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邕江源頭千古尋謎
三江河口 邕江之源
江水從遠方走來,從洪荒走來,左江、右江、邕江,三水合一,百回千轉,終有了一個永載史冊的名字——邕州三江口。
一葉扁舟,送我們來到左右江匯合河畔上面的宋村。
一眼望去,兩岸怪石嶙嶙,鬱鬱蔥蔥,綠野仙蹤,波光粼粼,田疇青蔥,孩童戲水,農夫勞作。
人有了,田有了,水有了,禾有了,天人合一,豐衣足食,一派田園風光。
我們心懷感恩,虔誠地向源頭走去,掬起那聖潔的第一滴邕江水,一飲而盡,此時,邕江源頭溫潤的輕波,在我們心中泛起無限漣漪……
古名合江宋村俗稱三江口宋村的村莊,目前有宋、蔡、梁、黃、曾和勞六個世居家族,共1300多人。現任副村長宋福祥已有「公」輩身份,村長宋永年是他的「細叔公」。村長宋永年則告訴我們他旁邊的「二公」宋傑隆是宋村宋氏家族中年紀和班輩最老的男人。80多歲的宋傑隆一身赤膊,滿臉滄桑,邕江源頭的歷史仿佛鐫刻在他的臉上,烙印在他的心中。從宋傑隆等老人處我們得知,宋氏家族是宋村最大的家族,宋氏宗祠有碑記記載:「……流芳郡志永曆時則有宋文宮參將宋日職任都司標名……」宋氏家族族譜記載「子賢公」為「明朝皇陵司主事」,「中桂公」為「儒業禮伯生」……「迨夫清初(蔡氏家族)伯始祖山明與弟林明因慕陶公賈富寄跡江湖行商重貨舟至西省新寧州店肆因下遊吾鄉承糧開墾罷商賈而務農業……」梁氏家族始祖梁霜喜「原籍山東省青州府白馬縣龍江村石狗巷」,遷居揚美古鎮留慶巷,三世祖「進泰公始遷往三江口上右江岸之大嶺下居住五代見宋村好陽居因又遷至宋村」……
宋傑隆等老人說,除了農耕漁獵之外,古時候宋村主要副業是等檔做漁花、蒸酒磨豆腐和起屋做坭水。正如諺語所言:「第一富,水浸布;第二富,蒸酒磨豆腐。」水浸布,即是「等檔做魚花」。「等檔」得到「魚花」(魚苗),要挑去賣,近者走龍州百色,遠者去安南雲貴。因漁獵和經商而遷居左右江和邕江流域以及雲南貴州等地的宋村人難以數計,再加上現在宋村還有近十戶人家繼承祖傳蒸酒和磨豆腐技藝,南寧三江口方圓十多公裡的明清古屋很多出自宋村的能工巧匠之手,可想而知古時候宋村村民創造多少財富,會聚幾多文明。近百年來,宋記裁縫、梁記棉胎、生財蔡(菜)包、曾記扣肉、勞黃肉丸、陸屋酸糟、宋家竹筍、萬泰粉利、萬升米酒、桂熙豆腐、萬德腐竹、萬瓊雕刻、賓年木工、芳隆百貨、四九魚花、聯友客棧、富隆地理、德年符法、那濫道場、合隆團丁、萬莊武功、連隆書法和兆武教育等等宋村品牌,名揚鄉裡,三江口一帶更是流傳著讚美邕江源頭《合江八景》的詩句:
懷古悠悠山口衝,左右雙龍匯成邕;
哥潭夕照波鱗鱗,鎮江晨曉霧重重;
七星伴月圓六岸,金貓積翠盡蔥蘢;
十五銅鼓盈盈月,那廊晚鐘蕩蕩風。
村民們介紹,除了合江八景,三江口還有文錢灘、花仙淚、官臺石、白鶴頸等美麗動人的傳說;在人稱「江口嘴」的地方,文物部門發現了明清甚至更早的合江鎮碼頭遺址,收集到瓷器、陶器、魚鉤,有乾隆、道光通寶錢幣;宋村西北的山口一帶,如今還有許多殘磚碎瓦,據傳是宋朝名將狄青徵討儂智高的古戰場……
我們想從宋村的老人處知道邕江源頭更多的前世今生,然而,村中的老人們講,小時候聽老人們講小時候聽老人講,從明朝洪武年間宋氏家族始祖伯滿公造村以來,宋村經歷了很多劫難,遷徙流落各地的人很多,有文化的人如今多進了城,歷史的東西,村裡人並不知道很多。
邕江源頭——三江口,亙古千年的地方,時至今日,她竟是這樣的默默無聞,以至險些被人遺忘。這正是邕江源頭的本質所在,平凡而偉大的真諦。
水族先祖 千古尋謎
