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鑑賞辭典》第四百八十三首《寒食寄京師諸弟》(韋應物)

2021-02-08 古風泊客

這首詩寫在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年)或三年江州刺史任上。當時詩人遇上了寒食節,孤獨思鄉之情更甚,於是便即興寫下了這首詩。

文學賞析

韋應物詩集中收錄寄諸弟詩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手足情深的詩人。而正由於出自性情,發自胸臆,所以這首詩雖只是即景拈來,就事寫出,卻蘊含深厚,情意悠長。

「乍暖還寒時候,天空下著蒙蒙的細雨,在這家家戶戶都禁絕煙火的節日裡,空蕩蕩的旅齋更顯得孤悽冷清,叫作者無法安坐,還是出去看看,作者漫無目的地來到江邊,江風拂面,竟然覺得比屋內還暖和一些。獨坐岸石,楊柳枝頭的流鶯飛來飛去,還不時呼朋引伴地鳴叫著。清脆如歌的啼喚,令作者悵然。喝一杯淡淡的冷酒,解不了胸中無限的愁緒;看一眼帶露的紅花,消不了心中無盡的孤悽;遠在京師的弟弟,作者是非常想念的。此時此刻,作者老家杜陵的原野上,該是草色青青了。

就章法而言,這首詩看似平鋪直敘,順筆寫來,而針線極其綿密。詩的首句從近處著筆,實寫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從遠方落想,遙念故園寒食的景色。這一起一收,首尾呼應,緊扣詩題。中間兩句,一句暗示獨坐異鄉,一句明寫想念諸弟,上下綰合,承接自然。兩句中,一個「獨」字、一個「想」字,對全篇有穿針引線的妙用。第二句的「獨」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筆;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獨」字生發,又統轄下句,直貫到篇末,說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諸弟而聯想及之。從整首詩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鉤連,一氣流轉,渾然成章的。

詩人首句寫景,突出一個「冷」字:「雨中」是天氣之冷;「禁火」是節令之冷;「空齋」是旅居之冷。寒食禁火,萬戶無煙,本來已經夠蕭索的了,更逢陰雨,又在空齋,再加氣候與心情的雙重清冷,這樣層層疊加地寫足了環境氣氛,令人倍感蕭索與悽冷。次句還是寫景,關鍵在一個「獨」字:「江上」是春潮湧動的春江;「流鶯」是自由翻飛、悅耳歡啼的黃鶯,與上句所寫的蕭索景象截然不同,本是充滿生機,令人振奮愉悅的景象。但在句中卻用一個「獨」字又折轉回來,在多層次中更顯示了曲折。再美好的景象,獨看獨聽反而更添寂寞和惆悵。

當然,賓雖然不能無主,而主也不能無賓。這首詩的第三句又有賴於上兩句和下一句的烘託。第三句直抒胸臆,既點題,又說明了前兩句詩人倍感冷寂孤獨的原因,還能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結句的想像中的情景。一邊喝酒,一邊賞花,不是遊春時的閒適暢飲,而是孤寂難耐的排遣。「借酒消愁愁更愁,淚眼觀花花不語」,無可奈何的自寬自慰之中,流露出無盡的落寞與惆悵。這首詩的一、二兩句,看來不過如實寫出身邊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許多層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寫景象,一層加一層地寫足了環境氣氛。第二句同樣有多層意思,「江上」是一層,「流鶯」是一層,「坐聽」是一層,而「獨坐」又是一層。這句,本是隨換句而換景,既對春江,又聽流鶯,一變上句所寫的蕭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卻用一個「獨」字又折轉回來,在多層次中更顯示了曲折。兩句合起來,對第三句中表達的「想諸弟」之情起了層層烘染、反覆襯託的作用。至於緊接在第三句後的結尾一句,把詩筆宕開,寄想像於故園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託之妙,進一步託出了「想諸弟」之情,情深意遠。

這首詩,運筆空靈,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於結尾一句。這個結句,就此句說是景中見情,就全篇說是以景結情,收到藏深情於行間、見風韻於篇外的藝術效果。它與王維《山中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句,都取意於《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維句是明寫,語意實;這一句是暗點,更顯得蘊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詩人的歸思,也表達了對諸弟、對故園的懷念。這裡,人與地的雙重懷念是交相觸發、融合為一的。

這首詩雖只是寫身邊景、眼前事、心中想,但運筆空靈,含蓄深婉,極盡烘託之妙。在情景交融的和諧意境裡,「手足情深」的主題得到了很好的呈現。千古之下,依然能引起共鳴、感慨,以及羨慕、遺憾。

名家評價

劉辰翁《韋孟全集》:⑴「此等絕句豈王昌齡輩辦?於鱗論詩淺略如此。」⑵「字字是情是景。」 

謝榛《四溟詩話》引孔文谷:「風人之絕響。」 

高棅《批點唐詩正聲》:「寄興閒遠,絕句尤有風。」 

焦袁熹《此木軒論詩彙編》:「比右丞似高一格。」 

黃叔燦《唐詩箋注》:「此詩情味不減『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也。王詩粘,韋詩脫,各極其致。」

