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起器官捐獻,用愛堅守生命「重生」,走進器官捐獻協調員的世界

2020-12-16 北青網

北京朝陽醫院地下一層,急診搶救區,一間小屋裡擺著兩張搶救床。見有人來,一位瘦瘦高高的小夥子站起來,「我叫米梓鑫,是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他貼心地解釋,「器官捐獻成功完成,經常要爭分奪秒,所以我們將器官捐獻辦公室設在急診搶救區,為的就是能第一時間發現潛在的器官捐獻者。」

器官捐獻協調員,又被稱為生命的「接力人」。他們奔走在生死與悲歡離合間,為一些患者送去「新生」的希望。每一次,他們需要同時面對的是死別的悲傷與新生的希望,這其中摻雜的是不理解、氣憤、卑微、感激等各種複雜的情緒。兩年來,米梓鑫沒有退縮過,不斷地嘗試,順利推動完成了130多起器官捐獻,為數百名患者送去了希望。

面對拒絕從不輕言放棄

「如果我放棄了,等待救治的患者就更沒有希望了」

米梓鑫大學的專業是醫學,畢業後,他並沒有從醫,而是選了一條更為艱辛的路——做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他說,這是受了姥爺的影響。「作為參加過戰爭的老兵,姥爺對生死看得很超脫,他很早就對我說過在他百年之後要捐獻遺體。」

上大學後,米梓鑫在解剖課上第一次見到了「大體老師」。「這是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對於『大體老師』,我們心中充滿敬佩和感激,正是他們無私的奉獻精神,我們才有了更多學習的機會。」

畢業後,米梓鑫進入北京朝陽醫院,當時正趕上醫院成立器官捐獻辦公室,他果斷加入了這支隊伍。

工作遠比想像中困難,不被理解或是被拒絕的情況時有發生。有時候,米梓鑫一個人要同時面對一位患者的20多名家屬,壓力可想而知。他說:「當得知患者康復的機會很小,我們不僅要將實情告知家屬,還要詢問他們是否有器官捐獻的意願。剛開始時,我真的有些開不了口。」

即使被拒絕了,米梓鑫也不會放棄,而是持續關注患者的病情進展和患者家屬的心理變化,尋找轉機。有一次,醫院裡一名腦出血患者已被判定為腦死亡。患者的妻子、女兒原本已同意了捐獻器官,但有天醫院裡突然來了一堆親戚,其中一位患者侄女當場提出「不能讓叔叔死無全屍」。就這一句話,讓原本已經籤了協議的母女倆打了退堂鼓。

米梓鑫多次聯繫那名患者的侄女,可對方始終避而不見。過了幾天,米梓鑫終於「堵」到了這位女士。「患者已經腦死亡,現在全靠機器維持生命,對他的妻子、女兒來說,每一天都在苦苦煎熬。她們想要通過器官捐獻留下一份對親人的思念和寄託,讓他的生命得到一種延續。希望您能站在患者妻子、女兒的角度多想一想。」米梓鑫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終打動了這位女士,捐獻得以完成。

而正是一次次善意的理解,讓他更加堅定了對這份職業的選擇。用米梓鑫的話說,搶救室門口等待的家屬,心態每一天都在發生變化。比如,第一天進搶救室時,大家往往對搶救成功充滿期待,但總有些重病人,醫生也無能為力。「當家屬理性看清現實時,也就是我們開展工作的最佳時機。」面對拒絕、誤解,他從不輕言放棄,他常常給自己打氣:「如果我放棄了,等待救治的患者就更沒有希望了。」

有些離別讓人猝不及防

「無論捐獻最終是否成功,我們都會陪著家屬」

採訪當天,米梓鑫狀態並不好,眼裡有血絲,臉色顯得有些蒼白。當天凌晨3點多,他剛剛跑了一趟朝陽醫院懷柔院區,他連續跟進好幾天的一位患者突然去世了,最終沒能成功捐獻器官。

這位患者姓潘,是11月30日送醫的,55歲,因車禍導致重症腦外傷。潘先生的妻兒在得知國家的器官捐獻政策後,同意在潘先生過世後將器官捐獻給其他有需要的患者。潘先生的妻子含著眼淚跟米梓鑫說:「如果老伴兒的器官能救活另一個生命,那就好像他還在一樣。」

