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上班要看你在什麼單位上班,什麼身份,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目前面臨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有人歡喜有人憂,造成每個單位、每個身份的體驗都不同。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分析:
事業單位分類
事業單位是以提供公共事務管理和服務為職能的,介於行政和企業之間,簡單來說就是提供服務的,不執法管理,也不搞生產經營。
事業單位按類別分為行政管理、公益服務、生產經營三類。公益服務分為公益一、二、三類;行政管理又分參照公務員管理和事業管理。
財政供給分式分為全額撥款、差額撥款、自收自支三種。
事業單位按性質分為教育、衛生、科研、環衛、殯葬、婚姻登記等多個單位,全國在職職工3000多萬。單位內部又分為管理類、技術工勤、崗位合同三種管理結構。
各崗位不同,心態和體驗不同
1.行政職能崗位,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中部分併入行政單位、身份轉換為公務員的偷著樂;併入事業單位、身份不變的,遺憾加不忿。
2.技術工勤崗位中教育、衛生等在機構改革中取消編制,學術技術高的待遇提高,發展前景看好;學歷低技術差的待遇存在變數,焦躁難安。
3.技術工勤崗位不取消編制的,工資晉升隨技術等級提高,機構改革基本不受影響。
4.事業單位管理崗位的,幹的和公務員差不多的工作,也有相同崗位但身份不同的,工資待遇差距越來越大,望洋興嘆,鹹魚嫉妒恨,盼望機構改革解決同工同酬。
5.崗位合同工迎來同工同酬的可能,心裡落差減小,心存期待事業單位改革。
財政保障方式不同,待遇不同
1.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由財政全額撥款,基本可以旱澇保收。
2.差額撥款事業單位由財政補助一部分,差額由單位事業性收費解決,期望工資待遇能有保障。
3.自收自支單位的事業單位工資全靠經營收入解決,機構改革中將全面轉為企業,取消事業編制。石油、鐵路、銀行、郵政、電信等壟斷性企業,經營收入較好,待遇沒的說。但是部分地方企業或事業單位,經營收入不景氣還要取消編制,工資難保障,體驗最差,隨時有失業的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