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救助在行動|臨終關懷 讓孤寡老人有尊嚴地「謝幕」

2020-12-14 北京民政

開展精準救助,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首都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應有之義,也是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職責的重要任務。本市社會建設和民政系統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強化救助響應,拓展服務方式,落實精準救助政策,開展個案幫扶,切實為困難群眾提供多元化、個性化服務,切實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職責。

今天,為民哥繼續為您帶來「關愛睏難群眾,精準救助在行動」系列報導,講述本市在困難群眾幫扶過程中的感人故事,展現困難群體救助向專業化、精準化、規範化發展的成效。

洪亮(化名),73歲,回族、未婚未育,是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特困供養人員,集中供養在海澱區上莊鎮敬老院,患有肢體、智力三級殘疾,伴有多種疾病,重度失能,長期臥床。

疫情期間,上莊鎮敬老院按要求實行封閉式管理,洪亮病情卻突然惡化。

北京市西城區仁助社會工作事務所的李潔接到西長安街街道民生保障辦公室關於洪亮情況的電訪後,緊急將洪亮送往醫院救治。經專家會診,老人肺部、泌尿系統嚴重感染,心肺功能較差,病情危重,已經無力回天。

考慮到洪亮去世後,無子女親屬料理後事,李潔及時安排社工介入,為洪亮聯繫了北京回民公墓,還讓老人在社工的陪伴下,安詳、有尊嚴地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旅程。

送老人走過最後一程

洪亮在醫院救治期間,由於年齡較大、病情複雜,需專人24小時陪護,李潔毫不猶豫選擇留下陪伴老人。

剛到醫院時,由於環境陌生,加之有智力障礙,洪亮情緒非常不穩定,常常無法配合檢查。李潔便經常安撫老人的情緒,反覆為老人解釋檢查的要求,拉著老人的手,協助醫生一起幫老人完成了各項檢查。

在治療期間,李潔感受到洪亮強烈的不安和恐懼,她每天都會去醫院探望老人,幫助老人適應醫院環境,緩解老人的焦慮情緒,消除老人的孤獨感。

李潔說

與醫生治病救人不同,社工是用眼睛觀察,用嘴巴溝通,用生命感受、影響生命,盡最大努力改變服務對象的生存狀態。

讓生命有尊嚴地落幕

洪亮是位孤寡老人,垂暮之年,受病痛折磨,沒有兒女守在身邊,也沒辦法經歷常規的養老送終程序。「孤寡老人臨終期的身心變化更值得社會關注。」李潔說,「在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刻,我們該和老人談些什麼?如何讓老人有尊嚴地跨越生命的終點?」

雖然李潔和社工的及時介入,讓洪亮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並不孤單,但老人的離開還是讓李潔受到很大的衝擊。

「臨終關懷,在關懷方式上不僅有醫療護理,還有社工介入的心理輔導,因為在臨終關懷服務中,社工既是資源連結者,又是陪伴者,可以發揮多元角色的作用。」李潔說,此次針對孤寡老人開展的臨終關懷服務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和嘗試,社工必須先要學會面對死亡,這是個很大的挑戰,可能會面臨移情、情感枯竭等壓力,這時會安排督導介入,幫助社工及時排解壓力、釋放不良情緒,保證為服務對象提供專業的服務。

當一個生命走向結束的時候,需要尊嚴,更需要愛和關懷。社工的及時介入,在協助醫生減輕孤寡老人因病痛帶來身體不適的同時,用愛和關懷給予老人精神上的支持和撫慰,陪伴老人有尊嚴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人物簡介

李潔,女,33歲,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助理社工師。2013年,她入職北京市西城區仁助社會工作事務所,從事社會工作。在精準救助工作中,她率領團隊探索出一套「街道統籌、社區聯動、多元參與、資源整合、專業服務」的困難群眾救助服務工作體系,整合轄區各類資源,關注困難群眾服務對象及家庭在經濟救助、心理關懷、社會融入等方面的需求,協助解決現實困難,改善困境或緩解危機。

