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江源頭千古尋謎

2021-01-19 東方網

原標題:邕江源頭千古尋謎

  三江河口 邕江之源

  江水從遠方走來,從洪荒走來,左江、右江、邕江,三水合一,百回千轉,終有了一個永載史冊的名字——邕州三江口。

  一葉扁舟,送我們來到左右江匯合河畔上面的宋村。

  一眼望去,兩岸怪石嶙嶙,鬱鬱蔥蔥,綠野仙蹤,波光粼粼,田疇青蔥,孩童戲水,農夫勞作。

  人有了,田有了,水有了,禾有了,天人合一,豐衣足食,一派田園風光。

  我們心懷感恩,虔誠地向源頭走去,掬起那聖潔的第一滴邕江水,一飲而盡,此時,邕江源頭溫潤的輕波,在我們心中泛起無限漣漪……

  古名合江宋村俗稱三江口宋村的村莊,目前有宋、蔡、梁、黃、曾和勞六個世居家族,共1300多人。現任副村長宋福祥已有「公」輩身份,村長宋永年是他的「細叔公」。村長宋永年則告訴我們他旁邊的「二公」宋傑隆是宋村宋氏家族中年紀和班輩最老的男人。80多歲的宋傑隆一身赤膊,滿臉滄桑,邕江源頭的歷史仿佛鐫刻在他的臉上,烙印在他的心中。從宋傑隆等老人處我們得知,宋氏家族是宋村最大的家族,宋氏宗祠有碑記記載:「……流芳郡志永曆時則有宋文宮參將宋日職任都司標名……」宋氏家族族譜記載「子賢公」為「明朝皇陵司主事」,「中桂公」為「儒業禮伯生」……「迨夫清初(蔡氏家族)伯始祖山明與弟林明因慕陶公賈富寄跡江湖行商重貨舟至西省新寧州店肆因下遊吾鄉承糧開墾罷商賈而務農業……」梁氏家族始祖梁霜喜「原籍山東省青州府白馬縣龍江村石狗巷」,遷居揚美古鎮留慶巷,三世祖「進泰公始遷往三江口上右江岸之大嶺下居住五代見宋村好陽居因又遷至宋村」……

  宋傑隆等老人說,除了農耕漁獵之外,古時候宋村主要副業是等檔做漁花、蒸酒磨豆腐和起屋做坭水。正如諺語所言:「第一富,水浸布;第二富,蒸酒磨豆腐。」水浸布,即是「等檔做魚花」。「等檔」得到「魚花」(魚苗),要挑去賣,近者走龍州百色,遠者去安南雲貴。因漁獵和經商而遷居左右江和邕江流域以及雲南貴州等地的宋村人難以數計,再加上現在宋村還有近十戶人家繼承祖傳蒸酒和磨豆腐技藝,南寧三江口方圓十多公裡的明清古屋很多出自宋村的能工巧匠之手,可想而知古時候宋村村民創造多少財富,會聚幾多文明。近百年來,宋記裁縫、梁記棉胎、生財蔡(菜)包、曾記扣肉、勞黃肉丸、陸屋酸糟、宋家竹筍、萬泰粉利、萬升米酒、桂熙豆腐、萬德腐竹、萬瓊雕刻、賓年木工、芳隆百貨、四九魚花、聯友客棧、富隆地理、德年符法、那濫道場、合隆團丁、萬莊武功、連隆書法和兆武教育等等宋村品牌,名揚鄉裡,三江口一帶更是流傳著讚美邕江源頭《合江八景》的詩句:

懷古悠悠山口衝,左右雙龍匯成邕;

哥潭夕照波鱗鱗,鎮江晨曉霧重重;

七星伴月圓六岸,金貓積翠盡蔥蘢;

十五銅鼓盈盈月,那廊晚鐘蕩蕩風。

  村民們介紹,除了合江八景,三江口還有文錢灘、花仙淚、官臺石、白鶴頸等美麗動人的傳說;在人稱「江口嘴」的地方,文物部門發現了明清甚至更早的合江鎮碼頭遺址,收集到瓷器、陶器、魚鉤,有乾隆、道光通寶錢幣;宋村西北的山口一帶,如今還有許多殘磚碎瓦,據傳是宋朝名將狄青徵討儂智高的古戰場……

  我們想從宋村的老人處知道邕江源頭更多的前世今生,然而,村中的老人們講,小時候聽老人們講小時候聽老人講,從明朝洪武年間宋氏家族始祖伯滿公造村以來,宋村經歷了很多劫難,遷徙流落各地的人很多,有文化的人如今多進了城,歷史的東西,村裡人並不知道很多。

