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的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在哪?

2021-02-08 結福緣

  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歷史上的北傳佛教均以大乘為主。而現代一些學者狹義的大乘佛教則專指漢傳佛教,並與南傳、藏傳(密乘)組成現代佛教的三大語系。

  大乘佛教包括信、願、行、證四個階次的修學。大乘菩薩道修學,從十信位圓滿後,入初住位的布施,然後進入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六度,由於善知識攝受而入不退轉住(第七住),親證第八識如來藏心。自此後便有第十住見性、十行十回向後入初地,地地增上,最後在最後身菩薩時,坐菩提樹下,成就四智圓明的佛果。易行道的淨土法門則以信願念佛為主,淨業三福為輔,仰承佛力往生得不退轉後,再回娑婆修菩薩道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大乘佛法以親證真心阿賴耶識為根本標的,在親證真心後,便踏上內門修六度萬行的菩薩道。菩薩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為方便攝受眾生,修學三乘菩提,普度眾生。

  小乘教以羅漢的解脫為目標,大乘教則以菩薩道的圓滿--成佛為目標。所以,菩薩之道,深廣無盡,其主要內容為:菩薩,發菩提心,行六波羅蜜多,歷十地而成佛。根據《大智度論》的三句話可以總括大乘:1.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一切智智即是無上菩提;2.大悲為上首--發大悲心以普濟眾生之苦;3.無所得為方便行--體證緣生空無我之義,忘我而為眾生服役,嚴淨國土。

  大乘佛教以佛陀的遺留原則(三法印或進一步總結的一實相印),來發揮佛陀眾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覺覺他,利益救度一切眾生為目的之本懷--菩薩道的菩提心。修持與教理體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圓滿,境界廣大無艮,修行果位直趨無上菩提。大乘佛教的教義在小乘基礎上,進一步開顯了中道實相、八識與如來藏,六度萬行與菩薩道,一心本淨,眾生平等眾生亦可成佛等思想。從小乘的四諦、十二因緣到唯識學如來藏,三乘佛法一以慣之卻在博大精深程度上節節增上,構成了完整的佛教體系。弘法方法上,大乘佛教注重信仰與實踐,強調實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四悉檀),大乘佛教靈活開放、慈悲平等、普度眾生、貼近生活。佛在古印度傳播佛教教義,其很重要的一個思想是眾生平等,慈悲普度的理念,以反對婆羅門教的野蠻種姓隔離的等級制度。而此平等與普度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大乘教義裡。總而言之,大乘是佛陀教誨的根本精神所在。

  佛祖釋伽牟尼涅盤之後,佛教就漸分為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大乘佛教追求菩薩道的普渡眾生,求無上菩提的佛果。小乘佛教強調修煉自我的聲聞乘,以羅漢的解脫為目標。大乘僧人基本食素,小乘僧人可食「三淨肉」。大乘僧人和小乘僧人雖然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但卻因宗派不同,一直爭論不休。

  佛祖在世的時候,已經說到未來大乘佛教就在中國,而後傳播世界。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利益眾生,把將眾生在苦難中解救出來。中國若干千年來災難重重,而在此大乘佛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眾在佛門之中得到無盡的法益,災難和痛苦得到了安撫,深受快樂。奠定大乘佛教在中國的重要地位,故出現了戶戶觀世音,家家彌勒佛。

  大乘佛教在中國原有仁、義、禮、智、信的教育基礎,增添了菩薩行的教育。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發心修行至於福德有餘,深涉國家社會服務人群,宏法利生,令一切有情,也能覺悟真理。

  以廣行六波羅蜜多來成熟自己,以廣行四攝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去成熟其他一切有情,心胸廣大而行事細膩是其特性。 整個大乘佛教就是透過六度、四攝,積極地提升自己慈悲和智慧的能力,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培養。自利益人,也提升人們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的博大胸懷,無論布施一錢,乃至常施恩惠於萬眾,不望其報,於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福慧雙運。故此,大乘佛教影響了中國歷代無數民眾,為國家和平和安康做出巨大的貢獻。

  大小乘的分別,主要在於大乘著重利他(利益大眾的行為),小乘著重自己解脫。大乘有不同的經典,在教義上有所發揮和發展。這裡可以舉幾個特點:首先大乘在滅諦上進一步說「無住涅槃」。從理論上說,十二因緣滅,滅的只是不合緣生緣滅真理的無明煩惱,而不是緣生緣滅的法,「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所以到了佛的圓滿覺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能在因緣生滅的世界中,永無休歇地做「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事,而隨時隨處安住在涅槃的境界。其次根據緣起的道理,說明一法以一切法為緣而生起,同時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緣,所以任何人與一切眾生都有同體的關係,好像海裡面的一個小水泡和整個海水是同體關係一樣。所以說,「一切眾生是我父母」,又說「視眾生如一子」(獨子),這樣地興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樂,悲是同情人之憂苦),「無有疲厭」地「為眾生供給使」。大乘佛教特別發揚這種菩薩行的人生觀,並且特別鼓勵「六度」和「四攝」的行為。

