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史實中的康熙是如何收復臺灣

2020-12-23 騰訊網

鄭成功手跡

編者按:電視劇《康熙王朝》熱播,喚起觀眾對於有關重大史實的關注,本刊特邀著名清史專家、前中國史學會會長戴逸教授撰寫此文,以饗讀者。

康熙初年的政治形勢

康熙幼年即位,他所繼承的是一個飽經戰火、經濟凋零、國弱民貧、群雄逐鹿、四分五裂的國家基業。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將長年抵抗的南明朝廷追入緬甸,擒獲永曆帝,並將他處死。南明勢力剛剛被消滅,代之而起的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又盤踞在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各擁重兵。他們的財政、戶部不得核查。吳三桂且可向全國選派官吏,號為「西選」,吏部不得掣肘。軍餉開支浩大,「天下財賦,半耗於三藩」(魏源《聖武記·康熙戡定三藩記》)。東南海島臺灣被鄭經佔據,鄭氏本以恢復明室為號召,但自從永曆帝和鄭成功死後,失去了號召力和政治領導,鄭氏集團內叔侄兄弟失和,內訌不息,已蛻變成失去政治目標的海上武裝。東北則有俄羅斯人入侵,在黑龍江上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屠殺和掠奪當地人民。西北則有噶爾丹崛起,以伊犁為巢穴,其軍鋒和影響遠及於內外蒙古、南部新疆、西藏、青海以及中亞細亞,勢力強盛,窺伺中原,成為清朝的嚴重威脅。離北京不遠,又有察哈爾蒙古布爾尼之心存反側,蠢蠢欲動。中原地區,還有反清復明思想的明朝遺民亦在積蓄力量,俟機待發。整個中國大地上布滿了大堆乾柴,一個火星的迸濺,就會燃燒起燎原大火,清王朝危機四伏,統治極不穩固。

康熙逐漸成年,首先擒拿鰲拜,奪取權力,消除了朝廷內部的隱憂,隨即集中力量對付南方三藩,決心割掉這一惡性腫瘤。經過八年苦戰,平定了吳三桂等三藩叛亂,趁著告捷餘威,又把注意力轉向臺灣。康熙統一臺灣是戰爭與談判交替使用的複雜過程,是力量、智慧與爭取人心的長期鬥爭。

與臺灣又戰又談

清朝與臺灣鄭氏政權,兩岸對峙20年,有時戰爭,有時談判,打打談談,一直呈膠著狀態。

1662年(康熙元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內部發生爭訌。清朝乘機派使者,企圖說服鄭成功之子鄭經歸降清朝。鄭經為了減輕壓力,與清朝談判,交出南明皇帝賜給的敕書,印璽。清朝要求臺灣人眾遷回內地,剃髮易服,鄭經不允,談判未成。康熙二年,清朝出兵攻打鄭氏據守在大陸上的最後一個據點廈門,鄭經戰敗,退出廈門,逃奔臺灣。清朝乘勝派舟師出徵臺灣,在海上突遇颱風,船隻沉沒,無功而返。

當時兩岸雖武裝對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願望。清王朝三藩未除,經濟不穩,無力用兵海上。而臺灣鄭氏,土地初闢,人口甚少,生產落後,經濟困難,急需大陸的糧食和物資供應。且鄭部大多是福建人,離家日久,思戀鄉土,私下渡海來歸者絡繹不絕。康熙六年,清廷派總兵孔元章,赴臺灣議撫,答應鄭經如歸順,可封「八閩王」,鄭經猶豫不決,後以「和議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墜」(《海紀輯要》),拒絕清朝的招撫。康熙親政後,刑部尚書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議,派知府慕天顏入臺,宣示招撫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讓步,允許鄭氏封藩,世守臺灣。鄭經則提出:「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髮,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江日升《臺灣外記》)。康熙答覆:「若鄭經留戀臺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於比朝鮮不剃髮,願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明清史料丁編》第三本)。康熙不願臺灣成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國家,故談判破裂。

