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剪紙藝術 | 法國剪紙藝術歷史初探

2021-02-17 喬曉光工作室

中國是世界剪紙的原鄉,世界最早的剪紙就產生於中國。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寶雞隴縣、敦煌、新疆吐魯番三地考古發現的剪紙實物,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剪紙悠久的歷史,以及至今仍活態傳承的現實,成為人類文化遺產中獨特的紙文明現象。

 

三四世紀,造紙術首先在亞洲地區得到了最早的傳播;7世紀造紙術傳入阿拉伯地區;10世紀以後造紙術開始傳向歐洲,至文藝復興時期造紙術在西方已得到普及,逐漸取代羊皮紙。中國古代剪紙的傳播、交流與融合是如何開展的,這還是一個未知的領域,但剪紙的文化傳播與融合不會是孤立發生的,也不會簡單依託於造紙術傳播的路徑去進行。絲綢之路考古發現的剪紙,以及這個區域今天仍然活態的剪紙遺存,都呈現出中外多元文化影響的痕跡。中國的傳統剪紙是區域性民俗生活的產物,依託於區域文化信仰與民間節日、祭祀活動的需求,並有其約定俗成的紋飾譜系和具體的民俗使用功能。剪紙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與媒介,世界不同國家地區的傳統剪紙,同樣具有這個基本的文化屬性。

 

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造紙術的發明與傳播,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也為剪紙成為世界普遍性的文化現象提供了可能。21世紀初,我們在中國剪紙申報世界非遺名錄的過程中,已經基本了解到世界剪紙藝術的大體分布,但世界不同國家地區有關剪紙的歷史與發展現狀的具體信息,仍是一個文化盲區。我們在後續十多年中國剪紙多民族基礎田野研究過程中,發現了中國剪紙與東亞和南亞一些國家傳統剪紙的關聯,也發現了東北地區少數民族非紙材的剪制傳統與北亞及世界薩滿文化區域的關聯。我們不能把中國剪紙的歷史生成與發展游離於世界剪紙領域的文化視野之外,從中國剪紙看世界剪紙,從世界剪紙反觀中國剪紙,這應當是一個雙向互補的文明認知視野與方法觀,其中包含著許多我們未知的東西。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仉鳳皋先生陸續編著出版了《日本剪紙藝術》《外國剪紙集》《中外剪紙藝術》等畫冊,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剪紙藝術先行的推介者。但整體上講,我們對國外剪紙比較系統深入的了解還未開始。

 

關於中國古代剪紙傳播的研究還是一個有待發掘的領域。日本至今保留著中國唐朝時期的剪紙,在古代的日本,中國的造紙術、佛教、道教、古典藝術等,這些不斷傳入的文化都在為剪紙的傳播提供了可能。中世紀的歐洲和阿拉伯地區,已經在跨區域跨文化的經濟貿易與地緣文明傳播中,促進了藝術的傳播與交流。而17世紀以後歐洲和遠東之間頻繁的貿易活動,也為中國的陶瓷等手工藝品帶來了傳播的途徑。紙作為一種生存情感與信仰精神的載體,在不同國家地區的民眾生活中,被投射進不同的文化情感寄託與敘事象徵,而剪刀與刻刀的發明與使用,又使人類共有的手作鏤空意識,得到了更加廣泛的發揮與發展。

 

在《民藝》雜誌「他山之石」欄目中開設「世界剪紙藝術」專輯,是對世界不同國家剪紙藝術傳統認知的一個開始,目前的約稿作者大多是中央美術學院非遺與民間美術研究方向畢業的同學,這些同學目前有的正在不同國家攻讀碩、博士學位,也有已經在國外定居生活的,他們通過煩瑣的資料搜尋和編譯研究,為我們帶來了比較具體深入的世界剪紙藝術信息。我們希望更多有志於世界剪紙藝術研究的人參與進來,共同推動世界剪紙藝術認知的普及。