相關焦點

  • 【佛教常識】什麼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麼區別?
    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歷史上的北傳佛教均以大乘為主。而現代一些學者狹義的大乘佛教則專指漢傳佛教,並與南傳、藏傳(密乘)組成現代佛教的三大語系。 大乘佛教包括信、願、行、證四個階次的修學。
  • 宗教禮儀: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小乘」(Hinayana,音讀「希那衍那」),原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讀「摩訶衍那」)出現後(約公元一世紀左右),對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紀至四世紀時期,釋迦牟尼及其三、四傳弟子時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一世紀時期上座部、大眾部各部派佛教)的貶稱,而「大乘」則為該派對自己的褒譽。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呢?——就是有沒有菩提心。「乘」是指運載工具。大乘佛教信徒需有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大河之此岸達涅槃境界彼岸之大願力,「救渡一切眾生」成就佛界,而只求「自我解脫」的教派為「小乘」,以自身獲得最終解脫為目的,最高果位為阿羅漢 。
  • 小乘與大乘佛教的不共
    佛教的南傳上座部與北傳大眾部兩派,在向不同方向發展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小乘和大乘佛教,它們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一是上座部小乘只承認前兩次集結所形成的原始佛經,主要是用釋迦傳教所用的巴利文寫成阿含經等,大乘佛教承認小乘經典,但認為那是佛對於小根系人講的不了義經
  • 關於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這個稱呼出現在一至二世紀之間,是大乘佛教(梵語:Mahāyāna) 對成立在它之前的的各佛教部派的稱呼,現代大乘佛教徒也用以稱呼南傳上座部佛教。因為它的涵義多變,而且充滿爭議,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小乘釋義對大乘佛教而言,小乘是聲聞乘、緣覺乘二乘的合稱。因為此二乘修行人,發心狹小,無法濟度一切眾生,故稱小乘。就歷史而言,小乘佛教意指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期,所形成的佛教教法。
  • 什麼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李雙林
    他滅度後,佛教逐漸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兩大派。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內容簡介: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叫李雙林。有朋友問什麼是大乘佛法,什麼又是小乘佛法。 「大乘」是梵文「摩訶衍那」的意譯。
  • 佛教:大乘和小乘佛法的來龍去脈,以及區別和聯繫
    但是區分佛法最大的維度還是大乘和小乘,這也是最根本的劃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繫,這一篇我們主要就介紹這兩個概念。02原始佛教,並無大乘小乘之分這個問題其實由來已久,還要從佛祖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說起,也就是我們習慣說的「原始佛教」。
  • 佛教中的小乘與大乘是怎麼來的?修行人該如何看待小乘與大乘
    佛教中大乘與小乘的來歷佛教剛誕生之初,釋迦佛在世期間,佛法中沒有什麼大乘與小乘之分,後來釋迦佛涅槃(去世)之後,才漸漸的分了這樣那樣的宗派。其中方廣經,即是大乘佛教經典的前身。這批在窟外集結佛經的僧人,被稱為佛教大眾部。上座部與大眾部也是有矛盾的,根源是「十事非法之爭」,但未決裂。只到阿育王孔雀王朝時,二部徹底決裂。後來大眾部演變成了大乘佛法,而上座部則依舊堅持佛陀時期的原始教義,被稱為小乘佛法。
  • 佛學文化9:大乘佛教密宗、大乘與小乘、念佛與持咒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佛學:大乘佛教密宗、大乘與小乘和念佛與持咒,這些文化不妨一看:大乘佛教密宗密宗是佛教的支派之一,而不是與佛教並立的宗教。密宗原本是佛教真言宗,以修持「秘密直言」為主,故稱為密宗。是將佛我同一的直觀,借著象徵的表現法,使全身體會到神秘經驗的大乘佛教。
  • 佛教大乘、小乘對世間萬法是如何分類的?
    說到佛教大小乘對世間萬法是如何分類的,就要說到印度的世親菩薩。為什麼呢?因為世親菩薩的經歷很特殊,他前期信奉小乘佛法,後期在他哥哥無著菩薩的勸引下才「轉小向大」。所以如果我們比較他改奉大乘佛教前後的論著,會很有意思。
