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歷史上的北傳佛教均以大乘為主。而現代一些學者狹義的大乘佛教則專指漢傳佛教,並與南傳、藏傳(密乘)組成現代佛教的三大語系。
大乘佛教包括信、願、行、證四個階次的修學。大乘菩薩道修學,從十信位圓滿後,入初住位的布施,然後進入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六度,由於善知識攝受而入不退轉住(第七住),親證第八識如來藏心。自此後便有第十住見性、十行十回向後入初地,地地增上,最後在最後身菩薩時,坐菩提樹下,成就四智圓明的佛果。易行道的淨土法門則以信願念佛為主,淨業三福為輔,仰承佛力往生得不退轉後,再回娑婆修菩薩道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大乘佛法以親證真心阿賴耶識為根本標的,在親證真心後,便踏上內門修六度萬行的菩薩道。菩薩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為方便攝受眾生,修學三乘菩提,普度眾生。
小乘教以羅漢的解脫為目標,大乘教則以菩薩道的圓滿--成佛為目標。所以,菩薩之道,深廣無盡,其主要內容為:菩薩,發菩提心,行六波羅蜜多,歷十地而成佛。根據《大智度論》的三句話可以總括大乘:1.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一切智智即是無上菩提;2.大悲為上首--發大悲心以普濟眾生之苦;3.無所得為方便行--體證緣生空無我之義,忘我而為眾生服役,嚴淨國土。
大乘佛教以佛陀的遺留原則(三法印或進一步總結的一實相印),來發揮佛陀眾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覺覺他,利益救度一切眾生為目的之本懷--菩薩道的菩提心。修持與教理體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圓滿,境界廣大無艮,修行果位直趨無上菩提。大乘佛教的教義在小乘基礎上,進一步開顯了中道實相、八識與如來藏,六度萬行與菩薩道,一心本淨,眾生平等眾生亦可成佛等思想。從小乘的四諦、十二因緣到唯識學如來藏,三乘佛法一以慣之卻在博大精深程度上節節增上,構成了完整的佛教體系。弘法方法上,大乘佛教注重信仰與實踐,強調實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四悉檀),大乘佛教靈活開放、慈悲平等、普度眾生、貼近生活。佛在古印度傳播佛教教義,其很重要的一個思想是眾生平等,慈悲普度的理念,以反對婆羅門教的野蠻種姓隔離的等級制度。而此平等與普度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大乘教義裡。總而言之,大乘是佛陀教誨的根本精神所在。
佛祖釋伽牟尼涅盤之後,佛教就漸分為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大乘佛教追求菩薩道的普渡眾生,求無上菩提的佛果。小乘佛教強調修煉自我的聲聞乘,以羅漢的解脫為目標。大乘僧人基本食素,小乘僧人可食「三淨肉」。大乘僧人和小乘僧人雖然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但卻因宗派不同,一直爭論不休。
佛祖在世的時候,已經說到未來大乘佛教就在中國,而後傳播世界。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利益眾生,把將眾生在苦難中解救出來。中國若干千年來災難重重,而在此大乘佛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眾在佛門之中得到無盡的法益,災難和痛苦得到了安撫,深受快樂。奠定大乘佛教在中國的重要地位,故出現了戶戶觀世音,家家彌勒佛。
大乘佛教在中國原有仁、義、禮、智、信的教育基礎,增添了菩薩行的教育。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發心修行至於福德有餘,深涉國家社會服務人群,宏法利生,令一切有情,也能覺悟真理。
以廣行六波羅蜜多來成熟自己,以廣行四攝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去成熟其他一切有情,心胸廣大而行事細膩是其特性。 整個大乘佛教就是透過六度、四攝,積極地提升自己慈悲和智慧的能力,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培養。自利益人,也提升人們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的博大胸懷,無論布施一錢,乃至常施恩惠於萬眾,不望其報,於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福慧雙運。故此,大乘佛教影響了中國歷代無數民眾,為國家和平和安康做出巨大的貢獻。
大小乘的分別,主要在於大乘著重利他(利益大眾的行為),小乘著重自己解脫。大乘有不同的經典,在教義上有所發揮和發展。這裡可以舉幾個特點:首先大乘在滅諦上進一步說「無住涅槃」。從理論上說,十二因緣滅,滅的只是不合緣生緣滅真理的無明煩惱,而不是緣生緣滅的法,「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所以到了佛的圓滿覺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能在因緣生滅的世界中,永無休歇地做「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事,而隨時隨處安住在涅槃的境界。其次根據緣起的道理,說明一法以一切法為緣而生起,同時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緣,所以任何人與一切眾生都有同體的關係,好像海裡面的一個小水泡和整個海水是同體關係一樣。所以說,「一切眾生是我父母」,又說「視眾生如一子」(獨子),這樣地興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樂,悲是同情人之憂苦),「無有疲厭」地「為眾生供給使」。大乘佛教特別發揚這種菩薩行的人生觀,並且特別鼓勵「六度」和「四攝」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