——喬曉光

【內容摘要】法國剪紙藝術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6世紀以鏤空花邊裝飾的「卡尼維」(Canivet)宗教聖像畫。隨著紙張在歐洲的規模化生產,輕薄的紙張取代了質地厚實的羊皮紙,成為製作聖像畫的主要材質。此時的剪紙作品多出自修女之手,較之以往常見的簡單幾何圖案,已經呈現出更為精巧、繁複的紋樣。同一時期,在法國阿爾薩斯地區出現了一種名為「格特爾」(Goettelbriefe)的洗禮祝福信。在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阿爾薩斯地區已擁有數量可觀的基督新教教徒。這種以鏤空花邊剪紙裝飾的祝福信通常是在洗禮儀式中由教父教母贈與教子(女)。從18世紀末開始,法國剪紙藝術的宗教色彩逐漸減弱,從阿爾薩斯地區聖誕主題的民間窗花剪紙,到肖像剪影,再到20世紀剪紙動畫的製作,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法國剪紙藝術的視覺語言在不斷地被擴充,各種新的靈感和元素也在不斷豐富著這一古老傳統的形式與內核,呈現出來自不同時代的文化表述。

【關鍵詞】法國剪紙藝術;卡尼維;阿爾薩斯剪紙傳統;格特爾;剪影;剪紙動畫

在今天法國的大部分地區,除了在博物館的展廳裡以及藝術家的工作室內,我們幾乎很少見到剪紙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似乎,剪紙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基本被屏蔽在主流公眾視野之外。從歷史上看,無論是在16世紀成為宗教聖物,還是在18世紀備受上流社會的追捧,法國的剪紙傳統均呈現出了與鄰國瑞士、德國不同的文化表達。

在歐洲,從16世紀至18世紀,在各類材質[a]的小件聖像畫之中,頗受教徒、出版商以及收藏家追捧的便是「卡尼維」聖像畫。「卡尼維」由法語「Canivet」一詞音譯而來,本義為「小刻刀」(canif)。刀片最寬處僅有三四毫米,最初只是專門用來製作鵝毛筆的工具,後因其極為適合實現更為精巧的刻制工藝而被製作卡尼維花邊裝飾的手工藝人採用。法國自6世紀以來的著名制刀中心蒂耶爾鎮直到1920年還在生產這種特製的小刻刀。「卡尼維」,狹義來說,是指以全手工方式製作帶有鏤空花邊裝飾的小件聖像畫。這意味著,無論是位於中心位置的手繪水彩或水粉聖像畫,還是用以裝飾聖像的鏤空花邊,均需要以純手工方式完成。現存已知最古老的卡尼維聖像畫來自一本僅有二十四頁的古籍[1](包括九頁版畫插畫)。對於這本書的出版年代,來自英國的古物研究學者和天文學家亨利·查理·英格萊菲爾德爵士(Henry Charles Englefield, 1752—1822)在1774年根據書中第二頁出現的亨利七世特有的花押字判斷,它應該約在1485年至1509年間製作出版。書的每一頁上,都能看到使用「卡尼維」小刻刀鏤刻的裝飾圖案[2]。目前,這本書被收藏在比利時利涅親王的伯勒伊爾城堡(Château Beloeil)內的圖書室中。

卡尼維作品 題為《聖彼得》 創作於17世紀末 作者不詳

 尺寸18x14.2 cm  

圖片版權:來自加布裡耶·馬涅尼的私人收藏

在16、17世紀的歐洲,市面上不少與天主教宗教傳統相關的聖物多出自修道院的隱居修女之手。根據歷史學家艾曼奴艾爾·弗裡昂(Emmanuelle Friant)的研究[3],在法國,像加爾默羅會、聖母訪親女修會、本篤會的修女們都會從事手工藝活動。對於她們來說,這也是每日靜心修行的一部分。修女們在修道院裡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同時也要負責刺繡經文,製作聖壇裝飾等工作。她們也會製作一些供個人祈禱時使用的聖物,比如小件聖像畫。她們精湛的手工技藝和審美品位,以及虔誠修行之心都藉由著這些精美絕倫的聖像畫呈現在我們面前。在歐洲,除了法國之外,德國、荷蘭、比利時、瑞士以及義大利等國也都擁有手工製作卡維尼聖像畫的傳統。據瑞士學者菲麗西達斯·奧勒(Felicitas Oehler)的研究[4],在17世紀的荷蘭,卡尼維聖像畫不僅深受上流社會婦女的喜愛,[b]也令不少男人著迷,費德裡克·漢德裡克·馮·伍斯特(Frederik hendrik van Voorst,1660—1737)就是其中的一個。在荷蘭,這一時期的聖像畫材質還是以羊皮紙為主,這種材料質地厚實,其實並不利於鏤刻較為繁複精細的圖案,但出自伍斯特之手的作品已經展現出了相當豐富細緻的紋樣。在法國的卡尼維收藏家杜桑夫婦(Doussin)看來,法國的花邊剪紙工藝更為精巧、繁複,它的紋樣與蕾絲織品的鏤空花紋極為相似。而德語區(巴伐利亞、瑞士、佛蘭德斯等地區)的工藝,略顯粗糙,且多以幾何圖案為主。