此後發生三藩之亂,中原戰火瀰漫。鄭經乘機與吳三桂、耿精忠勾結,發兵攻福建、廣東,與清軍作戰,佔領廈門與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轉戰數年,吳三桂失敗,鄭經孤軍難支,又退回臺灣。清朝再一次爭取談判,福建總督姚啟聖派副將黃朝用赴臺。鄭經要求「請照琉球、高麗外國之例,稱臣奉貢,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而康熙堅決不同意臺灣比照琉球、高麗之例,認為:「臺灣人皆閩人,不得與琉球、高麗比」(《清聖祖實錄》卷一百零九)。雙方各持自己的立場,談判又無結果。

決策選將

不久,鄭經病逝,其子鄭克繼立。清廷討論如何解決臺灣問題,反對武力攻取臺灣的人很多。康熙二十一年「戶科給事中孫蕙條陳,臺灣進兵宜緩」。「(二十一年)七月,彗星見,井宿度,尾長二尺餘」。令百官言事,「尚書梁清標奏,今天下太平,凡事不宜開端,當以安靜為主。左都御史徐元文奏請暫停臺灣進剿。」(《清聖祖實錄》卷一百零三)。康熙排除了眾多反對意見,調走了認為「臺灣難攻且不必攻」(《聖祖御製文集》三集卷二)的水師提督萬正色與福建將軍喇哈達。決定採取「剿撫並用」的方針,「宜乘機規定澎湖臺灣……將綠旗舟師分領前進,務期剿撫並用,底定海疆」(《清聖祖實錄》卷九十一)。

臺灣地處大海中,波濤萬頃,作戰需賴水師,滿族將士嫻習馬步,而不習水戰,必需另選將帥,訓練士卒。李光地、姚啟聖推薦施琅可當此重任。

施琅,福建晉江人,有勇略。早年為鄭芝龍部下,後隨芝龍降清。鄭成功將其父子兄侄一門殺害,結下深仇。施琅在福建與鄭氏作戰多年,了解臺灣情況,熟悉水師機宜及海上風濤之變幻。他一貫主張攻取臺灣,但因曾是鄭氏部屬、清廷並不信任他,把他安置在北京居住,投閒十三年。

康熙決定起用施琅,授福建水師提督。此時,鄭氏竄犯福建、廣東的軍隊已被福建總督姚啟聖逐出。姚亦主張攻取臺灣,說「臺灣斷須次第攻取,永使海波不揚」(姚啟聖:《憂畏軒奏議》),並已訓練了一支驍勇善戰的水師。但作戰方略上,姚啟聖與施琅意見分歧,致出師日期一再推遲。施琅請求康熙給予「專徵」之權。督撫只管後勤供應「摧趲糧餉」,指揮作戰全部由自己負責。康熙同意施琅的請求。姚啟聖此後無權過問作戰事宜。但他以大局為重、和衷共濟,全力支援前線,保證了施琅出徵的糧食和物資供應。

戰鬥與善後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兵二萬餘人,乘戰船二百餘艘出徵。鄭克則派勇敢善戰的劉國軒守澎湖,所率兵將戰船與施琅相當。「緣岸築短牆,置腰銃,環二十餘裡為壁壘」(《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琅傳》),兩軍展開激戰,歷時七晝夜。施琅右眼負傷,遊擊蘭理中炮「腹破腸流出,為掬而納諸腹,持匹練縛其創。理呼殺賊,麾兵進」(《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一·蘭理傳)。五年以後,康熙見蘭理,極嘉獎他作戰英勇,「問澎湖戰狀,命解衣視其創,慰勞甚至」。總兵朱天貴「以十二舟薄敵壘,焚其舟,殺傷甚眾,戰益力。俄中飛炮,僕舟中,猶大呼殺賊,遂卒」(《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朱天貴傳)。澎湖大戰,鄭軍大敗。清軍擊沉敵船159艘,鄭軍死傷12000人,浮屍遍海,劉國軒僅率31艘船逃回臺灣。

