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大師——王遽常書法欣賞

2021-03-01 書畫微報






































王遽常(1900─1989年):浙江嘉興人,字瑗仲,

號瑞六、求恆齋主、通德門私淑弟子,晚號欣欣老人。受業於沈寐叟,精於章草,中年後糅合古代章草與漢簡帛為一體,自闢蹊徑。以章草獨步書壇。書作筆力堅勁,骨勢峻邁,獨具風貌。著有《書法答間自述篇》、《秦代史》等。生前為中國書協會員、上海書協名譽理事、復旦大學教授。

王蘧常,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生於天津,浙江嘉興人,字璦仲,小名阿龍,鐵彌陀,晚號欣欣老人,取陶淵明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之意。其書齋名號頗多,有端六、滌如、玉樹堂主、角裡翁、明兩、四照常、繼明軒、窈窕軒、珠朗樓等。其出身書香世家,幼受庭訓,家學淵源。三歲啟蒙,四歲後讀四書與《毛詩》、《禮記》、《尚書》、《左傳》,七歲能詩,有神童之譽。小時曾從成親王永(王星)楷法入手。臨歐陽詢《九成宮》,醉心《張猛龍碑》,於北碑頗有根基。十九歲時,有幸拜近代著名學者,書法大家沈增植、寐叟先生為師。沈老系王氏同鄉戚誼,書名冠絕,對王氏示筆法、章法。連寐老摯友康有為也獨予青睞,親為指點。沈老對王氏寄予厚望,要求甚嚴,誨以學書須尋源溯流,曰:「凡治學,毋走常蹊,必須覓前人憂絕之境而攀登之,如書法學王草,唐宋諸家已為人摹濫,即學二王,亦鮮新意。不如學二王之所自出……章草。自明宋以後已成絕響,汝能興滅繼絕乎?」從這個時候開始,王蘧常遂改換舊輕,從篆隸、章草入門,潛心研習,卓然成家。

王蘧常原本飽讀詩書,天分甚高,加之名師點撥,茅塞頓開,以寫碑筆法作章草,棄前人秀麗妍媚一路,獨闢蹊徑,用筆方正、生辣,結體平實穩健奇崛,線條如龍蟠曲,枯藤老樹,氣韻高古。尤以擘窠大字,更見雄渾氣魄,如江濤騰空,天風撲面。日本友邦人士評價王蘧常的章草,有「今日中國王羲之」之美稱。觀《二十世紀書法經典——王常蘧》卷,便可知王老對《石門頌》、《乙瑛碑》、《鄭文公碑》寢淫甚久,對《十七貼》、《月儀》、《急就》、《出師》、《平復》及西北出土之章草簡牘,著實下過大功夫,在繼承傳統中,學古化古,汲古常新,獨出機杼,揉篆隸多變之結體,自成格調,開章草雄強書風。

王氏之章草藝術集中表現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王蘧常》卷中,此卷收王氏真草隸篆56篇,樸茂天成,字字珠璣,實為王氏書法之面目。此卷內中收入王氏楹聯18副,均為八十歲後所作。其中贈亭林紀念館四言聯:「行已有恥,博我以文」;贈榮華先生五言聯:「道積宜蒙福,德盛自延年」兩副,以篆入書,方筆為主,間以圓筆,使轉處,曲屈盤繞,整體上既大氣磅薄,又敦穆厚重,一派雄渾氣象。《居延漢簡》跋、《文天祥.正氣歌》、劉禹錫《陋室銘》歐陽修《醉翁亭記》、贈楊仁愷先生十言聯,及魯迅詩四首扇面等,無論橫批、中常、條屏、楹聯、扇面,大字小字,大幅小幅,總感到作者一氣呵成,沉著安詳,毫無造作,純任自然。下面以他八十七歲高齡時所作的章草,杜甫《壯遊詩》四條屏來探究。此屏包括落款共107字。縱觀全屏,氣勢沉雄,神採飛揚,一派大家風範。從運筆來看,使轉全以中鋒,起筆收筆處切金斷玉,乾脆利落。線條蒼健,肥瘦互顧,墨色時濃時淡,潤燥兼間。結體或扁或長,或大或小,或正或倚,陰陽背向,恰到好處。尤其是橫畫與捺畫,一反歷代章草向來以波挑上翻見長的寫法,改為平送急收,內勁十足。象武林高手,點到即止,尤見功力。字斷意連,氣勢酣暢。整個章法呈豎有行,橫無列,穿插錯落,極有節奏感。這是王氏晚年十分成熟的章草,完全溶進了王氏一生的審美情緒和思想感情,給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象。再來分析他八十歲時書贈遼寧博物館的一副四言聯:「鳳翔龍躍,嶽色河聲」,此聯八個大字,以方筆為主,圓筆為輔,濃墨重彩,古拙凝重,樸茂奔縱,疏宕灑脫,大氣豁達,的確非同凡響,大有泰山當前,鼓蕩濯胸之感。若以風骨論,則盡得陽剛之美。

