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小吃,看到這幾個字很多人已經唾液分泌瞬間飆起來。說的就是你!沒錯吧?
寫臺北小吃很容易,從前衛時尚的101商圈,到迪化街和艋岬繁華的市井騎樓,抑或是夢裡老家淡水街,小吃的比比皆是,品種上反正多如牛毛,隨便寫。可是寫好不容易,特別是給眼光挑剔的深度遊自由行的你。
士林夜市、寧夏夜市、饒河夜市、華西街夜市、師大夜市等等,不用我寫,網上資訊氾濫成災,所以,俺想推薦幾個有特點的小吃和小店。
黑白切:
第一次看到街頭小店這個招牌,完全不明白是什麼東西,後來請教了臺北的朋友,才知道這是臺灣的在地小吃。
黑白切取自臺語的讀音,指隨意地切菜,是街頭不講究刀工與食材的一種常見小菜,可選擇食材相當多樣:豬肝豬場豬心豬肉可,鴨肉鵝肉可,豆類、菜類也可,有點像粵菜中的各種白灼雜燴。蘸料酸甜。嘗試覺得果然極富特色。
臺北小巨蛋附近一家市場,一家掛著「黑白切全臺北最好吃」的條幅吸引了我。找來找去,只看到大棚中聚集著一個個攤檔推車,不過是夜市攤檔的日間版。
既然敢於這麼亮招牌,我也就大膽一試。到那個小推車面前要了生腸、五花肉的搭配,主食擔仔面。一碟黑白切上桌,首先分量不小,我一個人吃不完。
白灼生腸蘸著醬油,口感很嫩,沒有想像當中的撕咬不斷或是咀嚼不動,火候拿捏分寸令人刮目!五花肉則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滿嘴香氣濃鬱。作為切仔面的搭檔,剛剛好。
結帳時價格平到我有點不好意思,不足人民幣25元。黑白切給我的第一印象,那味道以及調調,是家常日子的殷實妥帖。
後來試過很多家黑白切,那家號稱全臺北最好吃的,肯定名不副實,至少臺北有些小店,靠著黑白切客人常年爆滿。大稻埕附近的延平路有家小店賣面炎仔,就是其中的代表。
賣面炎仔據說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一直位處偏避巷弄,老闆已經是第三代接手。某一天我刻意避開高峰,下午2點多光顧他家,雖然沒有了排隊的盛況,但很是簡陋的店內依舊人滿為患。他家主要賣切仔面、黑白切。
因為第一次來,我讓老闆幫我搭配,很快,一盤拼裝了招牌紅糟肉、豬肚、粉肝的黑白切上桌。臺式紅糟肉是臺灣的特產,五花肉先用酒糟和各種獨家秘方醃透,然後油炸至肉皮酥脆,改刀裝盤。賣炎仔家的紅糟肉外表泛著紅糟的顏色,切得厚薄適中,入口肉質柔嫩,肉皮的酥脆宛如剛出爐的烤乳豬皮。這一柔一脆和諧完美散發出酒糟的清香,怪不得被饕客極度追捧!再夾一塊豬肚蘸小店獨家作料後入口,豬肚軟嫩適中,彈牙又有咬勁。而粉肝亦是一絕,粉肝燙的生熟適中,咬起來軟嫩有帶點粉味,果然同樣是一般面攤吃的到食物,這家小店煮出來的東西就是不一樣。古早味的美食,讓真正的饕客欲罷不能。
或是黑白切槍了全部的風頭,賣炎仔的切仔面我囫圇吞棗忘記了什麼味道。
賣面炎仔每天中午都達到人潮的最高峰,搶位子排隊點菜的景況,天天持續上演。朋友說說若想躲過人潮,最好選早上10 :30前來用餐,紅糟肉也炸好了,所有小菜也都備齊了,而人潮未至,可以大啖。另外他家的店面下午3點之後就賣完關門,沒吃到的明日早點再來。生意做到這份上,給跪吧!
