長輩的疼愛和放縱,長長讓他們盛氣凌人,不能受氣、吃虧,甚至一些孩子脾氣暴躁,達不到目的打罵父母的情景都會出現,這是父母嬌慣的結果,也是現代一些家庭,對孩子教育缺失的結果,讓一味的鼓勵教育,讚美教育坑了孩子,導致孩子聽不進與自己不同觀點話
  • 挫折教育≠打擊教育!家長們不要將概念混淆,這很重要
    雖然許多家都知道挫折教育,但卻不一定真正了解什麼才是挫折教育,經常會把打擊教育誤以為是挫折教育,將概念混淆陷入誤區,最終對孩子產生難以彌補的傷害。那麼家長們容易陷入哪些誤區呢?這些人認為,自己的方式絕對沒錯,孩子能完成就是最好的證明,可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不是挫折教育而是打擊教育,這種方式只會讓孩子與你越來越疏遠,並產生安全感缺失、脆弱、敏感等諸多負面情緒,許多孩子就是這麼被壓垮的。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 巴赫:探索電子虛擬形式體育運動的機會
    今日電競頭條的主要內容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探索電子虛擬形式體育運動的機會 Twitch平臺宣布籤下ESL,DreamHack兩年英文流獨播權 絕地求生計劃PCS洲際慈善賽 Dota2 四月人數回漲,在線峰值峰值達80萬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探索電子虛擬形式體育運動的機會 國際奧委會主席託馬斯·巴赫29日以「奧運會與新冠病毒」為題致信奧林匹克運動,邀請各方共同探討一個複雜的問題
  • 馬術高爾夫納入體育課:挫折教育,還是貴族教育?
    把這些課程和素質教育、挫折教育聯繫起來,就讓人暗暗不爽了(也只能暗著了)。剛剛還和一位老師探討了一個問題,說素質教育在中國太難搞。別提素質教育了,就連體育課,老師也是戰戰兢兢。這位老師第一次給孩子上體育課,就有學生撞出了血。
  • 鄧亞萍談兒子打桌球:體育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父母有可能幫到他
    體育是最好的挫折教育,因為它天天讓我面對的是輸和贏,而且訓練異常艱苦。需要一個持之以恆的訓練,你才可能能贏我,你才可能贏一場比賽」。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子姣 白金蕾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柳寶慶
  • 巴赫:探索電子虛擬形式體育運動的機會 | 電競頭條
    今日電競頭條的主要內容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探索電子虛擬形式體育運動的機會Twitch平臺宣布籤下
  • 挫折與磨難,是人生最好的教練
    大多數人的人生註定要遭遇挫折與磨難,每個人不但要面對不如意,當遭遇磨難的時候,還要振奮精神,鼓起勇氣去面對。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人說挫折與磨難,是人生最好的教練。曾經在美國,很多人都認為女性播音員無法吸引聽眾,因而每一家電臺都不願意聘用女性播音員。偏偏莎莉從小就喜歡播音,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電臺播音員。
  • 挫折教育不是打擊教育,家長的錯誤概念,讓孩子陷入成長困境
    "你教育孩子的時候能不能好好說話,她那麼小經得起你這麼說嗎?""你懂什麼?我這是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在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給孩子長記性!""你跟我開玩笑嗎?挫折教育就是打擊孩子,讓孩子記憶深刻點,能好好學習!挫折教育是你這樣理解的嗎?那這樣好了你不聽話,我讓媽也對你進行一下'挫折教育'!"
