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重要地位不會改變

2021-01-08 中國經濟網

工人在山東青島一家外資企業車間工作。(圖源:新華社)

近日,「美國要求企業撤離在華工廠,美國政府承擔100%的搬遷費用」的消息在網絡惡意傳播,引發了一些人對疫情發生以來「外資撤離中國」的擔憂。但事實上,只要細究這則消息就會發現,由此產生「外資將撤離中國」的過分憂慮大可不必。這條在許多自媒體口中言之鑿鑿的新聞,實際上是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庫德羅在一檔節目中個人看法的誇大。庫德羅的原話並不是板上釘釘的美國政策,只是他個人對「如何減少美國製造業對中國依賴」的建議。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認為,庫德羅僅代表了一些「中美脫鉤論」支持者的意見和傾向,不構成美國企業的普遍認識,距離成為普遍性的企業決策更是相去甚遠。

美國商業雜誌《福布斯》就撰文指出,讓美國企業搬遷,可不是「將各種設備和辦公家具打包裝箱,運到太平洋另一頭」那麼簡單。這意味著,依靠中國低成本獲得的利潤,都將在他們轉移生產時被消耗掉,為此還要多花費上數百萬美元。

毋庸置疑,此次疫情是一場全球性危機,是過去幾十年深度全球化時期,人類社會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全新挑戰。在這一外生變量的驟然衝擊之下,全球供應鏈短期內受到沉重打擊,一些國家在第一時間應對無措,繃緊供應鏈神經是自然反應;由此產生對產業鏈移出中國的焦慮也是人之常情。然而,疫情能改變數十年來形成的全球供應鏈的基本格局嗎?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規律會發生改變嗎?多數主要經濟體會拋開自身受益多年的國際經貿合作體系而另起爐灶嗎?

王軍提醒,尤其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各國企業是否撤出中國是需要全面衡量利益後才能做出的決定,不僅要考慮疫情帶來的短期衝擊,還要考慮中長期國家間關係及市場變化等因素,是非常複雜的決策。政府可能會進行引導,但不會替代也不可能替代企業進行決策。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重要地位不會因疫情影響發生根本性改變。

其一,中國有極具競爭優勢的綜合生產成本。除資源稟賦外,中國的技術進步、規模經濟和產業集聚都在推動綜合成本下降。供應鏈要想大規模、長時間從中國向外遷移,缺乏足夠動力。

其二,中國有絕無僅有的完備供應體系。在一國內部即可完成研發、設計、生產、營銷等商業化的全部流程,這在全球範圍內並不多見。少數產業的供應鏈外遷可能會發生,而整體供應鏈調整則耗時長、難度大、成本高,也很難找到合適的承接之地。

其三,中國有超大體量的國內市場及巨大的消費升級潛力。近些年,中國市場對跨國企業依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跨國企業本地生產、本地銷售的模式不斷得以強化。

其四,中國有日益引人注目的研發和創新能力。中國的人口紅利在逐步消失,但工程師紅利才剛剛開始釋放。即使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中國的中高端高技術勞動人口依然增長較快,年均超800萬的高校畢業生規模足以傲視全球,研發能力正日益提升。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中國已有效控制住國內疫情,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中國相較之下成為世界上生產能力最穩定的地區,成為現階段世界製造業的避風港,這更加驗證了中國的治理能力,讓更多投資者認識到把產業鏈布局在中國實際上更為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更要堅持擴大改革開放,加速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對全球產業鏈和高水平外資的吸引力,構築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更加顯著的優勢。(海外網評論員 欒雨石)

