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每日一薦|不屈不撓應該怎麼用,你知道它的典故嗎?

2021-01-11 百聞教育科普

1.不屈不撓 [bù qū bù náo]

基本釋義:屈:屈服;撓:彎曲。比喻在壓力和困難面前不屈服,表現十分頑強。

出處:《漢書·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撓)不離(屈)。」

典故:

故事王商,字子威,繼承父親的封號為樂呂侯,是漢成帝的丞相,他為人耿直,作風正派。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后趕快躲到船上去準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只有孫丞相王商堅決反對,他認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一定是謠傳,在這個關鍵時刻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只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採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一會,城裡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裡的秩序也慢慢恢復了。調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眾議很讚賞。王鳳卻認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臺,因此心懷不滿。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琅那太守,因為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辦他的罪,王鳳為此親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楊肜說情,為他開脫。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復。於是他勾結了同夥,誣陷王商。漢成帝最後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但是,是非自有公論。《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撰寫王商的傳記時對王商的評價是:為人誠實公正,不屈不僥。這樣的評論是很客觀公正的。

相關成語:再接再厲 堅韌不拔 堅忍不拔 卑躬屈膝 奴顏婢膝 甘心屈從

2.奇貨可居 [qí huò kě jū]

基本釋義:指把少有的貨物囤積起來,等待高價出售。也比喻拿某種專長或獨佔的東西作為資本,等待時機,以撈取名利地位。

出處:《史記·呂不韋列傳》:「子楚……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典故:

戰國時候,有個大商人呂不韋到趙國的京城邯鄲做生意。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路上他發現一個氣度不凡的年輕人。有人告訴他說:「這個年輕人是秦昭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名叫異人,正在趙國當人質。」,當時,秦趙兩國經常交戰,趙國有意降低異人的生活標準,弄得他非常貧苦,甚至天冷時連禦寒的衣服都沒有。呂不韋知道這個情況,立刻想到,在異人的身上投資會換來難以計算的利潤。他不禁自言自語說:「此奇貨可居也。」意思是把異人當作珍奇的物品貯藏起來,等候機會,賣個大價錢。呂不韋回到寓所,問他父親:「種地能獲多少利?」,他父親回答說:「十倍。」,呂不韋又問:「販運珠寶呢?」,他父親又答說:「百倍。」,呂不韋接著問:「那麼把一個失意的人扶植成國君,掌管天下錢財,會獲利多少呢?」,他父親吃驚地搖搖頭,說:「那可沒辦法計算了。」,呂不韋聽了他父親的話,決定做這筆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筆錢,買通監視異人的趙國官員,結識了異人。他對異人說:「我想辦法,讓秦國把你贖回去,然後立為太子,那麼,你就是未來的秦國國君。你意下如何?」,異人又驚又喜地說:「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報答你。」,呂不韋立即到秦國,用重金賄賂安國君左右的親信,把異人贖回秦國。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但他最寵愛的華陽夫人卻沒有兒子。呂不韋給華陽夫人送去大量奇珍異寶,讓華陽夫人收異人為嗣子。秦昭王死後,安國君即位,史稱孝文王,立異人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異人即位為王,即莊襄王。莊襄王非常感激呂不韋擁立之恩,拜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並把河南洛陽一代的十二個縣作為封地,以十萬戶的租稅作為俸祿。莊襄王死後,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稱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權傾天下。

相關成語:待價而沽 囤積居奇 寶貨難售 牛溲馬勃

3.綿裡藏針 [mián lǐ cáng zhēn]

基本釋義:綿:絲棉。 棉絮裡面藏著針。形容柔中有剛。也比喻外貌和善,內心刻毒。

出處:明·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當日說知心;綿裡藏針。」

相關成語:口蜜腹劍 笑裡藏刀 外圓內方 劍拔弩張 心慈面軟 色厲內荏

4.知難而退 [zhī nán ér tuì]

基本釋義:原指作戰要見機而行,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 後泛指知道事情困難就後退。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行,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相關成語:如丘而止 急流勇退 望而卻步 再接再厲 急流勇進 鍥而不捨

5.冰清玉潔 [bīng qīng yù jié]

基本釋義:像冰那樣清澈透明,像玉那樣潔白無瑕。 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於女子)。

出處:漢·司馬遷《與摯伯陵書》:「伏唯伯陵材能絕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潔;不以細行。」

