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根據我多年的教育教學經歷,結合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思考,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小學階段學科少,知識量也小。升入初中後,學科數量成倍增加,知識量更是爆炸式增長,如果升入初中前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或學科知識準備,那麼剛入學階段,應需要兩個月左右的適應期。因此,剛入初中成績不理想,甚至遠遠超出家長的心理預期屬正常現象。但是,也需引起足夠的重視,要儘快找到解決的辦法,幫助孩子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節奏,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如果孩子小學時成績名列前茅,說明孩子小學階段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好,那麼,升入初中後調整好,會達到家長所期望的樣子。
家長給孩子創造適宜的學習環境
每位家長都關心孩子的學習,希望孩子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學習中,這需要家長的幫助和配合,家長還要做到先反思自己,要如何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我認為,家長要在家裡給孩子創造安靜溫馨的學習環境,日常課外時間,儘量不把孩子安排到「各種學科的名師」那裡去補習本該孩子課堂應該學會的知識,或去讓老師看管孩子學習,孩子的課外時間最好能學會在家裡自主學習。家長要正確引導和培養孩子學習上的自立能力,引導孩子科學合理、高效率利用時間,養成當天的知識要當天學會,獨立完成家庭作業,對第二天要講的知識能夠主動預習。
初中階段是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習慣的黃金期,家長應該做到儘量陪伴孩子學習,但不是坐在孩子身邊看著孩子學習,而是讓孩子在自己的視線內,家長可以做家務,或者看書,不要頻繁打擾孩子學習,以免影響孩子專注能力的養成。儘量做到不要經常讓孩子獨自在家裡,或者召集朋友鄰裡來家聚會、打牌或閒聊,或者家長看電視、擺弄手機等電子產品,雖然不在同一房間內,但家長的這些行為同樣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產生攀比心理,也容易放鬆放縱自己,很難做到集中精力學習。
引導孩子調整狀態,儘快適應初中學習節奏
孩子小學成績名列前茅,說明孩子有好的學習習慣,會聽課,限於小學階段知識量少,因此,成績很好。升入初中後成績與小學有差距,應該是沒能很快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節奏,還在沿用小學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孩子可能認為,我認真聽講,覺得聽懂了,就以為學會了,對於知識的掌握,存在一定的片面或片段狀態,不懂得把知識聯繫起來學,只憑上課注意聽講,課後的複習和課前的預習還沒有真正做好。我認為,初中數學開始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了,需要孩子掌握邏輯思維的方法;語文需要增大閱讀量,需要學會通過閱讀來分析和解決問題;英語需要大量記憶單詞,還包括初步的語法知識,這三個主要學科對於剛入初中的孩子來說,的確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記得我家孩子剛上初中時,由於沒有暑假沒找老師」提前學習「初一課程,也適應兩個月左右,到第三次月考時,孩子才覺得輕鬆些。
引導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每個人學習掌握一項技能往往會採用不同的學習或記憶方法,並且方法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總結出來的,每個人的方法都是適合自己的。孩子小學階段,關鍵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培養孩子基本的學習能力,而初中、高中和大學是學會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去學習,才能適應不同階段學習生活,使學習變得輕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正是孩子找到好的學習方法的關鍵時期,家長要積極爭取老師的配合和幫助,引導孩子根據各個學科的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比如,我家孩子升入初中後,政治、歷史、地理被認為是所謂的小科,為不讓孩子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在這三門學科,我根據自己的經驗告訴孩子,這三科一定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去學習。首先要認真聽老師講課,爭取做到老師邊講邊跟著老師的思路去記重要的知識點,一般情況下,老師講新課時間大約在25分鐘左右,其餘時間會讓學生自己看書去鞏固當堂的知識點,或者做練習題。這時,要抓緊時間把需要掌握的知識點都背下來,一定儘量做到當堂知識當堂記住。我家孩子對於需要背的學科,採用的是同學間互相考的方法,互相比著學,看誰記得快、記得準,因此,這三科基本上不需回家學習。逐漸孩子也能做到每次月考前,把學過的主要知識點找到,利用學校時間,利用同學間互相考的辦法去複習,孩子初中三年裡,在家裡從未把時間用在這三個學科上。這種方法孩子一直在運用,高中階段孩子也能找到共同學習、共同切磋的同學,成為互相幫助、相互促進的學習夥伴,孩子自己受益,也能交到朋友,也培養孩子無私的好品質,同學之間這種互相幫著學,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也很有益的。家長正確引導
孩子升入初中後,遇到學習成績與小學有一定差距情況,家長要冷靜對待。除上述在家裡給孩子創造適宜的學習環境、引導孩子調整狀態、儘快適應初中學習節奏、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外,家長更要做到相信孩子,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去適應。要引導孩子與自己比,而不是與其他同學比,要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只要經常前進一小步,積累起來就是一大步。家長切忌先失去信心,更不能給孩子消極的暗示,比如,經常提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如小學好,成績退步了,誰家的孩子比以前成績好很多,孩子用功成績就是不好,等等。「,上述家長的消極暗示,往往造成孩子過重的心理負擔,還會使孩子變得不自信。家長要經常用鼓勵性的語言,去教育和引導孩子,孩子自然會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定會收穫進步。
結束語,一些家長有這樣的誤區,認為把孩子交給學校和老師學習知識,就應該由老師教會孩子,不能要求家長如何如何去做,老師就是教給孩子知識的,孩子學不會知識,成績不好,認為是老師沒教好。其實,實樣理解的家長應該認真思考一下,老師教孩子知識,是需要孩子具備一定的學習習慣和能力的,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有限,老師面對的是班級全體學生,而且孩子絕大多數時間是與家長共處的,因此,家長和家庭的影響作用是巨大的,是無法用語言來估量的。而孩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靠家庭和老師共同教育和引導逐漸養成的,因此,當發現孩子出現問題時,建議家長首先從自身找原因,同時,要爭取得到老師的幫助和配合,去共同教育和引導孩子,才能把孩子培養成品學兼優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