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NBA的複賽和季後賽的穩步進行,在迪士尼集中比賽這個目前看上去還算穩定的「泡泡方案」得到了多方的肯定,甚至已經有傳言說,2020-2021賽季的NBA常規賽,聯盟也在認真考慮目前的這種賽會制方案。
自1946年成立至今,NBA走過了70餘年的風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尤其是最近的20多年,NBA更是駛入了全球化擴張的快車道。回望公牛王朝初成時,NBA聯盟甚至還沒有多倫多猛龍隊和孟菲斯灰熊隊的存在,更別說易幟的俄克拉荷馬雷霆隊和新進的夏洛特山貓隊了,可以說,NBA的巨大成功和它本身的高度商業化,以及不斷擴張的版圖有著緊密的聯繫。
今天的科普,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一支NBA新球隊是如何組建的。
1. 前期外部因素
第一步當然是聯盟的審批,1995年,作為當時NBA海外擴張計劃的一部分,聯盟決定在距離美國本土很近的加拿大城市多倫多和溫哥華各成立一支新的NBA球隊,在這兩座城市成立新球隊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這兩座城市是加拿大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新球隊的市場潛力巨大;第二,這兩座城市都位於美加兩國的邊境線上,便於管理,也有利於球隊之間的飛行時間管理;第三,在籃球聯盟之前,美國棒球聯盟(多倫多藍鳥隊)和美國冰球聯盟(多倫多楓葉隊和溫哥華加人隊)都已經有過彼此成功合作的先例,很多經驗和模式可以借鑑甚至直接移植使用。
除了「海外擴張計劃」,美國本土的NBA球隊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相對穩定,前文提到的新球隊俄克拉荷馬雷霆隊和夏洛特山貓隊的成立都有其內在原因。
大家都知道,俄克拉荷馬雷霆隊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西雅圖超音速隊(儘管直到今天,仍有很多的超音速名宿球員不承認超音速是雷霆的前身),這支1966年便加入NBA的老牌球隊曾經走出過以「雨人」坎普和「手套」佩頓為代表的的傳奇球星,現效力於布魯克林籃網隊的凱文-杜蘭特在2007年進入聯盟之後還曾在西雅圖徵戰過一年。
事情的起因是西雅圖超音速隊的主場鑰匙球館,這座堪稱NBA硬體條件最落後的球館嚴重的拖了超音速隊的後腿。2001年,星巴克老闆舒爾茨買下了超音速隊,在此後的四年間,球隊一直處於虧損的狀態,於是作為一個商人,舒爾茨及時止損,在2006年以3.5億美元的價格將超音速隊賣給了俄克拉荷馬城的老闆本內特,作為俄克拉荷馬人,本內特在買下球隊後便公開宣布想要把球隊搬遷至自己的家鄉。在俄城「努力爭取」和西雅圖「不作為」的雙重作用下,2008年7月,本內特的願望最終得以實現,西雅圖超音速隊改頭換面,搖身一變成為了如今的俄克拉荷馬雷霆隊。
至於夏洛特山貓隊的成立,則與2002年夏洛特黃蜂隊搬離夏洛特市有關,那年夏天,夏洛特黃蜂隊經聯盟同意,由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搬遷至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良。
在夏洛特黃蜂變成紐奧良黃蜂之後,NBA聯盟隨即承諾夏洛特市將獲得組建新球隊、並參加2004-2005賽季NBA常規賽的權利;於是夏洛特的新球隊開始有條不紊的籌建,首先是找到一位老闆,2002年12月,由黑人娛樂電視創始人羅伯特-詹森領導的投資集團獲得了夏洛特新球隊的所有權,成為了NBA聯盟歷史上第一位黑人老闆;2003年6月,新球隊被命名為夏洛特山貓隊;在山貓加入聯盟之前,NBA共有29支球隊,山貓的加入讓聯盟的球隊總數增加到30支,並且直接推動了NBA聯盟將所有球隊重新分區的進程,即東西部聯盟各有三個分區,而剛經歷了搬遷的紐奧良黃蜂隊變化最大——他們直接從東部聯盟被改劃入西部聯盟。
2. 新球隊的選擇依據
無論是新成立還是搬遷,遷入地都必須擁有條件達標的硬體設施。