 卡尼維作品 題為《聖約瑟》 創作於1740年

 作者不詳 尺寸27.5x 35 cm 

圖片版權:Hans-jürgen glatz 畫廊

目前,留存於世的卡尼維聖像畫大多製作於17世紀末至18世紀之間。在法國,大部分展出的卡尼維聖像畫都是17世紀以來的作品。在1969年12月至1970年1月間,裡昂市立圖書館曾舉辦了名為「向加布裡耶·馬涅尼致敬」的展覽。這次的展覽卡尼維展品幾乎都是來自於裡昂市立圖書館的管理員加布裡耶·馬涅尼(Gabriel Magnien,1887—1951)的私人收藏。在當時展出的一百餘幅卡尼維聖像畫之中,僅有一幅製作於15世紀。

對於卡尼維聖像畫,尤其是它的鏤空花邊裝飾究竟是如何完成的,還存在著諸多疑問。比如,加布裡耶·馬涅尼曾提出,當時是否會為了提高效率或希望圖案能夠呈現出和諧對稱的美感,而先將紙張對摺,再進行刻制?隨即,他在一本在1868年出版,名為《卡託康布雷西民間詩歌與歌曲》[5]的書中發現了一段關於如何製作卡尼維的描述:「那時,在康布雷(Cambrai)[c],有一個可憐的精靈,他勢單力薄,只擁有一項與眾不同的藝術才能:僅用一把小刻刀便能在放置於木板上的紙張上刻出各種飛禽、花卉植物以及各式建築物。其精細程度堪比最上等的蕾絲織物。」

卡尼維作品 題為《愛的象徵》 創作於17世紀末 

作者不詳  尺寸24.3x18.7 cm  

圖片版權:來自加布裡耶•馬涅尼的私人收藏

從紋樣特點來看,法國的神父保羅·託內特(Paul Toinet,1924—1991)曾把卡尼維聖像畫分為三種類型[6]:第一種是花邊剪紙裝飾部分以葉漩渦飾紋樣和花型紋樣為主;第二種是裝飾部分由點刻法製成;第三種是留有較大空白邊飾的卡尼維聖像畫。從主題上來說,主要以宗教內容為主。以1969年在裡昂展出的加布裡耶·馬涅尼的收藏品為例,在22件17世紀的藏品之中,有9件卡尼維的中心圖案都是聖人像,包括了耶穌會創始人羅耀拉(Ignace de Loyola),耶穌會的傳教士聖弗朗索瓦·扎維爾(François Xavier),聖弗朗索瓦·沙裡士(François de Sales),聖女特雷薩(Thérèse d』Avila),抹大拉的瑪利亞(Marie Madeleine)等。

隨著印刷術傳入歐洲,在16世紀,為了奪回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失去的教區,在天主教教會的推動之下,大量印有聖像和祈禱詞的小件單頁卡片被印製出來,在各地進行分發、售賣。最初,主要以黑白木刻印刷畫為主,之後能夠表現更為精細效果的雕刻銅版畫便取而代之,市面上也開始出現了成套印有聖像和祈禱詞的彩色小件印刷品。其中,來自安特衛普的版畫師功不可沒。在那個時代,版畫師經常會和像阿爾布雷希特·丟勒(Albrecht Dürer)、盧卡斯·克拉赫納(Lucas Cranach)、老彼得·勃魯蓋爾(Pieter Brueghel l』Ancien)等已蜚聲歐洲的畫家合作,他們也會和出版商一起在作品上署名。通過現存的藏品和資料,歷史學家發現有一百七十多名,署名曾出現在版畫之上的安特衛普版畫師都隸屬於著名的聖盧克安特衛普公會(Guilde de St.Luc),[d]他們多來自於佛蘭德斯、萊茵河畔及法國各地,這其中就包括了不少法國有名的版畫師。當時,在法國,聖像畫製作已經形成了從刻版、印刷到出版發行環節相當完整的產業規模。巴黎的蒙特格尤街(Rue Montorgueil)以及後來的聖雅克街(Rue St.Jacques),在1850年之前,都被視為法國的聖像畫製作中心。巴黎著名的瑪赫亞特出版社(Mariette)就位於出版商雲集的聖雅克街。出版社的創始人讓·馬赫亞特(Jean Mariette)擁有超過十萬幅小件雕版聖像畫收藏。從19世紀中葉開始,隨著雕版聖像畫的流行,市面上也開始出現了用花邊剪紙裝飾的印製聖像畫,越來越多的收藏家和經銷商漸漸將這種半手工製做的聖像畫也稱為「卡尼維」。至今,法國的一些收藏家對此持有異見。

