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顧名思義,就是每個國家所固有之學術。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一個國家的傳統歷史文化與學術。由此,也可以稱為是國家的文學或學術。既然說是一個國家的傳統歷史文化文化,那麼,傳統的以儒釋道三家為綱領的「釋家,」到底屬不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呢?很多人對此有疑問,每個人的觀點也不同。
其實,從古印度的佛教史,在到中國的佛教史去探究與理解,佛教中國化的背後,給佛教帶來了太多的變革,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佛教是古印度的由來。所以,就有人把中國禪宗納入為中國的傳統國學當中。因為禪宗在佛教的主要核心思想不變的基礎上,添加了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
但切合實際來說,不管佛教是古印度,還是包含中國的傳統文化。只要它的文化教育對我們生活有幫助就好,其它的也不便去深究。因為這是學術研究者與國學大師去討論的問題。
上文,我們講到了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分為空、有二宗。上文主要講解以《金剛經》和《心經》來探討佛教所說的「空宗。」它主要教導人們要懂得「對內破執」和「對外掃相」來告訴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與探討大乘般若《金剛經》中的破執思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主要是「住」和「心」兩個字。這裡的「住」指的就是人們對世俗的留戀和執著的程度;而這裡的「心」指的就是對佛理禪義的悟道。有就是說人應該對世俗物質,要無所執著,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的用意。
就好比我們對一個事物的執著,我們就會產生種種疑惑,種種自私與煩惱。對此,有的人會認為,這種對事物無所執著的心是一種厭世的表現,容易讓人墮落。其實不然,那是對佛家的誤解。
上文我們講解了「緣起」定律,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自然界就沒有固定不變的東西存在。我們人也一樣,時時念念有所住,我們就有所執著與煩惱。如果按佛家的理解,我們人人本具足佛性,也就是我們本有自性。
佛性是具足清淨自在的,佛家讓我們修習「戒定慧」無漏三學。就是讓我們在次第修行中得到本有的清淨智慧。在我們有清淨心的前提下,我們能生起慈悲心,時時刻刻觀照當下,應用之生活中,我們就無所謂煩惱。
在我們生活中如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身邊的一切事物。如果不論於何處,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我們就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因為萬事萬物本具足來去毫無停留。就好比我們生活中遇到了問題,我們應該用冷靜的思考它,解決它,而不是在煩惱中去逃避,去遮蔽我們無明的智慧。
所謂「定」生「慧,」「定」即是讓我們內心清淨中,我們就可以用最好的方法去解決當下事。如果我們生在無明煩惱之中,煩惱的事物依然存在,我們同樣要處理這個煩惱,我們有可能就在無明中,無法擺脫束縛,就無法找到最契合實際的方法。
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的名句,並非人人都能領悟之應用。但是,作為一個未悟道的人,我們可以簡單的領悟佛理,應用到生活中,用一顆清淨的內心和大背心,去看待一切事物,觀照事物,不執著,我們生活中自然得以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