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網12月18日訊 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順利開展了膠東半島首例脊髓性肌萎縮症(SMA)患兒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的鞘內注射治療。
脊髓性肌萎縮症 (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它是由於脊髓前角及延髓運動神經元變性,導致近端肢體和軀幹進行性、對稱性肌無力和肌萎縮的神經變性病,在新生兒中發病率約為1/6000-1/10000。根據起病年齡和運動裡程的獲得情況,SAM分為SMA I型、II型、III型和IV型。SMA如果不進行治療,SMA I型的嬰兒多無法活到兩歲。其他類型患者可因疾病進行性加重而最終喪失行走能力,並且出現呼吸、吞咽障礙,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諾西那生鈉注射液是全球首個5qSMA的治療藥物。2019年2月22日,諾西那生鈉注射液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成為中國首個治療SMA的藥物。為提高國內SMA診斷治療水平,2019年由「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牽頭組建了中國脊髓性肌萎縮診治中心聯盟,第一批成員單位20餘家,包括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等,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是第一批成員單位之一,也是膠東半島地區唯一一家成員單位。成為聯盟單位成員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成立了由兒內科副主任黃啟坤為組長,副主任廖培元和張萍麗、楊暖、甄媛媛醫師為成員的SMA診斷治療小組,小組成員均參加了SMA早期診斷、評估及諾西那生鈉注射液治療的系統培訓。
楊暖醫師對患兒進行CHOP INTEND評估
2歲3個月的青島女童樂樂剛出生時一切都很正常,2個月會抬頭,4個月會翻身,6個月會獨坐,但到10月齡時,家長發現樂樂的運動能力有些倒退:四肢活動減少,力量減弱,翻身困難。經肌電圖、基因檢測,樂樂確診為脊髓性肌萎縮。為了治療孩子的病,一家人多次前往北京、濟南等地的大型醫院。終於在去年11月,樂樂在北京兒童醫院接受了首次諾西那生鈉注射液治療,根據目前的治療方案,每隔4個月就要接受一次注射。當樂樂家人得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也開展這項技術,便於2020年11月30日帶樂樂來到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兒內科。患兒入院後,楊暖、張萍麗根據費城兒童醫院嬰兒神經肌肉疾病測試(CHOP INTEND),對患兒進行了細緻的運動功能評估,同時完善常規檢查,包括血尿便常規、全血生化、凝血功能、VitD水平、心電圖、胸片、輸血前檢查、血脂、超聲心動圖等檢查,排除了禁忌症。
甄媛媛醫師進行腰椎穿刺並進行諾西那生鈉溶液鞘內注射
根據對患者治療預期獲益的個體化評估,並權衡藥品治療的潛在風險,與家長充分溝通後,家屬同意由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對樂樂進行諾西那生鈉注射液治療。本次注射的藥物由「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資助,採取冷鏈方式運送,在患兒家長、藥學部、藥企負責人、基金會工作人員及兒科醫護人員的共同見證與核對下,確認送達藥品無誤,藥瓶從冷鏈轉運箱(4°C)中取出,使其自然平衡至室溫(25°C)。
注射操作由甄媛媛實施,在黃啟坤的全程指導下,廖培元、張萍麗、周士英以及兒科中心護理單元副護士長趙婷婷全力配合,腰椎穿刺成功後,放出5毫升腦脊液,然後將復溫的諾西那生鈉溶液鞘內注射。整個操作過程順利,患兒無不良反應,這也意味著膠東半島地區首例SMA諾西那生治療工作取得成功。經過系統治療,患兒運動能力較前改善。此項技術的順利開展,也為膠東半島地區脊髓性肌萎縮患兒帶來更多希望。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貼靜 通訊員 馮萍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