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他是五百年來第一人

2021-02-19 中原書法傳媒


王蘧常(1900-1989)


中國哲學史家、歷史學家、著名書法家。字瑗仲,號明兩,別號滌如、甪裡翁、玉樹堂主、欣欣老人。浙江嘉興人。其父王鈞畇為清光緒十五年舉人,工書法,博學。蘧常幼年受父影響,七歲時能作詩。早年曾從師沈曾植治學。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館。1927年去上海先後執教於光華、大夏、復旦、交通等大學。

晚年致力於書法,精心研究漢簡,欲化漢簡、漢帛、漢陶於一冶,拓展了章草之領域。其書法作品在日本享譽極高,人稱"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教授,文史哲藝俱通,著作宏富。

博大精深 熔鑄古今

——章草大家王蘧常

縱觀中國近代、現代書法史,章草名家寥若辰星。繼清末王世鏜以來,以章草名世的當推現代書家王蘧常。

王蘧常原本飽讀詩書,天分甚高,加之名師點撥,茅塞頓開,以寫碑筆法作章草,棄前人秀麗妍媚一路,獨闢蹊徑,用筆方正、生辣,結體平實穩健奇崛,線條如龍蟠曲,枯藤老樹,氣韻高古。尤以擘窠大字,更見雄渾氣魄,如江濤騰空,天風撲面。日本友邦人士評價王蘧常的章草,有「今日中國王羲之」之美稱。觀《二十世紀書法經典——王常蘧》卷,便可知王老對《石門頌》、《乙瑛碑》、《鄭文公碑》寢淫甚久,對《十七貼》、《月儀》、《急就》、《出師》、《平復》及西北出土之章草簡牘,著實下過大功夫,在繼承傳統中,學古化古,汲古常新,獨出機杼,揉篆隸多變之結體,自成格調,開章草雄強書風。

在欣賞王氏章草時,我們已經很難看到章草明顯的波挑筆畫,他已將波挑轉化為含 蓄凝 練的收筆,有點象《好大王碑》的橫畫筆勢。這是王氏章草線條個性得到充分發揮的可貴之處。也是章草突破性的創舉,對現代影響甚烈。筆者近年來在對古代章草的臨寫中,以為除了宋無名氏的章草歌訣類似外,尚無那一家的線條象王蘧常這樣。

王蘧常的章草,點畫形態,方圓兼併,外方內圓,輕如遊絲勾連,重如擲鐵有聲。其使轉頓挫,落落大方,無論暗揉、絞轉、突放、急斂,揮運切裁,均顯筋骨內含,線條的立體感極強,這是力求中鋒用筆的結果。至於整個字體是形態架構,基本上屬方構圖,或長方形。他有意避開崎險,以端正、方嚴、肅整來顯示章草書法的古樸美與高格調。這種雄強壯美的風格如軍營中之列兵操演,待命出徵,如進行曲,旋律節奏昂揚奮發,憾人心魄。王蘧常創作中敢於大破大立,走的是一條由無法到有法,再由有法升華到無法之路。這一升華過程,王氏用了幾十年的艱難探索。這在章草的發展史上,無疑是獨樹一幟並帶有開拓性的。晚年王蘧常在自敘中說:「師又知予學《十七帖》,曰:『右軍書遠承章草,舊有傳本,已不傳。今傳章草,僅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師頌》,蕭子云《月儀帖》,數種而已,疆域褊小,殊難光大,汝能融冶漢碑、漢簡、漢陶、漢帛書,而上及周鼎彝,必能開前人未有之境,小子勉之。』餘敬志不敢忘。此餘究心章草之始。」可見王氏之章草,得益於名師啟蒙教益並終生實踐磨礪,史出有源。

作為一名成就卓著的書法家,王蘧常的書法修養是全方位的。儘管他的精力放在章草上,然縱觀其篆隸書體,亦堪稱大手筆。尤其是楷書,早年受《鄭文公碑》、《嶧山碑》及二《爨》等北碑影響,字體瘦硬遒勁。看他1947年寫的《楊大雄烈士殉國碑記》,便可知端倪。此碑文辭悲壯,豪氣蕩胸,催人奮起,洋洋千言,一百二十七行,楷法精嚴、整肅,點畫峻峭,而又無單薄之弊,幾乎是筆筆中鋒,凝重而骨力內含,字字如靈珠荊玉。

