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解讀丨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2021-02-08 每日一首古詩詞


韓翃《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先說說題目吧。這首詩的題目是《寒食》,那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了,不是清明節麼,為什麼會講《寒食》,還說應節氣呢?因為現在的清明節啊,是古代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的合併。而且更早的時候,上巳也罷,寒食也罷,都比清明的名氣大。上巳本來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按照風俗,這一天要在水邊洗滌汙垢,祈求平安,孔子所謂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說的就是上巳沐浴的風俗。那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巳的時間就固定到了三月三日。節日的內容,也變成了水邊的宴飲和踏青。杜甫《麗人行》不是講麼「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其實講的就是上巳春遊的事情了。

那寒食又是怎麼回事啊?寒食節是在冬至之後的105天,也就是清明節之前的一到兩天。這一天最重要的風俗就是禁菸火,大家都只吃冷飯,所以叫寒食節。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被燒死在山西綿山的介子推,那後來這個節日又增加了祭祀這個重要內容,從漢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間的第一大祭日。歷朝歷代都要放假,讓人回鄉祭祖掃墓。白居易不是說「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他講的就是寒食節掃墓的情景。

那清明節又是怎麼回事呢?清明啊,本來不是節日。它就是一個節氣,因為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所以叫做清明。但是也不知是什麼原因,大概因為中國是農業社會,大家對節氣最敏感吧。反正清明的地位從唐朝開始就逐漸提升,到了宋朝之後,乾脆合併了上巳、寒食兩個節日,從上巳那,接受了遊春的內容,從寒食那,接受了祭掃的內容,這才演變成了今天的清明節。和大家一起分享唐詩,除了講文字之美之外,本來還想幫大家了解一下唐朝人的生活,所以今天就講這首文字美,內容也新鮮的《寒食》。

先看第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這句話寫得真漂亮。春城不是昆明,也不是廣州,而是春天的長安城啊!時為春日,地屬都城,那和城相連,十分雄壯。那無處不飛花呢?無處不飛花這是一個雙重否定,其實就是處處飛花的意思。但是雙重否定表示強烈肯定,所以無處不飛花又比處處飛花情感要強烈。但這些都不是這句詩中最精彩的部分,最精彩的部分在哪啊?就在這個「飛」字。為什麼要寫無處不飛花,而不寫無處不開花呢?因為開花是開在地面上的啊,是平面的,而飛花呢,則是從地上又飛到了天上,這就是一幅立體的春光圖了。而且開字多呆,飛字多靈啊!春風卷著繽紛落花,春風也卷著柳絮楊花,春風浩蕩,春花飛舞,這是多麼動人的場景啊。一個飛字,詩眼就出來了。現在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首詩,但是知道「春城無處不飛花」這句話,這就是鍊字的力量啊。要知道寒食節是在春分之後,其實這已經算是晚春了,正是「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的時候,那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馬上整個長安城春深如海,飛花撲面的景象就如在眼前。真是一副既輕盈又壯闊的長安城春日全景圖。

那再看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這是從全景轉到細節了。東風浩蕩吹遍了長安城,當然也吹進了皇宮御苑。御苑中的柳絲隨風起舞,斜斜地飛上天去,這就是「寒食東風御柳斜」啊。本來風是無影無形的,最難描述的,但是這兩句詩,通過花之飛,柳之斜,一下子就讓我們感受到了春風的力量了。而且,隨著這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整個春光圖也就找到了一個焦點,焦點在哪?在皇宮。如果咱們看清了這個焦點,另外一個問題就出來了。這裡頭的東風真的就是指自然界的春風嗎?其實講李白《清平調》時曾經說過,在古代啊,春風往往不僅只春風本身,它還有帝王的意象。那在這首詩裡,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看下句吧「日暮漢宮傳蠟燭」,這是從風景轉到人的活動了。焦點既然是在皇宮,那皇宮裡的人在幹什麼呢?在漢宮傳蠟燭啊。這裡詩人用的是漢宮,但是我們之前也說過,以漢比唐,是唐朝的傳統。所以這句「日暮漢宮傳蠟燭」,就是傍晚時分,從唐朝的皇宮裡,或者說從我們的皇宮裡走出了馬隊,傳出了蠟燭。那皇宮為什麼要傳蠟燭呢?這就涉及到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風俗了。按照唐朝的制度規定,寒食節這天全國上下不能舉火,唯有皇宮特殊可以點蠟燭。那點蠟燭就點蠟燭好了,為什麼又要傳蠟燭呢?這又涉及到當時的另外一個制度,按照唐朝的制度規定,清明這一天,由黃帝傳旨,取魚柳之火傳給近臣,表示恩寵。那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啊,賜近臣新火是在清明節,天下禁菸火,只有皇宮可以點蠟燭是在寒食節。咱們剛剛說過,清明節要比寒食節晚一兩天,所以這裡邊本來是有一兩天的時間差的,可是黃帝為了表明額外的恩寵,在寒食節的傍晚就借賜新火這個風俗,就向皇宮外面賞蠟燭了,這就是「日暮漢宮傳蠟燭」。那麼到底是誰,會得到皇帝如此的恩寵呢?