卡尼維作品 題為《聖路易》 創作於18世紀 

作者不詳 尺寸18.5x14 cm

 圖片版權:來自加布裡耶•馬涅尼的私人收藏

阿爾薩斯(Alsace)[e]位於法國東部,與德國接壤,是目前民間剪紙活動依舊相當活躍的地區。這裡擁有法國最古老的聖誕集市,無論是在凱澤貝格(Kayserberg),還是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聖誕集市上,我們都能看到售賣阿爾薩斯民間剪紙窗花的攤位。據攤主介紹,這些都是由當地的民間藝術家手工製做而成,每幅的售價根據不同尺寸在2歐元到10歐元不等。典型的聖誕節主題裝飾剪紙圖樣比較簡單,以鳥禽、心形和樹木為主。與中國的窗花不同,阿爾薩斯的窗花是白色,一般會選用110克或120克的白色紙張。阿爾薩斯剪紙藝術家卡詩·苔維寧(Cathy Thévenin)解釋說,對於屋內的人,白色窗花以夜色為底會顯得更為生動,對於屋外的行人,白色在室內柔和燈光的映襯之下會顯得格外溫暖。對於阿爾薩斯人來說,這也象徵著他們所信守的聖誕精神——親友共聚、幫助他人。

洗禮祝福信 創作於1836年 作者不詳 圖片版權:Ji-Elle

與法國其他地區不同,在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阿爾薩斯地區已擁有數量可觀的基督新教教徒。正是在當時一種頗為流行,被稱為「格特爾(Goettelbriefe)」[f]的洗禮祝福信上,我們看到了阿爾薩斯地區已知最早的剪紙作品。Goettelbriefe一詞源自阿爾薩斯方言,[g]意為「教母的信」。在洗禮儀式中,教父教母扮演著為受洗人作保的角色。教父和教母要將一封紀念人生重要儀式時刻的洗禮祝福信贈送給教子(女)。根據目前現存的洗禮祝福信收藏,可以將其分為五類:第一種是時代較為久遠的純文字手寫信(通常保存狀況較差);第二種是以哥德式的書法字體寫成的彩色(以紅色和綠色為主)純文字祝福信;第三種是帶有裝飾圖案的書法字體祝福信。裝飾圖案部分多以手繪或鏤刻模版印製的方式完成。常見的圖樣有鬱金香、玫瑰、心形、鳥禽、樹枝、天使及幾何圖形;第四種是出現在18世紀中葉之後的黑白印刷品;第五種就是在1800年至1840年間廣為流行,以花邊剪紙裝飾的祝福信。有不少人也將其歸入卡維尼的類別。但值得一提的是,與「卡尼維」不同,洗禮祝福卡的花邊裝飾部分基本是僅以剪刀製作完成的。而且邊框多為圓形。

除了早期的洗禮祝福卡是由教父教母親手製作之外,大部分洗禮祝福卡是由神職人員、教師、書記員、抄寫員或者半職業畫家進行書寫製作的。其中,在當時較有名氣的畫家包括了傑克·杜特(Jacques Dutt),格耶斯·巴赫三兄弟(Les trois Griesbächer)、傑克·林赫特(Jacques Lienhart)、喬治·梅克林(Georges Merckling)、讓·舒茨(Jean Schultz)等。之後,在印刷出版業頗具規模之後,斯特拉斯堡、維桑堡(Wissembourg)以及阿格諾(Haguenau)成為製作洗禮祝福卡最高產的市鎮。今天,大部分來自不同時代的洗禮祝福卡都被收藏在阿爾薩斯的三間博物館中:阿爾薩斯民間藝術博物館、法費諾芬民間圖像博物館以及阿格諾民族博物館