王蘧常一生,坎坷曲折,飽經憂患。無論是在軍閥混戰年代,還是在解放後國家多難之秋,他在逆境中始終保持氣節,光明磊落。他治學嚴謹,精研經史,博學多才,聲名滿天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兼書法家。其章草書法藝術造詣,已經達到熔古鑄今,爐火純青的境界。平心而論,不在古人之後。正如著名學者,書法家謝稚柳先生評其書云:「是章草,非章草,實乃蘧草,千年以來一人而已」。用歷史的眼光掃視書壇,於章草書法藝術大家中,同時代獲此高譽者無出其右,真乃千秋書壇佳話。

                                                                                                                                           文:方斌

行楷晉人詩四屏

楷、草書楊大雄烈士殉國碑記節選

草書八言聯

草書七言聯

草書柳宗元鐃歌扇片

草書毛澤東詞四首成扇

草書毛澤東浪淘沙詞成扇

草書毛澤東詞三首扇片

草書毛澤東和柳亞子詩扇片

草書蘇軾詞成扇

草書與康孫書札

草書五言聯

草書題匾

草書五言聯

草書題額

草書歐陽修醉翁亭記軸

草書陸遊劍門道中遇微雨詩單片

草書子夏易傅句單片

草書清晏歲無室藏右軍此事帖墨跡影本跋

草書宋秘閣續帖月儀帖跋

草書九言聯

草書四屏

草書八言聯

草書四言聯

草書五言聯

行書佛字軸(最後一件作品)

草書題籤

草書與蘇弟書札

草書與蘇弟書札

行書文稿

草書題籤

草書與蘇仲翔先生書札

草書與蘇仲翔先生書札

王蘧常常用印

王蘧常、沈靜儒新婚之喜一九二九年攝於嘉興

一九三三年王蘧常先生、沈靜儒夫人與長子復孫合影與常德路春平坊

王蘧常先生四十歲時與夫人沈靜儒合影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攝于衡山公園,前排:王興孫,後排左起:王康孫、沈靜儒、王蘧常、王平孫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攝于衡山公園,左起:王興孫、王蘧常、王康孫

