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乘、小乘對世間萬法是如何分類的?

2020-12-23 半榻清涼

說到佛教大小乘對世間萬法是如何分類的,就要說到印度的世親菩薩。為什麼呢?因為世親菩薩的經歷很特殊,他前期信奉小乘佛法,後期在他哥哥無著菩薩的勸引下才「轉小向大」。所以如果我們比較他改奉大乘佛教前後的論著,會很有意思。

世親菩薩出生於北印度,他的出生時間是有爭議的,不過大概是公元370年左右吧。他有三個兄弟,最大的那個兄弟就是無著菩薩。

世親菩薩在信奉小乘時寫了《阿毗達磨俱舍論》,一般簡稱《俱舍論》。但轉小向大後,世親菩薩為了彌補以前誹謗大乘佛法的過失,廣造諸論,這些論當中就有《百法明門論》。

《俱舍論》與《百法明門論》都將世間一切法作了一個大概的分類,但基於小乘與大乘的立場,分類肯定是有差別的,比較一下二者的差別,也許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我們先看《俱舍論》,這部論將世間萬法分為七十五種,共計五大類,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應法以及無為法。

《百法明門論》則將世間萬法分為一百種,不過總的分類也是五大類,分別是心王、心所、色法、不相應法、無為法。可見二者在總得分類上是一樣的。

但細節上就有差別了,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首先對心識的看法上,大小乘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大乘立八識,小乘的經典基本沒有後面的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因為這種差異,後來的人經常產生爭論。

當然了,如果能自己親證到的話,這個問題本來無可爭論,問題是每人的證量程度上有高有低,所以看到的法就會有差別。可是一個有證量的人又無法讓他人也看到,只能在理上講。

所以後來的論師為了講明白這個事,就會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沒有第八識的話,一切淨法與不淨法在哪裡依存?因果如何成立?

再看兩種論裡面都有心所有法,在心所有法中都有不定法,但這裡似乎有點問題,《百法明門論》中的不定法只有四種,即悔、眠、尋、伺四種法。說不定法,是因為這四種法通善、惡和無記性,無法統一定為是哪一類。

以眠來說,只要不是過度的懈怠和昏沉,正常的睡眠是必須的,所以談不上是善還是不善或者無記。然而在《俱舍論》的不定法中居然包括貪、嗔、慢、疑。貪、嗔、慢、疑在大乘中屬於根本煩惱,為何在《俱舍論》中被列在不定法裡,本人沒有看明白。

另外,二者都有無為法,都包括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這三種。但是《百法明門論》中還多了三種法,分別是不動、想受滅、真如。毫無疑問,這個地方有差異,肯定是與大小乘的見地有關係。

又如,心所法裡面的善法,兩家基本一樣,只是大乘百法裡多了一個無痴。還有,大乘百法中有一個五遍行,但是《俱舍論》中沒有特意強調這一處,只是將作意、觸、受、想、思這五法,與三摩地、勝解等法統一列在了大地法當中。

再如,以色法來講,二者都分成了十一種,前面十種都一樣,但第十一種,一個叫無表色,一個叫法處所攝色。

其實佛學典籍中,講解萬法分類的並不止這兩種,佛教中還有一本《成實論》,這部論也將萬法進行了一個大概的分類,總共有84種。我們如果仔細比較一下,還是能有很多發現的,有志於研究唯識的人可以看一看。