最後一句「輕煙散入五侯家」,所謂五侯,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是,西漢成帝的時候,外戚尊貴,王皇后的五個兄弟都被封為侯,簡稱五侯。另外一個說法,是說東漢桓帝的時候,宦官勢力強大,有五個在同一天都封了侯,也叫五侯。那不管韓翃在這裡用的是哪個典故,反正得到恩典的就是皇帝身邊的親信權貴。因為寒食禁火,到了傍晚,整個長安城都黯淡下來了,這時候,一隊人馬從皇宮裡出來,舉著高高的蠟燭,飛奔而去,蠟燭的青煙也隨風飄散,一路飄向了權貴之家。你看這兩句寫得多傳神啊!讓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青煙之味呀。

那把這四句話合在一起,前兩句是寫白天的風景,後兩句是寫夜晚的風情,一副長安寒食節的立體畫面,已經躍然紙上了。場景呢,也隨著「飛」、「斜」、「傳」、「散」,這幾個動詞,從長安城轉到了皇宮禁院,又從皇宮禁院,轉入到了五侯豪門,轉的時輕靈跳脫、神採飛揚啊。那這幅畫的焦點是皇宮,統領這些場景的力量又是什麼啊?是東風啊,是東風讓花飛,讓柳斜,讓煙散啊。這東風既來自自然,也來自皇帝,這才能結到「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白日飛花,夜晚飛煙,真是春風浩蕩,皇恩浩蕩啊!內容很大,也是有寫的那麼有靈氣,不沉不重,正如風舞落花一般,這就叫做「以清麗之筆寫承平氣象」。無怪乎這首詩一出來,連當朝皇帝唐德宗都深深折服了。正好呢,當時唐朝還缺一個駕部郎中知制誥,就是一個整天給皇帝寫材料的官兒,需要好文採,唐德宗馬上欽點韓翃,可是當時朝廷裡做官的韓翃有兩個,還有一個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唐德宗為了怕別人誤會,還特意在韓翃的名字旁邊標註了「春城無處不飛花」這四句詩,然後寫了一句,留給這個韓翃,這就是詩的力量啊。

當然也有人說,這首詩沒那麼簡單。它可不是一般的寫景頌聖,它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諷刺的是唐朝的宦官專權。怎麼看出來的呢?看後兩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剛才不是說,五侯的一個典故就是東漢的宦官五侯麼,那唐朝的宦官專權可一點也不亞於東漢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寫「輕煙散入五侯家」,不就是諷刺皇帝寵信宦官,宦官飛揚跋扈麼。有沒有道理呢?也有道理,但是就算韓翃真的在諷刺,這個諷刺也非常微妙。微妙到連唐德宗這個被諷刺的對象都沒看出來。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理解這首詩啊?