  • 給男孩最好的教育方式:陽光教育
    經常聽到有人吐槽,現在的男孩子吃不了苦、有點娘、獨立性差等等問題,其實擺脫這些應該從小抓緊,下面我們一起來談談陽關教育。第一個陽光教育:冒險教育在成長的進程當中,冒險才會有痛,身體有了痛,我們才懂得珍惜,心靈有了痛,真正的成長才開始。
  • 【推薦閱讀】體育,是這世界最好的教育
    有時,我們恰恰遺忘了體育最重要的教育功能。 盧梭在名著《愛彌兒》中說道:「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 伯樂和千裡馬的樂土——記南京市重競技體育運動學校校長劉俊林
    劉俊林曾是千裡馬也是伯樂,如今,他更是將南京市重競技體育運動學校打造成了伯樂和千裡馬的樂土。強將手下無弱兵劉俊林1980年進入江蘇柔道隊,當運動員時最好成績拿過亞錦賽第三名、世錦賽第七名。他曾長期擔任國家男子柔道隊隊長,並參加過洛杉磯和漢城兩屆奧運會。
  • 青少年體育運動的好處有哪些
    大家都知道經常的鍛鍊身體對孩子好,可一直都搞不清楚體育運動對孩子有什麼好處,只知道可以長個,別的就什麼都不知道了,下面就介紹一下青少年體育運動的好處有哪些還有就是在什麼時間做體育運動最好。在心理方面可以培養小學生堅持精神,吃苦精神,提高小學生抗挫折能力,讓自己變得堅強。
  • 體育運動, 這個暑假給孩子一份最好的成長禮物
    眾多成功人士們都熱愛並且擅長體育運動,這絕非偶然。事實上,是體育運動賦予了他們異於常人的精神品質,使得他們在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體育運動可以培養很多優秀個人品質,西方已形成了體育教育的傳統,但國內學校教育卻受限於現場、資金等現狀,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教育條件還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 挫折教育:比提高「挫折容忍度」更重要的是「鷹架式學習」
    所以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往往比孩子更擔心。擔心孩子沒有足夠的力量應對挫折,擔心孩子失敗後可能無法康復。我們都知道,沒有挫折,每個孩子的生活都不會一帆風順。因此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比不必要的憂慮更為重要。在我的家人面臨挫折之前,我總是害怕我的手腳。當他做某事有困難時,他會很慌張。
  • 中國青少年體質連續25+年下降,體育教育強大在哪?
    相比之下,一直以「運動第一,學習第二」為教育宗旨的英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似乎更有遠見。「少年強,則中國強」的口號仍然擲地有聲,中國少年究竟該如何「更強」,是全社會都在關注的話題。無疑,「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是最好的答案。
  • 幼兒園體育運動項目開發依據
    現階段,幼兒園的體育教育存在較多的問題,尤其是對於私立幼兒園,體育教育極為分散,形式簡單,並沒有與其他教育結合在一起,並且選擇的體育運動項目專業性不足,沒有較強的趣味性,使得幼兒在體育教育活動中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
  •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多「狠心」?抗挫折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了
    說到抗挫折教育,想起現在的孩子普遍承受能力不太行,總是能聽到某某學生因心理壓力跳樓的新聞。其實,這樣的孩子從小就有徵兆了。前段時間,帶孩子去附近的小公園玩,裡面有幾個孩子比賽跳繩,我家孩子看他們玩得開心就參與進去了。沒過多久就聽到一個孩子大喊的聲音:「我沒輸,就是沒輸!
  • 孩子縱身一躍的背後:挫折教育
    這何嘗不是一種挫折,這是孩子的經歷,他經歷過了就會懂。然而我們做父母的經歷過了也就知道孩子並不簡單。 貫徹挫折思想,對於孩子任何事都是挫折,因為他們沒有處理的能力,如果父母全部照單幫忙,以後遭遇打擊,以何法解憂?難道不是我們更好的潛移默化貫徹挫折思想的時機嗎?天冷了孩子說冷,我們解釋這是冬天,冷很正常要勇敢克服冷,孩子說很熱,我們解釋夏天就是熱要克服熱天氣。
  • 跨欄定律教育啟示:父母別為孩子掃清所有障礙,娃需要挫折教育
    然而現在很多父母總是非常溺愛孩子,他們希望能夠孩子最好的一切,能夠為孩子擋風遮雨,成為孩子一生的庇護。所以總是人為的替孩子清除障礙,讓孩子在一帆風順,無憂無慮中長大。這雖然是濃濃的愛子之心,但是卻在無形中害了孩子,壓制了孩子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