文字:《北京社區報》 記者 王肅

編輯:尹利 呂鳶

相關焦點

  • 沈德詠: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已無法迴避,建議適時立法規制
    原標題:專訪沈德詠: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已無法迴避,建議適時立法規制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沈德詠圍繞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等問題,向大會提交了提案,建言資政。目前公眾對「安樂死」的認知如何?大眾是否接受?推進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 如何讓生命帶著尊嚴謝幕?「生命末期的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專題培訓正在火熱招生中……
    為了提升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方面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借鑑先進地區的做法和經驗,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工作學院與深圳市龍崗區春暖社工服務中心聯合舉辦「生命末期的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專題培訓班。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流程,如何面對自己的生老病死與生離死別的歷程,卻是需學習的生命功課,甚至是長期挑戰。自己如何活得有意義與幸福,老得有智慧、在疾病歷程活得有質量、有尊嚴?
  • 身患癌症,如何讓生命有尊嚴的「謝幕」!
    正視死亡,避免無謂的治療,順應而坦然地接納死亡,安詳、無憾、平靜地度過生命的最後階段,有尊嚴地死亡,這才是正確的生命觀和死亡觀[1]。 3.我國民眾對臨終關懷缺乏了解 根據「經濟學人信息部」對世界範圍 40 多個國家臨終關懷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和調查,我國臨終關懷覆蓋率、民眾對臨終關懷的了解程度均是得分最低的國家[7]。
  • 伊.斯.蘭.教.的臨終關懷思想
    西方天主教於1967年在英國倫敦東南的希登漢創辦「聖·克裡斯多弗」救助院乃是現代臨終關懷運動興起的標誌。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醫療費用增加、慢性病增多等社會發展過程中種種問題的出現,人們對有尊嚴死亡的關注度顯著提高,人類社會對臨終關懷服務的要求也迅速增加。
  • 史繼學 | 戰疫情,不容忽視病人的臨終關懷
    從目前收治的病人情況看,傳染性強,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病情危重,預後較差者多為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疑似及確診病例均在有效隔離或防護條件下定點醫院治療,全程無家屬的陪伴。因此,新冠肺炎病人的臨終關懷成為不容忽視的話題。
  • 讓患者有尊嚴地走完生命最後一程 昆明市將為「安寧療護」制定標準
    原標題:讓患者有尊嚴地走完生命最後一程 昆明市將為「安寧療護」制定標準   記者從昆明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獲悉,目前昆明一共有10家「安寧療護」機構。
  • 瓊瑤臉書公開本人遺囑,挑戰我國臨終關懷底線
    「活著」的起碼條件,是要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會愛懂愛、會笑會哭、有思想有感情,能走能動……到了這些都失去的時候,人就只有軀殼!我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智和失能。萬一我失智失能了,幫我「尊嚴死」就是你們的責任!能夠送到瑞士去「安樂死」更好!中維,鏽瓊!今生有緣成為母子婆媳,有了可柔可嘉後,三代同堂,相親相愛度過我的晚年,我沒有白白到人間走一趟!
  • 洞頭區供電公司寒冬志願服務孤寡老人暖人心
    溫州網訊(通訊員 黃昭團 張增莉 孫芬萍)12月11日上午,國網溫州市洞頭區供電公司鹿西供電服務站員工王志剛在紙寫上手機號碼後,交給葉雲欽老人,並通過比劃手勢,告知其「以後有用電問題,找鄰居打電話,電力師傅將上門服務」。
  • 90多歲老夫妻想找有「臨終關懷」的養老院 杭州首家試點運營的安寧...
    刨去價格、環境、設施因素不談,周先生有一個基本要求:這家機構需要具備「臨終關懷」服務——這同樣是他父母的訴求。現在,越來越多老人更加豁達地談論「死亡」。臨終關懷、安寧護理、舒緩療護,這些曾非常隱晦的專業名詞也越來越多被公開提及。「高質量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體面地離去」漸漸被了解和認可。然而,這樣的服務並不好找。
  • 臨終關懷指南
    很多人面對親人朋友突然離世的情況,會悲痛不已、手足無措,希望亡者得到更好的歸宿,卻不懂得比較合適的處理方法,不能更好地幫助到亡者,甚是遺憾。人生無常,如何幫助他人面對死亡?今整理髮布智廣阿闍梨關於臨終關懷的相關開示,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在這裡要跟大家分享的臨終關懷指南,是我三十多年來跟隨諸多的高僧大德學習的一個成果。
