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齊娟
好奇性、探索性本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但如果護理、引導不當,在好奇心、探索欲望的背後可能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甚至會引發生命危險。這不,一顆葡萄將11月大的男孩陽陽(化名)無情地推進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急診科。
「奪命葡萄」險要寶寶性命
5月24日上午,一輛私家車呼嘯而來,將一位11月大的患兒緊急送到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急診科,到醫院時,孩子已處於昏迷狀態,四肢癱軟,面色蒼白。醫生簡單詢問得知,約2個小時前,孩子在家吸入1顆指腹大小的葡萄肉,並且立即出現了呼吸困難,家屬馬上採取了拍背、口腔摳取等措施,但異物仍然未能取出,孩子的呼吸困難程度逐漸加重,於是家屬自行駕車來到醫院急診。
到院後,急診科接診醫生快速、麻利、簡明扼要詢問病情及查體後,立即啟動多學科會診應急預案,同時採取了海姆立克法進行施救,並給與心電監護、血氧飽和度檢測,持續加壓給氧,雖反覆施救但異物依舊沒能排出。隨著時間的推移,患兒心率逐漸下降至58次/分,經皮血氧飽和度降至60%,幼小的生命面臨著巨大的危險,醫生給予心臟按壓3分鐘後,心率上升至120-130次/分,持續加壓給氧,經皮血氧飽和度逐漸升至100%。
與此同時,在醫院統一協調下、相關科室救護人員迅速到位,搶救工作有條不紊,在急診科醫護人員協助下,麻醉科醫師進行氣管插管,連接有創呼吸機輔助呼吸,麻醉科、兒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生會診後,決定行急診異物取出手術。
在這一刻,「時間就是生命」得到了完美詮釋,然而,由於孩子太小,氣管插管和手術通路在同一個位置,為保證手術儘快進行,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孫睿傑醫生俯身吹氣以穩住孩子的血氧飽和度。
在多學科密切協作下,孩子順利轉到手術室,行內鏡下異物取出術,術中於喉前庭取出拇指大小葡萄肉。手術歷時20分鐘,術後觀察30分鐘,患兒自主呼吸節律尚規整,經皮氧飽和度95%以上,刺激有反應。由於患兒窒息缺氧時間較長,有可能造成腦損傷,各臟器衰竭,向家屬交待病情及可能後遺症後,術後將患兒轉入兒內科監護室。經過術後康復治療,患兒病情基本恢復,未發現明顯後遺症。
目前患兒身體恢復良好,在病房度過了1周歲的生日,醫護人員為其精心準備了禮物。
醫生提醒看護孩子要注意這些
陽陽雖然已康復,但由於護理不當對嬰幼兒造成的損傷值得我們的反思,如何避免類似悲劇再現,出現類似情況我們應怎麼辦?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醫生溫馨提示:
首先預防異物吸入,我們要做好以下幾點:
1、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進食時要坐姿端正,細嚼慢咽。
2、進食時注意力集中,不要邊吃、邊玩、邊講話,不應在小兒吃東西時逗引致其發笑或哭鬧,而且在哭、笑、講話時勿進食。
3、糾正不良習慣,不要把紐扣、硬幣、玻璃珠、別針、圖釘、果核、豆子、瓜子、泡泡糖等小物品含在口裡玩耍,不給吃硬糖粒、乾果、柔滑的水果、點心、花生米、藥片等,且此時更不易逗玩。
4、要用正確的給藥方法,給小兒餵藥時捏住鼻孔,待小兒張嘴透氣時,突然把藥粉或藥片灌入口內,這是極不科學的,也是非常危險的,應避免此種給藥方法。
一旦發生嬰幼兒氣管異物,要保持鎮靜,不要驚慌,立即撥打120電話,向醫療救護站呼救。在救護車尚未到達現場以前,立即採用海姆立克手法施救:
①1歲以內嬰兒如果發生異物吸入,應先將嬰兒面朝下放置在手臂上,手臂貼著前胸,大拇指和其餘四指分別卡在下頜骨位置;另一隻手在嬰兒背上肩胛骨中間拍擊5次,然後觀察異物是否被吐出。
②如果沒有吐出,立刻將嬰兒翻過來,頭下腳上位,面對面放置在大腿上。一手固定在嬰兒頭頸位置,一手伸出食指中指,快速壓迫嬰兒胸廓中間位置,重複5次之後將患兒翻過來重複步驟①,直至將異物排出為止。
對1歲以上兒童及成年人施救時,施救者站在被救者身後,兩手臂從身後繞過伸到肚臍與肋骨中間的地方,一手握成拳,另一手包住拳頭,然後快速有力向內上方衝擊,直至將異物排出。一定要快準,反覆衝擊幾次,異物多會排出。如果患兒已經意識不清,使患兒處於仰臥位,將患兒面朝上擺正,臉偏向一側,然後一手的手掌根部放置在肚臍與肋骨中間,另一手覆蓋在手掌上,迅速用力向前向內快速衝擊5次。若異物未咳出,再重複衝擊若干次。如有呼吸心跳驟停,立即給予基礎生命支持進行心肺復甦。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