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中藥有它們自己獨有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等理論體系。在這個體系裡,彼此之間又是錯綜複雜的一種關係。
中藥的性味是兼有的,但具體到某一種性味,雖然也有一味中藥身具多種「味」,但一些對立關係的性味特點,一般是不能同時具備的。比如陰陽、寒熱,這樣直接對立的性味,一般是不出現在同一味中藥身上的。
而對於陽虛之證,根據內經「陽虛則寒、寒者熱之、虛者補之」的原則,大家都知道,陽虛溫陽乃是最基本的做法。
但是,就機體的陰陽而言,結合臟腑經絡來說,有上焦的心肺之陽,也有下焦的肝腎之陽,更有中焦的脾胃之陽。到底是哪一種陽虛,是需要詳細甄別的,才能選擇到「直達病所」的溫陽之品。
更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陽虛溫陽、和寒者熱之的差別。虛寒和實寒,看似都是「陰寒」之像,但虛寒是機體本身的陽氣不足,而實寒這是外來的陰寒之邪過盛。這兩者的調理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中醫又有「救陰中之陽」和「救陽中之陽」的說法。這兩者都是溫養陽氣,但其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救陰中之陽:陰寒重證裡,陽氣衰微嚴重之時,會出現陽氣幾欲散失的情況,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亡陽」。這時候的溫陽,需要迅猛而有力,前人常用附子以回陽救逆,這種治法,就叫做「救陰中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