很多人說學習唯識沒有用,都是一些知識,其實這個是天大的誤解。禪門一開始印心的典籍並不是《金剛經》,而是《楞伽經》,而《楞伽經》就是講唯識的。

為什麼要講唯識?諸佛菩薩講唯識絕對不是為大家增加一點佛學知識,其主要動機在於,如果不懂唯識,很多人在有了一點證量後就以為自己大徹大悟了。

這個時候如果他不懂唯識,就會自大的覺得,一切經論都是多餘的,甚至有人說連玄奘取經都是多餘的,他不知道如果沒有與唯識的見地合上,可能是知見有問題或者沒有徹悟,所以唯識的學習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關焦點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呢?——就是有沒有菩提心。「乘」是指運載工具。大乘佛教信徒需有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大河之此岸達涅槃境界彼岸之大願力,「救渡一切眾生」成就佛界,而只求「自我解脫」的教派為「小乘」,以自身獲得最終解脫為目的,最高果位為阿羅漢 。
  • 常說的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在哪?
    大乘佛法以親證真心阿賴耶識為根本標的,在親證真心後,便踏上內門修六度萬行的菩薩道。菩薩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為方便攝受眾生,修學三乘菩提,普度眾生。  小乘教以羅漢的解脫為目標,大乘教則以菩薩道的圓滿--成佛為目標。所以,菩薩之道,深廣無盡,其主要內容為:菩薩,發菩提心,行六波羅蜜多,歷十地而成佛。
  • 佛學文化9:大乘佛教密宗、大乘與小乘、念佛與持咒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佛學:大乘佛教密宗、大乘與小乘和念佛與持咒,這些文化不妨一看:大乘佛教密宗密宗是佛教的支派之一,而不是與佛教並立的宗教。密宗原本是佛教真言宗,以修持「秘密直言」為主,故稱為密宗。是將佛我同一的直觀,借著象徵的表現法,使全身體會到神秘經驗的大乘佛教。
  • 佛教中的小乘與大乘是怎麼來的?修行人該如何看待小乘與大乘
    佛教中大乘與小乘的來歷佛教剛誕生之初,釋迦佛在世期間,佛法中沒有什麼大乘與小乘之分,後來釋迦佛涅槃(去世)之後,才漸漸的分了這樣那樣的宗派。其中方廣經,即是大乘佛教經典的前身。這批在窟外集結佛經的僧人,被稱為佛教大眾部。上座部與大眾部也是有矛盾的,根源是「十事非法之爭」,但未決裂。只到阿育王孔雀王朝時,二部徹底決裂。後來大眾部演變成了大乘佛法,而上座部則依舊堅持佛陀時期的原始教義,被稱為小乘佛法。
  • 宗教禮儀: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如斯裡蘭卡、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南亞、東南亞各國,所傳為小乘系統佛教,但至今他們自稱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稱號。現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稱謂,則並不寓有褒貶之意。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主要可以從信仰修證和教理義學兩個方面來考察。首先,從信仰修證方面來說,小乘部派佛教奉釋迦牟尼為教主,認為現世界只能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不能同時有兩個佛。
  • 【佛教常識】什麼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麼區別?
    大乘佛法以親證真心阿賴耶識為根本標的,在親證真心後,便踏上內門修六度萬行的菩薩道。菩薩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為方便攝受眾生,修學三乘菩提,普度眾生。小乘教以羅漢的解脫為目標,大乘教則以菩薩道的圓滿--成佛為目標。所以,菩薩之道,深廣無盡,其主要內容為:菩薩,發菩提心,行六波羅蜜多,歷十地而成佛。
  • 關於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這個稱呼出現在一至二世紀之間,是大乘佛教(梵語:Mahāyāna) 對成立在它之前的的各佛教部派的稱呼,現代大乘佛教徒也用以稱呼南傳上座部佛教。因為它的涵義多變,而且充滿爭議,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小乘釋義對大乘佛教而言,小乘是聲聞乘、緣覺乘二乘的合稱。因為此二乘修行人,發心狹小,無法濟度一切眾生,故稱小乘。就歷史而言,小乘佛教意指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期,所形成的佛教教法。
  • 小乘與大乘佛教的不共
    佛教的南傳上座部與北傳大眾部兩派,在向不同方向發展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小乘和大乘佛教,它們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一是上座部小乘只承認前兩次集結所形成的原始佛經,主要是用釋迦傳教所用的巴利文寫成阿含經等,大乘佛教承認小乘經典,但認為那是佛對於小根系人講的不了義經
  • 佛教:大乘和小乘佛法的來龍去脈,以及區別和聯繫