澎湖戰敗,鄭克等極為恐慌。施琅進行政治爭取工作,對被俘的臺灣兵將,優禮相待,賞給銀米。800名傷殘者醫治之後,釋放回臺,令他們宣示招撫之意,臺灣民眾「莫不解體歸心,唯恐王師之不早來」(阮錫《海上見聞錄》)。鄭氏已無抵抗能力,於7月27日向清軍奉表納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戶口土地冊籍。康熙接受投降,優待鄭氏,稱:「爾等從前抗違之罪,全行赦免。仍從優敘錄。加恩安插、務令得所。煌煌諭旨,炳如日星,朕不食言」(《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一十一)。封鄭克公爵,封劉國軒侯爵,「降眾四萬餘,或入伍,或歸農。」鄭氏人眾俱得妥善安置,臺灣遂告統一。

施琅因平臺灣功,封靖海侯。他與鄭氏有殺戮父子兄侄的大仇,有人認為:施琅戰勝必定會進行報復。但施琅未妄殺鄭氏一人,他說:「絕島新附,一有誅戮,恐人情反側。吾所以銜恤茹痛者,為國事重,不敢顧私也」(《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琅傳》)。

收復臺灣後,又發生棄留之爭。有人認為:臺灣「孤懸海外,易藪賊,欲棄之」;也有人說:「海外泥丸,不足為中國加廣,裸體文身之番,不足與共守,日費天府金錢於無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臺灣歷史綱要》135頁)。施琅反對放棄臺灣的主張。他認為:臺灣是江浙閩粵四省之屏蔽,倘若放棄臺灣,必為紅毛(指荷蘭)復佔,「乃種禍後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虞」。「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施琅《恭陳臺灣棄留疏》)。康熙贊同施琅的意見說:「臺灣棄取,所關甚大。棄而不守,尤為不可」(《康熙起居注》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

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始設臺灣府與臺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在臺澎分別駐兵1萬人,設官治理、築城戍守,臺灣寶島得以統一於清朝政府之下。

