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 | 寒食

2021-02-13 古詩詞賞析

【簡介】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從當時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愛該詩,歷來評價也很高。

【注釋】

①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③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宮。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④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裡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⑤飛花:指柳絮。

【白話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的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裡忙著傳蠟燭,點蠟燭的輕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

【創作背景】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整體賞析】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詩中前二句先寫景。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鍊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鬱,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隻流於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託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鬱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第三、四句,論者多認為是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其中寫實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日暮漢宮傳蠟燭」,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並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難怪由漢宮(實指唐朝宮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會引起詩人的特別注意。

由於後兩句旨在描寫宮廷生活,並且寫得輕靈佻脫,所以歷來頗受賞識。

有意見認為全詩不過是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從最高統治者到一般朝士,都偏愛此詩,很難說明詩人本意中含有譏刺;而有意見認為這是一首筆法巧妙含蓄的諷刺詩,作者後兩句寫夜晚之景,意在借古諷今。通過刻畫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嘲諷的目的;還有人認為作者本意也未必在於譏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讀者意會到比作品更多的東西。由於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動了自己的形象與情感之中,發而為詩,反而使詩更含蓄,更富於情韻,比許多刻意諷刺之作更高一籌。

【軼事典故】

雖然該詩暗藏諷意,但形象生動的典型化描寫徵服了當時的皇帝。據《本事詩》記載,唐德宗十分賞識韓翃的這首詩,閱後,特意賜予他「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於當時江淮刺史與韓翃同名,德宗特意親書此詩,並批道:「與此韓翃」。

韓翃的《寒食》一詩,不僅受當時皇帝喜愛,一般朝士也口口相傳,珍愛有加。《唐音癸箋》裡,還特意記錄「韓員外(翃)詩匠,意近於史,興致繁富,一篇一詠,朝士珍之」這一盛況。

