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終南山

2021-03-01 古詩詞賞析

王維《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作品簡介】

《終南山》由王維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註解】

1.終南山,在長安南五十裡,秦嶺主峰之一。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為終南山。秦嶺綿延八百餘裡,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

2.太乙:又名太一,秦嶺之一峰。唐人每稱終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縣誌》:"終南山在縣(京兆萬年縣)南五十裡。按經傳所說,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這裡指帝都長安。海隅:海邊。終南山並不到海,此為誇張之詞。

4.青靄:淡淡的雲氣。山中的嵐氣。靄:雲氣。入:接近。

5.分野兩句:言終南山高大,分隔山南山北兩種景象,各山谷間的陰晴變化也有所不同。古以二十八宿星座的區分標誌地上的界域叫分野。

6.人處:人家、村子。指有人煙處。

 

【韻譯】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連著山一直蜿蜓到海邊。

白雲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背景】

開元二十九年(741),王維回到京城後,曾隱居終南山,該詩當作於這一時期。

由於終南山靠近帝都長安,達官顯貴、風流雅士凡在長安待過一段時間者無不遊覽終南山,又無不詩興大發,吟詠這瑰麗無比的風光。據不完全統計,《全唐詩》中有關終南山者,在1500首以上。但詩名直書「終南山」者,唯王維一人耳。王維傾慕終南山美景,後來索性在藍田輞峪內購置了別業,長時期地在那裡住了下來。他在輞峪寫下了大量山水詩篇,表現那裡千變萬化的奇景。王維「山水詩人」的美譽也由此而來。後世公認,唐詩寫終南山最多最好的是王維,而王維寫終南山的諸多詩篇中尤以《終南山》一詩最具代表性。

【評析】

詩歌的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餘於 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於遙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誇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誇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陝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次聯寫近景,「白雲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瀰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遊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遊山經驗的人都並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裡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像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裡。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於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遊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從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巖萬壑千形萬態。

  

對於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姜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餘於象」的藝術效果。

 