相關焦點

  • 康熙皇帝是如何輕鬆收復臺灣的?
    康熙當政的時候臺灣還在鄭氏家族手中,當時的康熙剛剛平定了三藩之亂,而鄭經又在沿海搞事情,把康熙搞的很是惱火。 再加上水師提督施琅上奏,奏本中對留住臺灣的重要性進行了詳細闡明,讓康熙意識到臺灣的珍貴,所以為了大清的穩定與長治久安,康熙帝決定拿下臺灣。
  • 看康熙大帝如何收復臺灣?
    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同年,鄭成功病死,他的兒子鄭經繼位。也是在這一年,康熙繼位。這一年康熙9歲,鄭經20歲。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位20年的鄭經病故,臺灣政局動蕩,康熙的機會來了。到了康熙二十年,康熙大帝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孩子,此時的康熙已經統一了中原大地,平定了三藩之亂。這一年,康熙當機立斷,決定收復臺灣。康熙決定選用施琅率軍出徵。
  • 康熙收復臺灣,除了絕對實力外,還採取了哪些手段?
    明清交替之際,鄭成功在攻打南京失敗後,轉而把目光盯到了臺灣。當時的臺灣被荷蘭殖民者所佔據,鄭成功成功地把荷蘭人趕走了,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康熙元年,鄭成功去世了,他的兒子鄭經接了班。這讓清廷意識到武力收復臺灣只是時間問題了。不過由於康熙早期麻煩事太多,一時也顧不上臺灣。三藩之亂結束後,清朝的統治更加穩固。僅僅三年左右的時間,康熙就派出20萬水師進攻臺灣,並一舉成功的剿滅了鄭氏政權。康熙收復臺灣,除了絕對實力外,還採取了哪些手段?
  • 收復臺灣時,康熙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
    因為收復臺灣非施琅莫屬,於公於私、於恩於怨,於才於志,施琅都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
  • 因收復臺灣有功被康熙封為靖海侯的施琅,其後代的結局是怎樣的?
    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徹底平定「三藩之亂」後,才最終決定通過武力方式收復臺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啟聖在困苦與疾病中去世,終年六十,其葬禮的錢都是同僚東拼西湊出來的。不得不說這也算是施琅人生中的一個巨大的汙點。收復臺灣後的施琅,也參與組織了臺灣地區的生產和開發,為臺海交流與臺灣地區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施琅逝世,諡號襄莊,贈太子少傅銜,就此結束了其傳奇的一生。
  • 康熙收復臺灣可不是為了土地,他最大的目標還是島上的人
    而明鄭面對自己的門戶澎湖被清軍佔領,自己的軍隊又在此戰中損失殆盡,迫於無奈之下,鄭氏王朝也只得選擇了投降,結束了自己在臺灣歷經22年的經營和統治。而就此以後,臺灣也就成為了清朝的固有領土。當然了,如果再加上臺灣在明末清初被荷蘭侵佔的38年時間,臺灣脫離中原王朝統治一共去了60年。
  • 彭勝玉:統一法破除中國收復臺灣的緊箍咒
    清朝時期,為了和平收復臺灣,康熙九次和談均以失利而告終。積極謀求政治解決臺灣問題,努力通過和平談判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是康熙皇帝不改的初心,也是清廷基本國策。從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朝廷與臺灣鄭氏集團談判一直沒有中斷。而且,康熙皇帝每次都最大可能地表達誠意。
  • 鄭成功和康熙能夠兩度收復臺灣,是因為兩人都使用了這一戰略!
    公元1661年,進攻南京失敗的鄭成功,為了保證部隊補給的穩定、尋找長期抗清的根據地,於是率領兩萬五千名兵將,從金門出發,乘風破浪渡過臺灣海峽攻擊侵佔臺灣的荷蘭軍隊。鄭成功並沒有選擇直接進攻臺灣本島,而是先在臺灣海峽中東側的澎湖列島休整了幾天,隨後以最佳的狀態向盤踞在臺灣島的荷蘭人發起了猛烈進攻,成功收復臺灣。二十多年後的1683年,康熙的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軍兩萬人進軍臺灣,在澎湖列島大敗鄭軍主力,隨後,施琅並未直接進攻臺灣本島,而是率部隊在澎湖休整,張榜安民,並派人前往臺灣本島勸降。
  • 康熙收復臺灣後,此人上書康熙,應該直接趁勢拿下日本,永絕後患
    當年正是因為康熙的慧眼識才,才讓施琅這位優秀的水師將領,得以充分發揮自己擅長的能力,清王朝也因為對施琅的重用,順利地奪回了寶島臺灣。為什麼施琅如此強烈地建議康熙拿下日本呢?他認為,日本是中國東南方的潛在紊亂分子、不安定因素,現在朝廷銳氣正盛,是拿下他們的好時候。雖然康熙對施琅的工作態度很滿意,不過經過反覆周詳的考慮,最終還是沒有採納施琅的建議去派兵攻打日本。
  • 鹿鼎記:收復臺灣,施琅出力最多,最後韋小寶卻是最大贏家
