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精準救助,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首都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應有之義,也是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職責的重要任務。本市社會建設和民政系統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強化救助響應,拓展服務方式,落實精準救助政策,開展個案幫扶,切實為困難群眾提供多元化、個性化服務,切實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職責。
今天,為民哥繼續為您帶來「關愛睏難群眾,精準救助在行動」系列報導,講述本市在困難群眾幫扶過程中的感人故事,展現困難群體救助向專業化、精準化、規範化發展的成效。
洪亮(化名),73歲,回族、未婚未育,是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特困供養人員,集中供養在海澱區上莊鎮敬老院,患有肢體、智力三級殘疾,伴有多種疾病,重度失能,長期臥床。
疫情期間,上莊鎮敬老院按要求實行封閉式管理,洪亮病情卻突然惡化。
北京市西城區仁助社會工作事務所的李潔接到西長安街街道民生保障辦公室關於洪亮情況的電訪後,緊急將洪亮送往醫院救治。經專家會診,老人肺部、泌尿系統嚴重感染,心肺功能較差,病情危重,已經無力回天。
考慮到洪亮去世後,無子女親屬料理後事,李潔及時安排社工介入,為洪亮聯繫了北京回民公墓,還讓老人在社工的陪伴下,安詳、有尊嚴地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旅程。
送老人走過最後一程
洪亮在醫院救治期間,由於年齡較大、病情複雜,需專人24小時陪護,李潔毫不猶豫選擇留下陪伴老人。
剛到醫院時,由於環境陌生,加之有智力障礙,洪亮情緒非常不穩定,常常無法配合檢查。李潔便經常安撫老人的情緒,反覆為老人解釋檢查的要求,拉著老人的手,協助醫生一起幫老人完成了各項檢查。
在治療期間,李潔感受到洪亮強烈的不安和恐懼,她每天都會去醫院探望老人,幫助老人適應醫院環境,緩解老人的焦慮情緒,消除老人的孤獨感。
李潔說
與醫生治病救人不同,社工是用眼睛觀察,用嘴巴溝通,用生命感受、影響生命,盡最大努力改變服務對象的生存狀態。
讓生命有尊嚴地落幕
洪亮是位孤寡老人,垂暮之年,受病痛折磨,沒有兒女守在身邊,也沒辦法經歷常規的養老送終程序。「孤寡老人臨終期的身心變化更值得社會關注。」李潔說,「在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刻,我們該和老人談些什麼?如何讓老人有尊嚴地跨越生命的終點?」
雖然李潔和社工的及時介入,讓洪亮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並不孤單,但老人的離開還是讓李潔受到很大的衝擊。
「臨終關懷,在關懷方式上不僅有醫療護理,還有社工介入的心理輔導,因為在臨終關懷服務中,社工既是資源連結者,又是陪伴者,可以發揮多元角色的作用。」李潔說,此次針對孤寡老人開展的臨終關懷服務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和嘗試,社工必須先要學會面對死亡,這是個很大的挑戰,可能會面臨移情、情感枯竭等壓力,這時會安排督導介入,幫助社工及時排解壓力、釋放不良情緒,保證為服務對象提供專業的服務。
當一個生命走向結束的時候,需要尊嚴,更需要愛和關懷。社工的及時介入,在協助醫生減輕孤寡老人因病痛帶來身體不適的同時,用愛和關懷給予老人精神上的支持和撫慰,陪伴老人有尊嚴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人物簡介
李潔,女,33歲,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助理社工師。2013年,她入職北京市西城區仁助社會工作事務所,從事社會工作。在精準救助工作中,她率領團隊探索出一套「街道統籌、社區聯動、多元參與、資源整合、專業服務」的困難群眾救助服務工作體系,整合轄區各類資源,關注困難群眾服務對象及家庭在經濟救助、心理關懷、社會融入等方面的需求,協助解決現實困難,改善困境或緩解危機。
文字:《北京社區報》 記者 王肅
編輯:尹利 呂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