黑白切是市井吃食,價格親民,在大飯店找不到。吃黑白切的攤子小店沒有功能表,攤子上看到的菜色客人可以隨意搭配,怎麼搭配都不會出錯。這樣的吃食在古老的騎樓下吃最有Feel。在臺北的老城區閒逛,常常能看到幾個男人在騎樓下相聚,幾盤黑白切,面前幾隻酒杯,扯著聽不懂的閩南話,那份閒適,真是令人神往。
不過,這麼好吃的黑白切,我這個大陸客還是暗自揣測,如果用辣椒醬油蘸著吃,應該更過美味。
賣面炎仔地址:臺北市大同區安西街106號
牛肉麵
牛肉麵早就是臺灣美食的名片,自由行誰會錯過大名鼎鼎的牛肉麵呢!
其實牛肉麵不是臺灣的傳統美食,臺灣的朋友告訴我,在早期臺灣農業社會裡,牛在農家裡從出生到終老就跟自己家人一樣,為了感念牛的辛勞與付出,在早期臺灣是不吃牛肉的,就像現在愛狗愛貓的人不會下手一樣。
臺灣最有名的小吃「川味紅燒牛肉麵」,是國民黨退守臺灣後,外省的老兵帶來的。
當時國民黨老兵到臺灣後,湊合手頭的材料做出的吃食。辣豆瓣加上紅燒湯頭煮麵,最後再放大塊燒得酥爛的紅燒牛肉,撫慰了流落小島的異鄉人,也很快俘虜了很多市民。據說後來很多臺灣人後來跑到四川去尋找最正宗的川味紅燒牛肉麵,結果就像外鄉人到揚州尋找揚州炒飯一樣,沒有下落。
一晚成功的牛肉麵,那碗湯是整碗面的靈魂,於是為了料理出那晚銷魂湯,經營者都閉門進行了長時間的研製,最終各家有各家的高招:有的汲取西餐中牛肉高湯的做法,用胡蘿蔔和辛香蔬菜來煮製提味,但是只取其香氣,最後那些配角是要撈出來丟掉的,目的是使湯最後沒有一點牛腥味;有的加入了番茄,借點番茄的那抹紅以及微些的算,總之不一而足秘而不宣。
臺北每年舉辦牛肉麵節,是一次牛肉麵家的華山論劍,一旦在這裡有了江湖地位,從此就身價不菲。臺北到處可見的臺灣牛肉麵,價格可以從80到數百新臺幣,價格差異之大令人差異,價格高昂的自然是比賽中的大贏家。
我曾在東吳大學城中校區的門口,混跡在大學生中吃過一碗80元的牛肉麵,雖然味道不及其他名家,但是面上面下大塊的肉紮紮實實,親民的價格和大塊的肉,適合走學生路線。這次來,很多人說百元以內的牛肉麵已經非常罕見了。
獲了獎的價格高的,有永康街的張記;有全城連鎖的董記等等。一樣的是店內貼滿光顧的明星照片。不過開在永康街的獲獎牛肉麵,現在已經淪為賺遊客錢的店面,價格貴,而且吃過的都覺得就那樣。不是俺的推薦。
毛毛雨強烈推薦臺北西門町昆明街與成都路交叉口的牛店。
(這碗面裡的腱子肉,入口即化哇)
牛店是2010年臺北牛肉麵節10大好店之首。店內環境一流,整齊乾淨,紅磚牆木桌椅,樸實而有質感,牛肉麵店裝修出了文藝酒吧的味道。
門口的廚房是全開放的,看得到衣衫潔淨的廚師,在用閃亮的刀切牛肉,面前的作料罐子沒有半點油膩。
牛肉麵上桌,清澈的湯微黃的面,整齊地鋪著筋肉相間的肉片,配上碧綠的蔥花,擺盤之講究先聲奪人!每一碗都這麼美,可見這家老闆做事一點不馬虎。
先飲一口湯,嗯,他家的牛肉麵湯頭清澈但是香味濃鬱。而大片鋪在麵條上筋肉相間的腱子肉最令人受不了,絕對做到了入口即化!那特有的濃香是牛肉的,那漂亮的肌理是牛肉的,那口感是牛肉的,可這入口即化真不知道他們怎麼做到的!
