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產業鏈重構 中國—東協區域性產業鏈是否加速形成?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南寧11月28日電(記者 楊陳)疫情初期,中國產品出現生產、物流等困難,導致一些東協國家出現原材料不足、出口貨物積壓等現象。隨著中國國內疫情趨穩,今年前10個月,中國與東協貿易逆勢勁增,釋放出雙方產業鏈加速整合的強烈信號。

構建區域產業鏈符合各方期待

基於經濟發展程度差異,東協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相較中國優勢明顯。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說,東協在資源、勞動密集型及一部分資金密集型產業方面具有優勢和潛力,且擁有多個「10+1」自貿協定等比較開放的經濟體系,促成了中國目前大量海外投資落地東協。

規避關稅壁壘也是不少電子、家電、玩具企業「撤離」中國,加速布局東協的重要原因。

「我們上遊、中遊生產環節在中國,到越南進行最後工序再出口到歐美地區,便可享受低關稅待遇。」憑祥三諾跨境電子深加工產業示範園行政經理張明元說,目前該公司正力推中越「兩國雙園」項目,共享生產環節、稅收、就業崗位及出口市場之利。

此間在廣西南寧出席中國—東協產能與投資合作論壇的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及印尼、柬埔寨、馬來西亞駐華大使均指出,共同構建更加強健、安全的產業鏈、供應鏈,有利於中國和東協各國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復甦。

 東協「接手」挑戰不小

受成本上升和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當前中國部分企業及產業鏈有外遷意願,東協能否「接手」?

張建平認為,RCEP的籤署讓企業可以根據不同經濟體的不同優勢,細分市場和供應鏈,尋求更優投資機遇,這對原本擁有關稅優勢的東協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中國和東協的深度互信,將有助於這條區域產業鏈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不斷提升。」

東協「接手」也面臨多項挑戰。由於大量企業逐低關稅而來,外部因素施壓,也讓以越南為代表的東協國家不得不加大原產地監管,收縮轉口貿易。此外,海外經營風險也將影響到區域產業鏈的轉移。

「我們與許多從事跨境加工的中國企業交流過,大家認為國外宏觀經濟、行業景氣度和周期變化、政策變化風險較高,安全起見,產業鏈重心還是要放在國內。」張明元說。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王穩介紹,目前該公司正積極推動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多方合作,形成風險防控和海外利益保護的合力,更好地服務中國—東協產能與投資合作。

產業轉移引發「產業空心化」風險?

中國花了三四十年才建立起來完整、專業、低價、高效的供應鏈,產業鏈外遷會引發「產業空心化」嗎?地方稅收、財政及就業又怎麼辦?

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莊國土認為,中國以中高端技術產業為主,東協是中低端及資源類產業鏈,雙方有著非常強的產業鏈互補性。中國部分產業鏈外遷是應對國際因素變化的明智之舉,不會影響中國產業發展,更不會導致中國「產業空心化」。

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研究員王正緒也認為,打造中國與東協區域性產業鏈是一個好趨勢。隨著產業轉移,中國的勞動力、投資、城市用地等向更高級別的產業發展,東協國家也可藉機提升基礎設施和社會治理水平,進行產業鏈重組,刺激經濟發展。

隨著區域市場的開放,各種產業毫無疑問將形成包括上下遊之間的合作。近年來,日本的東芝、松下,美國的微軟、蘋果等,均在中國及其他海外市場有大規模投資和構建產業鏈,但並未對其本國經濟產生影響,造成產業空心化。

「規避產業空心化風險關鍵在於掌握產業鏈的主導權,提升本身依賴度和不可代替性,以此穩定產業鏈。」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說。(完)

