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祠又稱頂亭、項王亭、項目祠、英惠廟、項羽廟、西楚霸王靈祠等,位於和縣烏江鎮東南側的鳳凰山上,左瀕滔滔長江,右倚駟馬山引江灌溉工程,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史書載:霸王祠最盛時有廳、殿、廂、室99間半之多,自唐而降,官民依時祭祀,千年香火不斷。大殿內供著霸王和虞姬的神像,兩旁木柱掛著清朝貢生範琴波的對聯:「司馬千乃漢臣本紀一篇不信史官無曲筆;杜師雄是豪土靈祠大哭至今墓木有餘悲。」正中為享殿豎有霸王立像。
享殿後是墓區,通往墓臺的石板神道為古松掩映,旁立4對石人石獸,粗獷簡約,典型的明代雕塑風格。墓臺四周有仿白玉欄杆,中立「西楚霸王衣冠家」碑石一方。墓成橢圓狀,左側有地下墓道。
霸王祠位於和縣烏江鎮東南側的鳳凰山上,左瀕滔滔長江,乃西楚霸王項羽垓下兵敗,潰退至烏江自刎處。史書記載霸王祠最盛時有廳、殿、廂、室99間半,千年香火不斷。十年浩劫,霸王祠被夷為平地,改為一所農中。文革後,和縣政府於1984年、1992年兩次撥款重修擴建。今天,遊人一踏進烏江鎮,便遙遙可見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題書的「霸王祠」的牌坊和青玉石漢闕門樓。西楚霸王靈祠正中為享殿,殿中豎仿青銅項羽立像,高2.6米,顯得驕矜剛愎,神武剽悍,雙目怒視,似乎在訴說這位悲劇英雄的窮途末路的悲懣:「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整個靈祠園區內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駐馬河邊的烏江亭和拋首石。傳說項羽突破垓下之圍,率800騎南下,敗退至烏江僅剩26騎。烏江亭長已備百舟待渡,勸他「江東雖小,地方千裡,眾數十分,亦是王也」,項羽長嘆:「與江東弟子八千人渡江面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我而亡我,我何面目見之?」遂重返身與漢軍廝殺,直至不留一兵一卒而自刎。後人為緬懷西楚霸王,在他自刎拋首處,立一高2.5米的巨石,並屢建陋廟以示悼念。
過拋首石北上,便是26騎士坡,紀念與項羽一道激戰身亡的26位將士,與其連接的是碑廊,廊內的百方詩碑乃烏江範以晨先生捐贈,詩文皆為歷代名人歌頌項羽與西楚霸王祠之力作,由國內名書法家所書名匠勒石。其中一方為毛澤東於1939年春手書杜牧《烏江亭》詩:「勝敗兵家事不期,烏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此書為祖籍和縣的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生前搜集珍藏,由其婿李秋水遵囑捐贈勒碑,毛澤東60年前的手書更壯靈祠千古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