在法語中,Silhouette具有剪影、輪廓或體型(外形)等釋義。從18世紀末起,肖像剪影不再是上流社會婦女閒暇時間的消遣活動,市場裡、大街上也開始出現了為路人即興創作肖像剪影的街頭藝術家。製作精美的作品也會被印製在報刊、期刊之上,廣為流傳。在這個時期,與英國、德國、瑞士等國的剪影藝術的方興未艾相比,法國卻鮮有令人矚目的作品或藝術家出現。我們目前能找到的僅有弗朗索瓦·戈諾德(François Gonord,1756—1822)在1781年出版的一本肖像剪影作品集。另一位剪影藝術家奧古斯特·艾杜亞赫(August Édouart,1788—1861)雖然在法國出生,卻一直在英國和美國生活和進行創作。

奧古斯特•艾杜亞赫 題為《弗蘭克•詹森和他的妻子海倫》

創作於1842年 尺寸:28.8x23.6 cm

圖片版權: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奧古斯特•艾杜亞赫 題為《南海島民》 創作於1826年 

尺寸:26.7x34.2 cm

圖片版權: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進入20世紀以來,法國的剪紙藝術也漸漸與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尤其是在實用設計領域的合作愈加頻繁。其中,將剪紙藝術運用到動畫片的製作中,成績相當矚目。法國,作為動畫片的誕生地,擁有眾多動畫大師,從動畫之父埃米爾·克爾(Emile Cohl,1857—1938)到製作了《國王與小鳥》的保羅·格裡莫(Paul Grimault,1905—1994),我們都能看到剪紙藝術表現形式在他們影片中的運用。

當代剪紙動畫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出生於法國貝贊松的讓-弗朗索瓦·拉吉奧(Jean-François Laguionie, 1939—)。他因著迷於中國的皮影戲而始終對將剪影的形式運用在動畫製作之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在法國著名的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上,他結識了保羅·格裡莫。正是在保羅·格裡莫的支持之下,他繼續開發剪紙動畫技術,先是在1965年憑藉動畫短片《小姐與大提琴手》(La demoiselle et le violoncelliste)贏得了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大獎,之後又在1978年以《穿越大西洋》(La traversée de l』Atlantique)入選坎城電影節並斬獲金棕櫚獎。正是以剪紙作為媒介,拉吉奧創作出了扣人心弦的動畫作品,並獲得了能夠製作出「全歐洲最精美畫面的動畫片」的評價。

米歇爾•歐斯洛在製作動畫片《夜幕下的故事》時為其中的一個主人公小男孩坦坦畫的第一張草圖 圖片版權米歇爾•歐斯洛

另一位法國著名的動畫大師米歇爾·歐斯洛(Michel Ocelot,1943—)更是將剪紙藝術所提供的想像維度和張力在自己的動畫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是採用剪紙的方式呈現整個故事。他曾在魯昂美術學院、巴黎裝飾藝術學院以及加利福尼亞藝術學院接受過系統的美術訓練。本來只是在業餘時間與朋友一起嘗試製作動畫短片。當時沒有製作經費,能夠實現的動畫技術十分有限,歐斯洛就選擇了幾乎不需要花費成本的剪紙呈現方式。因此而嘗試剪紙,並開始迷戀上這種紙張的質感以及它所能展示的靈活性,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在他早期的動畫短片《三個發明家》製作過程中,他將洛可可裝飾紋樣、鉤針花紋融入白色剪紙中,營造出精緻的畫面風格。他還在剪紙的基礎上進行了雕刻處理,這讓角色和場景又有了紙雕的意味。在製作動畫長片《王子與公主》和它的續集《夜幕下的故事》時,歐斯洛採用了剪影動畫的形式,以黑色的輪廓剪影作為主要的人物造型方式。但為了傳達情緒,歐斯洛的剪影人物造型以鏤空的形式保留了人物的眼睛。創作於2011年的《夜幕下的故事》使用了三維技術。在影片中的剪影不再使用紙張進行創作,而是採用了三維建模的方式,在電腦中打光和渲染,最後再輸出類似於剪影動畫效果的影像。