邕江源頭是「名見經傳」的。374年前,即公元1637年,聞名中外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就到過這裡。《徐霞客遊記》裡有記載:「(農曆九月)二十四……右江自北,左江自西,至此交會……由右江口北望,其內俱高涯平隴,無崇山之間;而左江南岸,則眾峰之內,突兀一圓阜,頗與眾山異矣。又西一裡,江亦轉北,又南一裡,是為大果灣。前臨左江,後崎右江,乃兩江中央脊盡處也。其北有小峰三,石圓亙如駢覆鐘,山至是始露石形。其東有村曰宋村,聚落頗盛,而無市肆。餘夙考有合江鎮,以為江夾中大市,至是覓之,烏有也。徵之土人,亦無知其名者。是日行五十裡,泊於灣下。」「(十二月)初八日……換夫於麟村,縛輿就乃行。東南三裡,路分二岐,轉從東南者行,漸復逾土山。三裡,越山而東,則右江自北折而來,至此轉東南向去,行隨之。又二裡而至大灘……遂從村東東南逾嶺,三裡,逾嶺南,則左江自楊美下流東北曲而下,至此折而東南去。遂從江北岸隨流東行,二裡,復入山脊,雨復紛紛。上下岡陀間又二裡,換夫於平鳳村。又東行二裡半,至宋村,即來時左、右二江夾而合處,其南面臨江,即所謂大果灣也。其村在兩江夾中,實即古之合江鎮……其地南即大果灣,渡左江為楊美通太平府道,正東一裡即左、右二江交會之嘴。今路從東北行一裡餘,渡右江,南望二江之會在半裡外,亦猶前日從舟過其口而內望其地也。渡右江東岸,反溯江東北行。已遂東向逾山,三裡而下,雨竟淋漓大至。又一裡至王宮村,遂止息焉。雨淙淙,抵暮不能復行。」
我們無心再「徵之土人」。因為富有歷史內涵的「宋村」和「王宮」等等地名,竟被一小撮沒文化的「土人」「革命」為「三江坡」、「新聯坡」和「舊聯坡」等等不倫不類的稱謂。最主要的是,石破天驚的考古發現,使我們對邕江源頭充滿好奇和虔誠,讓我們急著要探究一個神秘的命題——六百年,一千年,甚至更早以前,是誰居在邕江源頭?
2000多年前兵器「戈」,現身邕江源頭——三江口,使邕江更增添了一份歷史的厚重與神秘。
產於戰國或漢代的「戈」出現在邕江源頭,引起我們關於邕江流域歷史文化的眾多思考和叩問。
而從三江口宋村蹦出的南寧首屆籤約作家宋多河告訴我們:南寧三江口是以大石鏟為標誌的新石器時代的稻作文化中心和發源地,其中心所在地的宋村,那廊宮旁邊的畲地裡,就有大量大石鏟等古文物;宋村的紅坭鼎和本嶺等地,有2000年以上的墓葬;據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的專家考證,宋村「那城建築遺址」出土的紋陶板瓦是漢代甚至於漢代之前王族宮室所使用的大型瓦……
據史書記載,水族源於古代「百越」族系,他們的祖先原來居住在邕江流域一帶的「岜雖山」。水族自稱「雖」,「雖」與「水」讀音相近,意為「住在水邊的人」,多居江河畔,以魚為圖騰和吉祥物。
水族是由古代南方「百越」族群中「駱越」的一支演變發展而成的單一民族。秦漢以前,嶺南一帶居住著「駱越」「西甌越」等部落,與東南、西南等諸部落統稱為「百越」。「百越」不僅孕育了中國的稻作文化,也演化成南方諸民族的共同祖先。
據記載,水族的祖先原居住在邕江流域的「邕雖山」一帶,而邕江流域正是古代「駱越」活動頻繁的地區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發兵50萬進軍嶺南,遭西甌、駱越部落頑強抵抗。秦始皇至公元前214年才統一嶺南。由於長期戰亂,水族先民被迫沿邕江逆流而上,經河池、南丹向北遷移,移居黔桂邊境,從此從「駱越」母體中分離出來,逐漸向單一民族發展。
《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記載:水族「人口殷實,地方千裡,土氣鬱熱,多霖雨,稻粟再熟,夾龍江居,中有樓屋戰棚,種稻似湖湘」。
以上的記載描述,給我們帶來對邕江源頭更多的思考和叩問。
一萬年前,人類的身影就在這裡出現,呈現在邕江兩岸亙古造化的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而時至今日,在孕育萬物和人的過程中,邕江仍以其獨特的方式,呈現她最新的生命狀態,周而復始,晝夜不息……
腳下的時空密碼是陌生和未知的,很久以來,這樣的疑問使我們對邕江源頭充滿了好奇和虔誠:我們的先民為什麼生活在這裡?水族的祖先居住的邕江流域一帶的「岜雖山」現在何處?