    02原始佛教,並無大乘小乘之分這個問題其實由來已久,還要從佛祖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說起,也就是我們習慣說的「原始佛教」。而大乘和小乘,正相當於這所有宗派和法門的兩個次第——小乘先求度己,不管外物,一心求個人解脫;大乘度己度人並重,必須要入世修行,教化世人。此外關於佛陀說的第一部經是什麼,大乘小乘也是各持己見,其實佛陀所說的第一部經是大乘最重要的《華嚴經》,只不過乃是入定中在仞利天宮講法,對象都是諸天人和菩薩。
  • 什麼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李雙林
    他滅度後,佛教逐漸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兩大派。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內容簡介: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叫李雙林。有朋友問什麼是大乘佛法,什麼又是小乘佛法。 「大乘」是梵文「摩訶衍那」的意譯。
  • 【佛教常識】大乘小乘的區別
    大乘就是佛菩薩所修之法,所證之果;小乘就是聲聞緣覺所修之法,所證之果;(聲聞是聞佛四諦法,證阿羅漢果者;緣覺是聞佛十二因緣法,而得覺悟,證闢支佛果者
  • 二、佛法是不是分南北、小乘和大乘
    百度上有人說南傳佛教是小乘,北傳佛教是大乘。六祖慧能說道:「人有南北,佛無南北。」萬法指向一法,也就是萬法歸一,只是每個人的根性和慧性不同而方便法門不同。有人不相信六祖的話,去相信一個某某某的話,真是本末倒置。
  • 大乘勝過小乘的七大特點
    「乘」可以分因乘和果乘。佛果叫做所到之乘,也即果乘;依靠某一乘而獲得佛果,這就叫做因乘。大家首先應該清楚乘的含義,其中,小乘也就是指依靠聲聞緣覺乘獲得自己遠離痛苦寂滅的果位;而大乘則是為了利益無邊的眾生,最後獲得圓滿的佛果。以所緣大等七大勝過小乘的宗派即是中觀與唯識宗。
  • 大乘,小乘,顯宗與密宗
    定又如何能得呢?這又依賴於清淨戒行,令心遠離散亂及放逸。故此,若欲從六道中解脫出來,必須修持戒、定及慧三學。解脫之道,便是戒、定及慧這三學。 三學之中,戒學為最重要。具備了戒的成就,要得定及慧便不難了。戒律分為許多種,包括五戒、菩薩戒、出家戒及密戒等,此外還有與皈依有關之學處及八關齋戒等。戒是通往一切功德及善法之階梯,好比一切功德之總源。
  • 佛法的大乘與小乘到底有什麼區別?遠不止渡人渡己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重於度己,而大乘則重於普度眾生。在梵文中yana的意思便是乘,即「乘載,道路」。在佛教的歷史中,有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後期佛教的出現。在公元一世紀左右,有一些古印度佛教徒獨立原始佛教另成一派,他們以新思想來替代原始佛教的舊思想,奉行的新教規與新教義。他們以普度眾生為己任,想要引導所有人脫離苦海,達到彼岸修得佛果,這便是大乘之意。後期佛教認為包括原始教派的其它佛教派都屬於小乘佛教,因為他們都以度己為目標,每日的修行以求自身能修得正果。
  • 正信正行丨什麼叫大乘和小乘
    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綜合五戒十善,稱人天道;聲聞是由於聽法修行而得解脫生死的,獨覺是不由聽法無師自覺而解脫生死的,綜合聲聞獨覺,稱為解脫道;菩薩道是既求取解脫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種法門,所以大乘的菩薩道是解脫道與人天道的綜合。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
  • 小乘佛法的四法印與大乘佛法四法印有巨大差別
    四法印有小乘四法印、大乘四法印。小乘四法印是苦、空、無常、無我,或者說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求皆苦、涅槃寂靜。而大乘的四法印和小乘的四法印對苦、空、無常、無我和涅槃的理解是天壤之別的。大乘的四法印是什麼呢?首先看無常。
  • 羅候羅法師:上座部與大乘佛教的分別
    :究竟大乘與上座部佛教有什麼分別?我們千萬不可把小乘(Hinayana)誤解為上座部(Theravada),因為它們並非同義詞。上座部佛教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時被傳入斯裡蘭卡的,那個時候說不上有大乘(Mahayana)。小乘部派(Hinayana sects)是在印度中發展的,它們實與斯裡蘭卡所傳的佛教毫無關係。
  • 學大乘若沒小乘做基礎,躐等了,你就學錯了
    佛的小學十二年,講《阿含》,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偏重在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偏重這裡),目的紮根,為往後小乘、大乘把根扎穩。  今天南傳的是小乘,北傳到中國這一支的是大乘。大乘如果沒有小乘做基礎,躐等,那你就錯了。
  • 大乘佛教的興起
    印度那爛陀寺遺址約於公元前1世紀開始在印度興起的一些佛教形式,在教法、理論、實踐等諸多方面有別於主流,初稱「菩薩乘」,其經典則稱「方廣」或「方等」。後來這一潮流被冠以「大乘」(mahāyāna)之名,運載廣大之義,以顯其勝,同時貶稱舊有的部派為「小乘」(hīnayā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