米歇爾•歐斯洛在1979年創作的動畫片《三個發明家》中的一個場景,此片在同年獲得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頒發的獎項

圖片版權米歇爾•歐斯洛與Studio O

在法國,儘管剪紙可能已經失去了原先的宗教、政治以及民俗功能,但是歐洲當代剪紙與實用設計密不可分,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剪紙的視覺語言在不斷地被擴充,各種新的靈感和元素也在不斷豐富著這一古老傳統的形式與內核,讓它繼續承載、保留著來自不同時代的文化與表達。

注釋


a  當時的聖像畫材質包括羊皮紙、直紋紙、織物、明膠紙等。

b  1686年,一本名為《荷蘭婦女的藝術消遣——剪紙藝術介紹》,以婦女為主要受眾讀者的書籍出版。

c  康布雷是位於法國北部上法蘭西大區諾爾省的一個市鎮。

d  聖盧克公會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匯集了畫家、版畫師、雕塑家等職業藝術家的行會。之所以以聖盧克為名是為了紀念福音傳教士盧克,他被視為畫家的守護聖人。在諸多各地的聖盧克公會中,位於安特衛普的聖盧克公會以其當時的規模和影響力享譽歐洲大陸。

e  阿爾薩斯在2016年1月1日,法國行政區劃改革之後,阿爾薩斯撤區,與原先的香檳—阿登大區和洛林大區合併成為大東部大區。

f  格特爾是根據Goettel的音譯。Briefe在德文中義為信件。

g  一種通行於阿爾薩斯地區的日耳曼語系方言,屬於低地阿勒曼尼語,與德語密切相關。

參考文獻


[1]    書名為《耶穌基督的熱情之書》(拉丁原文為 Liber Passionis domini nostri Jesu-Christi, cum figuris et cracteribus ex nulla materia compositis)。

[2]    參考Andrée Scufflaire在1964年在第207期《考古、歷史和藝術協會簡報》(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archéologique, historique et artistique Le Vieux Papier pour l』étude de la vie et des mœurs d』autrefois)發表的文章《伯勒伊爾城堡圖書館的古籍》(Liber passioni de Beloeil)。

[3]    參考Emmanuelle Friant的歷史學博士論文 《天主教的物質文化:法國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間的私人聖物》(Le catholicism materiel : les objets de la piété privée dans la France des XVIe et XVIIe siécles)

[4]    參考Felicitas Oehler的著作《剪紙藝術:五個世紀的歷史》(L』art du papier découpé : cinq siécles d』histoire),2013年出版。

[5]    參考阿齊勒·杜裡厄(Achille Durieux,1826—1892)收集且編輯的《卡託康布雷西民間詩歌與歌曲》(Chants et chansons populaires du Cambrésis)。

[6]    參考Paul Toinet在1967年發表在第220期《考古、歷史和藝術協會簡報》(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archéologique, historique et artistique Le Vieux Papier pour l』étude de la vie et des mœurs d』autrefois)上的文章《關於小件祈禱聖像畫的研究》(Philosophie de la petite imagerie dévote)。

本文選自《民藝》2019年第5期

作者  鄭珊珊  法國裡昂第二大學人類學系

羅納阿爾卑斯歷史研究所 人類學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袁園

喬曉光

藝術與非遺工作發布平臺

 Qiao Xiaoguang Studio: Artwork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motion

