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巢生蛋:英國國王問鼎法國王位!
英國的歷史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法國人來之前,法國人來了、法國人又走了。
法國人來之前沒有歷史,法國人來之後建立了英國歷史上四個著名的王朝:「諾曼徵服」建立的諾曼王朝,安茹徵服者建立的安茹 金雀花王朝,再後面的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朝(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朝本質上也都是安茹 金雀花王朝,是兄弟幾個之間來回爭奪。雖然名字不一樣,但都是金雀花家族的人,所以法國人的王朝其實就是諾曼第人建立的王朝和安茹人建立的王朝。安茹是法國中部一個特別大的地區,諾曼第是法國西部那個尖尖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區,這兩個地區的法國人建立了兩個王朝)。
直到後來,都鐸王朝重新統一了英國。都鐸王朝的創始人亨利 都鐸(亨利七世)是根正苗紅的英國人,他的祖上也是英國人,這才算是英國人自己建立的王朝。
第一段基本上沒有什麼歷史,所以我們重點講「法國人來了」這一階段。英國就是在「法國人來了」這個階段,建立了真正屬於英國人自己的國家。
1066年的英國,法國諾曼第公國的大公威廉大兵壓境。威塞克斯王朝的未代君主倉促應戰,雙方在黑斯廷斯打了一場。英國君主戰死,諾曼第公國的威廉在英國順利加冕,成為英王。諾曼王朝歷史不長,一共傳了三代。威廉的三兒子威廉二世被威廉的小兒子取代,這個小兒子死後王位被其外甥史蒂芬獲得,最後這個史蒂芬又被安茹王朝的大公取代。前前後後經歷了88年。
儘管時間短,但是諾曼徵服卻帶給英國巨大的改變。第一個改變是威廉把封建制度帶到了英國。威廉是法國人,他要對法國國王效忠。當時法國是一個封建制度非常健全的國家,而英國還屬於蠻荒之地,從君主到百姓都是蠻族。威廉來了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當時歐洲主流的封建制度帶到了英國。所謂封建制,就是「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我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一層對一層負責,中間隔一層,雙方就沒有關係了。
英國還在威廉的統治下修了很多城堡,把英國原來的貴族基本上消滅乾淨,重新封了170個男爵,變成威廉的封臣。威廉還發明了複雜的編戶齊民制度,清查戶口,做了一個《末日審判書),把法國的稅制搬到英國。英國正是在法國人來了之後,才算是正式進人中世紀封建社會。
威廉帶來的第二個影響是:英國國王要對法國國王效忠。
威廉是諾曼公爵,名義上是法國國王的封臣,雖然英國的內政獨立自主,法國國王管不著,但是歷朝歷代的英國國王想要繼承王位,都得先對法國國王宣誓效忠,承認法國國王是他的封君。雙方這層關係雖然不影響大局,但是讓英國人心裡很不舒服。
這個問題就像種子發芽,在諾曼和安茹王朝歷朝歷代君主心裡都像扎了根刺一樣。他們已經是國王了,卻還要跑到法國對一個外國國王效忠。最可笑的是,當時的法國也不是擁有完整主權的國家,國王的各大封臣只是名義上尊重國王。國王領地只是巴黎郊區一帶, 只有這些地方可以徵稅,整個決泱大法國跟他沒有什麼關係,和東周列國差不多。反倒是英國君主一直很強悍, 對國內有強勢控制權,畢竟那都是威廉新冊封的封臣。一個強國君主要對弱國君主效忠,英國國王真是越想越窩火。
由此引發了第三個重大影響:既然英國國王的老家是位於法國的兩塊領地,法國和英國在領土問題上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擰成一團。歷朝歷代英國國王做夢都想讓自己強大,直到有一天把法國國王推翻,讓英國和法國變成一個國家。
最開始英國國王想靠婚姻解決問題,迎娶法國公主,再生個孩子,這個孩子不就有法國血統了嗎?有朝一日把小孩推到法國王位上,再讓他繼承英國王位,不就順利變成兩個國家的君主了嗎?歐洲很多國家解決領事問題都是這麼做的,法國人想把西班牙的王位變成自己的,就是靠的結婚生孩子。後來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就更是了,結婚來結婚去,最後硬拼出了一個神聖羅馬帝國加上西班牙帝國。
但是英國國王的小算盤,法國人就是不買單,身在義大利的教皇也不樂意。教皇覺得英國是蠻荒之地,法國國王從英國來,這樣不好控制。英國國王只能另換一套策略:反正我是法國國王的封臣,只要我足夠強大,強大到可以把法國國王踢掉,我繼承王位也名正言順。這個時候的英國國王就像那隻杜鵑鳥,在人家的鳥巢裡下蛋,孵出小杜鵑把別人家的孩子踢走,自己成了鳥巢的主人。
安茹王朝上臺之後執行的就是這套辦法。
安茹王朝又叫金雀花王朝,因為這個王朝的創始人的父親經常在帽子上飾以金雀花枝,故有此名。安茹王朝的本質和諾曼王朝一模一樣,就是法國兩個大公爵國;兩個王朝之間也是順利地傳遞,沒發生大規模的流血衝突。安茹王朝的創始人是亨利二世,是諾曼王朝末代皇帝亨利一世的女兒的兒子。亨利一世的兒子威廉在白船事件中葬身大海。沒有了兒子,亨利一世的王位按照順序就該他的女兒——亨利二世的母親來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