但是器官捐獻是件複雜的事兒,甚至需要一些「運氣」。從器官評估、倫理審查、準備法律文書、到腦死亡判定……一連幾天,米梓鑫一直加班加點,四處奔忙。然而,12月4日凌晨3點多,潘先生的病情突然惡化離世。得知消息當晚,米梓鑫連夜趕到醫院,幫助他們辦理手續、聯繫太平間……米梓鑫說:「患者病情的突然惡化或是家屬態度轉變等都是不可控因素。無論捐獻最終是否成功,我們都會陪著家屬。」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類似的情況已經發生過幾十次。連續數日的奔忙努力,一夕之間化為泡影。「對器官協調員來說,最頭痛的往往是提交各種身份證明,時間往往也耽誤在這些環節。」米梓鑫說:「器官捐獻沒能成功,往往意味著可能會有一個甚至多個生命會因此而離開。對受捐者來說,眼看著即將到來希望,又轉瞬破滅了,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辛苦奔波感受人性美好

「能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兒,感覺很幸福」

2018年冬天,朝陽醫院急診搶救室送來一位50多歲的男性腦出血患者,在醫院搶救了十幾天後,被醫生宣布腦死亡。米梓鑫第一時間得知情況,主動去跟家屬溝通。患者的女兒是本市一家診所的中醫醫生,在了解了器官捐獻的意義後,很快同意了捐獻。

由於捐獻前需要做倫理調查、辦理法律文書等,在那三四天時間裡,米梓鑫一直跟陪在患者家屬身邊,隨時解答她們有關器官捐獻的各種困惑。

捐獻手術當天,當患者被推進手術室後,患者的女兒遞給米梓鑫一個保溫杯。「知道你胃不好,這是送給你的,謝謝你讓我父親的生命得到延續。」米梓鑫沒收下保溫杯,但心裡永遠地留下了一份溫暖。「那位患者後來捐出了腎臟、肝臟和角膜,一共救了5名患者。」直到現在,米梓鑫跟患者的女兒一直保持著微信聯繫,「這位大姐和她母親也加入了器官捐獻志願者的隊伍。」

在米梓鑫的朋友圈裡,許多朋友就是患者家屬。米梓鑫和他們相處的時間可能只有短短十幾日甚至幾日,但這個細心的大男孩會主動幫著家遠的家屬安排住處,在他們難過時陪在一旁說些寬慰的話。米梓鑫說,「器官捐獻是一件偉大的事,作為器官捐獻協調員,我們能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兒,感覺很幸福。」

因器官捐獻的「雙盲原則」,許多捐獻者家屬儘管牽掛著至親捐獻的器官,卻不得相見。於是,米梓鑫又扮演起「愛心使者」。平時,他會和捐獻者家屬一起分享受捐者身體健康的好消息。

採訪中,米梓鑫收到了一條微信,「小米,你看大哥現在狀態還行嗎?」緊接著,又是一張自拍照。畫面中,一個頭戴安全帽的中年男子面對鏡頭,笑容質樸,身後是一處施工工地。這位楊先生,是一位小捐獻者的父親。兩年前,他年僅10歲的兒子因患腦膠質瘤不幸離世,當時楊先生捐出了孩子的肝臟、腎臟和角膜。

對米梓鑫來說,每一天都要24小時待命,每當出現一例潛在器官捐獻者,他都會第一時間奔赴現場。

溫情脈脈,是誰的眼眸?蓬勃脈動,是誰的心臟?器官捐獻協調員的每個故事都值得記錄。米梓鑫自己也是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他說:「沒有捐獻,就沒有移植。這件事總要有人來做,幫助逝者『重生』,我喜歡並享受這個過程。」

(原標題:推動完成130多起器官捐獻 用愛堅守生命的「重生」)

責任編輯:朱佳琪(EN042)