相關焦點

  • 世界剪紙藝術 | 安徒生的剪紙世界
    中國是世界剪紙的原鄉,世界最早的剪紙就產生於中國。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寶雞隴縣、敦煌、新疆吐魯番三地考古發現的剪紙實物,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剪紙悠久的歷史,以及至今仍活態傳承的現實,成為人類文化遺產中獨特的紙文明現象。
  • 世界剪紙藝術 | 波蘭民間剪紙
    中國是世界剪紙的原鄉,世界最早的剪紙就產生於中國。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寶雞隴縣、敦煌、新疆吐魯番三地考古發現的剪紙實物,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剪紙悠久的歷史,以及至今仍活態傳承的現實,成為人類文化遺產中獨特的紙文明現象。
  • 【方志四川•藝術】儀隴剪紙
    儀隴剪紙儀隴民間剪紙源遠流長,蘊藏著古老的文化內涵,具有樸實自然的藝術特色。據《儀隴縣誌》載,早在民國初期,剪紙就已進入了市場,剪紙職業藝人林世植的作品,「豐滿、精巧、秀雅,暢銷順慶府屬各縣」。,走出了一條「剪紙與書藝、剪紙與藏書票、剪紙與民間燙畫」相結合的新途徑,使剪紙藝術有了長足的發展。
  • 吳宗霖:為非遺剪紙藝術傳承人圓夢
    而這天對於中國一川(澳門)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中華慈善總會傳眉心秀愛心基金項目管理辦公室主任吳宗霖來說卻是一個特別的日子——由中國一川(澳門)國際有限公司全資資助建立的孫秀英剪紙藝術博物館正式開館。在剪彩儀式上,吳宗霖說,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術傳承人圓一個夢,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奉獻一份愛心,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 極剪藝術剪紙:十二生肖「春」
    關於生肖的來歷,說法還有種種1、十二生肖的選用與排列,是根據動物每天的活動時間確定的;2、12生肖來源於原始社會一些氏族非常崇敬動物,對大自然中或活潑、或兇悍的動物有一種圖騰情結,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這種圖騰情結就與天幹地支聯繫了起來,並用於紀時了;
  • 會昌民間剪紙藝人張奕清:傳承剪紙藝術 弘揚紅色文化
    會昌民間剪紙藝人張奕清將傳統剪紙藝術推陳出新,融書法、剪紙為一體,創作出了一幅幅書法剪紙作品。今年51歲的張奕清,三歲時就跟著祖父學剪紙,這一剪就是40多年。張奕清祖父是廣東客家人,每次祖父拿著刻刀雕刻,她都會留意去看、去學。祖父見她興趣濃厚,就開始口傳心授,教她一些用剪刀製作花草、鳥獸、蟲魚的方法。
  • 傳承剪紙藝術 融入美好生活
    傳承剪紙藝術 融入美好生活 2020-12-14 1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客家追夢人丨火石剪紙藝術
    其有關剪紙的研究論文曾獲全國剪紙學研究會「呂梁山花」優秀論文獎,其中論文《試論中國剪紙藝術南派風格》,首創中國剪紙南北派學說,打破一宗之源論。在他的影響下,學剪紙的人越來越多,登門拜訪索要作品的人更是不計其數。他送人剪紙作品分文不取。火石認為,不管索作品的人動機如何,至少說明,剪紙藝術在人們心中有了一席之地。民間剪紙藝術以其製作方便、工具簡單、精美豐富在寧都人民中間生根開花。寧都民間剪紙藝術可溯源至吳越文化和楚文化,剪紙紋飾具有獨特風格。火石說,越古玉器、陶紋、冶煉等,與寧都剪紙紋飾有著遠祖血緣關係。
  • 田承坤 掀起「滿族剪紙」藝術「旋風」
    2010年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九三學社社員,1989年開始從事剪紙藝術至今,已有30多年的剪紙藝術薰陶。是「滿族旋風剪紙」藝術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田承坤系國家人力資源部民間工藝品製作高級技師,國家高級考評員。
  • 【關公網訊】努力弘揚中華關公剪紙藝術的郭景勝
    王老師平時喜歡剪紙,經常過來串門的郭景勝看著看著,也就漸漸對剪紙產生了興趣。一次,他隨手拿起剪刀,剪了一隻小豬,在小豬的大腿、肚皮處,設計了幾個漩渦。沒想到,剪好的小豬還真像模像樣、可愛至極。這讓郭景勝很有成就感。   幾年下來,經過對剪紙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郭景勝的剪紙作品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 九三學社宜春書畫院「張開桃剪紙藝術作品展」盛大開幕
    上圖:張開桃剪紙藝術作品展現場。從仿剪仿刻到自己創作,從「喜花」到窗花,從動物到人物,從花鳥到風景……剪紙藝術的博大精深,在一位老師手裡,徐徐展開。上圖:張開桃剪紙藝術作品展開幕式嘉賓其實剪紙藝術是一門「易學」但卻「難精」的技藝,但張老師採用「層層壘高」或並用「隔物換景」的形式巧妙的將太陽、月亮、星星,飛鳥、雲彩同地面上的建築物、樹木、人群、動物等進行有效的組合,利用長短、疏密、曲直,剛柔的線條變比,結合不同物象的特徵,表現出不同質感、量感,形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 透過獨特的剪紙藝術,淺析壯族的圖騰崇拜和圖騰文化