  • 【佛教常識】大乘小乘的區別
    大乘就是佛菩薩所修之法,所證之果;小乘就是聲聞緣覺所修之法,所證之果;(聲聞是聞佛四諦法,證阿羅漢果者;緣覺是聞佛十二因緣法,而得覺悟,證闢支佛果者
  • 大乘佛教的興起
    印度那爛陀寺遺址約於公元前1世紀開始在印度興起的一些佛教形式,在教法、理論、實踐等諸多方面有別於主流,初稱「菩薩乘」,其經典則稱「方廣」或「方等」。後來這一潮流被冠以「大乘」(mahāyāna)之名,運載廣大之義,以顯其勝,同時貶稱舊有的部派為「小乘」(hīnayāna)。
  • 這個世界就沒有小乘佛教
    因為佛陀在世的時候,穿的衣服,說的話語,講經的內容就是這樣,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上圖來自INS用戶@buddhastory2018首先說一下,這個世界就沒有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四個字是大乘佛教對他們的貶稱。
  • 佛陀說的第一部經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對此看法卻完全不同
    所以佛祖在世的時候只是自己親自言傳身教,他在世的時候諸多弟子之中證得須陀洹果位的都有五百多位——也就是後世常說的「五百羅漢」,其中修為最高,得了最高四果阿羅漢果位的都有十八人——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十八羅漢」。
  • 佛法的大乘與小乘到底有什麼區別?遠不止渡人渡己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重於度己,而大乘則重於普度眾生。在梵文中yana的意思便是乘,即「乘載,道路」。在佛教的歷史中,有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後期佛教的出現。在公元一世紀左右,有一些古印度佛教徒獨立原始佛教另成一派,他們以新思想來替代原始佛教的舊思想,奉行的新教規與新教義。他們以普度眾生為己任,想要引導所有人脫離苦海,達到彼岸修得佛果,這便是大乘之意。後期佛教認為包括原始教派的其它佛教派都屬於小乘佛教,因為他們都以度己為目標,每日的修行以求自身能修得正果。
  • 羅候羅法師:上座部與大乘佛教的分別
    :究竟大乘與上座部佛教有什麼分別?我們千萬不可把小乘(Hinayana)誤解為上座部(Theravada),因為它們並非同義詞。上座部佛教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時被傳入斯裡蘭卡的,那個時候說不上有大乘(Mahayana)。小乘部派(Hinayana sects)是在印度中發展的,它們實與斯裡蘭卡所傳的佛教毫無關係。
  • 大乘勝過小乘的七大特點
    我依靠馬車或者犛牛等,可以到達自己的目的地;同樣,依靠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或者密乘,可以隨心所欲地到達自己的目的地。比如,依靠聲聞乘的法要,最後可以到達聲聞果位;依靠密乘,最後也可以獲得密宗的究竟果位。《攝集經》中說,乘可以分為因乘和果乘。有關這方面的內容,《三戒論》中也闡述了寧瑪巴的大圓滿是不是乘的問題,在這裡不作廣說。  「乘」可以分因乘和果乘。
  • 關於大乘佛教,這本書說清了一個根本問題
    所謂「小乘」,其實是後來大乘佛教興起後,對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之蔑稱。而這一時期的佛教,更能體現釋尊在世時的教法。當時很多追隨釋尊的弟子,能夠親自聽聞釋尊之言教,所以他們大多能夠在一生之中證入涅槃、獲得解脫。在釋尊去世後,這些親隨弟子將釋尊生前言教進行結集,形成了流傳後世的三藏典籍,使得無緣親聽釋尊言教的弟子,同樣可以有所遵循、有所歸止,進而依教奉行、證道解脫。
  • 佛教文化之佛教在印度的興盛和衰亡
    上章講了佛教外傳到中國,印度本土的佛教各個部派,在公元前後開始由印度向北方和東方經過陸地和南洋傳入中國,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是同期傳入中國。小乘佛經對魏晉南北朝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有著重要的影響,但不久小乘佛教在中國衰落,而大乘佛教在中國卻獲得了輝煌的發展。佛教發展的第三個時期是大乘佛教時期,大約是公元1世紀到7世紀,相當於中國的東漢到唐初。
  • 正信正行丨什麼叫大乘和小乘
    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於說法的對象不同,所說的內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罷了。佛對根器淺薄的聽眾,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對於厭世觀念很濃的人,便說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於根器深厚而有悲願化世的聽眾,便是菩薩大乘。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