相關焦點

  • 推動130多起器官捐獻,用愛堅守生命「重生」,走進器官捐獻協調員的...
    見有人來,一位瘦瘦高高的小夥子站起來,「我叫米梓鑫,是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他貼心地解釋,「器官捐獻成功完成,經常要爭分奪秒,所以我們將器官捐獻辦公室設在急診搶救區,為的就是能第一時間發現潛在的器官捐獻者。」器官捐獻協調員,又被稱為生命的「接力人」。他們奔走在生死與悲歡離合間,為一些患者送去「新生」的希望。
  • 推動完成130多起器官捐獻 用愛堅守生命的「重生」
    見有人來,一位瘦瘦高高的小夥子站起來,「我叫米梓鑫,是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他貼心地解釋,「器官捐獻成功完成,經常要爭分奪秒,所以我們將器官捐獻辦公室設在急診搶救區,為的就是能第一時間發現潛在的器官捐獻者。」器官捐獻協調員,又被稱為生命的「接力人」。他們奔走在生死與悲歡離合間,為一些患者送去「新生」的希望。
  •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多年之後依然記得15歲男孩捐獻器官救了5人
    父親最終做出決定,男孩捐出心臟、肝臟、腎臟、肺臟和角膜,挽救了5個人的生命,還讓盲人重獲光明。多年以後,劉源仍能清晰地記起,自己協調一名15歲男孩捐獻器官的場景。因為腦膠質瘤,男孩做了幾次手術,效果都不理想,已經出現腦死亡。
  • 安陽退休女工身後捐獻器官 為五人送去重生希望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曹萍 通訊員 餘華  「看到了嗎,媽媽,您挽救了這麼多生命,我真為您感到驕傲!我感覺您還在世界上某一個角落裡生活著,還在我身邊,希望您的生命能在他人身上得到更好的延續!」
  • 生命接力!河南退休女職工「腦死亡」捐獻器官 讓愛和生命得以延續
    希望您的生命能在他人身上得到延續!」在鄭州人民醫院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室內,器官捐獻者家屬的一段話感動了現場所有人。安陽退休職工陳相果女士因「腦死亡」,在河南鄭州做了器官捐獻手術,她用大愛義舉幫助了5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續。
  • 為生命接力 做好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窗口」
    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1周年華誕,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落實好新時代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新要求,豐富「生命接力先鋒隊」黨建品牌內涵,9月25日,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聯合黨支部(以下簡稱聯合黨支部)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黨支部、社會組織黨委,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黨支部,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黨支部、社會組織服務中心黨委
  • 寧波寧海縣「95後」小夥意外身亡 家屬捐獻器官讓愛延續
    手術室裡醫務人員緬懷默哀 (央廣網發 寧海縣宣傳部供圖)央廣網寧波7月23日消息(記者曹美麗 杜金明 通訊員蔣攀 胡琦)二十幾歲,正是一生中的黃金時代,他卻因一場意外,匆匆離開了這個世界,而他的父母決定以器官捐獻的方式,讓他的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
  • 「生命是一首歌」——蘭大二院舉行「中國器官捐獻日」主題活動
    向器官捐獻者獻花每日甘肅網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金奉乾)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日」,蘭州大學第二人民醫院在甘肅省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舉行了緬懷紀念活動。自願無償捐獻遺體器官是挽救垂危生命、弘揚人間大愛、展現人性光輝、體現社會文明進步的高尚事業,是捐獻者及其家屬崇高人格的表達,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參加緬懷活動的所有人員對遺體器官捐獻者表達深切緬懷,對所有捐獻的家屬表示最崇高敬意。截至2020年4月,甘肅省遺體器官捐獻者共113例,其中遺體捐獻68例,器官捐獻45例。
  • 「光明日報」中山一院器官捐獻突破1000例
    12月2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辦了「器官捐獻1000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會上,三個接受了器官移植手術的孩子,向三位器官捐獻者家屬代表獻花,表達對逝去生命的致敬和感恩之情。「沒有器官就沒有器官移植,感謝捐獻者和他們的家屬,是他們支撐起中國器官捐獻和移植事業。」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實現三大...
    在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上,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懷著難以言狀的感情接受《經濟參考報》獨家專訪。  黃潔夫用「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改革形容中國器官捐獻移植改革的艱難歷程。
  • 葉沙和他的籃球隊打動了很多人 湖南省器官捐獻志願報名登記數"破萬"