    剪紙的習俗是從楚地傳衍而來的,可見剪紙在巫術儀式中的使用不僅頻繁,而且有著久遠的歷史。人們相信通過巫師剪制的圖案,在儀式中使用對應的事達到預定的效應,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同時它們的使用也體現了壯族人民的本土信仰文化。剪紙圖案作為巫的符號,是巫師儀式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有其特殊的寓意和重要的作用。
  • 【剪紙人物】剪紙藝術家劉蘭英
    12歲開始剪紙,未上過學,但生活的艱辛磨礪了她深沉的人生感悟,濃厚的黃土文化孕育了她獨特的藝術風格,70年代她的300多件剪紙在延安辦過個人展覽之後,部分作品在法國展出。劉蘭英的剪紙題材廣泛,囊括了民俗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擅長剪對稱人、魚、蛙、鳥等,表達了她對艱辛生活的傾訴和對未來生活的期盼。
  • 嘉峪關市文化館市民藝術大講堂 線上剪紙教學《剪紙-團花》第一期
    每逢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便將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牆壁、門和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也因此被烘託得更加熱烈。在中國南北方的剪紙藝術,通過一把剪刀,一張紙,就可以表達生活中的各種喜怒哀樂。本期推出:《剪紙-團花》第一期:團花的剪法授課老師:王淑芳 老師簡介王淑芳,女,漢族,出生於1969年7月,嘉峪關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工藝」傳承人。1988年跟隨父母遷居至嘉峪關市峪泉鎮黃草營村,自此在嘉峪關生活至今。從小跟隨母親楊志娥學習繪畫剪紙,自小耳濡目染,並在原有的剪紙刻畫風格上獨立創新,又形成了新的剪紙風格。
  • 承德藝術大師用剪紙形式傳遞愛心真情
    中新網承德2月2日電 (記者 張桂芹)目前,正當全國人民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緊急情況下,河北承德剪紙藝術大師石俊鳳通過剪紙的藝術形式,創作了《生命樹》、《愛心真情眾志成城》剪紙作品傳遞愛心。
  • 祝賀「囍」迎新春剪紙展圓滿成功!
    地域上山西屬我國北方黃土高原農耕文化圈,是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底蘊極為豐厚的「非遺」大省,同時也是北方剪紙大省而地處太嶽山區的浮山則更是以「剪紙之鄉」稱著於世。浮山剪紙歷史久遠,題材廣泛,地方特色濃鬱,剪紙人才輩出。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有浮山剪紙「農事圖」參加全國美展。八十年代初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彩色紀錄片「浮山剪紙」曾轟動全國剪界而一時成為佳話即是明證。
  • 中國年元素,2020新年Nike將剪紙藝術融入鞋子
    Nike 正式揭曉了品牌 2020 新年不承讓系列完整單品,Nike 綜合了中國蔚縣剪紙藝術與創意元素並將國內的體育文化事業、故事融為一體,設計了 Air Max 90、Air
  • 優秀剪紙藝術家韓靖
    現為中國剪紙藝術委員會委員、陝西省青聯委員,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陝西剪紙網主編,西安剪紙學會會長,鹹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秦始皇》、《三國演義》、《武則天》、《楊貴妃》等系列剪紙是他的代表作。這些作品在有限的空間中,再現了歷史和文學的意境,具有典雅的歷史人文意識和散漫靈動的民間氣息。為此,三秦出版社特別推出融文學和民間剪紙相結合的專著《剪紙圖說武則天,楊貴妃》,受到各界的普遍好評。
  • 德州市博物館線上線下互動舉辦剪紙藝術精品展
    德州市博物館線上線下互動舉辦剪紙藝術精品展 2020-05-19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手工剪紙精美六邊形剪紙雪花臺階及圖案繪製
    剪紙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之一,他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每到新年或各種喜慶天,人們都會在明亮的窗戶、牆壁和門上象徵美麗明亮的剪紙張貼,美麗的氣氛將渲染得非常喜慶。剪紙藝術的特點包括刀的味道和內涵,剪紙具有獨特的表現力,他充分利用了紙張的局限性,因此剪紙藝術已經成為一種不用考慮體積,只依靠嚮往的藝術和靈感,用一張紙裝飾生活的藝術。上圖是六瓣雪花剪紙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