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乘佛法六度波羅蜜 實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禪修過程

2021-01-07 以智見佛

在上一章,我們已經知道,要想讓自己真正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必須培育自己的定力。在定力強大到,通過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與外物接觸時,不再生起現有的所有反應,才能徹底做到無所住而生起自己的心。

這一章我們來學習,如何培育自己的定力?要想讓完全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要經過哪些修行,要經過怎樣的修行過程才能實現。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因此我佛陀說,佛法禪修者的內心,不應住於任何色,不應住於任何外物而進行布施。

佛陀在這裡所說的布施,不是指我們平常所做的,把自己的財物給予出去的布施。這樣的布施,佛陀在整部金剛經裡反覆強調,即使以三千大千世界的財物布施,得到的功德利益,也不及佛法般若智慧的億萬分之一。

佛陀所說的布施,是指大乘佛法六度波羅蜜裡的布施修行。佛陀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不僅僅指要不住色布施,而是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

也不僅僅指在進行布施修行時,自己的心才無所住。而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的整個禪修過程,都要不住於自己現有的心進行修行。或是說要通過六度的修行,把自己內心的有所住,把自己內心現有的各種反應全部去除,讓自己達到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解脫境界。

布施修行,是指要把自己目前的有所住心,努力地舍離掉。

我們目前對自己周圍人事物的所有欲望、分別、念頭的習慣性反應,就是我們的有所住心。要把它們不斷地捨棄掉、放棄掉,要不斷地進行克服和去除。這就是六度修行的第一步,要不斷布施捨離自己現有的有所住心。

持戒,就是要努力讓自己,不再生起有所住心。

持五戒的目的,是要讓自己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去除有所住心的持戒,就是要努力使自己不生起有所住心,不再犯有所住心,不讓自己目前對外物的欲望、嗔恨、分別和念頭生起來。

以這樣的持戒對治自己的有所住心,才能有效地減少自己的有所住心,使自己能夠朝著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目標邁進。