  邕江源頭——三江口,亙古千年的地方,時至今日,她竟是這樣的默默無聞,以至險些被人遺忘。這正是邕江源頭的本質所在,平凡而偉大的真諦。

  水族先祖 千古尋謎

  邕江源頭是「名見經傳」的。374年前,即公元1637年,聞名中外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就到過這裡。《徐霞客遊記》裡有記載:「(農曆九月)二十四……右江自北,左江自西,至此交會……由右江口北望,其內俱高涯平隴,無崇山之間;而左江南岸,則眾峰之內,突兀一圓阜,頗與眾山異矣。又西一裡,江亦轉北,又南一裡,是為大果灣。前臨左江,後崎右江,乃兩江中央脊盡處也。其北有小峰三,石圓亙如駢覆鐘,山至是始露石形。其東有村曰宋村,聚落頗盛,而無市肆。餘夙考有合江鎮,以為江夾中大市,至是覓之,烏有也。徵之土人,亦無知其名者。是日行五十裡,泊於灣下。」「(十二月)初八日……換夫於麟村,縛輿就乃行。東南三裡,路分二岐,轉從東南者行,漸復逾土山。三裡,越山而東,則右江自北折而來,至此轉東南向去,行隨之。又二裡而至大灘……遂從村東東南逾嶺,三裡,逾嶺南,則左江自楊美下流東北曲而下,至此折而東南去。遂從江北岸隨流東行,二裡,復入山脊,雨復紛紛。上下岡陀間又二裡,換夫於平鳳村。又東行二裡半,至宋村,即來時左、右二江夾而合處,其南面臨江,即所謂大果灣也。其村在兩江夾中,實即古之合江鎮……其地南即大果灣,渡左江為楊美通太平府道,正東一裡即左、右二江交會之嘴。今路從東北行一裡餘,渡右江,南望二江之會在半裡外,亦猶前日從舟過其口而內望其地也。渡右江東岸,反溯江東北行。已遂東向逾山,三裡而下,雨竟淋漓大至。又一裡至王宮村,遂止息焉。雨淙淙,抵暮不能復行。」

  我們無心再「徵之土人」。因為富有歷史內涵的「宋村」和「王宮」等等地名,竟被一小撮沒文化的「土人」「革命」為「三江坡」、「新聯坡」和「舊聯坡」等等不倫不類的稱謂。最主要的是,石破天驚的考古發現,使我們對邕江源頭充滿好奇和虔誠,讓我們急著要探究一個神秘的命題——六百年,一千年,甚至更早以前,是誰居在邕江源頭?

  2000多年前兵器「戈」,現身邕江源頭——三江口,使邕江更增添了一份歷史的厚重與神秘。

  產於戰國或漢代的「戈」出現在邕江源頭,引起我們關於邕江流域歷史文化的眾多思考和叩問。

  而從三江口宋村蹦出的南寧首屆籤約作家宋多河告訴我們:南寧三江口是以大石鏟為標誌的新石器時代的稻作文化中心和發源地,其中心所在地的宋村,那廊宮旁邊的畲地裡,就有大量大石鏟等古文物;宋村的紅坭鼎和本嶺等地,有2000年以上的墓葬;據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的專家考證,宋村「那城建築遺址」出土的紋陶板瓦是漢代甚至於漢代之前王族宮室所使用的大型瓦……

  據史書記載,水族源於古代「百越」族系,他們的祖先原來居住在邕江流域一帶的「岜雖山」。水族自稱「雖」,「雖」與「水」讀音相近,意為「住在水邊的人」,多居江河畔,以魚為圖騰和吉祥物。

  水族是由古代南方「百越」族群中「駱越」的一支演變發展而成的單一民族。秦漢以前,嶺南一帶居住著「駱越」「西甌越」等部落,與東南、西南等諸部落統稱為「百越」。「百越」不僅孕育了中國的稻作文化,也演化成南方諸民族的共同祖先。

  據記載,水族的祖先原居住在邕江流域的「邕雖山」一帶,而邕江流域正是古代「駱越」活動頻繁的地區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發兵50萬進軍嶺南,遭西甌、駱越部落頑強抵抗。秦始皇至公元前214年才統一嶺南。由於長期戰亂,水族先民被迫沿邕江逆流而上,經河池、南丹向北遷移,移居黔桂邊境,從此從「駱越」母體中分離出來,逐漸向單一民族發展。

