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輪塔
●五輪塔為大日如來法身的具體表徵,若能時常觀照自身即是五輪塔,能夠使行者身心日漸輕利、安穩、自在、健康,而悲心、智慧、定力會自然增長,迅速成就一切世出世間的種種事業。五輪塔具足法界七大(地、水、火、風、空、識、見)之體相用,即是大日如來之三昧身,十方諸佛之五智光,佛陀大悲功德事業之延續,世間最稀有無上福田。
●五輪塔功德簡介:經雲「五輪為五部,五部為五智,五智為五方。」這五輪就是五方佛(〝大日如來〞毘盧遮那佛、不動佛、寶生佛、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代表一切諸佛,代表五大(地、水、火、風、空),五方佛分別代表一切如來的金剛身、語金剛、意金剛、功德金剛、事業金剛。
●藏密的五大是五方佛大日如來,水大是不動佛,火大是阿彌陀佛,地大是寶生佛,風大是不空成就佛,而相應息、增、懷、誅四法:南方黃色是增,西方紅色是懷法,北方綠色是誅法,東方白色是息法…。虔誠恭敬供奉五輪塔,能獲得諸佛五智淨光加持,照見自己心性,而開顯本具智慧與功德,成辦利他之大悲事業。
●五輪塔共分五層,由下往上,一、地大四角形。二、水大圓形。三、火大三角形。四、風大半月形。五、空大水滴寶珠形。五輪塔每層四面皆有梵文,五大五種字(地阿、水法、火喇、風哈、空卡)。
●虔誠禮敬供養五輪塔殊勝功德利益:大藏經密教部佛說: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云:後世若有信男信女,書寫此經,置於塔中,一香一花。禮拜供養,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時消滅,生免災殃,死生佛家。若有應墮阿鼻地獄:若於此塔、或一禮拜,或一右繞,塞地獄門,開菩提路,塔及形象所在之處,一切如來神力所護,若人暫見是塔,能除一切災難,不為橫死,非命所夭。四大天王與諸眷屬晝夜護衛,二十八部大藥叉將,日月五星,幢雲慧星晝夜護持…。
●佛頂尊聖陀羅尼經記載:世間善男子善女人一切眾生,能發菩提心持誦、供養、佩帶、尊聖陀羅尼經,其福德種種無盡,永脫諸惡苦趣,從無始以來百千億劫,所積罪業悉皆消除,若日夜勤修不懈,當得諸佛灌頂,神天擁護,福壽無量。佛告天帝,若人能書寫此陀羅尼經安置舍利塔中,合掌恭敬旋繞皈依禮拜,彼眾生所有罪業,應墜惡道地獄畜生閻羅王界、餓鬼道界、阿修羅身惡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為罪洉染汙,此等一切眾生為一切諸佛之所授記,皆不退轉,於阿耨多。
古塔,原本產生於印度,是佛教的建築物。一說佛陀在世時,王舍城有一位孤獨長者就開始建造,用以供養佛陀的頭髮、指甲來表達人們對佛陀的崇敬。
據統計,中國現存的塔有近萬座,其中有一百多座塔的歷史,都在七百年至八百年以上。中國古代的建塔工匠,把中國原有的亭臺樓閣建築當中的一些特點,運用到塔的建築中,創造了各種塔的式樣,在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上具有自己的特點。
中國古塔按性質分類有:喇嘛塔(藏傳佛塔)、寶篋印塔、金剛寶座塔、多寶塔、文峰塔。按形制分類有:樓閣式塔、密簷式塔、內部樓閣外部密簷式塔、造像塔、幢式塔、異形塔。
塔,除了模仿建築型塔之外,更多的雕塑型塔有各自獨特的造型風格,主要有以下幾種:經幢式塔、五輪塔、無縫塔(漢式窣堵波,拼音(sū dǔ bō)、寶篋(拼音qiè)印經塔(阿育王塔),異型(造像)塔。
經幢式塔仿佛教法器寶幢的形式結合塔在建築結構藝術上的特點發展而來。「幢」本是佛教寺院中的一種柱狀法器,幢身上下垂絲帛並繡有佛經或佛名,後逐漸被石質經幢所替代,主要鐫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或鐫刻幢主的姓名生平。
隆興寺保留的經幢式塔
隆興寺保留的經幢式塔
經幢式塔在唐代開始興起,遼代盛行,一直延續到清代。一部分經幢式塔成為經塔,另一部分成為墓塔。
無縫塔,僧死入葬,地上立一圓石作塔,沒有稜﹑縫﹑層級,故稱無縫塔。以形如卵,又稱卵塔。
江西宜豐·亦葦岸禪師塔·1686年
寶篋印經塔是中國古塔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公元956年,由五代時期的吳越國王錢弘俶創建。因其形似寶篋,內藏印經,故名。又因它是受古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造塔故事的啟發而建造的,也叫阿育王塔。因此類古塔多以銅、鐵鑄造,外塗以金,又名金塗塔。
普陀山普濟寺多寶塔
造像塔種類很多。建成一座塔有一個或幾個佛像,有的塔在塔身上雕刻佛像,也有在塔的局部雕刻佛像的,亦有兩者兼而有之的,這些塔都叫做「造像塔」。
安徽蒙城·萬佛塔
異型塔就是一些特殊造型的古塔,有的看上去隨心所欲。