一九七九年王蘧常攝於明雨廬

一九八八年王蘧常先生攝於明雨廬

相關焦點

  • 章草大揭秘——建議收藏!
    他還是一位書法家,其草書非常有名,被稱為「章草」。章草,雖然與漢章帝有關,但絕非一時一人所創造,它是從秦代的草隸中演化出來的,經過長期流行通用,繼而約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於西漢宣、元之間,興盛於東漢、三國及西晉,成為一種成熟完善的書體,代表了西漢至東晉時期四百多年間草書藝術的面貌。至東晉,作為今文字新體的行書、楷書、草書全面成熟,隸書及其俗體——章草逐被取代。
  • 章草大師——王遽常書法欣賞
    下面以他八十七歲高齡時所作的章草,杜甫《壯遊詩》四條屏來探究。此屏包括落款共107字。縱觀全屏,氣勢沉雄,神採飛揚,一派大家風範。從運筆來看,使轉全以中鋒,起筆收筆處切金斷玉,乾脆利落。線條蒼健,肥瘦互顧,墨色時濃時淡,潤燥兼間。結體或扁或長,或大或小,或正或倚,陰陽背向,恰到好處。尤其是橫畫與捺畫,一反歷代章草向來以波挑上翻見長的寫法,改為平送急收,內勁十足。象武林高手,點到即止,尤見功力。
  • 章草的古典韻味
    彼時,以皇象章草比諸顏武弈棋和曹不興繪畫等,嘗有並稱「八絕」的隆譽。章草一體古來雖有流傳,然終因時間久長之故,至今所見寥寥。在此,且不論書史所載當時名書家如後漢崔瑗、毛弘和張芝等,即使是魏晉南北朝間以章草著稱的蘇建、皇象和索靖,亦幾乎止於拓本流傳。至於確切作品,至今僅墨跡本陸機《平復帖》卷一項而已。
  • 章草與今草的區別
    一、章草  章草始於秦漢年間,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的標準草書。索靖的《月儀貼》及皇象的《急就章》卻是「標準」的章草。兩帖的章草法度穩定,在簡率的筆意中顯現隸書的底蘊,堪稱章草之典範。▲索靖《月儀貼》局部▲皇象的《急就章》局部二、今草  今草亦稱「小草」。草書的一種。始於漢末。是對章草的革新。
  • 如何欣賞和學習章草?(非常詳盡)
    漢章帝(58-88年),名劉炟,東漢第三位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衣食樸素,實行「與民休息」,並且「好儒術」,使得東漢經濟、文化在此時得到很大的發展。他還是一位書法家,其草書非常有名,被稱為「章草」。章草,雖然與漢章帝有關,但絕非一時一人所創造,它是從秦代的草隸中演化出來的,經過長期流行通用,繼而約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於西漢宣、元之間,興盛於東漢、三國及西晉,成為一種成熟完善的書體,代表了西漢至東晉時期四百多年間草書藝術的面貌。至東晉,作為今文字新體的行書、楷書、草書全面成熟,隸書及其俗體——章草逐被取代。
  • 章草巨擘 王蘧常
    王蘧常,字瑗仲,浙江嘉興人,生於一九OO年,今已壽臻耄耋。他多才多藝,旁的不談,專談他的書法。他的書法,不僅馳譽南北,並東瀛人士,也很推崇。一九七八年的日本《書道》第六卷,載有《章草名家王蘧常》一文,竟稱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一九八一年,又有《現代王羲之》一文,評其書法。這樣的評價,是否恰當,尚待討論,但蘧常是一位了不起的書家,那是不容懷疑的。
  • 【梅花三藝趣】章草巨擘——王蘧常
    其父王鈞畇為清光緒十五年舉人,工書法,博學。蘧常幼年受父影響,七歲時能作詩。早年曾從師沈曾植治學。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館。1927年去上海先後執教於光華、大夏、復旦、交通等大學。晚年致力於書法,精心研究漢簡,欲化漢簡、漢帛、漢陶於一冶,拓展了章草之領域。其書法作品在日本享譽極高,人稱「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
  • 歷代有名的章草有哪些?
    近人林志鈞稱章草:筆下有來歷而結體變化皆具法度,一美也;向背分明,起止易辨,使轉隨意而不狂蔓,二美也;為隸、楷 蛻化之中樞,而筆畫視隸與楷皆簡,平正、流速兼而有之,三美也。章草大約流行了400年,便在實用領域退出了歷史舞臺。原因:一是字體本身的過渡性質,包括隸書。二是章草名跡罕傳,如草聖張芝書作,唐初便已絕跡。
  • 章草特性及筆畫解析
    章草的傳世名作除大量的簡牘外,有史遊《急就章》,索靖《出師頌》《月儀帖》,皇象《急就章》以及《淳化閣帖》中所載的章草作品。至元代在趙孟頫、明代宋克等人的努力下使得這一書體又得以復甦。 章草雖是草書,與今草草法不同,有約定俗成的草寫規律以及自身的一套規則,這是章草準確易識而又結字美觀的依據。
