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般若《金剛經》破執思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20-12-11 大茶經

國學,顧名思義,就是每個國家所固有之學術。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一個國家的傳統歷史文化與學術。由此,也可以稱為是國家的文學或學術。既然說是一個國家的傳統歷史文化文化,那麼,傳統的以儒釋道三家為綱領的「釋家,」到底屬不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呢?很多人對此有疑問,每個人的觀點也不同。

其實,從古印度的佛教史,在到中國的佛教史去探究與理解,佛教中國化的背後,給佛教帶來了太多的變革,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佛教是古印度的由來。所以,就有人把中國禪宗納入為中國的傳統國學當中。因為禪宗在佛教的主要核心思想不變的基礎上,添加了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

但切合實際來說,不管佛教是古印度,還是包含中國的傳統文化。只要它的文化教育對我們生活有幫助就好,其它的也不便去深究。因為這是學術研究者與國學大師去討論的問題。

上文,我們講到了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分為空、有二宗。上文主要講解以《金剛經》和《心經》來探討佛教所說的「空宗。」它主要教導人們要懂得「對內破執」和「對外掃相」來告訴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與探討大乘般若《金剛經》中的破執思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主要是「住」和「心」兩個字。這裡的「住」指的就是人們對世俗的留戀和執著的程度;而這裡的「心」指的就是對佛理禪義的悟道。有就是說人應該對世俗物質,要無所執著,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的用意。

就好比我們對一個事物的執著,我們就會產生種種疑惑,種種自私與煩惱。對此,有的人會認為,這種對事物無所執著的心是一種厭世的表現,容易讓人墮落。其實不然,那是對佛家的誤解。

上文我們講解了「緣起」定律,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自然界就沒有固定不變的東西存在。我們人也一樣,時時念念有所住,我們就有所執著與煩惱。如果按佛家的理解,我們人人本具足佛性,也就是我們本有自性。

佛性是具足清淨自在的,佛家讓我們修習「戒定慧」無漏三學。就是讓我們在次第修行中得到本有的清淨智慧。在我們有清淨心的前提下,我們能生起慈悲心,時時刻刻觀照當下,應用之生活中,我們就無所謂煩惱。

在我們生活中如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身邊的一切事物。如果不論於何處,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我們就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因為萬事萬物本具足來去毫無停留。就好比我們生活中遇到了問題,我們應該用冷靜的思考它,解決它,而不是在煩惱中去逃避,去遮蔽我們無明的智慧。

所謂「定」生「慧,」「定」即是讓我們內心清淨中,我們就可以用最好的方法去解決當下事。如果我們生在無明煩惱之中,煩惱的事物依然存在,我們同樣要處理這個煩惱,我們有可能就在無明中,無法擺脫束縛,就無法找到最契合實際的方法。