  《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記載:水族「人口殷實,地方千裡,土氣鬱熱,多霖雨,稻粟再熟,夾龍江居,中有樓屋戰棚,種稻似湖湘」。

  以上的記載描述,給我們帶來對邕江源頭更多的思考和叩問。

  一萬年前,人類的身影就在這裡出現,呈現在邕江兩岸亙古造化的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而時至今日,在孕育萬物和人的過程中,邕江仍以其獨特的方式,呈現她最新的生命狀態,周而復始,晝夜不息……

  腳下的時空密碼是陌生和未知的,很久以來,這樣的疑問使我們對邕江源頭充滿了好奇和虔誠:我們的先民為什麼生活在這裡?水族的祖先居住的邕江流域一帶的「岜雖山」現在何處?

  世界文明的發源地是有共同的特徵的:位於北緯25°—35°的流域之間。這一流域多與江河有關,其自然環境獨特,人文歷史豐富,為後世留下眾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也留下無數千古難解之謎。印度的恆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中華文明的黃河長江流域,概莫能外,而邕江流域似與這一特徵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不是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史學界亙古不變的規則和定律。

  如果我們的假設成為現實,不妨大膽推測:邕江源頭三江口一帶是否應是「岜雖山」流域之所在?如果有一天,「岜雖山」得以重見天日,那麼作為一個民族的發源地,邕江具有了不同凡響的文化底蘊的城邑氣質,在燦若星河的華夏文明史上,必將寫上濃厚的華彩樂章!

  因為水之源,是生命之源,文化之源,歷史之源,民族之源。因為邕江源,更是南寧之源。

  我們期待著!

  千千闕歌 不朽絕唱

  古老的黃河、長江成了歷代文人墨客嘆詠的千古絕唱,《黃河賦》、《長江賦》文採飛揚、氣吞山河、流芳百世。然而,邕江源頭卻似乎在人們的記憶中漸漸離去。我們不是作家、詩人,但希冀南寧版《邕江賦》、《邕江源賦》的出現不太遙遠。因為,邕江是我們的母親河,邕江源頭,是南寧之魂!是南寧千年彌足珍貴的文化遺存!

  暮色蒼茫中,我們告別了三江口。

  回首遠望:邕江源頭,一個萬年前哺育南寧古人類繁殖生息的地方,如今卻成了一條被人遺忘的古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亙古如斯,延續著城市的文脈,令人不勝感慨——

  兩河流域和中國、古埃及被稱為古代世界最早文明興起地。然而,兩河流域文明與中華文明最大的區別是它是「死去」的文明。如今,兩河流域的古代城市已成為風沙廢圩、土丘,後人不知其名字和歷史。兩河流域文明的靈魂——楔形文字完全被希臘文和阿拉美亞文代替,世上無人能讀寫。

  同樣,如今相當多的人,對三江口——邕江源頭相當陌生,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不管是否被遺忘,但存在是客觀的。一度的遺忘帶來的將是更多永恆的歷史。然而,人們的陌生和淡忘,並不意味她的平庸。相反,歷經千百年,她正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努力地證明自己的存在,書寫著後人無法迴避,不能忘懷的千千闕歌,不朽絕唱。如今,隨著三江口——邕江源頭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被重新挖掘,喚起了人們對她存在的尊重和永恆記憶。她如沉睡千年的老人,一覺醒來,似「有話要說」,令人肅然起敬。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我們希望「合江鎮」、「宋村」和「王宮」等等邕江源頭的歷史能夠代代相傳!希望兩河流域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

  我們掬起邕江源頭的第一滴水,注入許願漂流瓶;我們許願:請帶去感恩、思索、祝福、希冀。

  許願漂流瓶承載著邕江源頭的祝福希冀,三水合一,百回千轉,向遠方漂去,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