在欣賞王氏章草時,我們已經很難看到章草明顯的波挑筆畫,他已將波挑轉化為含 蓄凝 練的收筆,有點象《好大王碑》的橫畫筆勢。這是王氏章草線條個性得到充分發揮的可貴之處。也是章草突破性的創舉,對現代影響甚烈。筆者近年來在對古代章草的臨寫中,以為除了宋無名氏的章草歌訣類似外,尚無那一家的線條象王蘧常這樣。

王蘧常的章草,點畫形態,方圓兼併,外方內圓,輕如遊絲勾連,重如擲鐵有聲。其使轉頓挫,落落大方,無論暗揉、絞轉、突放、急斂,揮運切裁,均顯筋骨內含,線條的立體感極強,這是力求中鋒用筆的結果。至於整個字體是形態架構,基本上屬方構圖,或長方形。他有意避開崎險,以端正、方嚴、肅整來顯示章草書法的古樸美與高格調。這種雄強壯美的風格如軍營中之列兵操演,待命出徵,如進行曲,旋律節奏昂揚奮發,憾人心魄。王蘧常創作中敢於大破大立,走的是一條由無法到有法,再由有法升華到無法之路。這一升華過程,王氏用了幾十年的艱難探索。這在章草的發展史上,無疑是獨樹一幟並帶有開拓性的。晚年王蘧常在自敘中說:「師又知予學《十七帖》,曰:『右軍書遠承章草,舊有傳本,已不傳。今傳章草,僅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師頌》,蕭子云《月儀帖》,數種而已,疆域褊小,殊難光大,汝能融冶漢碑、漢簡、漢陶、漢帛書,而上及周鼎彝,必能開前人未有之境,小子勉之。』餘敬志不敢忘。此餘究心章草之始。」(1)可見王氏之章草,得益於名師啟蒙教益並終生實踐磨礪,史出有源。

章草這個源於西漢,興於東漢,衰於魏晉的古代書體,本質上是在古隸的基礎上逐步向楷行過渡的。歷來對章草的溯源眾說紛紜。以「史遊之作說」,「漢章帝之作說」居多。然從近年出土的《流沙墜簡》、《武威漢簡》、《敦煌漢簡》,及甘肅出土的大量竹木簡帛書中,起碼證明,章草遠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早期已產生並廣泛流行使用,這是的毋庸置疑。這應該為是當時民間的一種以篆隸為形質的快速書體,不是一時一地,一人所作。從文字發展的歷史看,這種簡化快捷的書法,上承秦代,下啟魏晉,並使章草逐步走向規範化。至於《急就》、《月儀》等章草,當屬後來繼承整理之後的集大成者與代表作。隋唐之際,章草已逐步走向下坡。雖然宋以後的趙孟俯、宋克、傅山等人也有章草力作問世,然章草之落伍,被冷淡之命運仍無法改變。「既自趙宋後,此學始日亡」。只是到了清末之王世鏜作《稿訣集字》之後,章草之命運才有了改變。(這其中功勞,相當一部分應歸功于右任之力薦)此時期可看作是清末章草的中興。「目未寓章草,落筆墜荒唐。弊坐昧矩危,功虧矜癲狂」。王世鏜強調章草之重要,提醒世人學草書,應懂得源頭在章草,學草書先學章草。到了王蘧常,在其師沈寐叟的引導下,繼民國王世鏜之後,數十年來第一個把北碑和筆法融入章草中並使之發揚光大。