相關焦點

  • 佛教「六度波羅蜜」,你知道是什麼嗎?
    對佛法了解比較深的人應該都聽說過「六度波羅蜜」這個佛教名詞,可是它真正的含義卻很少為人所知。在大乘佛教中,「六度波羅蜜」是修行重要的六種智慧、六種途徑。這六種智慧,幫助我們不斷去磨掉人生的弱點,使我們更加智慧地生活,自己改善自己的命運。如何踐行「六度波羅蜜」?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法要第一品,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經題:大乘――以度他人為主要目標理趣――實相六波羅蜜多――六種實踐大乘菩薩的綱目。六種修持大乘菩薩的綱目,圓滿實踐即成佛。經目:全書分十卷十品,除六品六波羅蜜多品正行外, 前加四品前行,使修持更廣大圓滿。 卷一歸依三寶品,是每一種修持的開始及入門的必需,除了依靠三寶外,更是一種加 持。卷二 (i)陀羅尼護持國界品。誦持陀羅尼(偈語),以保國泰民安。(ii)發菩提心品以利益眾生,修持大乘為己任。
  • 解密六度波羅蜜的真實含義
    何謂六波羅蜜?
  •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現流傳最廣的版本是唐代三藏法師玄奘所翻譯的,全文僅二百六十字,是大乘佛教六百卷般若經中最短的一篇。《心經》雖然字數最短,但卻講明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緣起性空的大智慧,可謂是文字簡略而涵義廣博。
  • 【佛教常識】什麼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麼區別?
    大乘菩薩道修學,從十信位圓滿後,入初住位的布施,然後進入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六度,由於善知識攝受而入不退轉住(第七住),親證第八識如來藏心。自此後便有第十住見性、十行十回向後入初地,地地增上,最後在最後身菩薩時,坐菩提樹下,成就四智圓明的佛果。易行道的淨土法門則以信願念佛為主,淨業三福為輔,仰承佛力往生得不退轉後,再回娑婆修菩薩道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 佛法:《壇經》能成為禪宗典籍之王,是因為對傳統禪學的全面革新
    這種古老的人與神彼此相應冥合,希望達到人神冥合之境的修行法,便是禪定,後來因為佛祖在金剛寶座上端坐思維,降伏一切心魔外道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時採用了此內證之法,所以禪定之法被納入了六度波羅蜜法中。被納入了六度波羅蜜之後,佛教中無論是空、有、小乘、大乘乃至外道各派都以禪那作為主要的修行方法,比如小乘的四諦十二緣起法,大乘的六度禪,天台宗的三諦三觀禪,法相宗的五重唯識禪,華嚴宗的十玄六相法界觀禪等等。
  • 大手印、北傳觀心、南傳禪修,多種禪修法門,修學次第應怎樣?
    剛開始學習禪修的朋友們,我相信在一定的階段上,也一定曾經出現跟我類似的困惑:為什麼一樣是佛法,但不同的宗派對於禪修技巧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啊!最簡單的例子來看,大手印等許多強調「頓悟」的禪修系統,反對過度使用標籤化、刻意的念頭運作等技巧,但在南傳佛法、唯識宗等繼承阿毗達摩的的禪修系統中,則認為標籤化的禪修,不論貼的是什麼標籤,其實都是某種刻意與造作。
  • 要直接學到佛法智慧 就要通過實修實證超越所有名相
    上一章,我們已明確知道,一個人只要經過四個禪修過程,就能徹底的覺悟解脫。這一章,我們來了解如何通過實修實證,超越所有的佛法文字概念和名相,達到直接掌握佛法智慧的目的。當今學佛者感覺最頭疼的,也許就是佛經佛法的文字概念很龐雜,名相很多,很難弄明白,使自己難以深入浩瀚的經藏智慧之中。對於還沒有很高禪修功力的學佛者來說,佛法的名詞概念、名相的確很多很複雜,讓人分不清頭緒,理不出一個清晰的佛法脈絡。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歸依三寶品第一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一歸依三寶品第一
  • 常說的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在哪?
    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歷史上的北傳佛教均以大乘為主。而現代一些學者狹義的大乘佛教則專指漢傳佛教,並與南傳、藏傳(密乘)組成現代佛教的三大語系。  大乘佛教包括信、願、行、證四個階次的修學。大乘菩薩道修學,從十信位圓滿後,入初住位的布施,然後進入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六度,由於善知識攝受而入不退轉住(第七住),親證第八識如來藏心。
  • 佛法的大乘與小乘到底有什麼區別?遠不止渡人渡己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重於度己,而大乘則重於普度眾生。在梵文中yana的意思便是乘,即「乘載,道路」。在佛教的歷史中,有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後期佛教的出現。《法華經》中有一段論述大乘佛法,便是類比小乘佛法。大致意思是小乘佛法的修行需要捨棄世間,超脫三界,即出世修行,而大乘佛法則是不捨棄世間的眾生,入大千紅塵度化世人的入世修行,這與小乘佛法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心經》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卻是大乘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佛教典籍,《心經》的譯本很多,但流傳最廣的,還是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南懷瑾:六度,是6個修行的方向,成就一個,其他就貫通了
    學佛修行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要修成圓滿,消除業障,禪修者就必須堅持學佛,保持發展,絲毫不能有倦怠之意。對於學佛的信眾而言,如要在修佛上大有斬獲,除修繕佛家基本法門「五度十善」以外,佛家大乘法門「佛門六度」,也是修行過程中須了解領悟的。
  • 大乘般若《金剛經》破執思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上文,我們講到了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分為空、有二宗。上文主要講解以《金剛經》和《心經》來探討佛教所說的「空宗。」它主要教導人們要懂得「對內破執」和「對外掃相」來告訴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與探討大乘般若《金剛經》中的破執思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六波羅蜜
    發了菩提心的凡夫既是菩薩,我們稱他為初發心菩薩。初發心菩薩必須發種種成佛度眾生之願望,以此願望為目標,以完成他的願望為目的,願望實現了,就是他成佛之日。  菩薩要努力實踐六度,既是六度波羅蜜,以實現他成佛之願。
  • 行六度波羅蜜的果報
    釋迦牟尼佛為了圓滿六波羅蜜,所以把依報、正報,依正二報都為求早證佛果,而一起捨去,這是行真正菩薩道的行為。2、持戒:就是止惡防非,防止七支,即身三口四的過惡。身三:殺、盜、淫。口四:綺語、妄語、惡口、兩舌。
  • 大乘佛教不神秘 成佛之路這麼走
    與強調思辨與實證的上座行法風格相比,這是有利於大眾傳播的信仰形態。此外,大天一方面貶抑阿羅漢,一方面「神化」佛陀(更與當地本就盛行的印度教信仰文化結合),並大大提高以利他為本懷的菩薩信仰。在案達羅發展的佛教經過全新演繹,有了新的組織;譬如「六度」等。同時,一改遠離紅塵之旨,轉而要求積極入世、利益眾生。至此,大乘思想已經醞釀成熟。其後,案達羅派南向傳入錫蘭,為古斯裡蘭卡佛教注入全新養分。
  • 佛法中忍辱的最高境界:忍無可忍!
    ~簡簡單單學佛法,自由自在過生活~不論你是不是一個信仰佛教的人,佛陀的教法都可以給你的人生帶來不可思議的影響。如果你是一個佛的信仰者,能真正按照佛的教法去修行,那麼你註定行走在成佛的道路上!早在二千多年前佛就教給了我們圓滿的解決方法——六度。今天談談六度之一:忍辱。《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出家菩薩住阿蘭若。能滅瞋恚得慈心三昧。亦無毀辱一切眾生。即得名為忍辱波羅蜜。忍辱波羅蜜,佛教術語。能助眾生究竟解脫渡至彼岸的忍稱作忍辱波羅蜜。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詳解(一)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如是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說已。實時世尊從廣大甚深三摩地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
  • 師父,修這檀波羅蜜是六波羅蜜中最難的嗎?
    師父,修這檀波羅蜜是六波羅蜜中最難的嗎?成觀法師定普:「師父,修這檀波羅蜜是六波羅蜜中最難的嗎?」師父:「這波羅蜜是最高、最廣、最深,其它波羅蜜都沒有能及於這個波羅蜜的。如果沒有檀波羅蜜,就沒有一切佛法;如果沒有檀波羅蜜,也不會有世間善法,如此則一切世間人只求自利,不思利他,甚至為了己利而用盡心機,巧取一最奪,那就會天下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