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作品簡介】
《終南山》由王維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註解】
1.終南山,在長安南五十裡,秦嶺主峰之一。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為終南山。秦嶺綿延八百餘裡,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
2.太乙:又名太一,秦嶺之一峰。唐人每稱終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縣誌》:"終南山在縣(京兆萬年縣)南五十裡。按經傳所說,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這裡指帝都長安。海隅:海邊。終南山並不到海,此為誇張之詞。
4.青靄:淡淡的雲氣。山中的嵐氣。靄:雲氣。入:接近。
5.分野兩句:言終南山高大,分隔山南山北兩種景象,各山谷間的陰晴變化也有所不同。古以二十八宿星座的區分標誌地上的界域叫分野。
6.人處:人家、村子。指有人煙處。
【韻譯】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連著山一直蜿蜓到海邊。
白雲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背景】
開元二十九年(741),王維回到京城後,曾隱居終南山,該詩當作於這一時期。
由於終南山靠近帝都長安,達官顯貴、風流雅士凡在長安待過一段時間者無不遊覽終南山,又無不詩興大發,吟詠這瑰麗無比的風光。據不完全統計,《全唐詩》中有關終南山者,在1500首以上。但詩名直書「終南山」者,唯王維一人耳。王維傾慕終南山美景,後來索性在藍田輞峪內購置了別業,長時期地在那裡住了下來。他在輞峪寫下了大量山水詩篇,表現那裡千變萬化的奇景。王維「山水詩人」的美譽也由此而來。後世公認,唐詩寫終南山最多最好的是王維,而王維寫終南山的諸多詩篇中尤以《終南山》一詩最具代表性。
【評析】
詩歌的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餘於 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於遙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誇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誇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陝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次聯寫近景,「白雲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瀰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遊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遊山經驗的人都並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裡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像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裡。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於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遊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從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巖萬壑千形萬態。
對於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姜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餘於象」的藝術效果。
文章摘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