作為一名成就卓著的書法家,王蘧常的書法修養是全方位的。儘管他的精力放在章草上,然縱觀其篆隸書體,亦堪稱大手筆。尤其是楷書,早年受《鄭文公碑》、《嶧山碑》及二《爨》等北碑影響,字體瘦硬遒勁。看他1947年寫的《楊大雄烈士殉國碑記》,便可知端倪。此碑文辭悲壯,豪氣蕩胸,催人奮起,洋洋千言,一百二十七行,楷法精嚴、整肅,點畫峻峭,而又無單薄之弊,幾乎是筆筆中鋒,凝重而骨力內含,字字如靈珠荊玉。

王蘧常章草獨步海內,蜚聲書壇,早有定論。作為當代德高望重的學者,章草大家,其高風亮節,在日寇侵華時,便為時人所讚譽。八年抗戰時,王氏所在國立交通大學為汪精衛接管後,他毅然辭去教授一職。屢次拒絕汪偽聘任之中央大學文字院院長,並作《節婦吟》一詩明志。詩云:「有女十六餘,皎皎冰雪姿。一朝嫁夫子,夫子出不歸。三年沉消息,,六年淚漣而。鄰媼前致詞,夫歸不可期。餐飧且不繼,苦守空爾為?不如嫁富兒,富兒真光輝。居有連去棟,衣有明月璣。食有五候鯖,出有四牡啡。鄰媼語未畢,女已淚雙垂。自我嫁夫子,生死誓不攜。生作出頭石,死作江頭泥。泥入江頭水,猶行載夫回。悠悠生與死,區區寒與飢。富貴有時盡,此情無盡時。江山有時改,此心不可移。」(2)其詩文辭佳妙,情意婉轉,託物言志。今日讀之,尤感慨良深。當時他一家老小近十人,度日艱難,但他寧原忍飢挨餓,也不肯墜青雲之志。崢崢鐵骨,大義凜然,保持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民族氣節。國難當頭,王氏對日寇深惡痛絕。據說日本投降那天,當時他正在洗澡,聞此喜訊,激動使他一下子從浴缸裡跳了出來,剛要開門,才突然想起自己尚未穿褲子,可見他當時高興的心情。

解放初,1950年他51歲時任中國文學院副院長,交通大學中文科主任教授,後全國院系調整,52年調往復旦大學中文科任教授。時心臟病發作,1954年至1962年在家養病讀書。文革時受批判,工資扣發,每月僅得六十元維持家計。88歲時,患難與共,相依為命的老伴沈靜儒因病去世,他身心深受打擊。九十歲時,他自己也因心肌梗塞逝世。其著述甚多,代表作有《梁啓超詩文選注》、《章草十家傳》、《秦史稿》等。83歲時,上海師範學院曾為他拍攝書法教學電影,這也是他書法藝術成就的最好的佐證。

王蘧常一生,坎坷曲折,飽經憂患。無論是在軍閥混戰年代,還是在解放後國家多難之秋,他在逆境中始終保持氣節,光明磊落。他治學嚴謹,精研經史,博學多才,聲名滿天下,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兼書法家。其章草書法藝術造詣,已經達到熔古鑄今,爐火純青的境界。平心而論,不在古人之後。正如著名學者,書法家謝稚柳先生評其書云:「是章草,非章草,實乃蘧草,千年以來一人而已」。(3)用歷史的眼光掃視書壇,於章草書法藝術大家中,同時代獲此高譽者無出其右,真乃千秋書壇佳話。

*小編QQ/微信:359560784 |←長按複製|

*平臺微信號:art2258 |←長按複製|

*關注我們吧!天天學習書畫知識,欣賞書畫圖文,提升藝術素養!

特此感謝您的無私分享!!!

弘揚中華藝術文化,感謝有您!!!