  • 「生命末期的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專題培訓等您來搶位
    為了提升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方面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借鑑先進地區的做法和經驗,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工作學院與深圳市龍崗區春暖社工服務中心聯合舉辦「生命末期的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專題培訓班。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流程,如何面對自己的生老病死與生離死別的歷程,卻是需學習的生命功課,甚至是長期挑戰。自己如何活得有意義與幸福,老得有智慧、在疾病歷程活得有質量、有尊嚴?
  • 成都臨終關懷中心:正視「死亡」利人利己
    於是就有了很多代替死的詞語。比如:皇帝死了叫駕崩,美人死了叫香消玉殞,和尚死了叫圓寂等等。現在叫去世,走了,駕鶴西去等等。就不願意真正地告訴:人死了,永遠的離開這個世界。我們對待死亡一般都是害怕,恐懼,不願意提及的。
  • 北京臨終關懷醫院——北京豐臺建都醫院受到好評
    北京臨終關懷醫院——北京豐臺建都中西醫結合醫院是由北京市豐臺區衛生計生健康委員會批准登記註冊的一所二級中西醫結合醫院,北京市醫保定點醫院、國家非營利性醫院,患者持醫保卡就醫、住院可直接報銷結算,無需辦理多點。
  • 《The Hospice in Houston|休斯頓的臨終關懷》(中英文雙語版)
    豐田中心臨終關懷事業在中國並不多見,卻在美國很普及。光是休斯頓就有200多家關懷組織,我認為經濟實力和文化觀念的差異造成了這種現象。在美國學習先進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增長了我的見識。這個講座是醫學界推動臨終關懷發展的催化劑,正如我們今天所知。現代臨終關懷運動的開始應歸功於桑德斯夫人。「她的臨終關懷概念是將臨終關懷中最現代的醫療技術與中世紀宗教秩序的精神結合起來,這些宗教秩序曾經創造了臨終關懷,將其作為人們朝聖的一步。」
  • 特蕾莎修女:讓垂死之人有尊嚴地死去,受世人尊敬的天使聖人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劍指蒼穹)特蕾莎修女:讓垂死之人有尊嚴地死去,受世人尊敬的天使聖人人們不講道理、思想謬誤、自我中心,不管怎樣,還是愛他們;如果你友善,人們會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1948年2月7日,特蕾莎寫信給羅馬梵蒂岡的教皇,請求允許她離開修女會,專心救助窮人。半年後,教皇同意了,允許她以自由修女身份外出行善。特蕾莎立刻離開學校,到一家醫院接受了三個月的護士訓練。然後,她開始救助生病、有困難的窮人,還在最窮的貧民窟,為失學窮苦兒童辦了一所露天學校。
  • 新昌首家「臨終關懷」醫療單位已服務5...
    安寧療護,又稱為姑息療法、臨終關懷,上世紀六十年代發源於英國,2017年我國正式開始安寧療護中心的試點。2019年,新昌縣中醫院醫共體澄潭分院被確定為省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升醫養結合服務能力試點項目單位。
  • 臺灣醫院雲端療護:把臨終關懷搬到患者家中
    花蓮慈濟醫院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以及雲端療護的技術和方法,對同樣面臨老齡化和大量臨終關懷需求的內地醫療系統,有許多可資借鑑之處。2011年,臺灣年死亡人數約15萬人,但醫療機構用於臨終關懷的總床數只有723張,這一數字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據陳星助介紹,臺灣的非癌症死亡病患中,只有0.4%的人接受了臨終關懷照顧,這反映出很多非癌症患者沒有得到臨終關懷服務。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很多人希望在家裡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但往往並不能如願,大多數人最終是在醫院裡結束生命,比如臺灣患者在家死亡的比例僅僅為1%。
  • 英國多名彩票中獎者臨終關懷醫院送溫暖
    【新華社微特稿】英國一家臨終關懷醫院的工作人員近期收到特別的聖誕禮物。這些禮物來自多名彩票大獎中獎者。這些幸運兒希望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艱難時刻,趁聖誕節來臨之際為別人做點善事,最後決定為威爾斯地區加的夫市城市臨終關懷醫院工作人員準備9個精美的聖誕禮籃,由埃文斯送到醫院。埃文斯中樂透彩票頭等獎後圓了足球迷的夢,把自家後院改建成足球場,還買了加的夫足球俱樂部整個賽季門票。他今年6月當上爸爸,迎來兒子桑尼。他說:「能幫助臨終關懷醫院,感覺真好。」
  • 邊看邊聊|人生謝幕前的願望
    尤其是人生即將走到盡頭,已有一段時間處於社會舞臺的邊緣,思維能力的弱化、行為能力的退化,其願望式微,但沉澱於內心的某些願望依然縈繞不絕,揮之不去,並且「奢望」兌現,以了卻人生謝幕前的遺憾。日本本田公司創始人本田宗一郎財大氣粗,曾是個呼風喚雨的人物,給外界的印象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