【作者】

韓翃(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天寶十三載(754年)進士及第。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閒居長安十年。大曆(766—779)後期,先後入汴宋、宣武節度使幕府為從事。建中(780—783)初,德宗賞識其「春城無處不飛花」一詩,任駕部郎中,知制誥,官終中書舍人。為「大曆十才子」之一。其詩多送行贈別之作,善寫離人旅途景色,發調警拔,節奏琅然,但乏情思,亦無深致。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泛。明人有《韓君平集》。《全唐詩》僅存詩三卷。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 | 寒食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③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宮。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④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裡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 唐詩三百首丨267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這首詩的題目是《寒食》,那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了,不是清明節麼,為什麼會講《寒食》,還說應節氣呢?因為現在的清明節啊,是古代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的合併。而且更早的時候,上巳也罷,寒食也罷,都比清明的名氣大。上巳本來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按照風俗,這一天要在水邊洗滌汙垢,祈求平安,孔子所謂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說的就是上巳沐浴的風俗。
  • 唐詩三百首全集目錄完整版,請收藏
    《唐詩三百首》全文注音 第一卷:五言古詩1·感遇·其一張九齡2·感遇·江南有丹橘張九齡3·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4·月下獨酌四首李白28·長安遇馮著韋應物29·夕次盱眙縣韋應物30·東郊韋應物31·送楊氏女韋應物32·晨詣超師院讀禪經柳宗元33·溪居柳宗元 《唐詩三百首
  • 《唐詩鑑賞辭典》第四百八十三首《寒食寄京師諸弟》(韋應物)
    這首詩寫在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年)或三年江州刺史任上。當時詩人遇上了寒食節,孤獨思鄉之情更甚,於是便即興寫下了這首詩。文學賞析韋應物詩集中收錄寄諸弟詩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手足情深的詩人。而正由於出自性情,發自胸臆,所以這首詩雖只是即景拈來,就事寫出,卻蘊含深厚,情意悠長。
  • 舉國皆知的大詩人,《唐詩三百首》卻沒有他的名字
    但是,這樣一個無論人氣還是實力均屬唐朝一線的大詩人,在目前最為流行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中,卻沒有一席之地——連一首作品都沒有入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是一個至今爭議不休的問題:是李賀的水平有問題,還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出了問題?
  • 唐詩三百首中的笛簫詩篇
    唐詩三百首,作為唐代大文化背景中一朵美麗的奇葩,從古自今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從笛簫情緣的角度宏觀她,僅僅展示出了唐詩三百首魅力海洋中的一束浪花而已。冷豔之美的簫 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在數千年華夏文明的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其獨特的音色和韻昧給人一種悠遠蒼涼的感覺,冷豔一詞是對簫聲的一個最確切的概括。
  • 《唐詩三百首》李商隱《蟬》
    《彙編唐詩十集》:唐云:堪與駱臨海、張曲江並馳。《唐詩歸》:鍾云:五字名士贊(首句下)。鍾云:三字冷極,幻極(「一樹」句下)。鍾云:自處不苟(末句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云:虞世南雲「居高聲自遠」,駱賓王「清畏人知」、義山「本以高難飽」語,皆善言蟬之德。《唐詩快》:說得有品有操,竟似蟲中夷齊(「本以」句下)。
  • 【英漢唐詩三百首】常建《宿王昌齡隱居》
    ❈❈❈❈❈❈❈❈❈❈❈❈❈❈❈❈❈❈❈❈❈❈群玉山頭:《唐詩三百首》英譯本
  • 唐詩三百首五言律詩《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今天給大家分享手寫行書唐詩三百首五言律詩是唐代詩人許渾的《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又叫《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詩詞內容: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 《唐詩三百首》中王維五首經典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唐詩三百首》中王維五首經典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701-761年)字摩詰,其詩畫成就頗高,蘇東坡曾讚譽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究竟是什麼意思?
    清代的居士在《唐詩三百首·序》中說:「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這段話中作者引用的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可謂膾炙人口。但是它的意思很多人卻弄不清楚,以至於出現了許多訛傳。
  • 這首詩被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看看是否名副其實?
    唐詩,中華文化的璀璨星空;唐詩三百首,是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明珠;唐詩三百詩的壓卷之作,更是顆顆明珠中最為閃亮的一顆。都說壓軸出場的才是重頭好戲,那麼唐詩三百首壓卷之作,會超越其他唐詩出色作品嗎?然而,被一些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卻並非我們心中所想的那樣。
  • 《唐詩三百首》中誰的詩最多?李白屈居第三,第一名獨佔38首
    答案無疑就是《唐詩三百首》。民間有句著名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便不難看出,《唐詩三百首》的影響之大。那麼,《唐詩三百首》是誰編的?為什麼而編?選錄標準是什麼?收錄誰的詩歌最多?本文,筆者將為大家一一揭曉答案。
  • 唐詩三百首---《送別 王維》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於為什麼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裡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裡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
  • 唐詩三百首29首五絕作品賞析之二,篇篇膾炙人口,值得你收藏轉發
    唐詩三百首所有五絕作品賞析,值得每一個喜愛詩詞的讀者收藏轉發!6、杜甫(1首)《八陣圖》杜甫《八陣圖》唐詩三百首賞析之五絕:杜甫最著名的五絕,評價的是自己的偶像7、賈島(1首)《尋隱者不歸》賈島《尋隱者不歸》唐詩三百首賞析之五絕:只20字古詩,卻有問有答,寫出了完整場景8、柳宗元(1首)《江雪》柳宗元《江雪》唐詩三百首賞析之五絕:極致雪景詩
  • 賀知章最經典的一首詩,成功擊敗《詠柳》,入選《唐詩三百首》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唐詩三百首》在歷代唐詩選本中的經典地位和傳播之廣。《唐詩三百首》是清代文人蘅塘退士孫洙所選編的唐詩讀本。孫洙曾當過教喻之職,也就是負責一縣教化教育工作的「教育局長」。
  • 韋應物寫相思的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短短4句卻字字濃情
    謝朓寫這首詩的動機暫且不論,在我這裡,則確確實實聽出了一絲瀟灑與不屑。我人就在這裡,你愛回來不回來。自古至今寫人遠行的詩很多很多,從東漢的古詩十九首,這個題材在文人手中得以徹底的發揚光大。古詩十九首,首首離不開遊子與思婦,可到了魏晉南北朝,謝朓筆下的離別與懷遠,卻絲毫不帶什麼思婦的影子。
  • 李賀水平最高的三首詩,首首都是絕唱,卻落選《唐詩三百首》
    波詭雲譎的畫面,寫出了戰爭形勢的風起雲湧,整首詩歌中都塗抹著一片沉重的色彩,瀰漫著一股壓抑的氣息,但是在這種壓抑中,又湧動著一種熱血報國的情懷。這首詩歌裡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已經是人人皆知的名句,但是為什麼也沒有選入《唐詩三百首》呢?開篇第一句直呼漢武帝為劉郎,就大有對封建禮教的蔑視意味。漢武帝當年叱吒風雲,最終還是像秋風一樣轉瞬即逝,留下的不過是一個茂陵荒冢。
  • 唐詩三百首|終南山
    【作品簡介】《終南山》由王維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註解】1.終南山,在長安南五十裡,秦嶺主峰之一。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為終南山。秦嶺綿延八百餘裡,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2.太乙:又名太一,秦嶺之一峰。
  • 唐詩三百首 |《送別》王維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於為什麼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裡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裡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