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代酒,顧名思義就是因為某種原因不能喝酒,但是又盛情難卻,用茶水來代替酒水,既拒了酒水又不失禮節。那你知道以茶代酒這個典故出自哪裡嗎?
在陳壽所著的史書《三國志韋曜傳》裡,就記載了以茶代酒的典故。在三國時期,吳國孫權的孫子,也是吳國最後一位皇帝孫皓。他喜愛喝酒,一喝就是一整天。而且還要參加宴會者,必須喝滿七升酒,不喝就強行灌入口中。韋曜不善飲酒,孫皓卻讓內侍給他送上茶水,代替酒水,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孫皓除了酒,也喜歡喝茶。從他坐上皇位開始,對喝茶也開始講究起來了。宮裡的茶雖好,但是總不能合他胃口。孫皓也曾派出很多批人去四處採茶,但總是不合他心意。為了這件事,已經有好多人被治罪問斬。
朝廷中有一個叫何定的人,人品不行,喜歡溜須拍馬,但深得孫皓的寵幸。何定常常利用他的權力,有意推薦一些和自己政見不合的人去採茶,以此來剷除異己。
韋曜是吳郡雲陽人,博學多才,深受孫皓器重。但韋曜看不慣何定的所作所為,常常在朝堂上和何定針鋒相對。隨著韋曜的得寵,何定又嫉妒又擔心,如果韋曜暗地裡向孫皓告自己的狀,那自己還不得身首異處啊!何定為了儘快消除這顆眼中釘,一次又一次地向孫皓推薦韋曜去採茶,終於孫皓鬆口了。
韋曜知道後,急得暴跳如雷,這何定不是把自己往火坑裡推嗎?但事到如今,由不得自己了。他只好靜下心來,研究茶經。
採茶最講究季節,清明時節,韋曜一行人來到了永安(今浙江省德清西南)。韋曜在此處駐紮了半個多月,採好了茶葉,回到了建業,當即就獻給了皇帝。孫皓喝了茶後,讚不絕口,立馬下旨:韋曜採茶有功,官升一級。何定反而弄巧成拙,心中自是懊惱不已,但是他不甘心,一直在尋找陷害韋曜的時機。
某日,孫皓又宴請群臣。酒宴開始,大家都在為喝不下七升酒發愁。何定酒量雖不錯,但也很難喝下孫皓規定的數量。可是他發現,不喜歡喝酒的韋曜卻一點也不犯愁,這是為什麼呢?他借著酒勁來到韋曜面前,笑眯眯地向韋曜敬酒。有意識地碰了一下韋曜的酒盅,衣袖不小心掉到酒盅裡。敬完酒後回到座位,他對著自己的衣袖深吸了幾口氣,這哪是什麼酒水,分明就是茶水。
原來,韋曜以茶代酒,是孫皓恩準的,不然誰敢在皇帝面前弄虛作假,這可是欺君大罪。韋曜不勝酒力,他就想到了一個推脫的方法。說自己能採到最好的茶,是因為自己的鼻子和舌頭敏感又異常,可以分辨茶葉的好壞。酒水等一些刺激性的東西,他不能入口。孫皓看在韋曜採茶有功,所以就恩準韋曜能在宴席上以茶代酒,保護他的舌頭。
後來,何定買通了韋曜的一個隨從,才知道了韋曜採茶的真相。韋曜根本沒有什麼神奇的鼻子和舌頭,這只是他在裝神弄鬼罷了。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後,何定如獲至寶,馬上添油加醋地向孫皓告密。
孫皓念在韋曜忠心耿耿,並沒有對他治罪。但耿直的韋曜,卻始終看不慣孫皓沉溺於酒色,常常得罪孫皓,再加上何定一次次的挑撥。後來,韋曜以茶代酒的特殊禮遇被取消,不久後也被處死了。
雖然韋曜死了,但是「以茶代酒」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喜歡酒文化的朋友,請點讚加關注,我會給大家持續更新酒文化和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