  • 從章草到今草:兩漢魏晉草書的歷史
    漢代的草書,一般被稱為章草,王羲之以後的草書,被稱為今草。而今草中那種氣勢更加奔放、連綿,幾乎一氣呵成的草書又有狂草之名。西漢草書,古人從來沒有見過,20世紀以來,憑藉考古學發掘的收穫,今天可以見到一些珍貴的西漢草書作品,如《神烏賦》、《公羊傳磚》,及居延漢簡等漢簡中的西漢草書作品。《神烏賦》1993 年出土於江蘇連雲港東海尹灣漢墓中,賦的竹簡共 21 枝,全篇約六百四十餘字。
  • 宋克《急就章》,章草翹楚,冠絕一代!
    歷代章草《急就章》寫本,以傳為三國時皇象所書最古。宋克臨習章草書,即從此書得法。 宋克(公元1327年-1387年),宋克學書取法魏晉,深得鍾、王之法。擅長楷書、草書,尤精工章草,為當時第一。他的章草,延續趙孟頫、鄧文原的風格又有所發展,融入了今草和行書的寫法,流走暢貫,揮運自如,似飛劍狂舞,瀟灑縱橫,十分契合於宋克"任俠使氣"的性格。
  • 民國楷書第一聖手,書法寫到這種程度,五百年來僅此一人
    陳益椿王維賢 書法集楷書好寫,但是想寫出瘦硬的高古之氣,卻不容易,而王維賢就做到了,細細觀察他的書法,能夠體會到他的書法氣度和硬朗之風。王維賢在當時被稱為民國楷書第一聖手,書法寫到這種程度,真是五百年來僅此一人!
  • 能夠如此完美的把楷書、行書和章草組合到一塊的,恐怕也只有他了
    宋克真書出自鍾繇,行草兼二王及皇象《急就草》之遺意,清勁古雅,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將章草融合到他的行草中去,而別開生面,吳寬評其書謂:「克書出魏晉,深得鐘王之法,故筆精墨妙,而風度翩翩可愛。」
  • 百家講壇《五百年來王陽明》合集
    五百年來王陽明丨傳奇開始的地方(一)五百年來王陽明丨叛逆的兒子(二)五百年來王陽明丨父親那座山(三)
  • 張家祥,中國《蘭亭序》實臨第一人
    書法擅長章草和篆書,其作品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個人風貌。著重於王羲之《蘭亭序》的臨習與研究,有實臨《蘭亭》第一人之譽。名家點評看張家祥的實臨《蘭亭序》,從惟妙惟肖的摹寫中,可以體會到他追求至極的立意和對羲之筆法的準確領悟,也看出了《蘭亭序》中所特有的韻律和節奏,其筆法結字直追山陰,咄咄逼真,可謂如燈取影
  • 繪畫拾遺丨五百年來第一人——張大千
    他飽覽了眾多名家收藏,遍學明清文人高士畫風,尤崇尚石濤。他聰慧過人,過目不忘,早年就具備了深厚的傳統文人繪畫功力。為得魏晉唐宋藝術之真諦,張大千於1941年遠赴敦煌,克服困難,歷時三載臨摹敦煌壁畫,這對他後來的藝術成就起到了尤為重要的作用。此後,張大千大量收藏五代宋元繪畫名跡,並臨摹其精華,對董源、巨然、王蒙等古代繪畫大師的藝術特徵了如指掌。
  • 從笨小孩到五百年來第一完人,脫胎換骨只是因為一本書
    一百多年前,有一個資質平庸,出身低微的農家少年,他性格傲慢,桀驁不馴,令老師家長都很頭疼。直到21歲的時候,他讀到一本書,忽然間幡然醒悟,明白了人生的意義。於是,他開始了蛻變的過程。多年後,他脫胎換骨,成了五百年來第一完人,引得無數人頂禮膜拜。這個農家少年,叫曾國藩,他讀的那本書,叫《了凡四訓》。
  • 元朝的文壇泰鬥,章草堪為「天下之冠」,這字不輸王羲之!
    當然,書法從楷書入門並沒有問題,最推薦入門的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從一門書體進入,然後精進,然後再涉及其他書體,最終實現全面打通,才是書法正脈。在中國書法最為鼎盛的時期,漢魏至兩晉時期,「章草」才是真正的書法基礎,只有將「章草」寫好的人,才算基本具備了篆隸和行草的基礎。
  • 中國書壇的「中興之主」,草書勝「二王」,啟功:500年來第一人
    所以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法家極為罕見,在草書領域當中,2000年來,也不過寥寥數人而已!王鐸《贈鄭公度草書詩卷》我們今天要談的這位草書大師,可謂是中國書壇「中興之主」,其草書勝過了「二王」,並且被大書法集啟功先生讚嘆道:500年來第一人!
  • 2018年春節尋訪太原五百完人招魂冢
    在九份的金山巖,迎面遇到的一位當地老伯熱情的對我說新年快樂,然後又問我從哪裡來的,我說大陸,山西,又補充說太原,他脫口而出:太原五百完人!█ 臺灣小學課本中的《太原五百完人》持續了六個多月近百萬人被無情捲入的太原戰役,是國共內戰期間歷時最長、參戰人員最多、戰鬥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城市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