江西宜豐·千僧塔
濟南靈鷲山九塔寺內唐代九頂塔
濟南靈鷲山九塔寺內唐代九頂塔
濟南靈鷲山九塔寺內唐代九頂塔
濟南靈鷲山九塔寺內唐代九頂塔
濟南靈鷲山九塔寺內唐代九頂塔
濟南靈鷲山九塔寺內唐代九頂塔
九頂塔高13.3米,基呈八角形,單層磚塔,為水磨對縫砌築而成。簷疊澀向外挑出17層,又疊收進16層,基、身、簷均呈凹形曲線,異常柔和。塔的剎部結構處理奇異,在塔簷上端各隅角處,築有方形3層小塔8座,高2.84米,中央築有中心塔,高5.33米,形塔林式塔頂,故名九頂塔。塔身南面距地高3.1米處,闢一拱門,內為佛室,室內雕一佛工羅漢,並有殘存壁畫。
五輪塔起源於密教,所謂五輪,指宇宙五大要素,即地、水、火、風、空。五輪塔即以這五部分組成,理論上標準的造型為(自下往上):方形塔基(代表地),球形塔身(代表水),三角形華蓋或塔簷(代表火),半圓形剎座(代表風)和寶珠塔剎(代表空)。由於五輪塔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球形塔身,因此又俗稱球形塔。從現存的歷代五輪塔實物來看,基本上都是這個規律,只是細節上有所差別。例如塔身有些是一個標準的球型,有的是橢球,還有的是上寬下窄的覆缽型;有些塔身中央闢門,內部供奉佛像。塔座大部分也不是正方形,而以六角形和八角形為多,並採用了須彌座的式樣。塔剎有些是寶珠形式,另一些為相輪形式。但無論細節如何變化,其代表的佛教意義都是相同的。
覆缽(拼音:fùbō):指向下之半球體,狀如倒覆之缽。即於佛塔塔身之上所作半圓之覆缽形狀。俗稱鬥形。於各種樣式之佛塔中,形制最古者為覆缽形塔,系由欄楯、基壇、塔身、覆缽、平頭、輪竿、相輪、寶瓶等各部分組成。依印度佛塔古制,覆缽為九輪之基部,其上設置露盤。今則以露盤為相輪之基部,上安置覆缽,與古制有異。
最早的五輪塔起源於何時尚無定論,大約在唐代密宗盛行之時已有建造,惜此時的五輪塔均已不存。國內現存最早的五輪塔實物是五代時期建造的,歷經兩宋、金元、明清一直延綿不斷。多分布在中原、閩浙、贛北,尤以浙江沿海地區最多,其他地區比較罕見。
有些資料將五輪塔和藏式覆缽式塔(喇嘛塔)混為一談,其實這二者是有本質區別的。五輪塔起源於漢傳佛教的密宗(漢密,或稱唐密,於唐玄宗時期傳入中原),而喇嘛塔屬於喇嘛教(藏傳佛教,或稱藏密),完全是獨立的兩個體系。而且目前發現建造五輪塔的地區都是漢傳佛教的地域,基本上沒有喇嘛教的市場。
北海公園的永安寺白塔,藏式覆缽式塔(喇嘛塔)
北海公園的永安寺白塔解析
另外關於五輪塔,還有兩個值得一提的發展。一個是在浙江的許多五輪塔,其華蓋部分做得非常精緻,塔簷之下做成仿木鬥拱的式樣,別具一格;另一個是五輪塔隨佛教傳入日本後,也得到一定發展,日本的佛教徒建造了大量的五輪塔,其中很多都保留了下來,成為唐代文化在異域傳播的珍貴遺產。
承天寺石塔(宋,福建泉州)
承天寺石塔(宋,福建泉州)
河南登封少林寺金代五輪塔
河南登封少林寺金代五輪塔
河南登封少林寺金代五輪塔
河南登封少林寺金代五輪塔
河南登封少林寺金代五輪塔
河南登封少林寺金代五輪塔
河南登封少林寺金代五輪塔
洪谷寺墓塔(北齊 ,河南林州)
護法寺塔(五代,浙江蒼南)
開元寺石塔(南宋,福建泉州)
靈鷲寺石塔(南宋,浙江麗水)
洛陽橋頭塔(宋,福建泉州)
少林寺墓塔(金,河南登封)
五塔巖石塔(宋,福建南安)
西湖石塔(明,浙江杭州)
運祖塔(唐,江西宜豐)
真如寺墓塔(明、清,江西永修)
真如寺七佛塔(宋,浙江樂清)
福州湧泉寺山門外的五輪塔
湖南長沙嶽麓山五輪塔,1924年始建時的模樣
湖南長沙嶽麓山五輪塔,2001年重建後的模樣
湖南長沙嶽麓山五輪塔碑牌
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奇雲寺(唐代)·五輪塔(新建)
湖南·武岡·清代·雙峰山洪覺禪寺的塔
日本醍醐寺內木製雕像,X攝影發現體內暗藏「五輪塔」,這尊名叫「理源大師」坐像成形於鎌倉時代(公元1185-1333年),高約83釐米,五輪塔高約15釐米。
日本山口縣二尊院內「楊貴妃墓」 五輪塔
日本山口縣二尊院內「楊貴妃墓」 五輪塔
日本山口縣二尊院內「楊貴妃墓」 五輪塔
日本人在奈良法隆寺為華爾納所建五輪塔
二戰後,矢代幸雄等日本學者將其視為拯救京都、奈良免遭戰火摧毀的最大功臣。1945-1946年間,華爾納作為駐日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高級顧問,曾前往東京工作,負責藝術與文物古蹟的保護。1955年去世。
2013年5月,臺灣玉女歌手方季惟在福井縣大野市大龍山洞雲寺禪修5天,並在當地捐建了寶篋(拼音:qiè,小箱子的意思)印塔與五輪塔。
2015年夏天浙江天台山慈恩寺,單座五輪塔塔身整體高度1.28米,底座最寬處0.81米,共108座。由智渡法師親自設計並如法裝藏!
2011年3月臺東太麻裡五輪塔(私家設立)
現在又有人按型制製成工藝品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