多倫多和溫哥華自不必說,這兩座體育底蘊深厚的大都市的硬體條件是非常理想的;俄克拉荷馬城在迎來雷霆隊之前,曾在2005-2007年短暫「擁有」過自己的主隊俄克拉荷馬黃蜂隊(因為2005年著名的卡特裡娜颶風,紐奧良黃蜂隊曾短暫搬遷至俄克拉荷馬城),所以俄城的硬體條件和球迷熱情是得到過檢驗的;至於夏洛特市,因為黃蜂隊的長期駐守,球迷基礎本身就比較雄厚,所以擁有一支新球隊的條件也比較成熟。
所以相比其它城市,上述的這幾座城市成為了近年來NBA版圖擴張的首選目標。
3. 新球隊的人員構成
俄克拉荷馬雷霆隊的人員構成幾乎是沿用了西雅圖超音速隊的班底,屬於現成的「拿來主義」,這裡就不做進一步說明了。
我們來詳細說說新成立球隊的人員構成。
在確定將要參加1995-1996賽季和2004-2005賽季的NBA常規賽之後,多倫多猛龍隊、溫哥華灰熊隊以及夏洛特山貓隊的球員挑選工作便開始緊鑼密鼓的籌備。
為了幫助新擴充的球隊完成最初的球員構成,NBA聯盟會在NBA選秀之前為新球隊舉行一次擴軍選秀。在NBA歷史上,一共進行過11次的擴軍選秀,距離現在最近的兩次便是1995年和2004年。
擴軍選秀的簡易內容包括:每支已經加入聯盟的球隊要圈定一個由8名球員組成的「保護名單」不參加擴軍選秀,且新球隊只能在每支原有球隊陣中挑選不多於一名的球員進入已隊。
以夏洛特山貓為例,專屬於山貓的擴軍選秀於2004年6月22日舉行,除了山貓隊有權挑選的14-29名球員外(他們在擴軍選秀中挑到的最出名的球員就是「貓王」傑拉德-華萊士),他們同時還獲得了2004年NBA選秀大會上首輪和次輪的4號籤,在這之後,夏洛特山貓為了得到2004年最被看好的兩位內線新星德懷特-霍華德和埃梅卡-奧卡福中的一位,用自己的4號籤和33號籤換來了快船的2號籤,結果就和大家看到的一樣了——山貓用2號籤選擇了奧卡福,而快船則用4號籤選擇了肖恩-利文斯頓。
4. 新球隊的紅利
對於擴軍的新球隊,主要的紅利來自球隊成立的前兩年。
首先表現在工資帽方面,第1年,他們的工資帽只有其他球隊的2/3,到了第2年,漲到其他隊的3/4,從第3賽季開始,他們才擁有和其他隊一樣的工資帽。有句俗話叫做「船小好調頭」,這樣的設置可以幫助新球隊更好的調整陣容。
其次,大多數的聯盟帳目(平均工資,所有福利,工資總額,籃球相關收入,工資帽)在新球隊成立的前兩年內都不會被強制要求。這項規定使得新球隊可以在前兩年不受聯盟的財務限制,從而更好的發展壯大,積累自己的原始資本。
還有一項不成文的隱形紅利,那就是連年的高順位選秀權。以多倫多猛龍為例,在他們作為新球隊的紅利期內,球隊選到了多位高順位的天才球員——1995年的7號秀「小飛鼠」達蒙-斯塔德邁爾、1996年黃金一代的榜眼秀馬庫斯-坎比、1997年的9號秀天才高中生麥迪、1998年的5號秀「加拿大飛人」文斯-卡特……直到2000年選秀大會,猛龍才第一次拿到了樂透區以外的選秀順位,而此時的猛龍隊,已經在卡特的帶領下殺入東部季後賽了。
反觀灰熊和山貓,他們的成功周期之所以較猛龍偏長,主要是因為兩支球隊的管理層在選秀大會上的眼光上著實有些……
結語
如今,NBA的球隊已經在北美大陸上遍地開花,而在NBA知名度越來越高、吸金能力越來越強的大環境下,也有越來越多的城市想要投身到NBA大家庭中,據說在諸多城市中,西雅圖一馬當先,他們想要重新建立西雅圖超音速隊,將屬於西雅圖的榮光繼續傳承下去。而緊隨其後的是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在過去幾年,墨西哥城成功的舉辦過超過30場NBA比賽,最重要的是,墨西哥超級富豪卡洛斯-斯利姆對擁有一支自己家鄉的NBA球隊十分渴望。
此外,包括溫哥華、拉斯維加斯、堪薩斯城、路易斯維爾等城市也都躍躍欲試,只等聯盟下達擴軍令之後,眾城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願望很美好,現實依然很殘酷,相信無論是有條件親臨現場的球迷還是通過轉播看球的球迷,都希望疫情快點過去,一切恢復正軌。
因為,雖然籃球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籃球可以是生活很好的調味品。
(後仰跳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