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中信銀行回應薪酬問題時表示,根據中信集團部署,中信銀行將按照市場化原則和公司治理要求核定工資總額,工資總額與整體經營情況相掛鈎。截至目前,中信銀行沒有統一降薪的安排。
此前,一份中信集團的文件提到,擬在全集團開展「開源節流、降本增效」專項工作,樹立過「緊日子」思想。通知要求達成費用成本「雙控」、質量效率「雙升」,在2020年度開源增效50億元,節流降本100億元。
近日,有社交媒體傳出的一份聊天記錄稱,「金融業全體降薪,據傳中信銀行降薪20%。建設銀行降薪30%」。有政策性銀行從業人員在該群聊中確認,其所在的銀行已經確認降薪,稱由於申請下來的工資總額少了,且工資是由財政部撥款,因而「討價還價的餘地不高」。
此外,另一份在職場社交軟體「脈脈」中的貼文截圖顯示,一位認證為建設銀行員工的匿名網民發帖稱其所在的「某大省建行市支行已接通知今年省行不再撥款」,降薪或被坐實。在該帖中,包括建行、農行、中行、郵儲行在內的國有大行,中信、民生、招行等股份行員工紛紛跟帖回應討論,部分員工稱有直接或間接降薪的情況,還有國有行員工表示「四大行這幾年一直在降工資」。
消息傳出後,引起輿論熱議。就中信銀行是否大幅降薪問題,有媒體報導了一份名為《關於開展中信集團2020年度開源節流、降本增效專項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在該文件中提到,中信集團要實現2020年度開源增效50億元、節流降本100億元目標。實施主體覆蓋集團、股份、有限三層總部與各一級子公司,由各一級子公司向下屬各級子公司層層傳導分解管控目標。
此外,中信集團要求,原則上管理費用總額(不含人工成本、折舊及攤銷)同比下降10%以上,各子公司應結合上半年管理費用支出情況,充分考慮疫情影響,主動加大壓降比例,特別是壓降會議費、差旅費、出國費、業務招待費、辦公費、業務宣傳費、車輛費、租賃費、營銷費等行政管理費用支出,提出合理的壓降目標。
針對網上流傳的降薪傳言,中信銀行於7日下午回應稱,根據中信集團部署,中信銀行將按照市場化原則和公司治理要求核定工資總額,工資總額與整體經營情況相掛鈎。截至目前,中信銀行沒有統一降薪的安排。
就降薪傳言,券商中國記者向多家國有大行、股份行人士求證。多位國有行、股份行人士向記者表示,暫未聽說有確切的降薪的計劃。不過,一位股份行江西分行人士向記者透露,總行已經下達要求,從7月起將從工資中扣除一筆「風險金」,五年後再返還,且此舉措以前從未有過,今年才實行。
另有銀行總行人士表示,該行內部年初就傳聞要降薪,彼時計劃是未來三年每年總收入略微下調,今年的降薪已在發放的獎金中體現,但月度發放的工資並沒有變化。
另一位四大行廣東某分行人士向記者表示,四大行工資相比一些股份行、城商行而言本來就低,雖然未聽說有降薪計劃,但目前業績和各項指標壓力都抓得很緊,任務重。
7日凌晨,據新華社報導,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集中回應薪酬問題。
四大行在回應中提到的國有金融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是今年1月由財政部印發的《國有金融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實施細則》,確定了國有金融機構的工資計算公式。該文件明確指出,金融企業工資總額增長以貫徹落實國家宏觀政策,服務微觀經濟、服務實體經濟為重點,綜合考慮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等因素合理確定。
該文件還指出,金融企業未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工資總額不得增長,或者適度下降。其中國有資本減值幅度超過10%的,工資總額降幅原則上不低於5%。券商中國記者梳理《實施細則》後發現,國有金融企業工資總額主要是受到淨利潤增幅影響,若淨利潤增幅為負,企業工資總額或將下調。
今年以來,有關部門就提到過銀行利潤下滑的可能。5月24日,央行研究局課題組在《中國金融》雜誌上發表的《客觀看待第一季度銀行業利潤增長》一文中提醒,中國銀行業利潤不排除年內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的可能。
曾有大行高管在公開場合提過,該行的成本收入比已經很低了,員工太辛苦,他們的收入和福利未來應該得到改善。
券商中國記者統計六家國有銀行2019年財報披露的數據發現,六大行員工超過182.8萬人。根據國有大行披露的資產負債表「應付職工薪酬」一項,及各行公布的具體員工人數,可大致估算出國有大行員工薪金的平均水平。由於薪酬僅反映收入的一部分,且各層級員工薪酬水平不一,因此只作為參考數據橫向對比各大行平均水平。
記者計算後發現,職工平均薪酬最高的國有銀行為中國銀行,2019年員工人均年薪為11.6萬元,平均薪酬最低的為工商銀行,員工人均年薪為7.9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