相關焦點

  • 《邕江僑韻》前言
    在邕城—南寧邕江兩岸,生活著一群人,由於有特殊的生活經歷,使他們有著獨特的華僑歷史文化沉澱和熱烈的愛國情懷。南寧市僑聯與南寧日報社合作,打造 " 邕江僑韻 " 僑文化宣傳品牌,以新媒體為平臺,開闢了《僑的一天》、《我的中國心》、《邕江 僑音》、僑法宣傳活動現場直播等四個主題宣傳專欄,就是為了通過對僑的家國情懷,點滴小事的宣傳,展示僑的大愛與胸懷,弘揚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愛國愛黨、敬業奉獻、勇挑重擔的光榮傳統,展現南寧市歸僑僑眷和廣大海外僑胞作為祖國建設參與者、統一大業促進者、中華文明傳播者和對外友好交往推動者的風採
  • 南寧市民邕江裡釣起「怪魚」,價值上千,但可能是保護動物
    然而下面這位廣西南寧的市民隆先生,卻因在邕江裡釣起一條「奇魚」而「大賺一筆」....... 下班後邕江夜釣,釣起一條「半米多長的黃辣丁」 南寧市民隆先生介紹說,當天他下班後,吃完飯就趕到邕江邊夜釣——因為近日邕江江水,正是夜釣黃辣丁、鯰魚、鯽魚的好時節。
  • 邕江驚現娃娃魚,體長91釐米!
    「在邕江萬達茂河段岸邊有一條外觀與娃娃魚很相似的,是不是娃娃魚?」接到市民來電後,南寧市城管支隊水上執法大隊趕往現場,經廣西水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專家鑑別確認是娃娃魚。邕江不適宜娃娃魚生長和繁殖,怎麼會有娃娃魚?2月28日晚上,南寧市城管支隊水上執法大隊接到市民來電:在邕江萬達茂河段岸邊有一條擱淺的娃娃魚。
  • 千古之謎的「金匱之盟」
    與「金匱之盟」同樣撲朔迷離的便是太祖暴斃一事。
  • 揭開「錢王射潮」千古之謎 杭州發現國內最古老海塘遺址
    故事一:錢王射潮的真相是什麼?錢王射潮似乎是某種傳說,但傳說往往有史跡可尋。據史料記載,由於傳統的版築土塘無法抵擋錢塘江大潮的衝擊,這讓錢鏐大費腦筋,他說:「溯自唐貞觀以前,居民修築,不費官帑,塘堤不固,易於崩坍……自秦往山東南18堡、數千萬畝田地,悉成江面。民不堪命,群訴於臣(錢鏐自稱)」。
  • 【鳳泉歷史】揭開「武王伐紂」千古謎
    人們都熟悉《封神榜》裡武王伐紂的故事,但是在歷史上真正的武王伐紂準確年代,則一直是個謎。對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歷史事件,歷來沒有可靠的年代標尺。隨著科學的發展,走出疑問的時機來臨。如《國語》中記載的「月在天駟(天駟,星名)」,歷來沒有引起學者們足夠的重視,經江曉原等的研究,認為「月在天駟」這一天象條件,對揭開武王伐紂年份之謎至關重要。課題組還考慮了可能影響精確的一些動態因素,如周武王軍隊行程450公裡,穿過一個時區所可能引起的計算誤差等。最終課題組確認了精確推算武王伐紂年份所必須滿足的七項天象條件。江曉原等「交給」計算機七項條件。
  • 未解千古之謎:中國歷史上消失的三個人,至今仍是謎團!
    也許健問題的生死和下落真的像其他歷史之謎一樣,是永遠無法解開的千古懸案。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這當然是後人加在一起的。春秋時期是楚國人,他在周王室有過一個職位比較低的小士官。雖然官位不高,但他可以看到很多州王室收藏的重要文獻。老子的那些思想與他接觸的這些文獻資料不無關係。
  •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這個千古之謎或已經有了答案,竟要感謝施工隊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個千古之謎,大火焚宮後他下落如何,到底是死是活?朱元璋為他留下秘密盒子裡裝著什麼?鄭和七下西洋只為找到他?正史與野史都有不同的回答。
  • 活動 |「7.16全民遊泳健身周」廣西站(全國重點會場) 暨第一屆暢遊南寧邕江活動方案
    邕江,是偉人毛澤東主席在1958年南寧會議期間曾經兩次暢遊的地方,時值隆冬,天氣寒冷,在這個季節暢遊邕江是檢驗一個人的禦寒意志堅強與否
  • 千古名相藺相如:家世之謎
    兩千多年來,藺相如愛國、無我、智慧、謙和與操守的人生境界,已融入到了我們這個民族的魂魄,成為千古楷模,在中國歷史的天空中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藺相如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他的身上還發生過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千古名相藺相如》將為您還原一個真實的藺相如。藺相如的家世之謎「玉節經行虜障深,馬頭釃酒奠疏林。茲行璧重身如葉,天日應臨慕藺心。」
  • 千古之謎,秦始皇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看看王立群老師怎麼說