相關焦點

  • 東亞產業鏈重構機遇
    文/李成日根據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提出的產業發展「雁形模式」,經濟學界曾認為東亞國家形成了以日本為雁頭、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為雁身、中國大陸和東協國家為雁尾的雁形發展形態,即日本先發展某一產業,當產業成熟後轉移至亞洲四小龍,發展成熟後又轉移到「雁尾」國家發展,而處於前列的國家則通過轉移實現產業升級。
  • 黃奇帆:全球產業鏈重構之下,中國的機會和挑戰
    《中國經濟周刊》特約撰稿人 黃奇帆(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20年第7期)現有的全球產業鏈體系抗風險能力較弱,疫情衝擊之下,或給全球製造業帶來災難性後退。產業鏈集群的形成也是價值鏈重塑的過程,有利於全球產業鏈的數位化轉型。產業鏈集群的形成過程中,還要注重產業整體價值鏈的重塑。
  • 全球合作與技術創新:加固全球產業鏈中國環
    12月20日上午9點,第三屆全球製造業與工業化峰會(GMIS)中國區首播推出峰會組委會與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聯合主辦的GMIS峰會線上系列特別會議——「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挑戰:加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國環』」中國主題研討會。
  • 國內疫情持續好轉,將促使全球氫能產業鏈向中國市場轉移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國內疫情持續好轉,將促使全球 氫能產業鏈向中國市場轉移,產業鏈集群化將是本次疫情下產業鏈重構的重要特徵。疫情對全球化的衝擊,再次提醒我們,要提高對產業鏈的控制力,構建產業鏈安全體系。日前,由中國能源研究會燃料電池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燃料電池行業疫後復工復產專題研討會」在線舉行。
  • 後疫情時代的產業鏈安全:補短板與鍛長板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遭受衝擊,加速重構。此時將產業鏈安全作為重點任務,既是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應對,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賽迪集團總經理兼賽迪顧問總裁秦海林表示,中央近兩年一直在提產業鏈現代化。產業鏈的提升和現代化都是邁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經濟由大到強的必然轉變。
  • 中馬「兩國雙園」加速打造跨國產業鏈
    中馬「兩國雙園」加速打造跨國產業鏈 2018-03-27 12:38: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忠會
  • 南寧加速構建面向東協區域性數字經濟集聚區
    中新社南寧12月23日電 (記者 黃豔梅)廣西南寧市大數據發展局局長尹平23日介紹,南寧市加快建設中國—東協信息港南寧核心基地,以中國電信東協國際信息園、南寧五象遠洋大數據產業園等項目引領,打造大型以及超大型數據中心核心集聚區。
  • 「跨國公司加速產能外移」論言過其實 「中國製造」供應鏈和產業鏈...
    面對這種情況,出現了一些對中國經濟走勢擔憂的言論,甚至有人稱跨國公司會加速產能外移,取代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對此,多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有些企業出於各方面考慮到國外設廠經營是正常現象,企業外遷需要考慮諸多因素,產業鏈從中國大規模外遷的條件並不具備。「中國製造」的供應鏈和產業鏈是有韌性的。
  • 以工業網際網路為關鍵抓手推動製造業產業鏈現代化
    作者: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肖榮美,霍 鵬摘 要: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帶來的全球產業鏈格局加速調整的外部形勢,以及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亟需以工業網際網路為關鍵抓手,支撐構建全面互聯、數據互通的製造體系,推動製造業產業鏈重構和裂變。
  •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全面建成十周年回顧與展望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成功籤署更是為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逆勢回溫提振信心。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格局將面臨動蕩和重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以及價值鏈也將進一步發生改變。這種調整,將會改變中國—東協次區域合作進程中的認知,更好地把握機會,加強自身競爭能力,提升在產業鏈、價值鏈分工中所處的地位,在次區域合作中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次區域內完整的具有輻射全球經濟能力的經濟分工鏈條。
  •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製造業產業鏈重構的四個機會
    11月30日,2019中國金融年度論壇金融市場峰會在北京舉辦,論壇主題為「全球經濟預測與金融市場展望」。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廣發控股(香港)總經理沈明高出席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講。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廣發控股(香港)總經理沈明高沈明高認為中國的結構調整在目前階段是收縮性的,中國製造業佔經濟比重下降,服務業佔比上升。「製造業怎樣才能提振,製造業產業鏈怎麼才能重構?」沈明提出疑問並解答,產業鏈重構主要有四個機會。一是將生產者轉化為消費者。
