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李雙林

2021-02-19 李雙林

導讀:佛陀因人設教,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傳教方法,而弟子們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發揮。他滅度後,佛教逐漸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兩大派。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


內容簡介: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叫李雙林。有朋友問什麼是大乘佛法,什麼又是小乘佛法。

 「大乘」是梵文「摩訶衍那」的意譯。「摩訶」是「大」的意思,「衍那」是「乘載」(如車、船)或「道路」的意思。大乘佛教自稱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大河的此岸,到達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主要經典有《般若經》、《維摩經》、《大般涅槃經》、《法華經》、《華嚴經》、《無量壽經》等。

(小乘)大乘和小乘的主要區別是:大乘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小乘則視釋迦牟尼為教主。大乘強調不僅要解脫自身,而且要解脫一切生靈,使眾生都成佛,自己才能成佛;小乘則主張只要斷除自己的一切煩惱,成為「阿羅漢」。大乘倡導以「六度」為內容的菩薩行,小乘則著眼於「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養。

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

證了解脫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聖人,因他們只顧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脫,不願回頭過來救度其他的眾生,所以稱為小乘。(只度自己)

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眾生同離生死苦海,所以稱為大乘。(度自己也度他人)

相關焦點

  • 【佛教常識】什麼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麼區別?
    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歷史上的北傳佛教均以大乘為主。而現代一些學者狹義的大乘佛教則專指漢傳佛教,並與南傳、藏傳(密乘)組成現代佛教的三大語系。 大乘佛教包括信、願、行、證四個階次的修學。
  • 關於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這個稱呼出現在一至二世紀之間,是大乘佛教(梵語:Mahāyāna) 對成立在它之前的的各佛教部派的稱呼,現代大乘佛教徒也用以稱呼南傳上座部佛教。因為它的涵義多變,而且充滿爭議,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小乘釋義對大乘佛教而言,小乘是聲聞乘、緣覺乘二乘的合稱。因為此二乘修行人,發心狹小,無法濟度一切眾生,故稱小乘。就歷史而言,小乘佛教意指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期,所形成的佛教教法。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呢?——就是有沒有菩提心。「乘」是指運載工具。大乘佛教信徒需有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大河之此岸達涅槃境界彼岸之大願力,「救渡一切眾生」成就佛界,而只求「自我解脫」的教派為「小乘」,以自身獲得最終解脫為目的,最高果位為阿羅漢 。
  • 宗教禮儀: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時期的先後,可歸納為大乘和小乘兩大基本派別。「乘」是梵文yana(音讀「衍那」)的意譯,指運載工具,比喻佛法濟渡眾生,象舟,車能載人由此達彼一樣。「小乘」(Hinayana,音讀「希那衍那」),原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讀「摩訶衍那」)出現後(約公元一世紀左右),對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紀至四世紀時期,釋迦牟尼及其三、四傳弟子時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一世紀時期上座部、大眾部各部派佛教)的貶稱,而「大乘」則為該派對自己的褒譽。
  • 小乘與大乘佛教的不共
    佛教的南傳上座部與北傳大眾部兩派,在向不同方向發展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小乘和大乘佛教,它們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一是上座部小乘只承認前兩次集結所形成的原始佛經,主要是用釋迦傳教所用的巴利文寫成阿含經等,大乘佛教承認小乘經典,但認為那是佛對於小根系人講的不了義經
  • 常說的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在哪?
    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歷史上的北傳佛教均以大乘為主。而現代一些學者狹義的大乘佛教則專指漢傳佛教,並與南傳、藏傳(密乘)組成現代佛教的三大語系。  大乘佛教包括信、願、行、證四個階次的修學。大乘菩薩道修學,從十信位圓滿後,入初住位的布施,然後進入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六度,由於善知識攝受而入不退轉住(第七住),親證第八識如來藏心。
  • 佛教中的小乘與大乘是怎麼來的?修行人該如何看待小乘與大乘
    佛教中大乘與小乘的來歷佛教剛誕生之初,釋迦佛在世期間,佛法中沒有什麼大乘與小乘之分,後來釋迦佛涅槃(去世)之後,才漸漸的分了這樣那樣的宗派。其中方廣經,即是大乘佛教經典的前身。這批在窟外集結佛經的僧人,被稱為佛教大眾部。上座部與大眾部也是有矛盾的,根源是「十事非法之爭」,但未決裂。只到阿育王孔雀王朝時,二部徹底決裂。後來大眾部演變成了大乘佛法,而上座部則依舊堅持佛陀時期的原始教義,被稱為小乘佛法。
