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我們已經知道,要想讓自己真正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必須培育自己的定力。在定力強大到,通過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與外物接觸時,不再生起現有的所有反應,才能徹底做到無所住而生起自己的心。
這一章我們來學習,如何培育自己的定力?要想讓完全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要經過哪些修行,要經過怎樣的修行過程才能實現。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因此我佛陀說,佛法禪修者的內心,不應住於任何色,不應住於任何外物而進行布施。
佛陀在這裡所說的布施,不是指我們平常所做的,把自己的財物給予出去的布施。這樣的布施,佛陀在整部金剛經裡反覆強調,即使以三千大千世界的財物布施,得到的功德利益,也不及佛法般若智慧的億萬分之一。
佛陀所說的布施,是指大乘佛法六度波羅蜜裡的布施修行。佛陀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不僅僅指要不住色布施,而是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
也不僅僅指在進行布施修行時,自己的心才無所住。而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的整個禪修過程,都要不住於自己現有的心進行修行。或是說要通過六度的修行,把自己內心的有所住,把自己內心現有的各種反應全部去除,讓自己達到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解脫境界。
布施修行,是指要把自己目前的有所住心,努力地舍離掉。
我們目前對自己周圍人事物的所有欲望、分別、念頭的習慣性反應,就是我們的有所住心。要把它們不斷地捨棄掉、放棄掉,要不斷地進行克服和去除。這就是六度修行的第一步,要不斷布施捨離自己現有的有所住心。
持戒,就是要努力讓自己,不再生起有所住心。
持五戒的目的,是要讓自己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去除有所住心的持戒,就是要努力使自己不生起有所住心,不再犯有所住心,不讓自己目前對外物的欲望、嗔恨、分別和念頭生起來。
以這樣的持戒對治自己的有所住心,才能有效地減少自己的有所住心,使自己能夠朝著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