有還是沒有諷刺啊?還是那句話,詩無達詁。一首好詩,本身的意象應該是非常豐富的,每個人都能從自己的角度受到觸發和感動。那有人感受到春深如海,有人感受到寒食風俗,有人感受到皇家氣象,當然也會有人感受到時代的悲哀和詩人的諷刺。那在這種情況下,詩人自己本來的意思,已經隱退到背後,既沒有人能夠說清,也無需說得那麼清楚了。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丨267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寒食作者:韓翃朗誦:孫道臨  傅成勵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那無處不飛花呢?無處不飛花這是一個雙重否定,其實就是處處飛花的意思。但是雙重否定表示強烈肯定,所以無處不飛花又比處處飛花情感要強烈。但這些都不是這句詩中最精彩的部分,最精彩的部分在哪啊?就在這個「飛」字。為什麼要寫無處不飛花,而不寫無處不開花呢?因為開花是開在地面上的啊,是平面的,而飛花呢,則是從地上又飛到了天上,這就是一幅立體的春光圖了。而且開字多呆,飛字多靈啊!
  • 【公基備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唐 韓翃 《寒食》譯文:春天的長安城到處盛開著鮮花,飄散著柳絮。寒食節,春風吹拂著皇宮御花園裡的楊柳,隨風擺動。日落時分,百姓無燈火,可權貴豪門的深宅卻飄出蠟燭的青煙。寒食節是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
  • 閃亮古詩詞:韓翃《寒食》
    寒食[唐代] 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
  • 274.寒食-唐.韓翃:輕煙散入五侯家,從來寒家伴寒食
    寒食唐.韓翃(hóng)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詩詞譯文解析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城中的柳樹。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嫋嫋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 輕煙散入五侯家——《韓翃〈寒食〉》賞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春城無處不飛花——暮春的長安城,處處都飛著花瓣。按:春城,這裡特指暮春的長安城。寒食東風御柳斜——寒食節的東風吹斜老人御花園的柳枝。又按晉文公焚山燒死介之推後設立寒食節不足信,《左傳》裡只說「介之推不言祿」,故事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加上了介之推割肉餵重耳以及晉文公(即重耳)焚山等情節,最後演繹成大家熟知的不合情理的版本。日暮漢宮傳蠟燭——傍晚的時候皇宮裡開始傳遞蠟燭。按:漢宮即唐宮。唐人寫詩,不敢直言本朝之過,往往以漢喻唐。
  •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韓翃《寒食》賞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注釋:①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②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③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官。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
  • 唐詩鑑賞 :韓翃 · 寒食
    胡婷婷唱古文:韓翃 · 寒食韓翃:寒食(康震簡短點評)悅讀:詩情畫意·韓翃·寒食(四川話呦)語文大師:韓翃~寒食寒食韓翃·七言絕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 韓翃,因為一首詩開掛的人生,一起來看《寒食》的力量
    寒     食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 《寒食》老師導讀
    寒 食唐  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 唐詩三百首 | 寒食
    【注釋】①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②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③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宮。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 唐詩三百首 | 寒食
    【注釋】①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②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③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宮。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 寒食 |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人們還會在寒食節插柳、掃墓、春祭……晉代陸翽的《鄴中記》中早談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紅煮作粥。」直到唐宋時期,人們仍在食用這種涼大麥粥。宋代吃楊桐飯,後來在江南很風行。《零陵總記》載:「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採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佛教認為這種飯是目連奉母之食,添加了神聖氣息。
  • 青煙散入五侯家,韓翃的《寒食》想表達什麼,是諷刺宦官嗎?
    前言韓翃的這首七言絕句《寒食》也叫做《寒食日即事》,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他還因為這首詩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晉升,成就一番君臣之間的佳話。關於這首詩的含義,歷來眾說紛紜,有不少名家認為,其中有諷喻之意。一、皇帝大筆一揮,與此韓翃建中年間,唐朝德宗皇帝李适(kuò)在位時,缺少一個起草文書的人,中書省的人選都不太合適。
  • 詩文典講古詩-《寒食》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你知道嗎?
    唐·韓翃(hóng)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xié)。詩人韓翃在天寶年間考上了進士,可是一直都沒得到重視,連個像樣的官職也沒有。寒食節這天,無聊的韓翃想去郊外散散心,他去了樂遊原上眺望整個長安城,這時城裡到處都是落花,被風一吹漫天飛舞,皇城裡的柳樹也在東風的吹拂下搖搖擺擺,景色十分的漂亮,「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心想,這麼美的長安城,卻沒有他的立足之地啊。
  • 寒食 唐代:韓翃
    譯文: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 《寒食》教學設計
    抓住「斜」的讀音,複習詩句的押韻,能準確讀寫會寫字「侯」。三、初讀古詩,讀正確,讀流利(一)出示詩句中的詞語「御柳」「日暮」「五侯」,抽讀,並說說它們的意思(二)自由練習朗讀古詩,抽讀,討論「斜」在這首詩中的讀音,引出古詩押韻的規則。
  • 《寒食》詩歌賞析
    由於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遊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說過:「人間佳節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 韓翃:一人一生一首詩(第6季)
    韓翃在天寶13年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閒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賞識,官至中書舍人。這也是我今天給老鐵們推薦的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 寒食丨聽一曲《胡茄十八拍》:吳洲春草蘭杜芳,感物思歸懷故鄉.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一般在清明節前一、二日。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經過幾千年的文化滋潤,寒食節於清明節合二為一,成為緬懷故人,激勵人生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