相關焦點

  • 韋應物寫相思的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短短4句卻字字濃情
    今天和大家一起欣賞的這首詩,選自韋應物的詩集,也是《唐詩三百首》中的七絕之一。大概是在江州刺史的任上,這時候的韋應物已經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個大轉變,從裘馬輕狂的侍衛遊俠,變成了為國為民的讀書人,政治家。
  • 韋應物寫給弟弟的一首詩,只有短短4句,便道盡手足情深!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寒食寄京師諸弟》,亦是一首表達手足情深的千古名作。它出自於唐代詩人韋應物之手,是韋應物恰逢寒食節即興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在這首詩中,韋應物運筆空靈,含蓄深婉,情景交融,可以說是極盡烘託之妙,將手足情深的主題在短短4句中,表達的淋漓盡致。即便是千年後的今天讀來,依然能引起共鳴和感慨。《寒食寄京師諸弟》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 韋應物最經典的10首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
    1、滁州西澗唐代:韋應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首詩中有無寄託,所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3、秋夜寄邱員外唐代:韋應物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全詩不以濃烈的字詞吸引讀者,而是從容落筆,淺淺著墨,語淡而情濃,言短而意深,格調古樸雅致、安閒恬淡,給人玩味不盡的藝術體驗。4、簡盧陟唐代:韋應物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
  • 唐詩三百首全集目錄完整版,請收藏
    >14·渭川田家王維15·西施詠王維16·秋登蘭山寄張五 / 秋登萬山寄張五 / 九月九日峴山寄張子容 / 秋登萬山孟浩然17·夏日南亭懷辛大孟浩然18·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孟浩然19·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王昌齡20·尋西山隱者不遇
  •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唐朝酒友中最深情的,當屬韋應物
    跟一般人提起唐朝,他們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唐詩。而在咱們酒友的眼中,提到唐朝,首先想到的就是喝酒。唐朝是個酒風特別興盛的朝代,曾經誕生了「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适之、汝陽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但局長認為,唐朝酒友中最懂喝酒的,當屬韋應物。韋應物這個傢伙,很多人都不熟識。
  • 唐詩26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韋應物)
    《唐詩三百首》【第一卷:五言古詩】26、韋應物: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 寒食詩詞知多少
    據說寒食節源於祭祖,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
  • 韋應物:他是飛揚跋扈的地痞少年,他也是平靜恬淡的唐詩大咖
    這一連串的巨變把韋應物驚醒了,將他從大唐迷夢中徹底驚醒了。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雲煙,自己必須得強大起來。在這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時光,韋應物身邊來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女人,名叫元蘋,一場動亂改變了他的前途,而這個女人,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於是,一個依傍皇權的紈絝浪子,在突如其來的時代變故中浪子回頭,開始了人生的逆轉。
  • 【讀千賦】韋應物詩全集545首(上冊)
    答故人見諭 唐 · 韋應物素寡名利心,自非周圓器。徒以歲月資,屢蒙藩條寄。時風重書札,物情敦貨遺。機杼十縑單,慵疏百函愧。常負交親責,且為一官累。況本濩落人,歸無置錐地。省己已知非,枉書見深致。雖欲效區區,何由枉其志。
  • 《唐詩三百首》大全集 下卷(171—300篇)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
  • 唐詩三百首 | 寒食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③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宮。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④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裡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 唐詩三百首 | 寒食
    【創作背景】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
  • 唐詩三百首丨267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這首詩的題目是《寒食》,那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了,不是清明節麼,為什麼會講《寒食》,還說應節氣呢?因為現在的清明節啊,是古代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的合併。而且更早的時候,上巳也罷,寒食也罷,都比清明的名氣大。上巳本來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按照風俗,這一天要在水邊洗滌汙垢,祈求平安,孔子所謂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說的就是上巳沐浴的風俗。
  • 韋應物在滁州----唐代的一位世家子弟、地方大員
    無疑,韋應物是一位清正廉潔的官員,與他詩中表達出來的濟世救民的情懷完全一致。一、上任滁州前這兩首詩,是韋應物上任滁州前所作。「效愚方此始」,「 服膺理庶甿」,表達了他濟世救民的赤子之心。【自尚書郎出為滁州刺史(留別朋友兼示諸弟)】少年不遠仕,秉笏東西京。中歲守淮郡,奉命乃徵行。素慚省閣姿,況忝符竹榮。
  • 唐詩三百首:《五律》篇(下)40首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
  • 韋應物冷門唐詩:範仲淹嘆為「仁者之言」,朱熹盛稱「賢矣」
    唐代文學史上,韋應物的歷史地位是可以和王維、孟浩然、柳宗元相提並論的,此所謂「王孟韋柳」。因為在他們的詩歌當中,都有對經典景色的極致描繪,真正開拓了唐詩當中山水景色的描繪的新境界。「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韋應物最為精彩的唐詩。
  • 唐詩鑑賞 :韓翃 · 寒食
    胡婷婷唱古文:韓翃 · 寒食韓翃:寒食(康震簡短點評)悅讀:詩情畫意·韓翃·寒食(四川話呦)語文大師:韓翃~寒食寒食韓翃·七言絕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 唐詩① 感遇 · 其一 (張九齡)
    附: 《唐詩三百首》目錄: 【第一卷:五言古詩】張九齡:感遇·其一張九齡:感遇邱為:尋西山隱者不遇綦毋潛:春泛若耶溪常建:宿王昌齡隱居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元結:賊退示官吏·並序韋應物: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韋應物: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韋應物:長安遇馮著韋應物:夕次盱眙縣韋應物:東郊韋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