來源:海外網

相關焦點

  • 海外網評:遏制中國?美國心有餘而力不足
    來源:海外網資料圖:中國留學生在耶魯大學。(圖源:美聯社)【編者按】6月23日,人民日報海外網舉辦主題為「後疫情時代的中美關係」線上金臺沙龍。這不是因為美國缺乏遏制中國的主觀意願,而是中美兩國綜合實力的對比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川普政府上臺後,對華政策在各方面折騰三年多,卻幾乎沒有改變兩國關係大框架。這說明,美國已經很難徹底遏制中國發展。從雙邊貿易來看,中國市場對美國的重要性不斷上升。
  • 疫情肆虐海外 中國產業鏈挑戰與機遇
    國盛證券也認為,當前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海外疫情的爆發,通過影響上遊的供給以及下遊的需求而傳導至國內,對經濟產生衝擊。中信證券表示,產業鏈的上下遊關係是經過長期以來市場自我尋找供給與需求所形成,考慮到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絕對地位,因此預料短期衝擊是不會明顯撼動全球產業鏈的既有結構,也就是說大概率不會發生顯著的國內產業外移和國外產業環節內遷的現象。
  • 國盛策略:海外疫情持續蔓延全球產業鏈影響如何?
    前言中國自加入WTO後,快速融入到全球化分工合作中,並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此次新冠疫情的爆發無疑是對全球化分工的一次衝擊。當前國內疫情已逐步得到控制,國內廠商陸續復工,但海外疫情仍在蔓延發酵。從全球產業鏈視角,究竟此次疫情對國內各行各業影響如何?
  • 海外網評:時與勢在中國一邊!
    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述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內外形勢,為中國乘勢而上開局「十四五」、開啟新徵程傳遞了強大信心。發展猶如長河,善於認識把握歷史運行規律,才能奔騰向前。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是其中的最大主題。
  • 海外網評:實現碳中和,中國有「時間表」更有「路線圖」
    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12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引發廣泛關注,中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路線圖」更加清晰。在氣候變化、環境風險挑戰、能源資源約束等全球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中國全面推進能源消費方式變革,構建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不僅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為加快推進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 海外網評:「撕裂的美國」或成「全球最大風險」
    從「世界第一強國」到「世界頭號風險」,曾經自詡為「全球領導者」的美國究竟發生了什麼?首先,美國國內矛盾持續累積並在此次新冠疫情中激化,影響了美國自身的穩定。自2008年金融危機到2020年初,美國經濟經歷了將近12年的繁榮。然而,這輪經濟成長的成果,絕大部分被富裕階層和新興崛起的科技新貴們攫取,大量中產和低收入群體並沒有從中獲利。
  • 全球產業鏈重構 中國—東協區域性產業鏈是否加速形成?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說,東協在資源、勞動密集型及一部分資金密集型產業方面具有優勢和潛力,且擁有多個「10+1」自貿協定等比較開放的經濟體系,促成了中國目前大量海外投資落地東協。規避關稅壁壘也是不少電子、家電、玩具企業「撤離」中國,加速布局東協的重要原因。
  • 廣發策略:全球疫情如何影響中國產業鏈?
    中國製造業規模全球之首,產業鏈全球最長最全,是亞太地區最重要的供應鏈輻射中心。全球疫情發酵下中國的影響分為兩個步驟:中國供給按下暫停鍵後率先衝擊全球供應鏈某些環節;隨著疫情的蔓延,中國對當前疫情國的進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海外供應鏈梗阻與需求回落反過來進一步影響中國。
  • 海外網評:這場國家級「炫技」大賽,有排面更有深意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技能人才對壯大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作用,為打造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指明了方向。技能人才是支撐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技能人才隊伍的規模與層級,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個國家製造業發展水平。縱觀世界工業發展史,凡製造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比如,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佔比40%,德國則達50%。
  • 海外網評:同心戰「疫」,海外華僑華人不缺席
    中國加油!」聲聲真摯祝福越過重洋,溫暖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為支持祖(籍)國打贏疫情阻擊戰,海外僑胞持續發力,匯聚起強大力量。分布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多萬華僑華人,具有融通中外的天然優勢,是中國發展的寶貴資源和獨特機遇。對於祖(籍)國的發展建設,海外華僑華人不只是觀察者,還積極活躍參與其中。改革開放之初,在外商對中國猶豫觀望之時,海外僑商敢為人先,率先回到祖(籍)國投資興業,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開拓者、參與者和貢獻者。
  • 海外網評:23名中國船員脫險,打擊海盜不只是電影情節
    「黃海榮耀」號貨輪3月9日,一則新聞在中國社交平臺引發廣泛關注。據中國駐拉各斯總領館消息,3月5日,載有23名中國船員的中國籍貨輪「黃海榮耀」號在奈及利亞拉各斯海域遭海盜襲擊。「一直以為海盜只存在於影視作品裡面」「看到海盜有一種『穿越感』」……海盜確實是一種古老的犯罪形式,但是它不僅沒有消亡,還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演變成了國際非傳統安全領域的一個重要議題。海盜活躍始於動蕩,高額回報易入歧途。海盜活動的活躍程度與所在地的政治穩定水平呈現出負相關的關係。以索馬利亞海盜為例,1991年西亞德政府被推翻,索馬利亞軍閥四起,政局動蕩不安。