相關成語:冰壺秋月 冰壼秋月 做懷不亂 寡廉鮮恥 淺嘗輒止 水性楊花

相關焦點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天衣無縫,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古時候,有個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詩善畫,性格詼諧,喜歡開玩笑。盛夏的一個夜晚,他在樹下乘涼,但見長天如碧,白雲舒捲,明月高掛,清風徐來,滿院飄香。這時,一位長得異常美麗的仙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郭翰很有禮貌地問:「小姐,您是誰?從哪來?」仙女說:「我是織女,從天上來。」郭翰問:「你從天上來,能談談天上的事情嗎?」仙女問:「你想知道什麼?」郭翰說:「我什麼都想知道。」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萬裡長城,你還知道哪些具有偏正式用法的成語?
    出處:《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裡長城!』」典故:檀道濟是南朝高平人。宋武帝北伐時,道濟當先鋒,仗打得很艱苦,佔領洛陽時,抓了四千名俘虜。眾將想殺了他們示威,道濟說:「我們是來弔民伐罪的,怎麼能濫殺無辜呢?」全都放了,為南宋軍贏得了民心。宋文帝七年,南宋軍在滑臺受挫。
  • 不屈不撓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視死如歸,反義詞有:卑躬屈膝、奴顏婢膝,不屈不撓是褒義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形容人頑強。不屈不撓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不屈不撓(bù qū bù náo)成語釋義:屈、撓:彎曲。不屈服。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補天浴日,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上古時代,有一次,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大戰。共工大敗,氣得向西方不周山一頭撞去,把不周山撞壞了。不周山是撐天的大柱,大柱一斷,天就坍塌了一大塊,地也陷裂了很多;同時,山林起火,洪水橫流,世界發生了可怕的災難。創造世界萬物的女神媧(女媧是邯鄲市涉縣人,媧皇宮就坐落在涉縣境內),在大江大河中挑選了許多五彩的石子,架起火來,把石子煉成熔液,然後用這種熔液去修補破壞了的天。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風聲鶴唳,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如果貴軍稍向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戰,不是更好嗎?」秦軍內部討論時,眾將領都認為,堅守淝水,晉軍不能過河。待後續大軍抵達,即可徹底擊潰晉軍。因此不能接受晉軍的建議。但是,苻堅求勝心切,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說:「我軍只要稍稍後退,等晉軍一半過河,一半還在渡河時,用精銳的騎兵衝殺上去,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於是,秦軍決定後退。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走投無路,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瀟湘雨》,中國元雜劇作品,是現存元雜劇中僅有的一部以男人負心為題材的劇作。寫書生崔通中狀元後,背棄前妻張翠鸞,又娶試官的女兒。在張翠鸞尋夫至崔通任所時,崔竟誣陷她是私逃的奴婢,將她判罪,發配沙門島,陰謀途中加害。行至臨江驛,翠鸞深夜悲哭,被失散多年任肅政廉訪使的父親張天覺發現,才得以申雪。作品對崔通的趨炎附勢、狠毒陰險的性格,有充分的揭露。語言流暢,關目動人。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遊刃有餘,你還知道哪些具有主謂式用法的成語?
    典故:梁惠王有一個庖丁,就是廚師。有一回,他去看這個庖丁宰牛,只見他絲毫不費勁地就把牛的骨頭和肉分割下來,手起刀落,非常利索。梁惠王感到非常吃驚,便佩服地問庖丁:「你的手藝為什麼這麼高啊?」庖丁笑著回答說:「這根本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我之所以能這樣,是因為我非常熟悉牛的骨頭和肉的結構,因此才能這樣輕而易舉。」梁惠王又問:「那麼,你使的這把刀一定非常鋒利吧?」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間不容髮,你還知道哪些具有主謂式用法的成語?
    他舉例說,如果在一根線上吊幹鈞(古代三十斤為一鈞)重物,這重物懸在空中,下面是無底的深淵,那最笨的人也知道它極其危險。接著他又指出,馬剛受驚駭就打鼓嚇它,線將斷又吊上更重的東西,其結果必然是線在半空斷掉無法連結,馬墜入深淵無法救援。這情勢的危急程度,就像兩者距離極近,中間容不下一根頭髮。請大王深思。
  • 成語《滄海遺珠》我們很熟悉,它的典故你知道嗎,這顆珍珠是誰
    成語《滄海遺珠》我們很熟悉,他的典故你知道嗎,這顆珍珠是誰唐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繁華的朝代,這與當時很多的忠臣良將的貢獻是分不開的,文官向皇帝提出了很多對社會發展有利的建議,武官南徵北戰,穩定了邊境。狄仁傑雖然從年輕的時候就非常的有才華,但是他當官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剛開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被人用,他的從政道路布滿了荊棘。他青年時代參加明經考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本來應該委以重任的,因為得罪了當時的權貴。結果被委任為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參軍。這是一個無足輕重的閒差。天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髀肉復生,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劉備在與曹操作戰中失敗後,喪失了地盤,只得投奔漢皇族劉表。一天,劉表請劉備喝酒聊天。席間,劉表對劉備說:「上次沒有聽您的話,失去了一個好機會,真可惜!」劉備安慰地說:「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有戰事。上次失去機會,怎麼知道今後不能再碰到呢!機會是沒有盡頭的。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後悔了。」兩人交談得很投機,又商量了以後的打算。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南轅北轍,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個向北走卻要去楚國的人,我告訴他說:『你的方向錯了!』他卻回答我說:『沒關係,我的馬跑得很快!』這位馬車夫駕車技術非常高明,但是他這樣走下去,只會離楚國越來越遠而已。現在,大王仗著強勢想稱霸,你越是這樣做,離稱霸的目的就越遠,和那個想到楚國去,反而往北走的人一樣。魏王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最後終於放棄攻打趙國的計劃。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異軍突起,你還知道哪些具有主謂式用法的成語?