  • 海外網評: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重要地位不會改變
    這意味著,依靠中國低成本獲得的利潤,都將在他們轉移生產時被消耗掉,為此還要多花費上數百萬美元。毋庸置疑,此次疫情是一場全球性危機,是過去幾十年深度全球化時期,人類社會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全新挑戰。在這一外生變量的驟然衝擊之下,全球供應鏈短期內受到沉重打擊,一些國家在第一時間應對無措,繃緊供應鏈神經是自然反應;由此產生對產業鏈移出中國的焦慮也是人之常情。
  • GOFUN科技譚奕:以技術創新之力 重構共享出行產業鏈
    本次峰會探討「新基建」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風向,聚焦產業新生力量,為業界搭建起交流合作的最佳平臺。「新基建」正在成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的一次新機遇,5G、人工智慧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共享汽車企業的創新模式+技術升級替換提供了強勁動力。
  • 中國與東協團結髮展具有全球意義
    聯合國有關報告預計,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2020年或同比暴跌40%。在如此背景下,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對東協全行業直接投資達107億美元,同比大增76.6%,這一成績的取得充分展現了雙方合作的堅實基礎和發展潛力。   疫情下中國和東協的經濟合作逆勢壯大,並不令人意外。中國與東協國家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人民友誼深厚。
  • 疫情肆虐海外 中國產業鏈挑戰與機遇
    全球產業鏈主角中信證券表示,近期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顯著好轉,企業復工復產加速推進,疫情對國民經濟生產的擾動逐漸消退,但接踵而來的是海外疫情的加速蔓延與發酵。如果說國內疫情導致需求回落和供給受限使得在全球產業鏈上的部分國家和行業受到外溢衝擊,那麼海外疫情的爆發對於已成為全球產業鏈網格核心的中國而言,或將使得國民經濟和各行業生產經營遭受「二次傷害」。產業鏈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生產規模效應。產業鏈是產業內部的不同企業基於專業分工和供需關係形成的生產和銷售動態網絡。
  • 區域化、本土化加強 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的距離正在縮短
    不過,也有利好的方面――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成政珉向記者表示,過去十年,全球四分之一消費增長來自中國市場,而且目前中國的中產階層對消費仍有需求。   王新奎稱,中國的產業鏈格局也已發生變化。「過去因為國內市場不夠強大,收入低,所以只能利用勞動力去開拓國外市場。
  • 直面貿易保護主義的我國產業鏈
    文/種項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胡樂明,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提升產業鏈水平」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強「基」固「鏈」成為中國產業發展理論與政策關注的焦點。從產業發展規律和我國經濟長遠發展的方向看,提升產業鏈水平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 廣西將深度融入RCEP建設 提高產業鏈競爭力
    >    圖為正在建設中的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南寧片區。廣西投促局供圖   中新網南寧11月16日電(郭新順 林浩)廣西投資促進局局長、廣西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主任楊春庭16日表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協定)的籤訂,為廣西發展多邊關係、拓展合作渠道帶來了新的戰略機遇,廣西將大力實行開放帶動戰略,深度融入RCEP建設,吸引更多高新產業項目,提高產業鏈全球競爭力。
  • 產業鏈協同加速「齊步走」
    關鍵原料熔噴布的生產線建起來,高端全自動口罩機研製下線,醫用口罩檢測資質審批加快……上下遊加速聯動,全國口罩日產量一個月不到就翻了10倍多。「湖北汽車零部件供應恢復了!」一箱箱汽車總成、部件,被源源不斷從武漢、襄陽、十堰、黃岡的工廠車間送往全國各地,我國汽車行業產能利用率迅速攀升至80%以上。產業鏈各個環節互相配合、順暢轉動,讓蓄力滿滿的中國製造全速開動。
  • 牛播坤:後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面臨重構 第五次產業轉移浪潮提速
    而美聯儲的緊急行動讓原本已經風聲鶴唳的金融市場陷入更為罕見的恐慌局勢,從而引發了投資者對於「全球性經濟危機是否即將到來」的焦慮。 對此,騰訊新聞、新京報聯合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打造的《首席直播課》,邀請到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華創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牛播坤表示, 1、當新冠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供給和需求同時停擺,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是需求,也就是出口,壓力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