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的名句,並非人人都能領悟之應用。但是,作為一個未悟道的人,我們可以簡單的領悟佛理,應用到生活中,用一顆清淨的內心和大背心,去看待一切事物,觀照事物,不執著,我們生活中自然得以受用。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和《心經》為代表性的般若經典,核心即要內外結合!
    特別是傳統中國佛家思想以大乘佛教發展為核心,就一部《金剛經》就能讓許多人耗盡一生來研究。作為中國的大乘思想,基本核心以般若為主,它的代表作有玄奘大師的「般若經。」般若經共有六百卷之多,其中較具為代表性的有《金剛經》與《心經。》那麼,《般若經》的核心到底講了什麼呢?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與探討以《金剛經》和《心經》為代表性的大乘般若思想,主要核心是什麼。
  • 以大乘佛法六度波羅蜜 實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禪修過程
    在上一章,我們已經知道,要想讓自己真正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必須培育自己的定力。在定力強大到,通過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與外物接觸時,不再生起現有的所有反應,才能徹底做到無所住而生起自己的心。這一章我們來學習,如何培育自己的定力?
  • 金剛經13——先阿含小乘,後般若大乘,佛陀的講經次第
    但是各位師兄們千萬別誤會,覺得大乘就比小乘殊勝云云,並非如此,其實小乘乃是大乘的基礎,如果小乘都修不好大乘也肯定不究竟,就像是下面的地基打不好,上面的樓房也肯定是搖搖欲墜。再回到上面那個例子上,你只有一文錢,助人的力量是很小的,儘管心願很大但卻有心無力,所以提高能力也是志在必行。
  • 大乘寶典《金剛經》五句經文,通透佛法奧妙,瞭然大千世界!
    《金剛經》也稱作《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其全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此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卷。說到大乘與小乘的區別,在此為為大家稍稍解釋一下,所謂大乘在佛門被稱為菩提法門,用通俗的解讀可以理解為是以救世利他為思想宗旨的學說,正是佛家所說的普度眾生思想。
  • 《金剛經》精華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早由後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402年)譯出。《金剛經》因其長短適中,經義精粹,而獨得宏布;與《華嚴經》並肩,俱得「經中之王」之稱。降伏其心,是《金剛經》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整個佛法要解決的。
  • 《金剛經》:理解了這1句話,就掌握了金剛經的精髓
    《金剛經》是佛教的大乘經典,在佛教之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經中有雲「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即是說《金剛經》對於上根利器者,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因為《金剛經》舍其繁絮,直指人心,故上根利器者一眼即明。
  • 佛教:《金剛經》最經典的3句話,悟透功德無量!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多以姚琴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最為流行。《金剛經》在佛經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大乘般若智慧的重要思想之一。
  • 《金剛經》中最有靈性的3句話,若能悟透,瞬間開悟
    《金剛經》的殊勝之處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屬於大乘佛教典籍,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學術上劃為般若系。  般若類經典約佔大乘經典的三分之一,《金剛經》和《心經》是流傳最廣的般若經典,對中國佛教乃至中國文化都有深刻的影響。  金剛經有六種譯本,通用的是鳩摩羅什翻譯的初譯本。
  • 《金剛經》最富含哲理的幾句話,讀通此經,即可開悟
    一說起《金剛經》,出家、在家的人,怕都是非常的熟悉。出家的人,每日早晚課,都念得會背了。在家的人,只要稍有文化,也是沒有不知的。甚至有人認為佛教念經,念的就是《金剛經》。難道還有其他的經?不是他們孤陋寡聞,而是《金剛經》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
  • 《金剛經》的核心,無非就是這三句話!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乘佛教的無上至寶。它以無上的智慧,斷除眾生的一切煩惱和顛倒妄想。如今社會上流傳的諸多版本中,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版本最為流行。《金剛經》是寺院僧眾和在家居士必修的重要經典之一。
  • 佛教:《金剛經》中最經典的3句話,悟透功德無量!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多以姚琴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最為流行。《金剛經》和《心經》類同,在佛經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都是大乘般若智慧的重要思想。
  • 《金剛經》裡的六大名句,悟透福報無量!
    《金剛經》是經藏般若部中的一部經典,全經雖只有一卷,但言簡而意深,內涵豐富,在大乘佛法盛行的漢地,流傳甚廣。此經自傳入後,從東晉到唐代,共經歷六次翻譯,其中以姚秦鳩摩羅什法師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唐代玄奘法師和義淨法師所翻譯的版本,可以作為前者的補充。
  • 《金剛經》: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解釋--「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之意。什麼樣的人才能叫做菩薩摩訶薩?依照經典之說法,至少要明心又見性者才算是菩薩摩訶薩。若就《金剛經》這一句話而言,明心者也算是菩薩摩訶薩,不過明心者最好不要生起自己是「大菩薩」之想法比較好。佛接下去所要開示的法,菩薩摩訶薩要具備這個法的智慧,以此智慧降伏其心,這就是佛所說「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之意。佛弟子要有正知見,就是:「解脫是由智慧而解脫,成佛也是因智慧而成佛。」
  • 淺談《法華經》與《小品般若經》有什麼異同?
    《妙法蓮華經》與《小品般若經》同為印度大乘佛教的經典,並均成於大乘運動發展時期,把它們的思想重點和所要對應的問題作出比較,便能對大乘佛教,有更深入的了解。大體而言,《小品般若經》著重開示般若思想,以「破」為主;而《妙法蓮華經》則透過「一佛乘」,「會三歸一」,開示方便法門,顯露宗教的包容胸懷,以「立」為務。
  • 《金剛經》中講的「般若」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有六種版本,大同小異,最流行的就是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部經講什麼呢?就是經題上的這個「般若」,般若就是智慧,但不是普通的智慧。經題的意思就是,以如金剛般銳利的大智慧到彼岸。到底什麼是「般若」呢?今天我們就專門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金剛經是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一部般若智慧經。它和《心經》一樣,為大乘般若品的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居多。
  • 【光孝動態】「光孝寺和敬」義工舉行共修交流活動,寬德法師開示《金剛經》大意
    《金剛經》是在漢傳佛教中最為流傳的般若思想典籍,前後共有六次翻譯,分別為:第一譯:姚秦三藏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二譯:元魏三藏菩提流支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三譯:陳三藏真諦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答問:請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網友提問:請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金剛經裡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理解的意思是應該沒有什麼所執著的,要有把一切功名利祿看淡的心,求詳解。那麼什麼是無所住而生其心,解釋再多,終歸都住在文字境界上,住在意識境界上,都不是那個真正的無所住。有句話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試試,自然知道!祝您早日成就!網友追問1問:請教師兄,我在打坐中感受到念頭冒出,一個兩個,一會又不見了,那個狀態算是頑空呢還是算契入空性呢?
  • 什麼樣的人不能念金剛經?讀金剛經的好處及作用是什麼?
    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
    關鍵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個心生出來的所有的這些念頭呀 ,不能住在上面。 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不能被他所轉, 不能跟著他跑 。什麼叫不能跟著他跑呢? 就是你不能起知見, 不能起判斷, 一有善惡美醜好壞的判斷,然後你就跟著這些知見和判斷一直胡思亂想下去, 那麼你就被他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