溫馨提示!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歷史消息

相關焦點

  • 章草巨擘 王蘧常
    >章草巨擘 | 王蘧常 文/鄭逸梅 章草巨擘王老蘧常突然於一九八九年十月二十五日離世而去,享壽九十有一,這使我非常傷感,因不久前,連續接到史學家陶菊隱、篆刻家朱復戡的訃聞
  • 【梅花三藝趣】章草巨擘——王蘧常
    其父王鈞畇為清光緒十五年舉人,工書法,博學。蘧常幼年受父影響,七歲時能作詩。早年曾從師沈曾植治學。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館。1927年去上海先後執教於光華、大夏、復旦、交通等大學。晚年致力於書法,精心研究漢簡,欲化漢簡、漢帛、漢陶於一冶,拓展了章草之領域。其書法作品在日本享譽極高,人稱「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
  • 章草,他是五百年來第一人
    其父王鈞畇為清光緒十五年舉人,工書法,博學。蘧常幼年受父影響,七歲時能作詩。早年曾從師沈曾植治學。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館。1927年去上海先後執教於光華、大夏、復旦、交通等大學。晚年致力於書法,精心研究漢簡,欲化漢簡、漢帛、漢陶於一冶,拓展了章草之領域。其書法作品在日本享譽極高,人稱"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
  • 王蘧常丨奇崛樸正 高古可風
    今年是王蘧常先生誕辰120周年,2月曾在日本辦過紀念特展。他被譽為「當代王羲之」,並被評為20世紀十大書法家,其章草元氣淋漓,凌越古人,書法界許多平時不開口的著名草書家都對他五體投地。他生前是復旦大學教授,補寫過《秦史》(續《二十四史》)。又有《中國歷代思想家傳記匯詮》《嚴幾道年譜》《沈寐叟年譜》《顧亭林詩集匯注》等著述。
  • 書法人物陳聯合
    章草形成於西漢,興盛於東漢、三國及西晉,因其別具一格且有古樸厚重的特點,千餘年來深受書家喜愛。古代寫草書的大家都會章草,如王羲之、趙孟、祝允明等。軍旅書法名家陳聯合繼承漢晉遺風,追求先賢經典,直逼古人源頭,取法乎上,數十年在章草領域探索挖掘,取得了可喜成果。陳聯合軍旅生涯幾十年,部隊這塊沃土培養鍛鍊了他,給予了他無比豐富的營養,使他從傳統的書法藝術中脫穎而出。
  • 關注| 青年書畫家——周廣勝(書法)
    廣勝兄自幼雅好書法,唐人楷書,宋人行書,二王一路草書均一一涉獵,然尤於章草一體稱善,頗得登堂入室之門徑。章草自東晉今草形成後,即漸已式微,至唐宋時已罕有人涉獵。對此,歐陽詢感嘆道:「章草幾將絕矣」! 自元代趙孟 fu 出,章草始得復興,此後善此體者代不乏人。蓋章草為草書之源,兩千餘年來,其古樸厚重、別具一格的書法意味與特質,深受書家之青睞,古之今草名家於章草大都多有涉獵。
  • 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
    其章草書法藝術「博取古澤,冶之於章草之中,所作恢弘丕變,蔚為大觀」。日本書法界則更稱頌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推崇備至。他於80歲後為泰山、禹廟、黃鶴樓所書的匾額,獲得千萬人讚賞。特別是為杭州嶽廟撰寫的抱柱長聯,人譽為「神州之冠」。
  • 章草的古典韻味
    ▲《急就章》明拓本書法創作概念中,向有「章草」一名。「章草」者,又稱「隸草」或「古草」,體勢沿有「隸書」一體之書法特徵,橫畫上挑,左右波糜,頓挫分明,故又有隸書草寫之意。其用筆雖有類「今草」處,然結體卻寓平正於欹側,字字獨立不相連綿,尤筆畫映帶處,往往細如遊絲筆斷意連,通篇之下,誠可謂古音繞梁氣息盎然。
  • 如何欣賞和學習章草?(非常詳盡)
    章草,是書法的傳統書體之一,是早期的草書,始於秦漢年間,由草寫的隸書(今楷書,唐以前稱隸)演變而成的標準草書。王蘧常的《千字文》屬於此類。八、由於章草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的,有些字完全和行、草、楷書不同,絕對不是把上述「蠶頭雁尾」和右斜捺凝重的筆調參雜寫成的,要參考前人的書跡,要有本有源,才不至於謬誤。如何學習章草?
  • 章草大揭秘——建議收藏!