  • 海外網評:「科技脫鉤」擋不住歷史進步的潮流
    來源:海外網資料圖 (圖/華為官方微博)當地時間8月3日,巴西副總統莫朗在一個視頻會議上表示,巴西不擔心美方的威脅和施壓,不會阻止華為參與該國的5G建設競標,華為公司掌握的技術遠超其他競爭對手。巴西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4G運營網絡都在使用華為的設備,如果禁用華為產品,那些已投入使用的設備將被拆除,運營商們將承受不小損失,且導致巴西在全球5G建設進展中落後於其他拉美國家。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副理事長、南開大學教授王萍表示,大約十年前,美國就開始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由對華為進行各種限制,但包括巴西在內的拉美地區則不同,華為在拉美地區沒有受到任何阻礙。
  • 「專訪」王振:全球產業鏈格局不會逆轉,最大變化將是中國企業走向...
    王振表示,疫情對全球產業鏈的破壞是暫時的,不可能逆轉產業鏈全球布局、全球分工的大趨勢。後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最大的變化可能是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向跨國公司升級。王振:一些外資企業離開中國,是很正常的,有的是因為它在中國逐步失去了競爭力,有的是因為中國這些年商務成本上升,它要選擇更有成本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投資發展。我們自己的一些企業這些年也在投資「一帶一路」地區,甚至發達國家。外資外企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 「跨國公司加速產能外移」論言過其實 「中國製造」供應鏈和產業鏈...
    面對這種情況,出現了一些對中國經濟走勢擔憂的言論,甚至有人稱跨國公司會加速產能外移,取代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對此,多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有些企業出於各方面考慮到國外設廠經營是正常現象,企業外遷需要考慮諸多因素,產業鏈從中國大規模外遷的條件並不具備。「中國製造」的供應鏈和產業鏈是有韌性的。
  • 海外網評:美國小夥講的中國戰疫故事,火了
    來源:海外網艾傑西視頻截圖近日,一段脫口秀節目在網絡走紅。在中國疫情最嚴重的時刻,在世界各地還有許許多多像艾傑西一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武漢加油、為中國發聲:西班牙小哥蘇諾伊製作視頻回懟一些媒體對中國抗疫過程的惡意報導,得到了西班牙主流媒體的轉發;逗逗先生選擇留在武漢,用錄視頻的方式為武漢人民傳遞快樂和決心……他們用實際行動在中國和自己的國家間搭起了民間溝通的橋梁,中國人書寫的「戰疫故事」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關注。
  • 海外網評:「不可靠實體清單」是正當防衛利器
    來源:海外網資料圖:中國商務部 (圖/新華社)9月19日,中國商務部公布《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這不僅是為維護本國企業的切身利益,而且也是對中國法律體系的完善。從《規定》的具體條款來看,這與美方的實體清單制度有本質不同。1990年,時任美國總統布希提出「實體清單」概念,當時主要是為了防止美國公司出口的物品被用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製造。但隨著美國政府的手伸得越來越長,「實體清單」逐漸成為美國實施科技霸權的武器,目的是維護美國在科技領域的絕對領導地位。
  • 海外網評:元旦「開門紅」,中國經濟復甦更有「含金量」
    來源:海外網原標題:海外網評:元旦「開門紅」,中國經濟復甦更有「含金量」1月2日,遊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太湖古鎮觀看表演。海南三亞離島免稅銷售火熱,人均消費額度達10000元左右;銀聯卡跨行交易總金額1月1日達3592億元,基本恢復至去年元旦水平;電影票房單日破6億元,刷新中國影史歷年元旦單日最高票房紀錄……2021年元旦假期,中國消費市場火熱,繼續呈現加快復甦態勢。在中國本土疫情呈散發、多點散發的形勢下,這樣的成績再次凸顯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顯著成效,彰顯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
  • 思力網評:中國將一如既往為世界作貢獻
    中國經濟現狀怎麼樣?發展前景怎麼樣?這樣的問題,總是備受世界矚目。在《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這篇歷史性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介紹了當時中國經濟發展的狀況和趨勢。談現實,總書記客觀冷靜:「經濟增速、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經濟發展動力都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 代表心聲|曹志強:推進海外資源投資開發 維護產業鏈安全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每年要消耗大量礦產資源,但部分礦產品種資源稟賦條件相對較差,不能滿足工業生產飛速發展對礦產品的需求增長,造成相關產業鏈供需矛盾日益顯現。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擴散,逆全球化趨勢抬頭,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成為關注的重點問題。受疫情影響,目前全球鋼鐵消費需求下滑,但鐵礦石等礦產資源價格仍然保持高位。
  • 海外網評:安倍赴中東,日本要當美伊「和事佬」?
    來源:海外網當地時間1月12日,安倍晉三與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薩勒曼舉行會談。作為重要的能源供應地,中東的和平穩定對世界有著重要意義,特別是對國土狹小、資源有限的日本至關重要。根據日本政府發布的《能源白皮書2019》顯示,日本從中東進口的石油佔總量的87.3%。近年來,日本著力於促進能源進口多元化,但短期內仍然無法擺脫對中東能源的依賴,中東仍是日本主要的石油進口來源地。