    在鹿鼎記中韋小寶憑藉極其高超的拍馬屁功夫如魚得水,青雲直上。在收復鄭氏臺灣上,他也是手到擒來,成為最大贏家。其實,對於收復臺灣,真正一馬當先功不可沒的是施琅,可是最後頂著萬民傘得意洋洋的卻是韋小寶。這一份奪功的本事也是無人能比。為什麼韋小寶總是這麼順風順水呢?
  • 康熙為何能收復臺灣?寶島娛樂圈吳宗憲指出6大有利因素
    近來有臺灣媒體在分析清朝康熙帝何以成功統一臺灣議題,娛樂圈人士吳宗憲表示自己身為臺灣史的資深愛好者,也有興致一來參與討論,並認為康熙能成功統一臺灣,是有6項因素使然。
  • 康熙王朝:康熙匿名科考真的中了探花?紅樓夢卻表示否定!
    看過《康熙王朝》電視劇的朋友,一定會記得康熙曾經匿名參加科舉,並且一舉高中,中了探花。話說這一年科舉考試來臨,飽讀詩書的康熙心血來潮,想測試下自己的才能,看看在全國的考試中能考第幾名。於是化名為龍兒,偷偷地將答卷混入了其中,沒想到發榜那一天,答卷被大臣評為第三名,康熙不免欣喜若狂。當然這是小說在戲說,虛構的成分大,來自民間的傳聞比較大。翻開《紅樓夢》,我們卻意外在第一百十九回上面,也出現科舉考試。事後,大家也都知道賈寶玉高中了第七名,而李紈的兒子賈蘭中了第一百三十名。賈府由此蘭桂齊芳,家道從衰退敗落重新得以復興。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鄭成功和眾將領正想建立一塊反清復明的根據地,鄭成功從何廷斌那得知臺灣的狀況,決定渡海收復被荷蘭殖民者佔領的臺灣。公元1658年鄭成功開始為收復臺灣做準備,鄭軍抓緊時間檢修戰船,探測航道。
  • 康熙帝在眾大臣都主張放棄臺灣時,為什麼堅持要收復臺灣?
    而盤踞在臺灣地區的鄭家勢力也同樣讓人康熙帝頭疼不已。當時有很多人都勸康熙帝,不要收復臺灣,因為想要收復臺灣那麼康熙的朝廷必然要為此付出良多。那麼,康熙帝為什麼要在最後力排眾議,最後收復臺灣呢?這裡面究竟有著怎樣的秘密?首先一點就是出於當時整個帝國的正統性問題大清帝國是建立在明朝滅亡以後的基礎上的,但是當時臺灣地區的鄭家勢力基本上所代表的就是明朝的延續。
  • 《康熙王朝》中,朝中那麼多能臣名將,為何康熙重用一養馬之人?
    在《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是一個尖酸刻薄但是才華橫溢的糟老頭子。在康熙收復臺灣的過程中,姚啟聖可謂功不可沒。他的「三撫」和「三剿」策略是康熙能順利」平臺」核心理念,而起用臺灣降將「施琅」和「遷界禁海」則是收復臺灣功成的關鍵所在。
  • 歷史上收復臺灣背後之英雄們的恩恩怨怨
    康熙時期收復臺灣,第一功臣當然是施琅,然後是姚啟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李光地,明珠也能算半個。這幾個人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在收復臺灣的問題上都很堅決,都有貢獻,但在收復臺灣以後,對臺灣是棄是守上則意見相左,好在康熙深明大義,終於把臺灣納入版圖。這些人的故事我們一個一個說。
  • 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其實唱的不是康熙,而是鄭成功
    巨大利益之下,"海禁政策"形同虛設,海商盛行 鄭成功,中學歷史課本中在南明末年擊退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歷史上的鄭成功,並非只是一個普通的將領,他的背後倚靠的是海商中的龍頭老大"鄭氏家族"。
  • 如何評價康熙一朝的名臣——姚啟聖!
    和平三藩:姚啟聖跟隨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平定耿精忠叛軍,在平定耿精忠叛軍的戰役中聲名赫赫,他以非凡的勇氣和謀略,協助康親王攻克收復陷於耿精忠部署的江浙地區,並一路進攻福建,徹底平定耿精忠叛軍。平鄭軍:康熙十七年(1678年),鄭成功的部將劉國軒率軍進攻福建沿海,攻佔漳州海澄。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1700多年前,《臨海水土志》中就有關於對臺灣的記載,這是世界歷史上關於臺灣最早的文字記載。到了元、明、清時期,中國歷代王朝都在臺灣設立了行政機構,對臺進行了有效的管理。
  • 盤點《康熙王朝》劇中與歷史出入之處
    《康熙王朝》是2001年的拍攝的一部大型歷史電視連續劇。原名《康熙帝國》,一共50集。這電視劇繼承1997年的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它是在二月河的小說《康熙大帝》的基礎上改編的。康熙皇輿全覽圖為法國傳教士白晉等人奉康熙帝命令繪製而成,並非劇中周培公繪製。康熙帝收復臺灣之時為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經早在康熙二十年(1681)去世,當時臺灣鄭氏為鄭經之子鄭克塽主政。因此劇中康熙帝收臺擊敗鄭經是為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