    關於始皇帝的身世之謎,已經流傳了千年,至今史學界也沒有統一的定論。一部分學者認為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並不是皇室血統,不過很多人持反對意見。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爭論和分歧?來自河南大學的教授王立群老師,曾經非常科學地分析過嬴政的身世問題,權威專家能解開這個千古謎團嗎?
  • 黃河源頭真的在星宿海?新中國組織的這次勘察解決了這個千古謎題
    這個問題卻困惑了我們的祖先數千年,成了一道千古謎題。在古代,由於時代局限性,人們受尚書、史記等的影響,對於黃河源頭的認識只要有兩個:一個是積石山。據《山海經》記載:河水入渤海,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 邕江岸邊放生幾千斤魚,招引一百多人垂釣,這樣釣合適嗎?
    (前來邕江放生的人)一、邕江岸邊擺放幾千斤水產品等待放生。邕江,位於廣西南部的南寧市境內,水流量充沛,是南寧市主要的城市用水源,又被稱為南寧市的母親河。近日,一位廣西南寧江南區的釣友,閒來無事就來到邕江邊上釣魚,卻看到岸邊上放了很多的紅色的塑膠袋。原來這些都是準備放生到邕江裡的,這些魚、泥鰍、甲魚等水產品,是一些信徒購買的,總共大概有好幾千斤。
  • 重訪狼山「千古之謎」
    駱賓王七歲時所作的《詠鵝詩》,雖類童謠,卻也算千古名作;膾炙人口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詩句早已是小學生們脫口而出的詩句。作為「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和楊炯、王勃、盧照鄰都可視作早慧神童且鴻才偉抱的人物。他們的駢賦及詩歌創作,氣勢宏大,風骨質勁,極富才情,對擺脫齊梁文壇綺靡餘習,開拓初唐詩文新境,無疑起到了先行、先聲的作用。
  • 夜光杯的千古之謎
    本期就聊聊千古之謎的夜光杯。夜光杯的傳承有關夜光杯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東方朔《十洲記》(亦稱《海內十洲記》):「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杯。刀長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冥夕出杯於中庭以向天,比明而水汁已滿於杯中也。汁甘而香美,斯實靈人之器。秦始皇時,西胡獻切玉刀。
  • 「收藏」夜光杯的千古之謎
    夜光杯的千古之謎夜光杯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寶物,西漢東方朔所著的《十洲記》中就有記載。由於考古工作至今沒有發現夜光杯實物,古籍中關於夜光杯的記載又極少。本期就聊聊千古之謎的夜光杯。欣怡夜光杯的傳承有關夜光杯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東方朔《十洲記》(亦稱《海內十洲記》):「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杯。刀長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
  • 千古之謎:語言是如何起源又如何演化的?
    1786年,英國東方學家、語言學家威廉·瓊斯爵士通過對比研究關注到:義大利語、凱爾特語、日耳曼語以及波羅的語、斯拉夫語,與遠在亞洲的印度雅利安語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之處,會不會這些語言有同一個源頭?他提出了自己大膽的假設——這些廣泛分布在歐洲和印度的語言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這個假設被稱為「印歐語系假說」。印歐語系是當今世界九大語系中最大的語系,約佔世界人口的42%。
  • 南寧市帆船帆板運動協會成立 促邕江水上運動發展
    自此,百裡邕江再添一道人文風景。帆船、帆板運動是一種集競爭性、觀賞性和刺激性於一體的水上競技體育項目。南寧擁有百裡秀美邕江,溫潤的氣候,具有極其適合開展帆船帆板等運動項目的優越自然條件。近年來,隨著群眾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市民江上運動形式不斷增多,帆船帆板運動逐漸在南寧興起,帆影逐浪,已成為邕江上靚麗的景觀。
  • 中國古代奇文字:千古成謎
    太極篆:漢時的太極篆,漢武帝時作,取奇偶之象,從漢到明清,印章多用此文。
  • 雙瓏原著擇主城邕江精粹,同步城市澎湃所向
    220億整改投入的邕江流淌出世界南寧。在邕江畔精華地——鳳嶺濱江板塊,不僅成為青秀區未來重點打造板塊之一,且被定義為以濱水居住為主,成為峰層雅士爭藏的人居高地。在這片邕江畔的天賦留白地上,雙瓏原著集合原著系實力積澱,以大師匠著的手筆,營造詩意墅居,為南寧敬獻一座改寫墅居傳奇的登峰作品。最值得珍藏的濱江生活,不只應該擁有一線江景,還應該擁有由濱江衍生的更豐富的生活場景。每一條江都有一段至精粹的江岸線,隨著南寧城市東進,鳳嶺濱江板塊將邁向城市新中心,澎湃發展成至美邕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