    在這個過程中,器官捐獻協調員起了關鍵作用。  器官捐獻協調員被稱為「生命的擺渡人」。他們的職責是在醫院發現潛在的捐獻者,對捐獻者的器官功能等進行初步評估,確定家屬的意願後籤訂法律文書,聯絡器官獲取人員,緬懷器官捐獻者,慰問器官捐獻者的家屬等。如果說臨床工作面對的是生存與希望,作為器官捐獻協調員,面對的則是死亡和離別。
  • 生命是一首歌,器官捐獻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接力
    6月11日,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發起的主題為「生命是一首歌」的第四屆「6.11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日」首次採用了「雲音樂節」的直播形式,通過數十家直播平臺同步在線向公眾傳播器官捐獻的理念。同時,來全國近50個城市的10所高校及110家大型醫院共同參與了線下的公眾宣傳教育活動,共同推動公民自願器官捐獻,引導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
  • 2020首屆中日友好醫院器官捐獻與移植論壇暨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
    為推動器官移植與捐獻事業發展,促進交流學習,由中日友好醫院、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中國紅十字會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主辦2020首屆中日醫院器官捐獻與移植論壇暨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中日醫院主題黨日活動於11月21日召開。
  • 生命向生命致敬 -- 福壽園參與遺體(器官)捐獻事業的公益創變
    上海2019年4月3日 /美通社/ -- 臨近清明,多地紅十字會和有關公益組織紛紛開展人體(器官)捐獻的紀念活動,緬懷紀念平凡而高尚的人體器官捐獻者。 致敬生命 公益同行 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賦予了人們在面對生命意義時,有了更多的選擇和人文色彩。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解和認同遺體器官捐獻,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踏上了無私大愛的奉獻之路。
  • 溫州已有111人捐獻人體器官 每個數字背後都是生命的接力
    開展人體器官捐獻知識宣傳進社區活動 溫州網訊 有一種愛,讓心跳不止、讓生命延續。而這僅僅是市紅十字會宣傳推動器官捐獻事業發展的一個動作,市紅十字會還通過在全市45家二甲以上醫院建立器官捐獻宣傳欄,成立生命關愛知識講師團開展器官(遺體、角膜)捐獻知識巡講,開展「生命禮讚——關愛生命健康百場活動」進基層活動,建立器官(遺體、角膜)捐獻志願者推薦參評「溫州好人」的長效機制等活動。受到宣傳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對器官捐獻這項工作的認知發生了轉變,從原先的排斥、不理解到後來的認同和支持。
  • 尋找林芳雯青春足跡 人體器官捐獻宣傳走進彝鄉
    為進一步宣傳林芳雯器官捐獻先進事跡,傳播「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器官捐獻移植工作,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雲南省紅十字會成立宣傳組,策劃製作了一部宣傳片、一部小品、一首詩歌、一封書信,尋找林芳雯青春足跡,走進她生活過的彝鄉,開展器官捐獻宣傳工作。
  • 貴醫附院器官捐獻學術巡講第一站走進六盤水市
    6月11日是第四個中國器官捐獻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生命是一首歌。為推動我省器官捐獻事業的發展,6月12日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在貴州省六盤水市人民醫院舉行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日暨器官捐獻學術巡講走進六盤水市,舉行 「六盤水市人體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培訓會。
  • 他們捐獻的器官讓三千多人重獲新生
    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2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生命傳遞,移路相隨」器官捐獻一千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感恩會邀請器官捐獻者家屬講述他們替逝者捐獻器官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據悉,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 罹患癌症仍「以歌報之」,他說:捐獻器官給有需要的人
    近日,家住綿陽安州區河清鎮金光村的張修泉,做出了一個決定,希望將自己身上有用的器官都捐獻出來,儘自己一份力量,去挽救更多的生命,讓愛延續下去。坐在床上的就是張修泉,臉色紅潤、精神飽滿,難以想到他是一位肺癌晚期患者。
  • 內蒙古女孩張舒 捐獻器官讓3人新生
    微博閱讀量和討論量仍在不斷攀升人民日報、人民網、光明網、騰訊網、搜狐網、百度貼吧等多家國內知名媒體、信息平臺、微博大V以及自媒體爭相報導。張舒,原來你一直在這裡11月20日,臨河女孩「張舒」這個名字,被永遠鐫刻在了包頭市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園的紀念牌上。此時,接受了她的腎臟和肝臟的三位患者,正安安穩穩地躺在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