  • 佛學文化9:大乘佛教密宗、大乘與小乘、念佛與持咒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佛學:大乘佛教密宗、大乘與小乘和念佛與持咒,這些文化不妨一看:大乘佛教密宗密宗是佛教的支派之一,而不是與佛教並立的宗教。密宗原本是佛教真言宗,以修持「秘密直言」為主,故稱為密宗。是將佛我同一的直觀,借著象徵的表現法,使全身體會到神秘經驗的大乘佛教。
  • 佛教:大乘和小乘佛法的來龍去脈,以及區別和聯繫
    這裡多說一句,我們漢傳佛法包括藏密都屬於大乘,因此很多師兄對於小乘都了解甚少,看完這一篇文章大家就會明白根本原因了,而這也是一個極大的誤區和遺憾,如今佛法衰敗,很多師兄修行效果甚微甚至走偏走反,其實都和這個不無關係。
  • 大乘佛教的興起
    後來這一潮流被冠以「大乘」(mahāyāna)之名,運載廣大之義,以顯其勝,同時貶稱舊有的部派為「小乘」(hīnayāna)。雖然大乘可能與大眾部的關係較為密切一些,卻並非是新分裂出的部派,而是一種不限於某個部派的新思潮,因此也沒有形成自己的僧律。時至今日,大乘僧人仍受小乘戒律。
  • 正信正行丨什麼叫大乘和小乘
    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於說法的對象不同,所說的內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罷了。佛對根器淺薄的聽眾,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對於厭世觀念很濃的人,便說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於根器深厚而有悲願化世的聽眾,便是菩薩大乘。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
  • 佛教大乘、小乘對世間萬法是如何分類的?
    說到佛教大小乘對世間萬法是如何分類的,就要說到印度的世親菩薩。為什麼呢?因為世親菩薩的經歷很特殊,他前期信奉小乘佛法,後期在他哥哥無著菩薩的勸引下才「轉小向大」。所以如果我們比較他改奉大乘佛教前後的論著,會很有意思。
  • 這個世界就沒有小乘佛教
    上圖來自INS用戶@buddhastory2018首先說一下,這個世界就沒有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四個字是大乘佛教對他們的貶稱。大乘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傳統佛教,還有主張在寺院裡學習教理和禪修的就貶稱為「小乘佛教」。
  • 【佛教常識】大乘小乘的區別
    大乘就是佛菩薩所修之法,所證之果;小乘就是聲聞緣覺所修之法,所證之果;(聲聞是聞佛四諦法,證阿羅漢果者;緣覺是聞佛十二因緣法,而得覺悟,證闢支佛果者
  • 羅候羅法師:上座部與大乘佛教的分別
    :究竟大乘與上座部佛教有什麼分別?我們千萬不可把小乘(Hinayana)誤解為上座部(Theravada),因為它們並非同義詞。上座部佛教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時被傳入斯裡蘭卡的,那個時候說不上有大乘(Mahayana)。小乘部派(Hinayana sects)是在印度中發展的,它們實與斯裡蘭卡所傳的佛教毫無關係。
  • 佛教文化之佛教在印度的興盛和衰亡
    上章講了佛教外傳到中國,印度本土的佛教各個部派,在公元前後開始由印度向北方和東方經過陸地和南洋傳入中國,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是同期傳入中國。小乘佛經對魏晉南北朝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有著重要的影響,但不久小乘佛教在中國衰落,而大乘佛教在中國卻獲得了輝煌的發展。佛教發展的第三個時期是大乘佛教時期,大約是公元1世紀到7世紀,相當於中國的東漢到唐初。
  • 大乘勝過小乘的七大特點
    我依靠馬車或者犛牛等,可以到達自己的目的地;同樣,依靠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或者密乘,可以隨心所欲地到達自己的目的地。比如,依靠聲聞乘的法要,最後可以到達聲聞果位;依靠密乘,最後也可以獲得密宗的究竟果位。《攝集經》中說,乘可以分為因乘和果乘。有關這方面的內容,《三戒論》中也闡述了寧瑪巴的大圓滿是不是乘的問題,在這裡不作廣說。  「乘」可以分因乘和果乘。
  • 佛法的大乘與小乘到底有什麼區別?遠不止渡人渡己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重於度己,而大乘則重於普度眾生。在梵文中yana的意思便是乘,即「乘載,道路」。在佛教的歷史中,有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後期佛教的出現。當然,這一稱呼原始佛教並不承認,他們仍採用原來的名稱,直到今日依舊如此,這一點在緬甸,泰國等佛教中都有據可循。《法華經》中有一段論述大乘佛法,便是類比小乘佛法。大致意思是小乘佛法的修行需要捨棄世間,超脫三界,即出世修行,而大乘佛法則是不捨棄世間的眾生,入大千紅塵度化世人的入世修行,這與小乘佛法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
  • 佛陀說的第一部經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對此看法卻完全不同
    而佛家的經文三藏六部一萬多卷,大致又可以分為五個時期,這在古印度的時候並沒有劃分,而是我們中國天台宗當年做過的著名的「分科判教」活動給界定出來的——也被稱為佛教的「五時」,下面紅塵君就來逐一簡單說明一下。而且這裡面關於佛陀所講的第一部經到底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兩派也有各自的看法,至今都無法統一。
  • 印度佛教十七位菩薩論師 共同書寫印度大乘佛教的輝煌
    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龍樹菩薩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偉大論師,傳說壽高一百五十(或說二百),著有大量的大乘論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等。《中論》闡發緣起性空的深義;《大智度論》採取中道立場來彰顯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論》則以深遠的見解來宣揚菩薩之大行。龍樹菩薩開創的中觀學說,令小乘學者大為折服,大乘學者也都奉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