    讓更多青少年擁有更加豐富、公平的教育和發展機會青少年書法家園   書法人的樂園一、認識章草章草,是書法的傳統書體之一,是早期的草書,始於秦漢年間,由草寫的隸書(今楷書,唐以前稱隸)演變而成的標準草書特點是章草融入了篆書的筆意,而顯得高古厚樸。王蘧常的《千字文》屬於此類。
  • 王蘧常@去俗就異 鎔秦鑄漢
    王蘧常(1900—1989)中國哲學史家、歷史學家、著名書法家。 王蘧常字瑗仲,號明兩,別號滌如、甪裡翁、玉樹堂主、欣欣老人,嘉興人,生於天津。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光華大學、復旦大學教授,文史哲藝俱通,著作宏富。
  • 章草與今草的區別
    從書法層面來說,草書包括章草和今草,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 紀念| 筆走龍蛇、氣吞山河——王蘧常先生瑣憶
    王蘧常(1900-1989年),復旦大學教授,補寫過《秦史》(續《二十四史》),又有《中國歷代思想家傳記匯詮》《嚴幾道年譜》《沈寐叟年譜》《顧亭林詩集匯注》等著述,文史哲藝俱通,著作宏富,也是現當代以章草馳名的書法大家,其章草元氣淋漓,對當代書法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本文作者回憶了幾段與先生的往事。
  • 王羲之書法作品欣賞
    >>>>他七歲開始學書,先後從師於出身書法世家的衛夫人和叔父王 ,以後又博覽了秦漢篆隸大師淳古樸茂的精品,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
  • 1985年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一等獎得主林似春書法作品欣賞!
    1985年是硬筆書法史上意義非常的一年,是具有裡程碑高度的一年。那一年的鋼筆書法大賽,參賽人數高達100萬人,100萬的投稿者放到今天,遇到如此發達的自媒體時代,輝煌是可以想像的,能在100萬人中突出重圍成為第一,那該是怎樣的水平!林似春就是其中之一。
  • 「書跡心跡,山高水長」——王蘧常誕辰120周年紀念座談
    王蘧常之子王興孫說。王蘧常(1900-1989),字瑗仲,浙江嘉興人,復旦大學教授,他師承康有為、沈曾植、唐文治、梁啓超等名家大師,文史哲藝俱通,以經學、史學、諸子學著稱,以詩學名世,並三撰秦史,他善書法、書學,以章草為最,書畫鑑賞大家謝稚柳曾評其書:「是章草,非章草,實乃蘧草。千年以來,一人而已。」
  • 漢朝到魏晉,王羲之的書法諸體排名很有意思
    大家對王羲之都比較熟悉了,王羲之作為大書法家,諸體皆精,為大師也。但是從張懷瑾的書斷中了解到,王羲之只有楷書和行書是排在當時的漢朝和魏晉的首位,其他如我們熟悉的草書,王羲之的水平確是最後一名,而且水平還遠遠低於他的兒子王獻之。這確實讓人很意外,讓我們來看看古人的排名和他們的介紹,這樣大家就知道這些古代書法的書法特點了。
  • 日本多位前首相及書法界人士以翰墨為中國抗疫「加油」
    2月10日下午,為紀念章草大家王蘧常先生誕辰120周年,在東京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蘧草傳薪——中日書法展暨第8屆翰墨書道會展」上,日本眾議院議員福田達夫除以章草筆意書寫了「尊師敬友」四個大字參展外,還欣然與東京中國文化中心主任羅玉泉、創價學會國際中心代表理事日個原徹及日本翰墨書道會會長郭同慶四人合作,書寫「中國加油」,贈送東京中國文化中心收藏。
  • 書法人物
    「佛教偈語」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入展書家專題推介系列簡介章文燦,字樂弦,號章草。2016年~2019年間,楷書,隸書,行書,篆書,章草五體分別入展市書協舉辦的首屆篆書篆刻展,大字展,隸書展等,其中小品展章草獲獎。文章發表:2008年10月6日《書法與中國傳統文化》在《青少年書法》雜誌發表。
  • 安徽省書協副主席吳禮奇章草作品欣賞
    從小酷愛書法,楷書從柳字入手,繼而顏字,又及泰山金剛經,行書臨聖教序及、王鐸等,又研習鄭板橋書法三十餘年來,他承蒙多位書家和道友指導和關懷,博採眾長,參悟心得,近幾年潛心章草,力求古樸靈動,書法已取得長足進步,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