    相關成語:獨樹一幟 別開生面 別樹一幟2.精衛填海 [jīng wèi tián hǎi]基本釋義: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名。精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後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出處:晉·陶淵明《讀山海經》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按兵不動,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趙國國君的先人)準備攻打衛國,派史墨去衛國了解情況。史墨到衛國後1年才回來,趙簡子生氣地說:」為什麼去這麼久才回來?」,史墨說:」我對衛國情況作了詳細了解,所以耽擱久了些。現在衛國國君很開明,輔佐他的賢才又很多,國家治理得很好。攻打衛國還不是時候,我勸您不要輕舉妄動。」,趙簡子聽史墨說得有理,便」按兵而不動」,等待時機。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不知所云,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不知道說得是些麼。形容說話內容混亂,無法理解。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零;不知所云。」典故:公元225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徵孟獲,他七次俘虜孟獲,又七次釋放,孟獲終於心悅誠服地歸順蜀漢。南方平定之後,解除了後顧之憂,諸葛亮決定出師伐魏。
  • 成語每日一薦|除瞭望洋興嘆,你還知道哪些具有偏正式用法的成語?
    典故: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黃河裡有一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黃河岸上。望著滾滾的浪濤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有人告訴他:「你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那人說:「別說一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忍辱負重,你還知道哪些具有聯合式用法的成語?
    典故: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嗎?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他,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他,他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 百發百中,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蘇厲,是戰國時期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將要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佔領,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險。於是,蘇厲對周王說:「白起這幾年打敗過韓、趙等國,奪取了許多土地。現在他將要帶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危險了!您應當想辦法阻止白起出兵。」於是周王派蘇厲前往秦國。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怙惡不悛,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西晉末年,中原再次出現混亂,一些少數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獨立的政權,史稱16國時期。前趙的國君劉濯,本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奪取了漢劉淵建立的政權,建都長安,威震一時。和劉濯同時的另一位武將石勒原是羯族人,從小做商販。後來,石勒投奔劉淵從軍,立下戰功,被封為大將。石勒對劉濯的篡權很不滿,伺機滅掉劉濯取而代之。石勒經過多次與劉濯交戰,使劉濯的軍事實力日漸削弱。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路不拾遺,你還知道哪些具有緊縮式用法的成語?
    出處:漢·賈誼《新書·先醒》:「百姓富,民恆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典故:秦孝公任用商鞅為重臣,聽從他的建議,制定新法,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舊法,實行改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商鞅堅決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麼人,只要對國家有貢獻,就應該予以獎勵。他廢除貴族世襲制度,按軍功的大小分封不同的爵位等級。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萍水相逢,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王勃字子安,是唐初著名的文學家。他少年時便很有才學,6歲時就能寫文章,而且寫得又快又好;14歲時,已能即席賦詩。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合稱「初唐四傑」。他15歲應舉及第,曾經擔任參軍(將軍府的重要幕僚),後因罪免官。公元676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內)探望做縣令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