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屈不撓 [bù qū bù náo]
基本釋義:屈:屈服;撓:彎曲。比喻在壓力和困難面前不屈服,表現十分頑強。
出處:《漢書·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撓)不離(屈)。」
典故:
故事王商,字子威,繼承父親的封號為樂呂侯,是漢成帝的丞相,他為人耿直,作風正派。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后趕快躲到船上去準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只有孫丞相王商堅決反對,他認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一定是謠傳,在這個關鍵時刻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只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採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一會,城裡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裡的秩序也慢慢恢復了。調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眾議很讚賞。王鳳卻認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臺,因此心懷不滿。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琅那太守,因為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辦他的罪,王鳳為此親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楊肜說情,為他開脫。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復。於是他勾結了同夥,誣陷王商。漢成帝最後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但是,是非自有公論。《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撰寫王商的傳記時對王商的評價是:為人誠實公正,不屈不僥。這樣的評論是很客觀公正的。
相關成語:再接再厲 堅韌不拔 堅忍不拔 卑躬屈膝 奴顏婢膝 甘心屈從
2.奇貨可居 [qí huò kě jū]
基本釋義:指把少有的貨物囤積起來,等待高價出售。也比喻拿某種專長或獨佔的東西作為資本,等待時機,以撈取名利地位。
出處:《史記·呂不韋列傳》:「子楚……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典故:
戰國時候,有個大商人呂不韋到趙國的京城邯鄲做生意。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路上他發現一個氣度不凡的年輕人。有人告訴他說:「這個年輕人是秦昭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名叫異人,正在趙國當人質。」,當時,秦趙兩國經常交戰,趙國有意降低異人的生活標準,弄得他非常貧苦,甚至天冷時連禦寒的衣服都沒有。呂不韋知道這個情況,立刻想到,在異人的身上投資會換來難以計算的利潤。他不禁自言自語說:「此奇貨可居也。」意思是把異人當作珍奇的物品貯藏起來,等候機會,賣個大價錢。呂不韋回到寓所,問他父親:「種地能獲多少利?」,他父親回答說:「十倍。」,呂不韋又問:「販運珠寶呢?」,他父親又答說:「百倍。」,呂不韋接著問:「那麼把一個失意的人扶植成國君,掌管天下錢財,會獲利多少呢?」,他父親吃驚地搖搖頭,說:「那可沒辦法計算了。」,呂不韋聽了他父親的話,決定做這筆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筆錢,買通監視異人的趙國官員,結識了異人。他對異人說:「我想辦法,讓秦國把你贖回去,然後立為太子,那麼,你就是未來的秦國國君。你意下如何?」,異人又驚又喜地說:「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報答你。」,呂不韋立即到秦國,用重金賄賂安國君左右的親信,把異人贖回秦國。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但他最寵愛的華陽夫人卻沒有兒子。呂不韋給華陽夫人送去大量奇珍異寶,讓華陽夫人收異人為嗣子。秦昭王死後,安國君即位,史稱孝文王,立異人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異人即位為王,即莊襄王。莊襄王非常感激呂不韋擁立之恩,拜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並把河南洛陽一代的十二個縣作為封地,以十萬戶的租稅作為俸祿。莊襄王死後,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稱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權傾天下。
相關成語:待價而沽 囤積居奇 寶貨難售 牛溲馬勃
3.綿裡藏針 [mián lǐ cáng zhēn]
基本釋義:綿:絲棉。 棉絮裡面藏著針。形容柔中有剛。也比喻外貌和善,內心刻毒。
出處:明·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當日說知心;綿裡藏針。」
相關成語:口蜜腹劍 笑裡藏刀 外圓內方 劍拔弩張 心慈面軟 色厲內荏
4.知難而退 [zhī nán ér tuì]
基本釋義:原指作戰要見機而行,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 後泛指知道事情困難就後退。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行,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相關成語:如丘而止 急流勇退 望而卻步 再接再厲 急流勇進 鍥而不捨
5.冰清玉潔 [bīng qīng yù jié]
基本釋義:像冰那樣清澈透明,像玉那樣潔白無瑕。 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於女子)。
出處:漢·司馬遷《與摯伯陵書》:「伏唯伯陵材能絕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潔;不以細行。」
相關成語:冰壺秋月 冰壼秋月 做懷不亂 寡廉鮮恥 淺嘗輒止 水性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