世界文明的發源地是有共同的特徵的:位於北緯25°—35°的流域之間。這一流域多與江河有關,其自然環境獨特,人文歷史豐富,為後世留下眾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也留下無數千古難解之謎。印度的恆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中華文明的黃河長江流域,概莫能外,而邕江流域似與這一特徵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不是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史學界亙古不變的規則和定律。
如果我們的假設成為現實,不妨大膽推測:邕江源頭三江口一帶是否應是「岜雖山」流域之所在?如果有一天,「岜雖山」得以重見天日,那麼作為一個民族的發源地,邕江具有了不同凡響的文化底蘊的城邑氣質,在燦若星河的華夏文明史上,必將寫上濃厚的華彩樂章!
因為水之源,是生命之源,文化之源,歷史之源,民族之源。因為邕江源,更是南寧之源。
我們期待著!
千千闕歌 不朽絕唱
古老的黃河、長江成了歷代文人墨客嘆詠的千古絕唱,《黃河賦》、《長江賦》文採飛揚、氣吞山河、流芳百世。然而,邕江源頭卻似乎在人們的記憶中漸漸離去。我們不是作家、詩人,但希冀南寧版《邕江賦》、《邕江源賦》的出現不太遙遠。因為,邕江是我們的母親河,邕江源頭,是南寧之魂!是南寧千年彌足珍貴的文化遺存!
暮色蒼茫中,我們告別了三江口。
回首遠望:邕江源頭,一個萬年前哺育南寧古人類繁殖生息的地方,如今卻成了一條被人遺忘的古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亙古如斯,延續著城市的文脈,令人不勝感慨——
兩河流域和中國、古埃及被稱為古代世界最早文明興起地。然而,兩河流域文明與中華文明最大的區別是它是「死去」的文明。如今,兩河流域的古代城市已成為風沙廢圩、土丘,後人不知其名字和歷史。兩河流域文明的靈魂——楔形文字完全被希臘文和阿拉美亞文代替,世上無人能讀寫。
同樣,如今相當多的人,對三江口——邕江源頭相當陌生,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不管是否被遺忘,但存在是客觀的。一度的遺忘帶來的將是更多永恆的歷史。然而,人們的陌生和淡忘,並不意味她的平庸。相反,歷經千百年,她正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努力地證明自己的存在,書寫著後人無法迴避,不能忘懷的千千闕歌,不朽絕唱。如今,隨著三江口——邕江源頭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被重新挖掘,喚起了人們對她存在的尊重和永恆記憶。她如沉睡千年的老人,一覺醒來,似「有話要說」,令人肅然起敬。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我們希望「合江鎮」、「宋村」和「王宮」等等邕江源頭的歷史能夠代代相傳!希望兩河流域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
我們掬起邕江源頭的第一滴水,注入許願漂流瓶;我們許願:請帶去感恩、思索、祝福、希冀。
許願漂流瓶承載著邕江源頭的祝福希冀,三水合一,百回千轉,向遠方漂去,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