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一部有情的歷史
——克羅齊的美學探索
作者:賀嘉年
美學與歷史的關係,是古今學人熱議的話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詩歌用具體的形象體現普遍的規律,而歷史只記錄偶然的事件,因此詩歌高於歷史。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卻說「《詩》亡然後《春秋》作」,反映出戰國時代禮樂文化式微,史官群體崛起的歷史背景。可見,詩與史的關係比想像中更為複雜。那麼,文藝如何體現歷史,歷史又如何影響文藝?對於這個問題,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給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答案:藝術,是一部有情的歷史。
對國內學者來說,克羅齊這個名字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40至50年代,我國美學家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詩論》《克羅齊哲學評述》等作品中,就大力譯介克羅齊的表現主義學說,對當時文藝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克羅齊所謂的表現主義,並不是指藝術作品就要抒發情志,展現作家的人格風骨,而是說當我們見到一個事物,心中只領會那事物的形象、意象,不摻雜多餘的理性思考或價值判斷時,這個完滿的意象本身就是美,讓心靈產生這個完美的意象,就是「表現」。我們都知道蘇東坡畫竹的故事,作畫時首先要有「胸中之竹」,然後用筆墨紙硯將其畫在紙上,而克羅齊的意思是,當內心產生了清晰而完整的意象時,藝術作品就已經完成,至於運筆作畫、遣詞造句,則是技藝、實踐的領域,與純美無關。
真正的藝術不是眼前的作品,反倒成了作家心裡尚未傳達的那個意象,這豈不荒謬?克羅齊的學說看似不合常理,實則蘊含深意。人們常說藝術的目的是追求真善美,卻很少探討三種價值之間的具體關係。實際上,真代表人類的求知與理性活動,善代表追求自由、平等、正義的倫理實踐。它們與藝術既有聯繫,又有不同。克羅齊的理論,正是聚焦在藝術區別於求知與實踐的非功利屬性。在他看來,美就是一個意象在心中最完滿的呈現,帶給人最純粹的審美愉悅,人得以在藝術中實現情感的升華。更重要的是,美的意象不僅是作者此時此刻的情感宣洩,更凝結著人類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的普遍際遇。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濃縮著多少朝代的興衰更迭;一首《國際歌》,訴說著多少仁人志士為理想獻身的高尚情懷;一部《平凡的世界》,讓多少知青回憶起艱苦奮鬥的崢嶸歲月。總之,藝術中蘊藏著溝通古今,喚醒民族與歷史記憶的神奇力量,是人類情感的合流,是一部包含著普遍情感的歷史。
但克羅齊並未止步於此,他立志構建一套包含人類所有思維活動的理論體系。從1902年到1915年,克羅齊先後出版了《作為純概念科學的邏輯學》《實踐哲學——經濟學與倫理學》《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以此作為對《美學原理》的補充與擴展。如果說,早年的克羅齊還熱衷於對美進行思辨性的哲學闡釋,那麼在這幾部作品中,他則意欲溝通審美與歷史,將美與藝術放在更為廣闊的人類歷史中加以考查。
在《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中,克羅齊特別強調:思維是人類最寶貴的品質,正因為有了思維活動,人才可以與無機自然界相區分,才能有尊嚴、有意義地生活在大地之上。人類進行的任何活動,都需要被思維才有意義,否則就是一個虛無的存在。在此之上,他將人類的精神活動依照等級,由低到高劃分為審美、邏輯、經濟、倫理四個領域,彼此之間層層遞進,生生不息。真正的歷史,不是考古學家、編年史家對材料的編纂整理,也不是停留於腦海中的某種抽象概念,而是所有人在世間的生存與發展,包涵了每個人生命中的所有思想與行動。因此,歷史就是真實的世界本身,就是人類的全體生命。這就是「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個著名命題的含義。如果說歷史是人類精神活動的全體,那麼它絕不會成為過去式,因為思維是人類的本質,人類不滅,精神不死。
如果說一切人類活動都是歷史,那麼藝術自然也是其中之一,這是否意味著藝術被取消,被歷史所代替呢?其實不然。藝術作品為我們追溯人類精神提供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優秀的文藝作品,總是讓受眾既能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又能從中汲取創造現實的精神力量。過去與現在,個人與集體,在美與藝術中達到了和諧統一。這一點,正如克羅齊所言,「一切純粹的藝術表現,都同時是他自己,又是普遍性本身……詩人的每一句話,他幻想的每一個創造都有整個人類的命運、希望、痛苦、歡樂、榮華與悲哀,都有現實生活的全部場景」。
藝術是一部有情的歷史,歷史也是一門有情的藝術。這裡的「情」,不再是一己的喜怒好惡,而是人類創造力、生命力的集中體現,是生生不息的人類精神。現代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人類精神世界與價值體系卻面臨種種危機,藝術逐漸肩負起拯救人性、解放心靈的崇高使命。從蔡元培的「美育」到朱光潛的「靜穆美」,從陳世驤的「抒情的傳統」到李澤厚的「情本體」,從海德格爾「詩意地棲居」到馬爾庫塞的「新感性」,中西美學家不約而同地在審美中尋求現代人心靈的慰藉。但藝術的效用終究有限,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思想資源,去克服人類的精神與價值危機。
克羅齊的美學貢獻,或許就是賦予美與藝術以歷史的厚重感。歷史本身,那生生不息的人類精神活動,也成為凝神觀照的審美對象。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中,有一句神諭這樣說道:人吶,認識你自己。或許通過藝術這部有情的歷史,我們正在接近那終極的人類奧秘。
(作者賀嘉年系復旦大學中文系2019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