文章摘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唐詩鑑賞:王維·終南山
    終南山王維·五言律詩太乙近天都,巍巍的太乙山臨近長安城,✦太乙:又名太一,秦嶺之一峰。唐人每稱終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縣誌》:"終南山在縣(京兆萬年縣)南五十裡。按經傳所說,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天都:天帝所居,這裡指帝都長安。連山接海隅。山連著山一直蜿蜒到海邊。✦海隅:海邊。終南山並不到海,此為誇張之詞。白雲回望合,白雲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入看無。
  • 唐詩三百首---《送別 王維》
    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回鄉隱居在終南山旁。只管去我何須再問,看那白雲正無邊飄蕩。飲君酒:勸君飲酒。飲,使……喝。何所之:去哪裡。之,往。歸臥:隱居。南山:終南山,即秦嶺,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陲:邊緣。但,只。
  • 唐詩三百首全集目錄完整版,請收藏
    《唐詩三百首》全文注音 第一卷:五言古詩1·感遇·其一張九齡2·感遇·江南有丹橘張九齡3·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4·月下獨酌四首李白28·長安遇馮著韋應物29·夕次盱眙縣韋應物30·東郊韋應物31·送楊氏女韋應物32·晨詣超師院讀禪經柳宗元33·溪居柳宗元 《唐詩三百首
  • 唐詩三百首 |《送別》王維
    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回鄉隱居在終南山旁。只管去我何須再問,看那白雲正無邊飄蕩。飲君酒:勸君飲酒。飲,使……喝。何所之:去哪裡。之,往。歸臥:隱居。南山:終南山,即秦嶺,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陲:邊緣。但,只。
  • 唐詩三百首 | 12王維《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回鄉隱居在終南山旁。只管去我何須再問,看那白雲正無邊飄蕩。飲君酒:勸君飲酒。飲,使……喝。何所之:去哪裡。之,往。歸臥:隱居。南山:終南山,即秦嶺,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陲:邊緣。但,只。
  • 唐詩三百首 | 12. 王維《送別》
    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回鄉隱居在終南山旁。你只管去我不再追問,看那白雲正無邊飄蕩。飲君酒:勸君飲酒。飲,使……喝。何所之:去哪裡。之,往。歸臥:隱居。南山:終南山,即秦嶺,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陲:邊緣。但:只。
  • 唐詩|王維《終南山》
    【注釋】終南山,在長安南五十裡,秦嶺主峰之一。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為終南山。秦嶺綿延八百餘裡,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太乙:又名太一,秦嶺之一峰。唐人每稱終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縣誌》:"終南山在縣(京兆萬年縣)南五十裡。按經傳所說,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天都:天帝所居,這裡指帝都長安。
  • 舉國皆知的大詩人,《唐詩三百首》卻沒有他的名字
    但是,這樣一個無論人氣還是實力均屬唐朝一線的大詩人,在目前最為流行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中,卻沒有一席之地——連一首作品都沒有入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是一個至今爭議不休的問題:是李賀的水平有問題,還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出了問題?
  • 唐詩三百首中的笛簫詩篇
    唐詩三百首,作為唐代大文化背景中一朵美麗的奇葩,從古自今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從笛簫情緣的角度宏觀她,僅僅展示出了唐詩三百首魅力海洋中的一束浪花而已。冷豔之美的簫 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在數千年華夏文明的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其獨特的音色和韻昧給人一種悠遠蒼涼的感覺,冷豔一詞是對簫聲的一個最確切的概括。
  • 《唐詩三百首》李商隱《蟬》
    《彙編唐詩十集》:唐云:堪與駱臨海、張曲江並馳。《唐詩歸》:鍾云:五字名士贊(首句下)。鍾云:三字冷極,幻極(「一樹」句下)。鍾云:自處不苟(末句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云:虞世南雲「居高聲自遠」,駱賓王「清畏人知」、義山「本以高難飽」語,皆善言蟬之德。《唐詩快》:說得有品有操,竟似蟲中夷齊(「本以」句下)。
  • 《唐詩三百首》中的王維作品,共29首
    《唐詩三百首》收錄王維作品共29首。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註:此詩也叫《江上贈李龜年》雜詩三首·其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注釋來日:來的時候。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注釋梓州:《唐詩正音》作「東川」。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臺。李使君:李叔明,先任東川節度使、遂州刺史,後移鎮梓州。壑(hè):山谷。杜鵑:鳥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規。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 【英漢唐詩三百首】常建《宿王昌齡隱居》
    ❈❈❈❈❈❈❈❈❈❈❈❈❈❈❈❈❈❈❈❈❈❈群玉山頭:《唐詩三百首》英譯本
  • 唐詩三百首五言律詩《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今天給大家分享手寫行書唐詩三百首五言律詩是唐代詩人許渾的《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又叫《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詩詞內容: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 精讀《唐詩三百首》016: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文 | 謝小樓01今天要讀一位不太有名的詩人裴迪的詩,裴迪,介紹起來只能傍大腿,他是杜甫和王維的好友,其詩多五絕,多詠山水田園,詩風清逸淡雅,《全唐詩》存詩三十九首。王維與裴迪前面我們讀了兩首王維寫輞川風景的詩《鹿柴》、《竹裡館》,就是與裴迪唱和的詩。清王士禛說,王維、裴迪「輞川唱和,工力悉敵」。可惜,王維光芒太甚,他的詩才再好,有王維這樣的巨人在,他也發不出光來。所以,生在一個天才輩出的大時代,是幸運,也是不幸。今天就來讀一首裴迪的詩,《送崔九》。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究竟是什麼意思?
    清代的居士在《唐詩三百首·序》中說:「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這段話中作者引用的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可謂膾炙人口。但是它的意思很多人卻弄不清楚,以至於出現了許多訛傳。
  • 這首詩被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看看是否名副其實?
    唐詩,中華文化的璀璨星空;唐詩三百首,是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明珠;唐詩三百詩的壓卷之作,更是顆顆明珠中最為閃亮的一顆。都說壓軸出場的才是重頭好戲,那麼唐詩三百首壓卷之作,會超越其他唐詩出色作品嗎?然而,被一些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卻並非我們心中所想的那樣。
  • 《唐詩三百首》中誰的詩最多?李白屈居第三,第一名獨佔38首
    答案無疑就是《唐詩三百首》。民間有句著名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便不難看出,《唐詩三百首》的影響之大。那麼,《唐詩三百首》是誰編的?為什麼而編?選錄標準是什麼?收錄誰的詩歌最多?本文,筆者將為大家一一揭曉答案。
  • 唐詩三百首29首五絕作品賞析之二,篇篇膾炙人口,值得你收藏轉發
    唐詩三百首所有五絕作品賞析,值得每一個喜愛詩詞的讀者收藏轉發!6、杜甫(1首)《八陣圖》杜甫《八陣圖》唐詩三百首賞析之五絕:杜甫最著名的五絕,評價的是自己的偶像7、賈島(1首)《尋隱者不歸》賈島《尋隱者不歸》唐詩三百首賞析之五絕:只20字古詩,卻有問有答,寫出了完整場景8、柳宗元(1首)《江雪》柳宗元《江雪》唐詩三百首賞析之五絕:極致雪景詩
  • 賀知章最經典的一首詩,成功擊敗《詠柳》,入選《唐詩三百首》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唐詩三百首》在歷代唐詩選本中的經典地位和傳播之廣。《唐詩三百首》是清代文人蘅塘退士孫洙所選編的唐詩讀本。孫洙曾當過教喻之職,也就是負責一縣教化教育工作的「教育局長」。
  • 李賀水平最高的三首詩,首首都是絕唱,卻落選《唐詩三百首》
    波詭雲譎的畫面,寫出了戰爭形勢的風起雲湧,整首詩歌中都塗抹著一片沉重的色彩,瀰漫著一股壓抑的氣息,但是在這種壓抑中,又湧動著一種熱血報國的情懷。這首詩歌裡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已經是人人皆知的名句,但是為什麼也沒有選入《唐詩三百首》呢?開篇第一句直呼漢武帝為劉郎,就大有對封建禮教的蔑視意味。漢武帝當年叱吒風雲,最終還是像秋風一樣轉瞬即逝,留下的不過是一個茂陵荒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