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佛教大小乘對世間萬法是如何分類的,就要說到印度的世親菩薩。為什麼呢?因為世親菩薩的經歷很特殊,他前期信奉小乘佛法,後期在他哥哥無著菩薩的勸引下才「轉小向大」。所以如果我們比較他改奉大乘佛教前後的論著,會很有意思。
世親菩薩出生於北印度,他的出生時間是有爭議的,不過大概是公元370年左右吧。他有三個兄弟,最大的那個兄弟就是無著菩薩。
世親菩薩在信奉小乘時寫了《阿毗達磨俱舍論》,一般簡稱《俱舍論》。但轉小向大後,世親菩薩為了彌補以前誹謗大乘佛法的過失,廣造諸論,這些論當中就有《百法明門論》。
《俱舍論》與《百法明門論》都將世間一切法作了一個大概的分類,但基於小乘與大乘的立場,分類肯定是有差別的,比較一下二者的差別,也許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我們先看《俱舍論》,這部論將世間萬法分為七十五種,共計五大類,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應法以及無為法。
《百法明門論》則將世間萬法分為一百種,不過總的分類也是五大類,分別是心王、心所、色法、不相應法、無為法。可見二者在總得分類上是一樣的。
但細節上就有差別了,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首先對心識的看法上,大小乘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大乘立八識,小乘的經典基本沒有後面的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因為這種差異,後來的人經常產生爭論。
當然了,如果能自己親證到的話,這個問題本來無可爭論,問題是每人的證量程度上有高有低,所以看到的法就會有差別。可是一個有證量的人又無法讓他人也看到,只能在理上講。
所以後來的論師為了講明白這個事,就會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沒有第八識的話,一切淨法與不淨法在哪裡依存?因果如何成立?
再看兩種論裡面都有心所有法,在心所有法中都有不定法,但這裡似乎有點問題,《百法明門論》中的不定法只有四種,即悔、眠、尋、伺四種法。說不定法,是因為這四種法通善、惡和無記性,無法統一定為是哪一類。
以眠來說,只要不是過度的懈怠和昏沉,正常的睡眠是必須的,所以談不上是善還是不善或者無記。然而在《俱舍論》的不定法中居然包括貪、嗔、慢、疑。貪、嗔、慢、疑在大乘中屬於根本煩惱,為何在《俱舍論》中被列在不定法裡,本人沒有看明白。
另外,二者都有無為法,都包括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這三種。但是《百法明門論》中還多了三種法,分別是不動、想受滅、真如。毫無疑問,這個地方有差異,肯定是與大小乘的見地有關係。
又如,心所法裡面的善法,兩家基本一樣,只是大乘百法裡多了一個無痴。還有,大乘百法中有一個五遍行,但是《俱舍論》中沒有特意強調這一處,只是將作意、觸、受、想、思這五法,與三摩地、勝解等法統一列在了大地法當中。
再如,以色法來講,二者都分成了十一種,前面十種都一樣,但第十一種,一個叫無表色,一個叫法處所攝色。
其實佛學典籍中,講解萬法分類的並不止這兩種,佛教中還有一本《成實論》,這部論也將萬法進行了一個大概的分類,總共有84種。我們如果仔細比較一下,還是能有很多發現的,有志於研究唯識的人可以看一看。
很多人說學習唯識沒有用,都是一些知識,其實這個是天大的誤解。禪門一開始印心的典籍並不是《金剛經》,而是《楞伽經》,而《楞伽經》就是講唯識的。
為什麼要講唯識?諸佛菩薩講唯識絕對不是為大家增加一點佛學知識,其主要動機在於,如果不懂唯識,很多人在有了一點證量後就以為自己大徹大悟了。
這個時候如果他不懂唯識,就會自大的覺得,一切經論都是多餘的,甚至有人說連玄奘取經都是多餘的,他不知道如果沒有與唯識的見地合上,可能是知見有問題或者沒有徹悟,所以唯識的學習還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