有一次與朋友聊起這家店,朋友問他家的麵筋道不?我愣了一下回憶道,因為牛肉太好吃,完全忽略麵條了!旁邊另一人居然與我同感。
幾年前他家的牛肉麵170新臺幣一碗,同行友人點了牛肉椒麻拌麵$150,麵條上加了洋蔥以及綠蔥和牛肉碎片,之後淋上椒麻醬汁。吃起來又香又麻,非常贊。今年再看,價格也水漲船高,牛肉麵200了。不過。貴,值!
他家的滿漢牛肉麵,有牛肉、牛肚、牛筋,牛肉一整個嫩到不行,牛肚脆脆有咬功,牛筋則是鹵到入口即化的感覺。有人邊吃邊驚歎my god!
(特別提醒,以上是他家牛肉麵店可添加腐乳和辣椒醬,牛店內的辣椒醬很香,但超級辣,完全不像臺北風格,慎用)
多次見到打烊後他們在大掃除,店員把所有的鍋碗瓢盆桌椅板凳翻過來細細清洗,那份認真就讓你明白,好就是有好的道理。
牛店地址:臺北市萬華區西門町昆明街91號
阿宗麵線
麵線是臺灣的在地古早小吃,街角巷尾、夜市菜場都能輕易遇到。看起來一鍋碎碎的大米做成的麵線勾了芡粉,賣相不是特別誘人,可是生意總是不斷。
唯一特別的,是臺北西門町的阿宗麵線。
不過是米做的細麵條配上大腸,可是臺北西門町阿宗麵線每天人頭湧動。麵線手工製作,大腸則是以鹵汁熬煮,然後放入以柴魚熬煮的湯頭麵線中同煮,起碗澆上香菜、蒜泥以及特別調製的勁爆辣醬,居然成就出一道臺灣小吃屆的傳奇美食。
除了味道,值得一題的是它經營的方式,讓人有「快速取件」的強勢作風。阿宗麵線只有小小的「門面」非「店面」,店面沒座位,再時髦的女郎,也只能沿街站著吃。
阿宗麵線有兩種選擇,大碗五十五元,小碗四十元.雖然份量足但價錢在麵線界仍屬於偏上階級。今年再來也加價大碗的已經65元了。
為距離住所近,常常我打包一大碗夠我的一餐。如果是想嘗嘗味道的朋友,建議可以兩人分一碗大碗的,較划算。
阿宗麵線地址:臺北市萬華區峨眉街8-1號
大腸包小腸
一條條肥滋滋的豬肉腸,在烤肉架上排著隊翻來翻去,旁邊的糯米腸也排著隊。而攤檔面前,也是排著隊的人流。
這就是大腸包小腸攤檔前最常見的景觀。
豬肉香腸跟糯米腸是好搭檔,因此在夜市常可見到大腸包小腸的攤販。糯米腸在炭火的慢慢炙烤下外皮變得很脆,劃開同樣外皮烤的焦黃的糯米腸,撒上芥末、大蒜、蒜苗、小黃瓜、香菜、菜圃,(如果有不喜歡的配料可以提前告知老闆),然後把冒著油的香腸夾進去,外表變成一條西方熱狗,但是一口下去酸甜辣糯香,那種滿足,怎是熱狗能堪比的!
臺灣小吃當中,大腸包小腸是我最愛的一種。較為著名的攤檔有士林夜市不滿族大腸包小腸。其實這種小吃每處的都很贊,關鍵是烤的時間要夠,烤透了,怎麼都好吃。
吃貨們,我出去吃個大腸小腸先,還有一些必吃的店,下次再介紹哈。
掃一下二維碼,可關注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